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河蟹生活史从亲蟹产卵孵化开始,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发育至成蟹止。早期人工育苗为幼体阶段,分蚤状幼体(Z)和大眼幼体(M)两个阶段,正常的蚤状幼体蜕皮5次,每次蜕皮分为一期,分5期,然后转为大眼幼体,但在2004年的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我市部分场家出现了幼体发育阶段性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2.
探讨空运中机场X射线照射检查对河蟹大眼幼体的影响。射线强度越大、运输时间越长.成活率越低;大眼幼体蜕皮变态为第Ⅰ期幼蟹的变态率受照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苗种培育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基础理论数据,采用投喂-饥饿和饥饿-投喂的处理方式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分别开展营养储存饱和点实验(PRS)和不可恢复点实验(PNR),研究饥饿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蜕皮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实验中,投喂时间≤2 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为0;投喂时间≥4 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和发育时间与连续投喂组(F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投喂4 d-饥饿组(F4S组)大眼幼体蜕皮后Ⅰ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大眼幼体的PNR实验中,饥饿2 d时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仅为(30.00±13.23)%。Ⅰ期仔蟹的PRS实验中,连续饥饿组(S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为0,而投喂2 d-饥饿组(F2S组)、投喂3 d-饥饿组(F3S组)和F组3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投喂1 d-饥饿组(F1S组)和F2S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且F1S组Ⅰ期仔蟹的发育时间显著延长(P<0.05)。Ⅰ期仔蟹的PNR实验中,除饥饿1 d-投喂组(S1F组)外,F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各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而发育时间却与饥饿时间呈正相关;饥饿时间≥2 d时,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个体大小明显变小。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值是3.57 d,Ⅰ期仔蟹的PRS;和PNR;值分别是0.90 d和2.01 d。研究结果表明,新蜕皮的大眼幼体必须给予充足的饵料才可确保高的存活率,大眼幼体投喂6 d后可以适当减少投喂量,短期饥饿对Ⅰ期仔蟹蜕壳和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Ⅰ期仔蟹的耐饥饿能力强于大眼幼体。  相似文献   

4.
环境条件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蜕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下大眼幼体蜕壳数量少、成活率低;光照可刺激并促进大眼幼体的蜕壳与生长,但长时间光照会影响Ⅰ期到Ⅳ期幼蟹的蜕壳生长;泥土和隐蔽物作为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成活率;苗种质量是提高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到Ⅳ期幼蟹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大闸蟹,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养殖经济品种。河蟹通过海水繁殖,第Ⅴ期溞状幼体经3~5 d发育蜕皮后即变态为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大眼幼体呈龙虾型,既可游泳、又可爬行,体形扁平,胸足5对,具有大螯和口器,杂食偏肉食性,可主动捕食大型浮游动物。大眼幼体已具备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经过几天的逐步淡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大眼幼体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6.661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9.10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5.519 mg/L;对Ⅰ期仔蟹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5.467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9.88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876 mg/L。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对聚维酮碘的耐药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质量浓度为10、13 mg/L的条件下能分别促进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蜕皮变态,提高蜕壳后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蛋白质和氨基酸  关于河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根据河蟹蟹体组织蛋白质的组分,作为设计配合饲料蛋白质组分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河蟹对天然饵料的选择摄食习性,进行试验设计。徐新章等 (1988)用 20~ 40微米胶囊饲料养蚤状幼体,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 45%。韩小莲等 (1991)根据幼蟹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贻贝、糠虾、乌贼、玉米蛋白粉、黄豆粉为主要蛋白源,研究指出河蟹从大眼幼体至Ⅱ期幼蟹饲料蛋白质含量为 45%,幼体蜕皮时间短、变态整齐、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8.
<正>河蟹靠蜕壳而不断生长,每次蜕壳期间河蟹能增重50%~90%,因此想要养出大规格和高品质河蟹,必须重视成蟹养殖过程中每次的蜕壳管理。近年来,由于养殖环境、饲料或者养殖管理等多方面原因,河蟹蜕壳不遂发病率逐渐增加,蜕壳期间的死亡占到养殖伤亡量的80%。如何防治河蟹蜕壳不遂并加强河蟹蜕壳期的管理,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一、成蟹蜕壳不遂的原因蜕壳不遂既是一种疾病也是一种现象,说它是一种疾病,是因为蜕壳不遂是由于河蟹机体缺乏某些营  相似文献   

9.
合浦毛蟹分布于广西北部湾沿岸河流,其幼体阶段分为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溞状幼体经5次蜕皮变成大眼幼体。在水温17~24℃条件下,溞状幼体期历时16~20天,大眼幼体期历时7~10天。  相似文献   

10.
河蟹各期幼体都具有特定的颜色,幼体各种体色变化通常是由水环境因子变化、营养变化、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在育苗过程中,幼体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黑化现象极为普遍,为了便于诊断对症下药,现把多年来育苗过程中的幼体黑化现象总结分析如下。一、蜕皮变态前黑化这是一种正常的体色变化。河蟹状幼体及大眼幼体在临蜕皮变态前,体色加深,其头胸部及腹部变成黑褐色,并膨胀。这种生理活动受眼柄内的X-器官窦腺所分泌的激素调节,从而使真皮层和结缔组织中的色素细胞产生伸缩变化。二、由病原体入侵机体引起的黑化此种情况黑化程度一般不明…  相似文献   

