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1 毫秒
1.
有机物料对黑钙土的培肥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两年的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物料对黑钙土的培肥作用。结果表明:用有机物料培肥土壤时,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农化性质。提高有机无机复合量,降低原土复合度。追加复合量和追加复合度均随玉米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复合系数却因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施用有机物料还可以提高松结合态腐殖质的含量,改善重组有机质中腐殖质的结合形态。有机物料对黑钙土的培肥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年,医此可以认为每年向土壤中施入一定量未腐解的有机物料来不断地补充、更新与激活土壤中已渐老化的腐殖物质,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黑钙土改良培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土壤旱时板结僵硬、涝时粘朽、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的现状,开展了碳酸盐黑钙土改良培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优化施肥等技术可明显改善碳酸盐黑钙土的物理性质,提高玉米产量。各处理较当地常规施肥田间持水量增加3.2%~8.1%,土壤孔隙度增加7.4%~11.3%,土壤容重降低0.07~0.10 g/cm3,玉米产量增加199.9~2 135.8 kg/hm2。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最好,增施有机肥和优化施肥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苜蓿、玉米轮作对吉林省西部中度苏打盐碱土的培肥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中度碱土进行粮-草轮作后,土壤物理、生物和化学性状都得到明显改善,土壤容重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孔隙度则逐渐增加;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表现为pH值、总碱度、交换性钠等指标下降较大,交换性钙含量增加;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强,玉米产量呈稳定增加的趋势。说明粮-草轮作对中度盐渍化土壤具有较好的综合培肥改良效果,适用于吉林西部盐碱土的培肥改良。  相似文献   

4.
1.机械化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上茬作物玉米采取秸秆还田后,可改善下茬小麦田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5.
作物根茬对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黑钙土的培养试验,研究了不的根茬施入土壤后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根茬处理的土壤腐殖含量的高于对照,提高幅度玉米根茬为0.056-0.115%,大豆根茬为0.052-0.095%,且松结态腐殖质的净增加量远大于穗结态腐质的净增加量,而玉米根茬又好于大豆根茬。玉米根茬具有更优于大豆根茬的培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碳固定和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玉米不同部位残体碳、氮在土壤中的固定特征,明确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培肥机制。方法 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采集不施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土壤分别作为低肥力(LF)和高肥力(HF)土壤,并分别与13C和15N双标记的玉米茎叶(S)、玉米根茬(R)混合,在25℃条件下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试验于第1、30、60、180和360 天取样并测定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其同位素丰度,分析玉米不同部位残体碳、氮在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中的固定特征。结果 添加玉米残体显著提高土壤SOC,一年后仍能提高14.0%。添加玉米残体后,土壤系统中有一小部分氮素可能以反硝化方式流失,且外源玉米残体氮和土壤原有老氮均有损失。与添加根茬相比,添加茎叶更有利于外源新碳、氮的增加,而且具有更强的激发老碳、氮分解/损失的效应,不利于土壤老碳、氮的固持;根茬残体则更趋向于被分解,使土壤老碳、氮得到相对的保护和固定。外源残体碳虽然在低肥力土壤中的固定较少,但是对低肥力土壤碳库的提升具有更大的贡献。添加残体后低肥力土壤的C/N和13C/15N(代表土壤中来自于外源残体的C/N)显著高于高肥力土壤。但本研究结果表明13C/15N并不是限制低肥力土壤中残体分解和固定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底物长期选择条件下的特异性土著土壤微生物群落较为稳定,对于外源有机质加入的干扰具有抵抗力造成的。结论 土壤中添加玉米不同部位残体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碳、氮水平,但其内在的残体新碳/氮和土壤老碳/氮的固定策略相异。低肥力土壤较高肥力土壤对外源碳的固定少,其对不同部位残体的固定在本研究中并不受到来自于外源残留残体C/N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玉米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是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的主要途径之一.用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持久地培肥地力.在实践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腐熟的关键技术及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作物秸秆和根茬是农田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之一,经微生物作用以微生物残体形式累积在土壤中,是稳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不同肥力土壤作物秸秆和根茬还田后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累积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贡献,以期为增加土壤碳氮的库容和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利用13C15N双标记方法和氨基糖生物标识物技术,土壤中分别添加玉米秸秆和根茬后进行室内培养,在培养第30天和第180天采样,分析土壤中外源碳(秸秆碳和根茬碳)的残留率、外源氮(秸秆氮和根茬氮)的残留率、微生物残体碳氮的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全氮(TN)的贡献率。【结果】培养第180天,秸秆碳和根茬碳在土壤中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36.3%和31.7%,秸秆氮和根茬氮的残留率平均分别为95.8%和79.3%。添加秸秆和根茬处理SOC中外源碳含量与TN中外源氮含量的比值(13C-SOC/15N-TN)在培养第180天平均分别为17.6和28.5,与培养第30天相比平均分别下降了47.9%和28.2%。培养期间,高肥土壤真菌残体碳氮含量是低肥土壤的1.17倍左右,细菌残体碳氮含量是低肥土壤的1.31倍。第180天,添加秸秆处理土壤微生物残体(真菌和细菌)碳和氮含量平均比添加根茬处理增加了8.5%左右。培养结束后(第180天),真菌残体碳对高肥和低肥土壤SOC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37.0%和33.8%,细菌残体碳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1.2%和9.2%;添加秸秆和根茬的处理真菌残体碳对SOC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36.0%和34.7%,细菌残体碳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0.8%和9.6%。第30天,真菌残体氮和细菌残体氮对TN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55.2%和16.3%;培养第180天,真菌残体氮对低肥和高肥土壤TN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63.5%和60.5%,细菌残体氮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6.4%和17.5%。培养180天与初始土壤相比,细菌残体碳和氮对高肥土壤SOC和TN的贡献率平均分别增加了4.8%和7.4%,对低肥土壤平均分别增加了20.3%和32.5%。【结论】真菌残体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和氮库的扩容起着重要的作用。添加玉米秸秆较根茬更有利于微生物残体碳氮在土壤中的累积。低肥土壤添加秸秆和根茬有利于细菌残体碳和氮向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一、播前准备 (一)机械化玉米秸秆还田上茬作物玉米采取秸秆还田后。可改善下茬小麦田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0.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娄土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12a长期定位施肥研究了土娄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施磷肥可以增加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施钾肥对土壤全钾的影响不大但可以增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料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培肥地力。2)土娄土对玉米的供肥能力高于小麦,长期不施氮肥或磷肥,使土娄土生产力随种植年限的延续而下降,玉米下降的幅度分别为66.9%、45.1%,小麦下降的幅度分别为77.5%、75.8%。3)氮肥与磷肥配施或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土娄土土地的生产力贡献率维持在93.5%~96.7%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柳杉凋落物自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种子萌发法对浙江天目山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凋落物的自毒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探究这种凋落物的自毒作用对柳杉天然更新障碍的影响。结果表明,柳杉凋落物及其表层土壤浸提液在质量体积比为1 ∶ 10时,对柳杉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比例的降低(1 ∶ 100),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1 ∶ 250)。自毒作用强度为未分解凋落物>半分解凋落物>表层土壤。而且未分解凋落物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度随着样品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发现,柳杉凋落物和表层土壤中均含有酚酸类化感物质阿魏酸、肉桂酸和对羟基苯甲酸,而且未分解凋落物中的这3种物质的含量均是最高的。综合推测,这3种化感物质主要来自于未分解的柳杉凋落物。图2表4参22  相似文献   

