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刊要闻     
<正> 养殖对虾的病害 黄海水产研究所李健以《我国养殖对虾病害发生与池塘环境生态的关系及对策探讨》为题,论述了养虾业的方方面面:1.我国对虾养殖历史回顾;2.对虾养殖池塘生态结构特点;3.目前我国池塘对虾养殖技术操作的缺陷;4.对虾养殖用苗种存在质量较差,病害传播速度加快等问题;5.污染物增加使近海环境日益恶化,对养  相似文献   

2.
陈劳盛 《水产科技》1993,(3):17-18,22
海康的对虾养殖已有7年的历史了。当前对虾养成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虾赖以生存的水体与塘底的环境条件日趋恶化,虾的生长速度减慢,虾病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3、1994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虾发病和流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全国对虾养殖会议专家的交流意见认为虾病发生主要原因是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质日趋恶化、虾池老化以及虾病防治体系不健全、防病和治病措施和手段落后等。今后对虾养殖必须改变现行的养殖管理方式,坚持以防为主,改善养殖环境,切断病源的传播途径,防止和减轻虾池内外水环境的污染,健全虾病防治体系。一、严把育苗培育第一关,培育体壮无病虾苗1.选择优质亲虾,即无病、体壮、性腺发育正常的亲虾。海捕亲虾应进行认真检疫,选用不带病毒、虾体健壮肥大的亲虾。2‘育…  相似文献   

4.
斑节对虾是对虾属中的大型科,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这种虾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食性杂、个体大、产量高等优点,是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在世界对虾养殖业中占首位,也是我省的主要养殖对虾。然而,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导致环境恶化,水质污染,虾病日趋严重,特别是病毒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根据近几年对虾发病和流行情况分析。笔者认为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虾池老化、海水富营养程度加剧,水质日趋恶化,以及虾病防治体系不健全,防病治病措施滞后等。因此,今后对虾养殖必须改变现行的养殖管理方式,从长远利益出发,克服急功近利的  相似文献   

6.
赵丙彦 《河南水产》2004,59(4):28-28
近年来,由于环境条件恶化以及对虾养殖的大面积兴起,每年都大范围暴发虾病,对养殖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有些养殖户,在发生虾病时盲目用药,不但没有抑制虾病的发生,而且还造成成本投人过大,影响了养殖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对虾混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虾单养池塘中高蛋白质饲料的大量投入,使得含氮代谢产物在池塘中积累,是导致近年来养殖水环境恶化,虾病频发的主要因素。对虾单养池塘一旦发病很难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1])。为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科研人员开展了虾贝、虾蟹、虾鱼和虾藻等不同健康养殖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郊沿海地区的对虾养殖业有一段时间曾经不错 ,但自 1 993年以来 ,像国内其它养虾集中区一样 ,因虾病肆疟 ,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为攻克对虾病毒病和探索对虾养殖新路子 ,水产养殖工作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防病治病上的一定成绩。但就总体而言尚未达到有效控制 ,养殖产量不稳定 ,区间发展不平衡 ,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多年来 ,沿海地区养殖环境的恶化和传统养虾模式使养虾业未能摆脱困境。在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上海市水产办公室和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关心、支持下 ,奉贤县柘林镇于1 999~ 2 0 0 0年建立了全国对…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同化率和转换效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硕 《水产学报》1999,23(1):99-103
我国广泛开展对虾养殖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由于发展和管理不当,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病害问题,使养虾产量大幅度下降[王清印1994]。虽然虾病的暴发性流行是对虾减产的直接原因,但环境条件的恶化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在中国对虾的池塘养殖中,其生长和代谢的能量...  相似文献   

