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使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一年胜一年——试论把闸北公园建成茶文化公园上海市茶叶学会刘启贵(一)茶是健康饮料、文明饮料、奇妙饮料。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客来敬茶、茶道、茶艺、茶仪、茶礼、茶会,已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象证。饮茶能使人健康长...  相似文献   

2.
饮茶七注意     
《云南农业》2005,(2):37-37
茶是大家熟悉的饮品,饮茶还有专门的茶道,讲的是茶礼、茶艺、茶文化。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喝茶需要注意的事情还真不少,如果饮用不当也会影响您的身体健康。患有便秘的人不宜饮茶因为茶叶的多酚类物质对肠胃粘膜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因此便秘患者若饮茶会加重便秘。患有神经衰弱或  相似文献   

3.
一.何谓茶艺、何谓茶道?何谓唐密、何谓唐密茶道?何谓茶艺?何谓茶道?区别在哪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笔者的体会:茶艺是将日常的饮茶活动,提升为生活的艺术,如现在流行的工夫茶、盖碗茶以及韩国茶礼、英国午后茶、基督禅茶等等。人们在品啜中,将茶上升为精神上的享受,成为一种人生的艺术;人们在享受"色、  相似文献   

4.
巩志 《农业考古》2004,(2):35-37,68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的、哲学的、思想的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并凝结为核心和灵魂,茶文化也如此,中国古代即重视茶文化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唐末的刘贞亮有“茶十德”之说,当代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茶文化专家张天福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他们都是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总体的归纳和阐发,主要发掘古代文人茶文化的独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周洁琳 《农业考古》2000,(4):111-112
一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风尚进入人们的生活,演变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茶艺。“茶艺”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茶艺界,为了有别于日本的“茶道”而提出来的。因此,认识中国茶艺意象特征,理解茶艺审美情趣,有助于当前中国茶艺的发展与推动,有利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提高。“茶艺”的含义,用台湾范增平先生的话说:“茶艺包括两个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台湾茶文化论》)通俗的说,就是茶艺内涵包含二个方面:物质与精神。…  相似文献   

6.
三月二十七日晚,参加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来自日本、台湾和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五个茶道茶艺表演团汇集湖南常德市桃林宾馆的歌舞厅,表演了东方独特的综合性传统文化——茶艺茶道茶礼。那扶桑之国和祖国宝岛台湾茶文化的魅力,使满厅观摩者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怕情修性、悟道体道。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道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茶道精神".之所以没有在题目中用"茶道"一词,是因为目前茶文化界对于"茶道"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尚无定论,有许多学者将茶道与茶艺通用,故用精神内涵这一说法,以避争议.本文所探究的对象是:人们在进行一切茶事活动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1).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际茶艺会会长叶惠民香港《大公报》董恩明张哲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甚至更早以前已有长远的发展。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更有上古神农氏尝百草中毒,而用茶解毒的记载呢。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开门七件事之一的饮茶已发展成为“茶艺”、“茶道...  相似文献   

10.
茶道 ,是茶文化之内核。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 ,体现中和之美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 ,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 ,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对“道”的诠释 ,大别有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信阳茶俗和茶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本文着重介绍信阳以茶敬客的饮茶习俗、以茶为礼的风习及信阳毛尖茶艺。  相似文献   

12.
杨胜男 《农业考古》2020,(2):254-258
日本对中国茶文化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从学习、模仿,到自我树立的过程。三谷良朴所撰《和汉茶志》一书,融合了大量中国茶书与日本本土茶文化的内容。他在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茶器的描摹,对珠光等日本著名赏茶家饮茶活动的回顾与总结,来强调日本茶道的本土意识,又将文艺的“体”“用”概念运用到茶文化中,提出了一种以茶礼为外现形式,以雅道风情为内在核心的文艺茶道思想。  相似文献   

13.
袁枚与茶     
袁枚与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胡长春明清时期,由于炒青技术的广泛采用和许多茶叶专著的大量刊行,各种散茶纷纷兴起,名品迭出,品饮风尚也焕然一新。清代以降,饮茶之风,久兴不衰,社会名流、文人学士往往以不懂茶道为耻,人们争相事茶,研习茶艺,使茶文化进入了一个集大...  相似文献   

14.
李娟 《农业考古》2006,(5):49-53
茶从日常生活的饮品,到成为“一日不可无此君”的精神享受,与古代文人直接参与茶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茶文化形成过程中,由于他们对茶情有独钟,用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追求,对茶和饮茶过程进行艺术化打磨,使茶和饮茶习惯,从单纯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层面,提升到茶德,茶道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在台湾茶艺大师范增平先生的指导下,开展茶艺教育、开设茶艺专业,取得一定成绩,为弘扬中华茶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1999年春季,为送第一位中华茶艺小姐赴德国柏林进行茶艺表演,我们向德国驻华使馆递交了有关文件,申请签证,但遭到拒签,原因很简单:“只听说有日本茶道,没有听说过有中华茶艺”。接到这个消息起初感到吃惊和不满,但静心自问越发感到弘扬中华茶文化之必要。茶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后,得到良好的发展,尤其高品位茶文化──茶道,更是以其高雅而广为人知。但在茶的故乡中国,多年来茶文化,尤其是高品…  相似文献   

16.
农历壬申年二月十五,地处中国大陆东南一隅的闽东福安市春意融融。来自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上海等国家和地区的二百多位茶艺使者,满面春风步入“第二届中国闽东茶文化交流”的殿堂,在“两片茶叶托着TC字母”的会标下,切磋茶技艺,弘扬茶文化。有幸一睹中外茶俗、茶礼、茶道、茶艺的风采神韵,着实让人大饱了眼福。  相似文献   

17.
浅谈“茶道”与“茶艺”表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谈“茶道”与“茶艺”表演安徽省马鞍山市茶文化研究会武艺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反映形式;作为茶圣之乡的中国,更要深一步的开拓和弘扬中国历史特征。中国茶人采取的各种表现形式去饮用、宣传、研究茶。茶的发展是中国茶圣陆羽的功劳,距今已有1260多年了。他为...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茶宴是以茶宴请宾客,或是以茶会客、交友的一种饮茶方式,以举办和参加者分主要有宫廷茶宴、文人茶宴、禅寺茶宴三种;以形式和影响分主要有酒席茶宴、礼仪茶会和斗茶宴会三种,宋代的茶宴促进了饮茶文学、中华茶艺和日本茶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吃茶叶养身漫话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研所汪德滋"开门七件事:柴、米、盐、油、酱、醋、茶"。我国是茶的祖国,饮茶风俗悠久,国外的茶道、茶礼等可溯源来自我国。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饮食追求回归大自然,促进了茶文化向"食的文化"延伸发展。由于茶叶中营养...  相似文献   

20.
江西茶文化旅游开发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文化是包括茶艺、茶道、茶的礼仪、精神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江西,因为丘陵遍布、土地肥沃、气候温湿、光照适宜的自然环境,向来是全国产茶的重要地区,并且,在悠久的茶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古老独特、别具一格的茶文化。茶文化是江西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研究江西茶文化并充分开发利用其旅游价值,是江西茶业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