12.
采用种子萌发法对浙江天目山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凋落物的自毒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探究这种凋落物的自毒作用对柳杉天然更新障碍的影响。结果表明,柳杉凋落物及其表层土壤浸提液在质量体积比为1 ∶ 10时,对柳杉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比例的降低(1 ∶ 100),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1 ∶ 250)。自毒作用强度为未分解凋落物>半分解凋落物>表层土壤。而且未分解凋落物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度随着样品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发现,柳杉凋落物和表层土壤中均含有酚酸类化感物质阿魏酸、肉桂酸和对羟基苯甲酸,而且未分解凋落物中的这3种物质的含量均是最高的。综合推测,这3种化感物质主要来自于未分解的柳杉凋落物。图2表4参22  相似文献   

13.
岗平地黑土草田轮作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连作为对照 ,研究了草田轮作对岗平地黑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 :在水蚀和风蚀严重的岗平地黑土上实行草田轮作 ,有利于改善土壤的孔隙状况 ,从而改善岗平地黑土的通气有余、持水不足、易于干旱和沙化的状况。草田轮作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增强微生物的总体活性 ,也可以增加土壤的酶活性 ,进而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改善土壤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4.
天然沸石对松嫩平原黑钙土理化性质和保水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天然沸石掺配量对于松嫩平原黑钙土理化性质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来研究天然沸石改良黑钙土的保水能力的效果,为改良土壤保水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天然沸石改良土壤,进行60 d花盆培养,环刀法测量土壤密度,公式法计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离心机法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天然沸石改良黑钙土试验中,土壤密度随沸石掺配量的增加而增大,呈正相关关系,当沸石掺配量为10%时,土壤密度增加最为显著;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随掺配量的增加而减小,呈负相关关系,当沸石掺配量为10%时,土壤的通气孔隙度为最大。各掺配量下土壤的持水能力结果为:20%天然沸石(NZ)>15%NZ≈10%NZ>5%NZ>CK。各组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均能用Gardner模型拟合。Gardner模型方程的拟合系数a、b均随持水能力增强而减小,呈负相关关系;随饱和含水率升高而增大,呈正相关关系。将饱和含水率和拟合系数a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为0.941 8。结论在进行土壤持水能力改良时,利用10%天然沸石掺配量比较经济可行。土壤饱和含水率高,不一定水分特征曲线初始水平就高。各项试验结果说明,利用天然沸石可以有效改良砂壤黑钙土的保水能力,为黑土区土壤改良提供试验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天然马尾松林土壤碳氮磷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森林土壤碳氮磷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为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赣南天然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基于标准地调查及样品测定获取数据,利用主成分提取反映凋落物质量特征的变量并将其分别与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土壤C、N、P含量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结果(1)随土层深度(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P含量逐渐降低,0 ~ 10 cm土层的C、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 < 0.05),各土层T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土壤中的C、N、P含量整体表现为中等偏低到极低的状态;随林龄的递增,各土层C、N、P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0 ~ 10 cm土层的C含量各龄组间均呈显著差异(P < 0.05)。(2)凋落物半分解层、未分解层现存量随林龄的递增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各龄组均在近熟林达最大值;各分解层的C、N、P含量在不同龄组间均无明显变化规律,但半分解层的C含量、C/N值均显著小于未分解层(P < 0.05),N、P含量则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其差异均不显著(P > 0.05)。(3)反映凋落物半分解层、未分解层质量特征的主成分均与土壤C、N含量呈显著相关、与土壤P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表现为土壤C、N、P含量与凋落物半分解C、N、P含量呈正相关、凋落物未分解层C、N、P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天然马尾松林土壤的养分含量整体偏低,凋落物C、N、P含量在未分解层减少、半分解层增加时其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因此,在经营中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利于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6.
Standard and ecologically correct agronomy system of corn based of modern soil processing devices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oil processing on agr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humus content of chernozem common revealed.  相似文献   

