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枯梢病菌侵入途径的超微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松枯梢病菌在湿地松二年生针叶上侵入的可能途径。病菌的分生孢子在针叶表面能良好萌发,芽管长度可达孢子长度的10-20倍以上;许多芽客可伸进气孔腔中,未见有芽管直接侵入针叶的情况。在松枯梢病枯叶型和二年生针叶基部坏死型的症状类型中,气孔可能是病菌侵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松树枯梢病菌的致病性存在着广泛的变异,其变异方面主要表现在侵入途径及致病力上,但关于侵入途径的问题,各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综合分析表明,松枯梢病菌可能从气孔、伤口和无伤嫩叶、嫩梢上侵入。松枯梢病菌致病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致病力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不同。致病力的差异与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基因型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我国松枯梢病菌的致病性发生了多大的变异,与国外类群的  相似文献   

3.
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发生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辽宁省章古台,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主要发生在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苗木和中老龄树木上,树龄越大,病害越重。病菌孢子在整个生长季节均能放散与传播,降雨节律和降雨量直接影响到放散数量多,病害发生重。人工接种树木发现,从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病菌无需伤口即可直接侵入当梢并使之枯萎。病菌的侵入时期主要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此间也是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宁省章古台 ,松枯梢病 Sphaeropsis sapinea主要发生在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苗木和中老龄树木上 ,树龄越大 ,病害越重。病菌孢子在整个生长季节均能放散与传播 ,降雨节律和降雨量直接影响到孢子的扩散期、高峰期和数量。降雨量大的年份 ,孢子放散数量多 ,病害发生重。人工接种树木发现 ,从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 ,病菌无需伤口即可直接侵入当年新梢并使之枯萎。病菌的侵入时期主要在 5月下旬至 6月下旬 ,此间也是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野外自然条件下 ,病害自 7月份开始发生 ,8月中下旬发展最快 ,1 0月份停止。樟子松是最易感染松枯梢病的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松球壳孢菌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证明 ,国内供试松球壳孢菌 (Sphaeropsissapinea)的致病力明显高于美国的B型菌株 ,与A型相似 ,致病性较强。B型也能无伤侵入 ,只是发病率明显低于A型。伤口并不是病菌侵入的唯一途径 ,自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 ,病菌可直接侵入树木当年嫩梢并使之枯萎 ;此后 ,随着梢部组织的不断成熟与老化 ,伤口对病菌侵入与危害的作用才得以显现出来 ,无伤接种时不发病或只产生部分枯叶。气孔也是病菌侵入的途径之一。病菌不但可侵入当年新稍 ,而且还可于枝梢的 2a和 3a生处有伤侵入 ,使之染病甚至死亡。油松(Pinustabulaeformis)、赤松 (P .densiflora)、彰武松 (P .densifloravar .zhangwuensis)较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抗病 ,且彰武松主要表现为“耐病”。幼龄的樟子松较大龄的抗病。树势削弱的枝梢抗病性能降低 ,发病快而重。潜育期和繁殖期的长短与寄主、树势、组织的成熟程度和气温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由湖南省林科所、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湿地松、火炬松批消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为“,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研究,特松村姑梢病区分为干枯型、流脂型和综合型三大类。侵染型(综合型)枯梢病,种子带菌但不传病,病害的流行和蔓延主要求带菌苗木传播,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状态在病树上越冬,作为次年初4k来源,在4-6月以直接侵入方式侵入树梢、新芽和针叶,造成枯梢、抽芽和抬升、南方栽培的不同松树抗病社差异显著,马尾松、白皮松、流球松较为抗病;晚松、加勒比松、江地松、火炬松最易感病;乡苗辽、改克松、代…  相似文献   

7.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叶建仁 《林业科学》2003,39(4):67-72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4%,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lO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8.
纵坑切梢小蠹对加勒比松的为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纵坑切梢小蠹在白云山不同变种加勒比松的为害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掌握了该虫为害松树的特征如:侵入孔部位、侵入孔直径、侵入孔道长度、为害梢直径、为害梢长度等,发现纵坑切梢小蠹对疏叶型本种加勒比松的春梢为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继在江永县低山丘陵石灰岩地区发现黄枝油杉(Keteleeria calcorea Cheng et L.K.Fu)后,今年5月下旬,我们在江永县考察中发现黄枝油杉枯梢病,经调查,江永县松柏公社和县林科所两处,此病的发病率达85%。主要为中幼龄树感病,中龄树以侧枝感病多,幼龄树主梢侧梢均有发生,轻则针叶枯黄,重则几乎每个春发主梢和侧梢均被病菌侵染,引起大  相似文献   

