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赣25个油茶高产无性系的脂肪酸组成及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江西已筛选出的25个每hm^2产油量均在750以上油茶高产无性系,采用仪器测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现有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家系的各项经济性状(尤其是茶油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分析,从采集的100份样品测试结果可明显看出;不同品系间脂肪酸组成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亚油酸含量差异显著,同时也表明:脂肪酸组成会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油茶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44个油茶优良品系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探索油茶不同品系、不同地点种植时其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果实的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油茶的干籽含油率为13.7%~42.84%,品系间差异较大.(2)油茶的果实主要经济性状与干籽含油率相关性大小为:干出籽率〉鲜出籽率〉每果心室数〉每果籽数〉单果质量〉果形指数〉鲜籽含水率.(3)从3个不同种植点看油茶品系北移时,其干籽含油率明显降低;当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时时,干籽含油率明显增加,不同品系间存在差异.(4)油茶种子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组成,不同品系以及同品系不同地点种植时,其脂肪酸组成有一定差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87.15%~92.17%,平均89.45%,变动系数为1.2%;油酸含量77.91%~88.88%,平均83.58%,变动系数为3.1%;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变化相对大些,其中亚油酸含量2.22%~10.36%,平均5.87%,变动系数为31.7%;棕榈酸含量5.78%~10.80%,平均7.67%,变动系数为19.0%.(5)油茶种子各脂肪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21,而二者含量之和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油茶是指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油脂含量较高且具有栽培经济价值的一类植物的总称.文章通过对江西省已筛选出的26个油茶无性系,采用仪器测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含油率进行测定,得出不同油茶无性系含油率变化情况.油茶种子含油率随着油茶的成熟,种子的含油率逐渐的升高.大部分油茶种子含油率的峰值出现在10月30日左右.  相似文献   

4.
对江西省40株油茶无性系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其与种实性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无性系油酸含量在75.83%~85.91%间,平均为81.90%,亚油酸含量在5.43%~12.56%间,平均为7.40%;棕榈酸含量在5.27%~10.39%间,平均为7.94%;硬脂酸含量在0.42%~3.14%间,平均为1.66%。各无性系脂肪酸组成变异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硬脂酸(40.34%)、亚油酸(18.45%)、棕榈酸(16.43%)、油酸(2.49%);油茶无性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6.50%~91.75%间,平均为89.30%,变异系数为1.48%;饱和脂肪酸含量在7.30%~12.45%之间,平均为9.61%,变异系数为13.35%;(2)相关性结果表明,油酸与亚油酸、棕榈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果高、单果籽数呈显著正相关,亚油酸与单果重、果高呈显著负相关,这些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亚油酸含量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国油茶优良无性系评选鉴定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油茶产量和油脂品质及其相关特征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茶产量和品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油茶无性系间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具有差异性和遗传稳定性,产油量与鲜果含油率和种仁含油率成极显著正相关,与脂肪酸组分间无明显相关,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成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鲜出籽率和棕榈酸成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在茶油产量(750 kg·hm-2以上)和油脂品质(亚油酸含量8.5%以上)双重指标体系控制下,从60个油茶无性系中选育出赣石848,赣6,赣68,赣兴46,赣石834,赣71等6个高亚油酸油茶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产油量平均为1 063.1 kg·hm-2,油酸含量80.0%,亚油酸含量9.7%.  相似文献   