11.
1.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分为溞状幼体阶段和大眼幼体阶段。溞状幼体阶段又分为五期,大眼幼体仅一期。2.在海水温度20.5~29.0℃,盐度30.5~31.1‰条件下,幼体自孵出到发育为第一期幼蟹共蜕皮6次,经过18~23天。幼体每蜕皮一次,形态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进入新的一期。3.腹部第一节背面细刺的数目,尾叉后缘内侧棘毛的数目,第一、二对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的数目及胸肢、腹肢的大小与形状是溞状幼体分期的主要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孙颖民  闫愚  孙进杰 《水产学报》1984,8(3):219-226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作了形态描述。据观察,潘状幼体阶段蜕皮4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在22—25℃的条件下培养,自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1期幼蟹,需经15—18天。  相似文献   

13.
专家评说河蟹“上岸”唐天德(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多年来,很多培育V期幼蟹的人,发现成活率最低的只有1%-2%,其中Ⅰ期蜕壳后2-3天和Ⅱ期初死亡率高达95%.其特征,蜕壳后上岸不下水,或者赶下水后立即上岸,或者死在水中,这种情况早繁苗比较严重该症发生病因众说纷纭,我们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试验,找出主要原因如下:1、大眼幼体带病购进培育大眼幼体的单位,大部分用抗菌药较多。对于原生动物及寄生虫之类疾病一般此时不注意,他们只注重保苗,当大眼幼体该出售而未找到买主时,在较低温度(16~17℃)池中等待长时…  相似文献   

14.
1.河蟹为什么在生长期必须蜕壳?河蟹的生长过程,总是伴随着幼体或幼蟹的蜕壳而进行的。因为河蟹是节肢动物,具外骨骼,外骨骼的容积是固定的,当河蟹在旧的骨骼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积聚的机体已发展到旧外壳不能再容纳时,河蟹必须蜕去这个旧外衣,才能继续生长。将要蜕壳的河蟹,可在饲料中添加钙能、免疫低聚糖以及时补充营养、促进蜕壳。2.为什么说河蟹每一次蜕壳就是过一次难关?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控制幼蟹性早熟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眼幼体在养成扣蟹、商品蟹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幼蟹性早熟现象。所谓幼蟹性早熟,就是幼蟹长到15-20g左右时.不蜕壳.不生长。体质饱满,发育基本成熟。这种幼蟹不但市售价格低廉,而且若不及时从池塘挑检分离出来.还会捕食其它正在蜕壳的幼蟹,影响河蟹养殖的整体效益。因此,控制和减少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幼蟹性早熟现象,是目前广大养殖户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经过三年的养殖摸索,积累了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1、重视苗种质量尽量购买天然的大眼幼体苗种。养殖实践表明,投放天然大眼幼体苗种出现性早熟比率很低,占在池蟹总量的…  相似文献   

16.
河蟹大眼幼体阶段,是河蟹生活史上的薄弱环节,如果将大眼幼体直接放流或人工养殖,成活率极低。所以在河蟹人工放流或养殖前,宜先将大眼幼体育成仔蟹再进行放流或养殖。现介绍一种网箱培育河蟹幼体的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曲靖市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绝大部分地区水温都是河蟹的适宜生长温度。在市农业局科技示范园稻田开展河蟹大眼幼体培育扣蟹及商品蟹养殖示范研究表明,在不用任何蜕壳素的情况下,同期河蟹蜕壳周期比江苏等地有所缩短,个体有所增大。在曲靖师宗溜子田水库天然放养大闸蟹仅5个月,在不投任何人工饲料情况下,雄蟹最大个体达320克、雌蟹最大个体达280克,河蟹肉质鲜甜、黄膏饱满。曲靖市农业部门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河蟹养殖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锯缘青蟹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水泥池培育锯缘青蟹,亲蟹的抱卵率达到85%;sou状幼体的成活率达到80%,但在sou状V期幼体向大眼幼体的变态过程中幼体因蜕皮下遂而大量死亡,最后仅获得3.1万尾I-Ⅲ期稚蟹。幼体蜕皮不遂可能与培育盐度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我省河蟹育苗生产的发展很快,沿海百余座水产育苗室中有近1/2全部或部分开展了河蟹育苗生产,年产蟹苗1万余kg。目前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蚤状Ⅰ期至蚤状Ⅱ期和蚤状Ⅴ期至大眼幼体变态难的问题尚未普遍解决;二是在大眼幼体期时常发生大批死亡的情况。笔者根据亲身实践及调查了解的情况,试对河蟹育苗生产中的几个技术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0.
河蟹蜕壳期死亡原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蟹蜕壳期死亡原因的初步分析彭爱民(江苏连云港市东辛农场)河蟹一生要经过很多次蜕壳,除一次为生殖蜕壳外,其他均为生长蜕壳。在蜕壳期间,河蟹躯体的增大,形态的改变以及断肢的再生等,无不发生在每次蜕壳之后。因此,蜕壳不仅是河蟹发育变态的一个标志,也是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