10.
测试了由β-蒎烯为起始原料合成得到的3个系列共36种含氢化诺卜基的季铵盐类化合物对松枯梢病原菌抑制率,并从松枯梢病菌菌丝干质量、细胞膜通透性及菌丝结构等3个方面,初步探究了双氢化诺卜基二甲基溴化铵(14)、六亚甲基-1,6-双(氢化诺卜基二甲基氯化铵)(26)、四亚甲基-1,4-双(氢化诺卜基二乙基溴化铵)(28)与1,4-二苄基-双(氢化诺卜基二甲基溴化铵)(31)等4个化合物对松枯梢病原菌的抑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含氢化诺卜基的季铵盐类化合物对松枯梢病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含有双氢化诺卜基的双子季铵盐对松枯梢病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单季铵盐,多数含有双氢化诺卜基的季铵盐类化合物在质量浓度50 mg/L下的抑制率均达90%以上,甚至高达100%,抑制效果大大超过常用杀菌剂百菌清和多菌灵。初步的抑菌机理研究发现:4种化合物处理后松枯梢病菌的菌丝干质量减少,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相对电导率明显升高,菌丝体形态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推测季铵盐类化合物可通过破坏病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和改变菌丝体形态与细胞结构来抑制松枯梢病菌的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1.
雪松枯梢病目前在济南地区雪松Cedrusdeodara(Roxb)Lohd上发生严重。经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表明该病是由松色二胞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为害所致。病菌通过自然孔口、伤口侵入叶和嫩梢,引起叶枯及嫩梢枯死;经伤口侵入枝干,引起枯梢或整株枯死。试验表明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效果不理想,只有采用综合防治才能控制该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杨树与栅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6h后开始萌发,12h后芽管侵入气孔,此的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成树杈状或根状分枝,一个芽管分别侵入两个气孔或几个芽管同时侵入一个气孔。杨树与栅锈菌相互识别 中的抗锈性的表达主要发生在接种24h后,即气孔下囊形成阶段。表现为夏孢子萌发初期受抑,气孔下囊形成较迟、数量较少、初生侵染菌丝的长度受抑,吸器出现迟、数量少以及寄主叶肉细胞坏死等,但不同组合间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接种12h后,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中出现吸器,36h后抗病性组合中出现吸器。随着菌丝的增多,抗病品种中的吸器数量、菌落面积小于感病品种、多于近免疫品种。低反应型品种中菌落线性生长受抑和吸器形成的减少均发生在叶肉细胞坏死之后,尚未发现高感品种出现叶肉细胞坏死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们对杉木黄化病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介如下: 杉落叶菌(Lophodermium Uncinatum Darker)是真菌中星裂菌科散斑菌属的一种盘菌。寄生在杉木基部枝条的针叶上,引起杉针黄化病(又称杉木叶枯病、落针病和杉叶尖枯病)。病菌常为害二年生针叶,针叶的病斑在春末夏初出现,至夏末秋初针叶黄化枯死,在黄化的针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器,针叶枯黄不脱落。病菌在黄化的针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分析马尾松三代测定林的抽梢性状及针叶氮磷钾含量,揭示抽梢性状的遗传控制方式,探究针叶中氮磷钾含量与生长的相关关系,为解析马尾松高生长的遗传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5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的马尾松三代种质遗传测定林,对其抽梢性状(初次抽梢生长量、后续抽梢生长量、年抽梢次数及年抽梢长度)、树高及针叶氮磷钾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探究马尾松抽梢性状及针叶养分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及遗传控制方式,揭示抽梢性状间及与针叶氮磷钾含量的遗传相关。【结果】马尾松三代测定林的初次抽梢生长量、后续抽梢生长量、年抽梢次数、年生长量和树高的平均值分别为0.89 m、0.45 m、1.90次、1.34 m和5.16 m,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杂交组合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配合力分析表明,后续抽梢生长量、抽梢次数、年生长量等抽梢性状和树高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加性基因效应百分数在52.10%~73.28%,而初次抽梢生长量则几乎完全受显性效应控制(98.32%);针叶养分含量中,钾含量以加性基因效应(69.70%)控制为主,氮磷含量则几乎完全受显性效应控制。抽梢性状、树高与氮磷钾含量受中等及以上程度的遗传控制(hf2=46.54%~84.17%)。性状间及与针叶养分含量的遗传相关分析发现,树高与后续抽梢生长量、抽梢长度及抽梢次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后续抽梢生长量与抽梢长度、抽梢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初次抽梢生长量与树高、后续抽梢生长量、抽梢次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抽梢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针叶氮含量与树高、后续抽梢生长量、抽梢长度及抽梢次数极显著正相关;针叶磷含量与初次抽梢生长量及抽梢长度成极显著正相关;针叶钾含量与抽梢长度呈显著负相关。N/P比与树高、后续抽梢生长量及年抽梢次数呈显著正相关;N/K比与树高、后续抽梢生长量及抽梢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K与抽梢长度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马尾松三代测定林的抽梢性状及针叶氮磷钾含量变异丰富。后续抽梢生长量、抽梢次数、年生长量、树高和钾含量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初次抽梢生长量与氮磷含量则几乎完全受显性效应控制。抽梢性状影响高生长,尤其是后续抽梢特性显著地影响后续抽梢生长量,增加年抽梢长度,进而增加当年高生长。  相似文献   