10.
宫瑞 《齐鲁渔业》2008,25(11):41-41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作为海虾淡养的优良品种在山东省即墨市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该市对虾养殖行业中的主要品种。然而,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随着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虾养殖病害也相应增加。尤其是连续几年养虾的老塘,底质逐步老化,水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管理措施不当,各种虾病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育苗池细菌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虾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藻类等。据不少文献报道[1~5],引起对虾发病和死亡的条件致病菌多是正常虾体和养殖环境中的正常菌群成员,在一般情况下不表现出病害。当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高、饵料不适等情况发生时,虾的抗菌作用减弱,这些细菌便侵入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虾弧菌病多发,对养殖生产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弧菌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养殖水体环境不良、底质恶化、虾体受机械损伤时,在对虾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弧菌病。弧菌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感染率可达100%,发病严重的虾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目前已发现对虾病害多达几十种,而在细菌性疾病中尤以弧菌病最难治愈,其治愈难度与病毒性疾病相差无几。弧菌病也是对虾养殖中危害最大、最普遍的一种虾病,其病原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平时广泛潜伏于海水或虾体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养殖环境恶化、虾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大量繁殖蔓延,引发对虾发生弧菌病,导致对虾的大规模死亡。 一、典型病症 患病的对虾往往会有游泳无方向性,活动力减弱,多数沉于水底不动,食欲不振,摄食量大减等症状,故检查其胃部,仅有少量食物或空胃。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养殖…  相似文献   

14.
柳悦斌 《河北渔业》2005,(4):27-27,38
近几年,由于沿海水域受到严重污染,养殖环境及水质状况日益恶化,引发虾病频频发生,使泉州市大多数对虾养殖场效益下降,甚至有许多养殖场年年亏本,对虾养殖业处于低迷状态。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局面,连续两年在丰泽区东梅对虾养殖场进行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试验中总结的几点对虾健康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侯和菊 《内陆水产》2006,31(7):10-10
对虾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和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但近年来的病害严重,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虾病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对虾病害的主要原因对虾的致病因素很多,包括环境理化因素、营养因素、管理因素和生物性因素等。环境因素主要是水质。水质恶化,许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高产高效的养虾模式,应对环境恶化及疾病蔓延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制约,以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SPF优质虾苗为对象,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高效水处理技术,进行了为期90d的循环水养虾试验,以探析循环水养虾的可行性及适宜的养虾条件与管控措施。结果显示:在循环水系统,凡纳滨对虾活动正常,生长快速;在放虾苗750~1200尾/m2的高密度情况下,养成产量平均高达8.6016kg/m2(5.734 4kg/m3),平均存活率64.88%,饵料系数1.22。由此表明,循环水系统适合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并能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对虾是我国水产品中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随着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对虾产品出口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对虾产品的定位1.1对虾产品是中国水产品出口中最大宗的产品之一;1.2对虾产品是中国养殖水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宗产品;1.3对虾产品是中国养殖名特优产品中养殖水面最大、养殖省份最多、养殖分布面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产品;1.4保护与创造对虾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环境,是发展水产品出口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热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既有海水养殖,又有淡水养殖,病害发生越来越多,尤其是海水养殖过程中病害日趋严重,目前已发现南美白对虾病害有十几种,其中,桃拉综合症桃拉病毒的危害最为严重,为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头号大敌。该病毒平时广泛潜伏于海、淡水或虾体内,当养殖环境恶化、虾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大量繁殖蔓延,引发对虾发生桃拉综合症,导致池虾的大规模死亡。一、典型病症患病的对虾反应迟钝、活动力减弱,多数沉于水底不动或慢游于水面。食欲不振,摄食量大减,消化道特别是胃不饱满,体形消瘦,甲壳变软…  相似文献   

19.
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集约化养殖使养殖环境日益恶化,养殖水质得不到控制传染性虾病造成对虾大量死亡,使产量和虾品质下降,养殖污水任意排放,使环境承受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兴的、标准化养殖模式需要大力推广。本文主要介绍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过程中几个关键技术的应用:利用底部充氧、大功率表层充氧机,使养殖水体的溶氧值有30%~40%的提高;利用生物挂片,使微生物附着在膜片上,  相似文献   

20.
邹日瑞 《海洋渔业》1999,21(1):35-37
<正> 河北省对虾养殖有过辉煌,但1993年全国由南到北虾病大暴发时,河北省没有逃脱这一灭顶之灾,全省26.6万亩虾池,80%绝产,损失近2亿元,这场虾病的暴发,并非偶然,而是养虾环境日趋恶化导致的必然结果。早在80年代我国养虾专家已经对此做过调查并发出忠告,据查,当时河北省养虾生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