6.
以赣无油茶各无性系--产量、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及其茶油脂肪酸的组成成分为品质指标,对25个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油茶25个优良无性系可分三大等级。I类赣石848、赣无1、赣无11、赣834、赣抚20、赣831、赣无24和赣70;Ⅱ类有赣兴48、赣84-3、赣无12、赣68、赣8、赣55、赣无2、赣70、赣6、赣兴46、赣无15、赣无16、赣71和赣447;Ⅲ类有赣永5、赣190、赣永6和赣77024。油茶无性系存在较大的地理种源上引起的经济性状与油脂成分上的差异,地理种源起源相同的油茶无性系其经济性状与脂肪酸组成含量表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广西主要油茶物种的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酸含量是评价食用油营养水平的重要依据。对广西油茶主要物种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物种不同,油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普通油茶油酸平均含量最高,其次是宛田红花油茶、越南义安油茶、广宁红花油茶、陆川油茶、博白大果油茶;物种相同,油酸含量变幅范围也较大;各脂肪酸组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主产区浙江红花油茶籽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浙江红花油茶油用性状的变异规律,为浙江红花油茶品质育种和引种栽培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了江西、浙江、福建省浙江红花油茶主产区内的6个优势林分,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干籽仁油,利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浙江红花油茶油脂的脂肪酸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多重比较法及巢氏方差分析法对浙江红花油茶各项油用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6个产地的浙江红花油茶其籽仁含油率的总均值为58.46%,其中,籽仁含油率大于60%的样株数占供试样株总数的52%。各个产地的平均籽仁含油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福建武夷山、福建霞浦、浙江开化、江西德兴、江西乐平和江西婺源。统计所有供试样株的数据可知,浙江红花油茶的油脂以油酸为主,且其变异系数最小(2.64),而油酸大于81%的样株数占供试样株总数的50%以上。在其脂肪酸组成中,油酸与亚油酸组分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籽仁含油率在不同产地间及相同产地内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各脂肪酸组分在不同产地间均呈极显著差异。对油脂性状指标与不同产地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仁含油率受不同地理生态因子的影响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年均温与年均湿度对浙江红花油茶籽仁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均较大。【结论】在种子发育进程中,相对较高的温度和相对较低的湿度可能有利于种子中油酸的积累。此外,除了总脂肪酸含量与产地海拔呈一定的负相关,不同产地的海拔差异与浙江红花油茶各项油脂性状指标间总体上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从高海拔区域向低海拔区域引种浙江红花油茶对其油脂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油茶“寒露籽”优良无性系选育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300多株70年代定选油茶优树的基础上,选用31个“寒露籽”优树进行田间试验测定,依照油茶优良无性评定标准,结合油脂脂肪酸组成情况,选育出湘林104等9个优良无性系,增产幅度达20.1%-121.3%,且油质好,油脂肪酸组成比较合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4.3434%以上,本研究还对油茶“寒露籽”油脂脂肪酸组成作了分析,证实其中含有微量芥酸。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品质及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云南高原山地主产区初选的37株油茶优树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37株油茶优树的油茶籽油。结果表明: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平均含油率为46.87%,油脂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等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0%左右,油酸含量72.52%~84.78%、亚油酸含量4.85%~13.74%、亚麻酸含量0.45%~1.30%;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0%左右,棕榈酸含量6.44%~10.99%、硬脂酸含量1.09%~2.98%。同时,与其他省区的油茶籽油、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植物食用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云南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比例优于其他油脂,是一款优质的木本食用油。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初选37株优树的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比,富宁17号综合品质最佳,其余依次为富宁11号、富宁2号、富宁3号、广南9号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油茶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在南方各省均有栽培。全国油茶面积近400万公顷,年产茶油500t以上的县有105个。但现有的油茶林绝大多数属低产林,影响了茶油的生产。作者对发展我国的油茶生产提出了建议:实行分类经营、选用优良品种造林、建设油茶生产基地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加强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2.
贵州西部高海拔地区是多个油茶物种的分布中心,为发展其油茶产业,对其特色油茶物种怒江山茶和西南红山茶的经济性状及其茶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怒江山茶果型和种粒较小,平均果重5.0 g,籽千粒重640.9 g,籽含油率32.3%,冠幅产果量和产油量分别为455.8 g/m2和62.0 g/m2,综合经济性状良好;西南红山茶平均果重10.87 g,籽千粒重899.7 g,籽含油率27.7%,冠幅产果量和产油量为406.7 g/m2和37.3 g/m2,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状。2种油茶的种仁含油率和不饱和酸分别为,怒江山茶54.0%和87.32%,西南红山茶49.3%和87.29%。本研究表明两种油茶物种可作为贵州西部高海拔地区发展油茶产业的首选树种,并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4个油茶良种种籽为试材,采用索氏法提取油茶种子中的油脂,运用气相色谱分析测定油茶种子中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良种间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差异显著,‘华硕、华金、华鑫、湘林XLC15’其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89.15%;棕榈酸相对含量介于9.39%~13.18%;硬脂酸介于1.46%~2.86%。4个油茶种子中均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者为‘华硕’是673.1 mg.100 g-1,次之为‘华鑫’是583.9 mg.100 g-1,最低为‘华金’是404.6 mg.100 g-1。不同良种间在精氨酸的含量差异显著,其他氨基酸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沤置后油茶果实内物质的转化和积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采摘后的油茶果实内物质的转化和积累规律。把形态上已经成熟的油茶鲜果进行沤置处理,测定结果表明沤置后能使油茶果实产生后熟作用。沤置5—7天后油脂积累达最高水平(50.07%),继续沤制时油脂含量下降;沤置后的油茶果其油脂组成也发生了变化,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不能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该研究结果为采摘后的油茶果如何进行后期处理以提高出油率和油的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给漆油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产区不同品种漆树果实(以下简称漆籽)为试材,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漆籽种仁的含油率和漆油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1)南北漆树产区4个不同品种漆树种仁含油率分别为20.04%、21.03%、16.03%、15.07%,差异显著,且南方产区漆树种仁含油率高于北方产区;(2)南方产区漆油中脂肪酸成分至少有20种,其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测定到的脂肪酸含量)的97.95%以上(含97.95%);北方产区漆油中脂肪酸成分至少有21种,其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测定到的脂肪酸含量)的97.28%以上(含97.28%);(3)南北漆树产区不同品种的漆油在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构成上,存在较大差别。4个不同品种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百分比在78.26%~83.00%之间,最大差值为4.7%。(4)二十三烷酸和十五烷酸等2种脂肪酸在南北产区漆油之间存在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从云南省红河州10个麻疯树产地采集其种子,并测定其生物学性状和化学成分,对相关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产地不同,麻疯树种子的生物学性质、化学成分含量、种子油的组成和含量都有一些差异。麻疯树种仁粗脂肪含量为52.38%~65.89%,粗蛋白质含量为13.79%~26.13%,灰分含量为3.97%~5.15%,粗纤维含量为3.05%~4.74%。对麻疯树种子油进行分离得到6~9种化学成分,经鉴定,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总量的14.13%~36.91%,油酸占总量的35.79%~51.12%。从实验结果看:2、3、4、8号样品的种子出仁率、含油率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高,且产量也高,可作为优良的种源进行推广应用,其种子的产地也适宜作麻疯树生物柴油的开发基地。  相似文献   

17.
外界生态因子对油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明  刘厚培 《林业科学》1990,26(5):389-395
对21个地区58个油茶物种(或优良品种)进行了含油率、脂肪酸组成、碘值和粗蛋白质等化学品质的分析。通过选取14个不同地区的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的品质与19个生态因子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揭示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纬度成明显的正相关;种仁蛋白质含量与8、9月份的降雨量呈负相关的趋势。品质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不同物种之间,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果实的大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