15.
国外松枯梢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松枯梢病系由松色二胞菌(Diplodia pinea)浸染所致。在石灰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火炬松和湿地松的梢部生长不良,松色二胞菌侵入后,易引起枯梢病。而在纲纹层和沉积层发育的第四纪粘土上,火炬松和湿地松生长良好,很少发生枯梢病。故应注意造林地选择。  相似文献   

16.
雪松梢枯病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江苏南京、句容、淮阴等地庭园或城市行道树的雪松上发生枝条枯萎现象,甚至引起半截枯死,使原本挺拔绿郁葱葱的雪松变得很不美观。据调查研究,其症状是由于病害所致,而且有一个延续发展的过程,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现将雪松梢枯病简介如下:1 症状病害多数发生于成年树,初期侵染新萌发之树梢,主梢或侧梢均可受害。病菌侵染后首先使幼嫩的针叶失绿变色,并逐渐向下蔓延,当病斑环绕皮层后,小枝随之枯死,其上针叶呈赤褐色,并迅速脱落,仅残存枯死的小枝,在病菌侵染点附近的针叶上首先看到黑色颗粒状的病原菌子实体…  相似文献   

17.
松、杉立枯病,又称猝倒病,主要危害针叶树幼苗。苗木遭病后,短期内会大量死亡。其死而不倒者称为立枯,倒而枯死者称为猝倒。其病害多发生于4~6月。 苗木受害后,其症状常为以下4种类型: 1.种芽腐烂。种苗在土中被病菌侵染,造成种芽组织被破坏,引起腐烂。 2.茎叶腐烂。苗木幼叶嫩茎感病,枯萎腐烂,病菌不断向下发展,茎叶上常有灰白色蛛网状的菌丝体。 3.幼苗猝倒。幼苗扎根时期,茎部未充分木质化,病菌从根颈处侵入,产生褐色斑点,病斑扩大后呈水渍状,苗颈组织被破坏,造成腐烂、缢缩,使苗木迅速倒伏。 4.苗木立枯…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对杉木黄化病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介如下: 杉落叶菌(Lophodermium Uncinatum Darker)是真菌中星裂菌科散斑菌属的一种盘菌。寄生在杉木基部枝条的针叶上,引起杉针黄化病(又称杉木叶枯病、落针病和杉叶尖枯病)。病菌常为害二年生针叶,针叶的病斑在春末夏初出现,至夏末秋初针叶黄化枯死,在  相似文献   

19.
松枯梢病Diploelia pinea(Desm)Kickx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松树(尤其是国外松)的一种主要病害。该病危害松树的嫩梢、针叶和枝条等,引起顶芽、嫩梢枯死,针叶枯黄或枝条下垂,影响林木正常生长,被害严重时整株枯死。该病在区外已知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江苏、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内已在柳州、河池、玉林、梧州、北海等地发现有该  相似文献   

20.
根据作者在“国外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查,并参阅有关文献,将湿地松和火炬松枯梢病的发病症状归纳为三大类型:干枯型枯梢病、流脂型枯梢病和综合型枯梢病。并对各大类型枯梢病发生特点作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