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激隐核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激隐核虫病,俗称海水小瓜虫病或海水白点病,是由刺激隐核虫寄生引起海水硬骨鱼类的一种致死性寄生虫病,以病鱼皮肤、鳃和眼出现大量小白点为特征。为我国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属于前口目(Prorodontida)隐核虫科(Cryptocaryonidae)隐核虫属(Cryptocaryon)成员。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arinus)是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产》2011,(8):39-40
刺激隐核虫病,俗称海水小瓜虫病或海水白点病,是由刺激隐核虫寄生引起海水硬骨鱼类的一种致死性寄生虫病,以病鱼皮肤、鳃和眼出现大量小白点为特征。为我国二类疫病。  相似文献   

3.
海水小瓜虫(学名: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是国际性的难题。一直以来,海水小瓜虫病防治研究进展缓慢,主要与几方面原因有关:海水小瓜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4.
<正>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又叫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arinus),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刺激隐核虫无特定宿主,几乎危害所有海水养殖鱼类,包括大黄鱼、大菱鲆、黑鲷、红笛鲷、石斑鱼、卵形鲳鲹等。近几年来在福建、浙江、广东等主要海水鱼类养殖地区刺激隐核虫暴发频繁,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主要流行特点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于海水鱼体  相似文献   

5.
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又名"海水小瓜虫病"。由于寄生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海水鱼皮肤、鳃和眼出现大量白点为症状,在水产养殖行业俗称"海水鱼白点病"。该病流行的海水鱼种类多,传染速度快、防治难度大,死亡率高,对海水鱼养殖业危害极大。本文借鉴众多学者对刺激隐核虫的研究,从刺激隐核虫的发现、病原、症状、流行、致病原因等方面进行概括,探讨了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刺激隐核虫与多子小瓜虫免疫学特性比较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与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是影响渔业生产重要寄生虫,本文主要阐述了刺激隐核虫与多子小瓜虫种内和种间的免疫学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其两种寄生虫抑动抗原的免疫学特性以及克隆表达研究。为免疫学方法预防两种寄生虫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刺激隐核虫病也叫海水小瓜虫病或白点病,是由寄生纤毛虫:刺激隐核虫病寄生于鱼的体表和鳃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海水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狮鱼,石斑鱼、金枪鱼、鮸鱼等鱼类。在养殖密度大,水质环境差,鱼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非常容易暴发。一旦发病,则极难控制,常造成大规模损失。广东的阳江市和饶平县先后出现了刺激隐核  相似文献   

8.
2019年9月12日,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出现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大量发病,经检查,是小瓜虫暴发。海水小瓜虫学名刺激隐核虫,在海水鱼养殖生产中,每年均有养殖鱼类感染,给渔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经过了多种治疗手段的尝试,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般在连续低气压、海水溶氧不足、水体有机质含量上升的环境条件下鱼体更容易感染小瓜虫病。小瓜虫一般附着在养殖鱼体的鳃(图1)和皮肤上.  相似文献   

9.
每年七八月份的高温季节,是水产养殖中各种病害的多发时期。在海水养殖上,刺激隐核虫病是最为常见和危害性极大的一种疾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因刺激隐核虫对寄主没有专一性,大黄鱼、美国红鱼、鲈鱼、金鲳、石斑鱼、真鲷等各个品种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以及几乎所有的硬骨鱼类都可被感染,给海水养殖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本期专门邀请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樊海平研究员和东海水产研究所的两位专家就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现状及应对措施展开详细介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希望对从事海水养殖的读者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每年5~8月,水温25~29℃时,为池塘养殖金鲳成水小瓜虫病发病高峰期。特别是在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养殖的池塘最容易发生咸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病害,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容易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1.
卓琦 《海鲜世界》2001,(1):29-31
海水观赏鱼的刺激隐核虫病又称白点病,对水产养殖和海水观赏鱼的养殖危害很大。本文就刺激隐核虫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点;生活史;感染的典型症状以及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进行了描述。并对铜离子治疗海洋水观赏鱼白点病及剂量控制;淡水浴或低盐度溶液疗海水观赏鱼白点病;刺激隐核虫不同株的研究和刺激隐核虫的繁殖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引发海水观赏鱼白点病的原因及机理以及水族箱中新进鱼和老鱼同时发生白点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海水小瓜虫生活史及白点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集约化海水养殖过程中,很多寄生性原虫都能很好地生长繁殖,其中,海水小瓜虫是致病性最强的原虫之一。海水小瓜虫学名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热带、亚热带海水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形成针头大的小白点,所以生产上俗称“白点病”。该寄生虫会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菌的继发感染。在自然情况下,野生的海洋鱼类很少受到海水小瓜虫的严重感染,因为宿主的聚集密度不够,虫体的繁殖量不足以达到严重感染的程度。然而,在水泥池、室内的水族箱或渔排的网箱等高密度鱼类养殖场所,虫体就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而致病。  相似文献   

