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肽吸收代谢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肽理论的提出背景、证据,小肽的吸收机制、特点以及影响小肽吸收的因素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小肽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小肽的吸收代谢机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肽(Small Peptide)是蛋白质在动物体消化道内的主要水解产物,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在蛋白质消化、吸收、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小肽在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中的吸收代谢机制的不同,探讨了影响小肽释放、吸收和利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小肽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蛋白质的营养实际上就是小肽和氨基酸的营养,经过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不能完全由游离氨基酸来满足,小肽的营养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介绍小肽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调控作用,吸收机制及影响反刍动物对小肽吸收利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小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国内外对小肽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小肽的吸收机制,小肽的吸收特性以及影响吸收的因素。H^ -Na^ 转运体系、谷胱甘肽转运系统等是小肽的主要转运方式。研究证实,小肽类转运系统具有转运速度快、耗能低和不易饱和的特点。文章还介绍了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肽吸收的主要不同帮位。  相似文献   

5.
小肽的吸收机制及其对鱼类的营养生理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不仅形成游离氨基酸,而且还生成相当数量的小肽。小肽以完整形式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从而被组织利用。H -Na 转运体系、谷胱甘肽转运系统等是小肽的主要转运方式。小肽类转运系统具有转运速度快、耗能低和不易饱和的特点。综述了小肽的吸收机制、吸收特性以及影响鱼类对小肽吸收利用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小肽在鱼体内作用的研究,概述了小肽对鱼类的营养生理学效应,揭示了小肽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小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肽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产物,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组成,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动物营养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本结合水产动物的特点阐述了小肽的吸收机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在动物消化道内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肽类后被吸收,反刍动物以小肽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于反刍动物存在肽的非肠系膜吸收系统。文章就反刍动物对小肽的吸收途径、吸收机制、小肽对反刍动物的营养作用以及影响小肽吸收利用的因素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小肽的概念、分类、小肽的吸收机制和特点,并就小肽制品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进行了详述,最后简述了影响水产动物利用小肽的因素以及小肽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赵海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6-148,165
肽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含2或3个氨基酸残基的为小肽。小肽可能存在3种转运系统。反刍动物吸收肽的主要部位是瓣胃。小肽本身的理化性质、动物生理状态、日粮蛋白和采食水平等影响小肽的吸收。小肽可避免氨基酸间的吸收竞争,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发育,刺激消化酶的分泌和活性的提高,改善提高生产性能。对小肽的吸收机制及营养功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小肽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肽的吸收机制、小肽对动物的营养作用、小肽的生理活性以及影响小肽吸收利用的因素方面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小肽的营养研究进展。但小肽是如何参与氮的代谢,畜禽生长需要量又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综述了活性小肽对家禽肠道发育、消化酶、微生态、机体免疫力、生长性能的影响和其吸收机制、部位及影响小肽吸收的因素等。  相似文献   

12.
L.  Huang  G.  Jia    H.  Wang  C.  M.  Wu  K.N.  Wang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0,(5):17-23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portation differences ofglutamine containing small peptides and free glutamine in intestine of weaned piglets, 28-day-old weaned piglets were selected to get the sample for jejunum culture in vitro in this study. Trial 1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stability of tripeptide (Arg-Gly-Gln) in the jejunum to determine the ideal culture time. It was designed into 2 treatments: control group (Kreb's solution, GC) and tripeptide group (by adding 556μmol/L of Arg-Gly-Gln to Kreb's solution, GP). They were cultured for 60 min.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portation differences ofglutamine existing as Arg-Gly-Gln, Gly-Gln and free Gin were studied in trial 2. It was designed into 4 treatments: group 1 (G1, control group), Kreb's solution; Group 2 (G2), Kreb's solution+556 μmol/L Arg-Gly-Gln; group 3 (G3), Kreb's solution+556 μmol/L Gly-Gln and Arg; group 4 (G4), Kreb's solution+556 μmol/L arginine, glycine and glutamine. They were cultured for 40 minut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glutamine existing as Arg-Gly-Gln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those of Gly-Gln while Gly-Gln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free glutamine. Arg-Gly-Gln may be more excellent than Gly-Gln 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nutrition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3.
鳕鱼皮富含胶原蛋白及胶原蛋白肽,经蛋白酶酶解获得的胶原蛋白肽,具有分子量小、易乳化、适热能力增加及易被肠道吸收等优势。主要阐述鳕鱼皮胶原蛋白肽的性质、功效等,以期为鳕鱼皮胶原蛋白肽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林蛙皮肤中提取的小分子多肽具有诸多生物活性。以鲜活林蛙为试验材料,剥离皮肤,采用酶解法提取小分子活性多肽,并研究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制备的林蛙皮多肽的紫外特征吸收峰位于220 nm处,280 nm附近吸收峰较小;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90~1 000 u,并且在250~540 u的分布最多,占37.47%;该混合多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尤其是抗菌肽和凋亡调控蛋白;在不同p H值缓冲溶液中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抑菌试验表明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证明制备的小分子混合多肽有望成为新的制剂原料。  相似文献   

