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武川县农业生态经济类型区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阴山北麓生态脆弱带的武川县为研究对象。以近年来该县农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主成份聚类分析方法。将武川县划分为东南部山地农业区,北部丘陵地农业区,西北部风蚀沙化农牧结合区和西南部山地农牧结合区,并分析了各区农,林,牧业发展状况,为农业和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逐级订正模型逐日计算2010—2020年阴山南北麓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并计算其潜力差。结果表明,2010—2020年阴山南北麓太阳辐射量呈上升趋势,空间变化趋势为西高东低;2010—2020年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空间变化幅度不明显;阴山南北麓主要农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在2010—2020年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高北低,普遍呈增加趋势。2010—2020年,阴山南北麓东部农田实际单产较低,光温生产差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光温生产潜力和潜力差较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坡耕地治理和保护是当今热门话题,自然因素和经济制度因素对坡地农业土地利用影响巨大.华南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但山地丘陵多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就华南地区坡耕地概况、自然背景、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土地浪费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该区坡耕地资源要引导开展耕地改造、调整种植制度和种植结构、发展丘陵立体农业等措施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风蚀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风蚀气候因子、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对策,提出了以实施保护性耕作为主,辅之以间作、轮作的防治风蚀措施.这种措施既能发挥保护性耕作带残茬降风速、保水土、抗风蚀的作用,并对翻耕带形成保护;又可满足地区种植结构,解决保护性耕作带来的杂草防治和农家肥施用难题,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探讨土地生产潜力的角度入手,根据研究区的自然条件、生产特征及大量的实测资料,初步建立起了光、温、水和土壤肥力等要素对农业生产潜力的影响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了清镇县主要耕作土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并确定了影响其自然生产潜力发挥的首要限制因子是土壤肥力,其次是温度条件,再次是水分条件。这为清镇县分阶段地进行土壤改良、迅速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阴山北部土地荒漠化与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内蒙古阴山北部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是土壤风蚀、土地荒漠化和区域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低丘陵区平均土壤侵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2.65%,高平原区平均土壤侵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3.13%。影响土地荒漠化的因子很多,自然气候是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分析自然气候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十分有意义。以阴山北部7个旗县多年降水量、地温、风速、观测和对沙尘暴日数的记录资料为重要参考,以武川县、四子王旗地表土壤风蚀试验数据为基本依据,短尺度分析自然气候对土壤风蚀影响的结果表明,土壤风蚀具有十分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即冬、春季是土壤风蚀的重要时期,尤其春季是土地荒漠化的最强烈时期。得出阴山北部地区风蚀平均侵蚀模数与风速、沙尘暴日数呈正相关,与地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的关系较复杂。阴山北部轻度风蚀地区的自然气候变化有增强风蚀作用的趋势,需多加关注;而风蚀作用强烈地区,地温的升高有增强风蚀作用的趋势,但年降水量的增加,年平均风速的减小,有减弱风蚀作用的趋势,并且沙尘暴日数有下降的趋势,土地荒漠化有减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农业生产情况进行调研,进一步明确了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农业人口年龄结构、农业规模化经营及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调查表明,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农业人口平均年龄为50.7岁,调查地区农业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户平均耕地面积为113.11亩,农民组织化、规模化经营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区旱作耕地面积约占40%,已配套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耕地面积约占25%,农田水利建设在该地区已见成效,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依据调查数据,结合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对未来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风蚀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在风沙侵蚀和过度放牧的双重破坏下,植被退化,风蚀程度不断加剧。生态环境的预防和综合治理是实现风蚀区水土安全、有效的根本,只有搞好生态保护工作,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健康发展。以甘肃为例分析了风蚀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以及风蚀区水土保持防治与治理措施。通过采取农业耕作措施、造林种植、工程防护、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可以逐渐改善风蚀区水土流失现状,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土石山区的坡耕地中,土壤的侵蚀主要包括风蚀和水蚀。它们侵蚀土壤表层,降低土壤的肥沃度,对农业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本文根据陕西省柞水县土石区坡耕地的现状,提出了深耕坡耕地、等高带状间作的种植、水平防冲沟等治理措施,以期改善柞水县土石区坡耕地的不良现状。  相似文献   