13.
人工感染的刺激隐核虫各期虫体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玮 《水产学报》2005,29(5):635-642
从天然感染的卵圆鲳鲹(Trachiruotus blochii)分离到1株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再经人工感染的方法收集各期虫体,制成电镜样品,对虫体进行超微结构研究。刺激隐核虫质膜的基本结构与淡水的多子小瓜虫的质膜相似,分为3层;外限制膜、外胞膜和内胞膜。刺激隐核虫的质膜小泡内充满大量电子致密物质(EDM)。幼虫、幼体和滋养体均具有复杂的口器,由胞咽、口肋、双动基体口纤毛和线带等组成,但不具备膜口类纤毛虫所具有的独特的细胞器:Lieberkuhn氏器。单动基体的体纤毛存在于幼虫、幼体和滋养体,但在包囊期,体纤毛和口器消失。各期虫体的胞质中具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和脂肪体等细胞器,有的阶段具有粘液囊、伸缩泡、食物泡、共生细菌等。粘液囊在大小、形态和分布上与多子小瓜虫的不同。文中分析了刺激隐核虫在形态上与多子小瓜虫的诸多差异,认为刺激隐核虫的分类更适合归于原口类(Promotome),而不是膜口类(Ophryoglenina)。  相似文献   

14.
正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虫体透明度低,显微镜下常呈黑乳白色,常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以病鱼皮肤、鳃和眼出现大量小白点为特征,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珍珠龙胆石斑鱼又称龙虎斑或珍珠斑,是用龙胆石斑(雄)与老虎斑(雌)培育出来的杂交新品种石斑鱼,其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  相似文献   

15.
黄鲷刺激隐核虫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鲷幼鱼在培养期间,由于受到刺激隐核虫的感染而导致出现极高死亡率。实验发现,使用福尔马林和硫酸铜可有效地治愈黄鲷刺激隐核虫;实验表明,2 mg/L硫酸铜和200 mg/L福尔马林比较适合治疗黄鲷的刺激隐核虫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治疗病鱼刺激隐核虫病没有明显的副作用。黄鲷病鱼治疗后放回海水暂养,恢复正常,活动良好,无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原生纤毛类寄生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海水硬骨鱼类并导致死亡,给海水鱼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刺激隐核虫体表寄生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鱼类黏膜免疫机制的良好病原模型,可为高效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黏膜免疫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展海水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防控措施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已有研究表明,受刺激隐核虫感染后,斜带石斑鱼皮肤黏液或其培养上清液能使幼虫发生阻动,由皮肤中的抗体分泌细胞产生的特异性IgM抗体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刺激隐核虫感染时,多种免疫细胞如NCC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寄生虫周围聚集,趋化因子以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量在寄生虫感染部位上调,暗示其调节的免疫细胞也参与抗虫免疫;此外,研究发现黄斑蓝子鱼对刺激隐核虫具有天然抗性,其血清和皮肤黏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和滋养体均具有杀灭作用,已从其血清中分离到一种天然抗虫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途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免疫实验证实疫苗防控刺激隐核虫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7月23-26日,笔者实地走访、查看了湛江东海岛、徐闻、北海铁山港等海区的深水网箱金鲳(卵形鲳鲹)的养殖及病害情况。目前几个地区的养殖金鲳普遍开始发病,主要是链球菌病,已经引起了一定的损失,部分地区如钦州港开始发生海水小瓜虫病(刺激隐核虫病)。总体来看,病害已经逐渐成为金鲳养殖的重要障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一、引起病害高发的主要原因1.没有持续的亲本选育,苗种退化已经凸显  相似文献   

18.
刺激隐核虫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水鱼类中,致病力最强的寄生虫是被称为"海水鱼白点病"的病原--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us)。它寄生在鱼的体表、鳃,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原菌的继发感染等病状。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寄生于热带、亚热带海水鱼类的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在野生的海洋鱼类,很少引起疾病,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在淡水和海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进行鮸鱼刺激隐核虫防治的研究.结果发现,福尔马林质量浓度为221.3 mg/L的海水中,鮸鱼12 h内无死亡,海水福尔马林对鮸鱼12 h,24 h,48 h,72 h,96 h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75.6,413.8,248.1,212.7,200.7 mg/L,安全浓度为56.08 mg/L;淡水浸泡鮸鱼的半致死时间为126 min;淡水处理刺激隐核虫的半致死时间为26 min,海水福尔马林中,处理2 h和12 h的半致死浓度为62.5,23.3 mg/L.全池泼洒20~80 mg/L福尔马林可防治刺激隐核虫,淡水浸泡30 min后泼 25 mg/L福尔马林效果更佳.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和淡水福尔马林对刺激隐核虫的致死浓度处于鮸鱼安全范围之内,淡水浸泡30 min后泼洒25 mg/L福尔马林可有效防治刺激隐核虫.  相似文献   

20.
大菱鲆(Reinharditushippoglossoicles)是原产于欧洲的一种大型名贵比目鱼类,在我国由于养殖历史较短,以及各地养殖场使用地下低温井水养殖,各种病害相对较少发生,有关病害防治的知识及研究工作均未得到积累和开展,病害防治常识往往被养殖者忽视。2000年~2001年,山东省荣成市几家培育大菱鲆亲鱼的养殖场先后暴发了由于海水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亲鱼大量死亡的突发事例,是自大菱鲆引入我国境内以来,在国内首次发生的疾病,现将我们掌握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病原: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arinus)又称刺激隐核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