15.
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小肽转运蛋白对小肽转运和吸收机制提供细胞模型,在体外建立原代奶牛小肠上皮细胞分离的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和中性蛋白酶混合消化液对奶牛小肠组织进行消化,通过2%山梨醇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以去除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肌细胞;用刮除法、相差消化法和96孔板单克隆方法来纯化奶牛小肠上皮细胞,从细胞形态学、细胞角蛋白18免疫荧光染色和小肠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来鉴定奶牛肠上皮细胞。结果表明:1)采用Ⅰ型胶原酶和中性蛋白酶联合消化奶牛小肠组织,通过2%山梨醇密度梯度离心可以获得大量的细胞团且48h发生贴壁,但是细胞贴壁不牢。2)48h之后细胞团进一步向外辐射生长出细胞,细胞形态呈现典型的上皮细胞和铺路石形态。5~7d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细胞大量增值,一部分成纤维细胞与小肠上皮细胞夹杂生长。3)通过96孔板能够单克隆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细胞呈现均一的铺路石形态。4)奶牛小肠上皮细胞角蛋白18鉴定为阳性,荧光显微镜下能够发出绿色荧光。5)通过RT-PCR能够检测到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碱性磷酸酶和肠肽酶的表达,成功建立了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解决巨峰葡萄第2造果果实存在含酸量偏高和果粒较小的问题。[方法]以巨峰葡萄为材料,研究多肽及不同施肥配方处理对巨峰葡萄第2造果产量、果实品质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增施有机肥能够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果实酸含量,有利于叶片P、K元素的吸收,增加葡萄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的效果明显;喷施800倍多肽,能促进果实中Ca元素的吸收和积累,提升第2造果果实品质,对葡萄产量的提高效果明显;增施化肥则对叶片、果实N元素吸收与积累作用最大。[结论]增施有机肥和喷施多肽有助于提高巨峰葡萄第2造果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7.
禽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质和维生素等。蛋清蛋白不仅具有许多功能性质,通过酶法制备获得的蛋清肽还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然而,通过水解得到的蛋清源生物活性肽往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且产量较低、结构差异较大,难以获得普适的活性-结构关系结论。本文以鸭蛋蛋清蛋白和鸡蛋蛋清蛋白为对象,综述了蛋清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降血压、抗氧化、促进矿物质吸收、降血糖、调节肠道健康等,探讨了其结构-活性关系,并对蛋清源生物活性肽的后续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蛋清蛋白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小肽对育肥牦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指标及消化道小肽转运载体1(PepT1)mRNA表达的影响,为小肽在牦牛日粮中的合理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36头体重((180.98±20.57)kg)相近,健康的麦洼公牦牛,按照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分别饲喂小肽添加水平为0、0.75%、1.50%、2.25%的全混合日粮。预饲期30 d,正试期80 d。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记录体重,每日饲喂时记录每头牦牛的喂料量及剩料量。试验最后一周,连续3 d收集每头牦牛的饲料及粪便样品,进行常规营养分析;同时,每组选取5头牦牛采集颈静脉血并制备血清,测定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试验结束后,将每组采血的5头牦牛屠宰,立即取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织中PepT1 mRNA的表达量。【结果】(1)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I)和料重比(F/G)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均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以2.25%组牦牛的生产性能表现最优,其DMI和AD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75%组(P<0.05),而F/G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75%组(P<0.05)。(2)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日粮有机物(OM)和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呈二次曲线上升(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线性升高(P<0.01),以2.25%组消化率最高;各处理组中钙、磷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3)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含量线性降低(P<0.05),而尿素氮(UN)含量线性升高(P<0.05),总蛋白(TP)含量有线性升高的趋势(P<0.10),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呈二次曲线降低(P<0.05),而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含量未产生显著变化(P>0.05);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小肽对牦牛血清中IgG、IgA和IgM三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4)牦牛消化道中PepT1 mRNA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网胃、瓣胃、瘤胃、皱胃,且空肠Pep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消化道部位(P<0.05),而皱胃Pep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空肠和回肠(P<0.05);回肠、十二指肠、瘤胃、网胃、瓣胃的PepT1 mRNA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瘤胃、网胃和空肠的PepT1 mRNA表达量均呈线性升高变化(P<0.05),但对瓣胃、皱胃、十二指肠和回肠的PepT1 mRNA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小肽能够提高育肥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善肝功能,促进小肽在消化道中的转运吸收。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小肽添加水平为2.25%时饲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