10.
在土石山区的坡耕地中,土壤的侵蚀主要包括风蚀和水蚀。它们侵蚀土壤表层,降低土壤的肥沃度,对农业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本文根据陕西省柞水县土石区坡耕地的现状,提出了深耕坡耕地、等高带状间作的种植、水平防冲沟等治理措施,以期改善柞水县土石区坡耕地的不良现状。  相似文献   

11.
选择湖南浏阳市沙市镇紫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丘岗地上开垦的油茶幼林的一个地貌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GPS仪定位,分上坡、中坡、下坡和坡谷网格状采样,采集不同地形部位的表层土壤,系统地研究新垦油茶基地土壤的肥力状况及其随地形部位的变化规律,并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得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从不同坡向的变化趋势来看,北坡和西坡的速效养分差别不大,均高于东坡;全量养分则北坡高于西坡,最低是东坡,其中东坡表土被破坏最严重,且坡度较大,而北坡最平缓,且表土破坏最轻;从不同地形部位来看,坡谷土壤的全量养分和有效养分含量均高于上坡、中坡和下坡;各养分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土壤有机质〉氮〉磷〉钾〉pH值。开垦成油茶林基地后,要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套种绿肥,以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快速提高油茶基地的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河北省崇礼县为例,对北方半干旱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初步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控制北方半干旱山区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一系列措施。认为必须以建立良好的农牧业结构体系为中心;解决好水土流失和农村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确定适宜的农业资源开发规模等,才是扭转农业生态环境持续退化的根本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Coates DR 《Science (New York, N.Y.)》1966,152(3729):1617-1618
North slopes are twice as steep as south slopes on the hills of central New York. This asymmetry is caused by unequal till thickness-3.6 meters on north slopes and 27.6 meters on south slopes. Previous workers interpreted the hills as being of bedrock sculptured by glacial erosion, with till 0.9 to 3 meters thick.  相似文献   

14.
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土壤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的变化以及这些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方法]测定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盐化丘间低地和缓坡丘陵梁地4种不同生境0~5 cm和5~20 cm土层各种酶的活性,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总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不同生境各种土壤酶活性总体变化趋势为缓坡丘陵梁地>盐化丘间低地>固定半固定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结论]土壤生物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5.
郝翠晔  刘慧  武文一  梁继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78-13680
以GIS和RS为平台,通过对青海省鱼卡煤矿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植被、土壤及土壤侵蚀等方面进行研究,来揭示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研究表明,作为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绿洲荒漠过渡带,区域地带性景观为荒漠景观,区域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加上长期煤矿开采的扰动,使得该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区域土壤侵蚀严重,土壤贫瘠,生物生产力低,植被一旦破坏恢复起来极为困难。最后针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特点,探讨了该区域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可作为区域生态综合整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区不同下垫面土壤,采用“陷阱捕捉”与埋设风蚀盘的方法进行了风蚀特征的野外监测。监测表明坝上不同下垫面类型的风蚀量存在显著差异。以耕翻地为对照,在滩地上莜麦留茬地的风蚀量减少了9.1%,而玉米留茬地、免耕菜地的风蚀量则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23.71%和229.07%。在梁地上莜麦留茬地、草地、林地的风蚀量分别比对照减少14.76%、68.67%和82.23%。在滩地与梁地两种地貌上,莜麦留茬地与耕翻地的风蚀量差异都不显著。地表的粗糙度和植被盖度是影响土壤风蚀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认识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准确估算土壤侵蚀量,通过对野外调查结果、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判,选取坡度、雨强、植被覆盖度及裸岩率为主要土壤侵蚀因子,选取该区域广布的黄壤作为试验土样,采用针管式人工降雨模拟装置,模拟不同坡度条件下雨强、植被覆盖度、裸岩率与土壤侵蚀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模数的多因子方程筛选出不同坡度下复相关系数较高的回归模型,对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非线性回归模型达到极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0.692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石台县水土保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土锁  王海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51-452,482
论述了安徽省石台县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危害,进行了较细致的原因分析;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对策,即进行合理的农林区划、保护植被、建设自然保护区,防止农业水土流失与发展生态旅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