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旨在研究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出高活性的阿特拉津降解菌剂,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阿特拉津降解菌HBT4(Microbacterium sp.)菌剂,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其中以菌体存活率为指标。结果表明添加的保护剂的最佳配方为蔗糖10% (w/v),甘油8 mL/L,脱脂乳15% (w/v)。然后在正交试验中选取4个影响因素,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3个水平,得出最佳工艺为:菌液的离心速度为7000 r/min、菌体与冻干保护剂的配比为2:1、冻干过程中装液量为12 mL、冻干的时间为16 h,此时冻干菌体的存活率最高为75.1%。该试验条件下所制备的菌剂存活率高且稳定性较好,为微生物菌剂的工艺化生产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制备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乳酸菌冻干剂,并对制剂的存活率、亚硝酸盐降解率及其产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力影响进行研究。应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对添加保护剂的3种乳酸菌分别进行菌种冻干剂的制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菌种存活率,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降解率和酶活力。结果表明,菌种制剂存活率高于51.4%;亚硝酸盐降解率与冻干前相比差异不显著;冻干剂产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力较冻干前相比分别下降了7.62,9.02,5.44 U/mL。真空冷冻干燥乳酸菌能保持菌株原有特性。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预处理方法在纳豆菌微生态制剂加工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纳豆菌发酵液以5 000 r/min离心10 min,用无菌生理盐水适当稀释,以1∶1.5(纳豆菌与保护剂质量比)的比例添加冻干保护剂,再将菌悬液pH值调节至7.5,经8℃,5 h的冷应激处理后,与未经预处理的样品相比,冻干后纳豆菌的存活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可达93.3%。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拟青山海关杨的高频再生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GUS瞬时表达法研究了菌种、预培养时间、侵染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乙酰丁香酮(AS)浓度5个因素对拟青山海关杨叶片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拟青山海关杨叶片最适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添加0.5mg/L的6-BA 和0.1mg/L的NAA,叶片再生频率为95%,平均不定芽数为10.07个;该杨树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为:叶片省去预培养,菌种使用GV3101,侵染液OD600为 0.4~0.6,侵染10min,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 200μmol/L,在此条件下,GUS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叶片的GUS活性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土壤中农药残留严重造成的污染问题,本研究旨在研究制备阿特拉津降解菌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微生物菌剂修复土壤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试验采用高效降解菌株HBT4,对其进行纯化与扩培,选择合适的保护剂用喷雾干燥法制成固体粉末菌剂,以含水量、菌体存活率及有效活菌数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工艺条件的优化。[结果]探索结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蠕动泵转速15%、热空气流速35L.h-1、保护剂与菌泥的比例(V:V)为3:1、入口温度170℃。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产品含水量为4.42%,有效活菌数为1.45×109 cfu/mL,菌体存活率为82.6%。[结论]用喷雾干燥法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制得的HBT4的降解菌剂对阿特拉津有良好的降解效果,这将为未来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菌剂的研制提供良好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乳酸菌的冻干工艺、冻干损伤、冻干乳酸菌存活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生长因素、非致死性处理、冻干保护剂、贮藏和复水),提出了制备冻干乳酸菌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指标,对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玉米面3%,麦麸3%,酵母粉0.4%,KH2PO4 0.25%,MgSO4 0.1%,ZnSO4 0.05%,CaSO4 0.05%,起始pH值为6~7。最适摇瓶培养条件为装液量80 mL/250 mL,摇床转速150 r/min,接种量10%,培养周期为6天。  相似文献   

8.
以从传统肉制品中筛选出的R5+C9混合菌为目标菌,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进行肉制品浓缩发酵剂冻干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浓缩分离条件为转速4500r/min,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菌体存活率可达93%;预冷冻过程中菌种损失率占整个真空冷冻过程中损失率的60%以上;L9(34)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保护剂配方为:12%脱脂乳+6%乳糖+0.4%蛋白胨+5%甘油+0.4%VC,冷冻干燥后单位质量菌体的活菌数达8.01×1010cfu/g,较菌悬液提高了1.33×104倍。  相似文献   

9.
以好食脉孢菌和红酵母为发酵菌种,通过固态发酵玉米秸秆生产类胡萝卜素。将类胡萝卜素产量作为发酵指标,通过对培养基含水量、培养基初始pH值、氮源添加量、碳源添加量、无机盐添加量、培养基装量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培养基条件:秸秆用量10 g,干豆渣(氮源)用量3 g,麸皮(碳源)用量4 g,MgSO4添加量0.4%(与秸秆量比W/W),pH值约为5.5,培养基含水量为60%,培养基装量为12.5 g/250 mL,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0%(好食脉孢菌∶红酵母=1∶1),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96 h。通过优化后的类胡萝卜素产量为224.75μg/g。  相似文献   

10.
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在附加KT2mg/1、IAA0.5mg/1,用0.5%琼脂固化的MS培养基上生长7—14天,待芽发绿后转移到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培养成苗。成苗率达66%。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生长延缓剂——脱落酸(ABA),膦甘酸(Glyphosate)、矮壮素(CCC)和激动素、甘露醇等,使10—20个甘薯品种的试管苗保存一年以上的存活率分别达到84—89%和69—71%。五种药物用于种质保存,均有提高存活率的效果。除KT外,在低浓度时,未发现对甘薯外形和产量产生影响,高浓度的药物则具有诱发基因变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以药用植物鹅毛玉凤花的种子胚为外植体进行培养,研究不同无机盐浓度、活性炭浓度、NAA浓度、碳源、pH值及光照时间等因子对其胚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固体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NAA0.5mg/L+3%蔗糖和0.1%~0.5%活性炭,培养基pH为5.5~6.0时对种胚的萌发较好;先黑暗培养再光照条件培养可以提高胚的萌发率,达82%。  相似文献   