17.
It is shown that an increase in winter wheat on typical chernozem characterized by the acid reaction of the soil medium leads to a decrease in grain yield to 30% and straw weight to 25%. The crop reached the maximum level after introducing urea and manure wastes (the yield gain was 199% in neutral soil and 165% in acidic soil). The improvement of plant nitrogen nutrition by introducing fertilizers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protein content in grain by 1.2 times on both soil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in content was 1.1 times lower in acidic soil than in the neutral one. The maximum content of protein in winter wheat grain accumulated after both types of fertilizers were applied on neutral soil; the use of manure wastes alone decreased the protein content in grain.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a decrease in the yield of grain and a decrease in the content of crude protein in this grain after acidification of typical chernozem is due to a decrease in the amount of mineral nitrogen in soil and an increase in its gaseous losses. The pattern of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in soil, as well as the availability of nitrogen for the plants, varied as the reaction of the medium changed. In acidic soil, the consumption of mineral fertilizer nitrogen and manure wastes by the plants decreased by 12–13% and the consumption of soil nitrogen decreased by 45%. The effect of wastes decreased the consumption of urea nitrogen by 49% (neutral soil) and by 69% (acidic soil). The consumption of fertilizer nitrogen by the plants decreased by 12–15% after acidifying typical chernozem and by 12–17% after immobilizing this type of chernozem and increased gaseous losses by 18–81%.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agrophytocenosis of winter wheat maintains the ecological balance (homeostasis) when wastes from a pig-breeding complex are used and is exposed to stress when urea is applied in acid chernozem. Soil acidification decreased the resistance of agrophytocenosis to the level that is observed when manure wastes were applied and to adaptive depletion when urea was used.  相似文献   

18.
对锑(Sb)在黑土、红壤和褐土3种土壤中的解吸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b在3种土壤中的解吸过程是一个快速反应的过程,解吸反应在30 min左右基本完成,吸附态Sb的解吸量能达到最大解吸量的95%以上。Sb在3种土壤中的解吸率都比较低,相对于总吸附量而言,Sb在黑土、红壤和褐土中的解吸百分比分别低于17.1%、20.6%和26.23%。3种土壤吸附态Sb的解吸速率随Sb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随着解吸量的增加和解吸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Sb在3种土壤中解吸的动力学最优模型是:黑土和红壤为Elovich方程,褐土为双常数方程。这对探明土壤中锑的环境行为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吉林省梨树县黑钙土和风沙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变异特征,以及在2007年实施秸秆全覆盖还田耕作技术后,对两种土壤类型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影响.于2009-2011年在梨树县高家村的黑钙土和付家街村的风沙土上连续3年进行定位取样,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结果表明:高家村的黑钙土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分别增加了0.35%、36.75 mg/kg、47.03 mg/kg、196.42 mg/kg,付家街村的风沙土有机质减少了0.38%,氮、磷、钾分别增加了25.34、41.11、88.23 mg/kg.2009-2011年实施秸秆全覆盖还田耕作技术后,3年间黑钙土和风沙土有机质分别增加了0.25%和0.49%,两种土壤的氮、磷、钾含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在2种水田土壤上采用盆栽,微区和小区试验,对稻草,玉米秸秆和未堆腐的马粪3种非腐解有机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有机料料施用量,在第一年引起水稻产量下降,但在第二年却有增产作用,较低的有机物料施用量,虽然在当年未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但第二年也没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有机物料的最佳施用量为2~4g/kg。非腐解有机物料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