12.
黄燕芬  唐丽  范成五 《种子》2004,23(3):27-29
本实验采用组织分离法或孢子分离法分离野生菌种,加入1.25mg/L四环素的PDA培养基鉴选、纯化引进菌种两种方式获得优质母种.再用自制木屑培养基扩大繁殖培养二级种,青冈嫩枝段培养基培养生产种.初步建立了优质蜜环菌的快速培养技术程序.实验中发现筛选出的母种经木屑培养基培养后,再进入生产种培养,得到的生产种质量优于母种直接进入枝段培养基培养的,且缩小母种用量10倍,节约培养基成本约50%.  相似文献   

13.
高效玉米秸秆降解菌复合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秸秆降解所需的酶系及微生物之间的协调性,通过增加菌种多样性,实现秸秆降解菌剂的高效稳定;首先采用驯化和分离纯化的方法,得到不同的天然菌群和单菌株,然后将其进行有效的组配和限制性继代培养,以构建秸秆降解复合菌剂。结果表明,通过单菌种组配,得到由纤维素降解菌Y11-4和X2、木质素降解菌L3、酵母菌J6组成的秸秆降解率最高的菌种组合:Y11-4+X2+L3+J6。以秸秆为唯一碳源进行限制性继代培养,依据pH恒定,得到5种分别来自腐烂秸秆、森林土、菜园土、竹林土及麦田土的驯化系。通过菌系组配,得到了一个来源于森林土、竹林土和腐烂秸秆的驯化系组合,其秸秆降解率为38.3%。进一步将驯化系组合与单菌株组合复配并限制性继代培养,得到的秸秆降解复合菌剂在14天内秸秆降解率达到45.7%。结果表明,通过增加菌种多样性和继代培养构建秸秆降解复合菌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有别于以往仅测定液体菌种菌丝体重量作为液体菌种培养终点的判定标准,本研究观察和测定了草菇液体菌种中菌丝体的外观、光学显微结构、菌丝体干重、蛋白质含量及其组成、培养残液中的含糖量和pH值,结合栽培的出菇产量情况,综合评价了草菇液体菌种的培养终点。结果显示,菌丝体在摇瓶培养5~8 d的过程中,菌丝干重、培养残液的pH值、含糖量逐渐减少,而菌丝体蛋白质含量升高。出菇的结果显示,分别用这4天里终止培养的液体菌种栽培草菇收获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由于在培养6 d时液体菌种菌丝球大小比5 d时小,其密度比5 d时高,草菇液体菌种摇瓶的最佳培养终点时间为6 d。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培养基酸度对皂荚茎段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3.5或5.8的MS培养基中,皂荚茎段培养一定时间后,培养基pH值均有所下降,降低的幅度与接种的试管苗数目有关。初始pH值不同(3.5或5.8)的MS培养基中茎段的分化率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针对银杏幼茎尖在组培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褐化问题,从外植体的幼嫩程度、选取长度、培养基的pH值、培养温度以及防褐剂的类型对银杏幼茎尖褐化的影响来控制银杏幼茎尖的褐化率。结果表明,防褐剂对银杏幼茎尖的褐化率的影响不大;选择当年生嫩枝条上2~3 cm的幼茎尖作为外植体,预培养温度15℃~20℃,培养基pH值为6~8时能将银杏幼茎尖的褐化率有效地控制在10%以下。通过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降低银杏幼茎尖组织培养褐化率的效果,有利于促进银杏幼茎尖的丛生芽和根的诱导,达到优化银杏幼茎尖组织培养条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乳酸菌增殖培养基配方。通过正交筛选试验研究了在MRS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营养物质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往液体MRS基础培养基中添加1%的胡萝卜汁、1.5%的麦芽汁和0.5%的大豆汁配成增殖培养基,增殖培养10 h后,每隔2 h添加1%的KH2PO4-Na2HPO4缓冲剂(pH 6.86),培养16 h后,乳酸菌活菌数为3.94×109 cfu/mL,比优化前提高了11.6%。为进一步开展营养强化因子筛选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金针菇15号液体培养适宜的碳源、氮源、培养温度、最适pH、摇瓶装液量、接种量等,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适宜的培养基组成.培养基为:玉米粉5%,土豆粉2%,KH2PO4 0.1%,MgSO4·7H2O 0.05%,VB110μg/100 mL,VB250μg/100 mL;培养温度为25℃,培养基起始pH值为6.5,装液量为120 mL/500 mL三角瓶,接种量10%,种子培养时间为3~4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草莓快速繁殖和品种资源保存的组织培养技术。在加有不同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组合的MS培养基上培养小的离体茎尖。试验了培养基中6-苄氨基嘌呤(BA)、吲哚丁酸(IBA)对茎尖苗生长的影响,生长在含有0.5—1%甘露醇培养基中的试管苗在10℃、500Lx、每天光照8小时的条件下保存15个月,存活率8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降低温度、减弱光照是离体保存草莓品种资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宜于矾根花粉萌发的培养条件和离体培养基,本研究以矾根‘红妆魅影’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对培养基的pH值、培养温度及培养时间进行优化,然后用正交设计试验进一步优化矾根花粉萌发的离体培养基配方。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pH值为5.5、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达100 min时,萌发效率最高;对矾根‘红妆魅影’花粉萌发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蔗糖>PEG4000>硼酸>氯化钙;最优处理组合为A3B1C3D5(11),即在10 %蔗糖+0 mg/L氯化钙+100 mg/L硼酸+20 %PEG4000的处理组合下,矾根‘红妆魅影’的花粉平均萌发率最高达73.2%。本研究优化所得的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可为矾根属植物有关花粉活力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