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肋烟不同品种生物碱含量株间分布与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白肋烟主栽品种单株调制后烟叶样品的生物碱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均表现为烟碱含量变异性较小,其次为新烟草碱和假木贼碱,降烟碱含量株间变异性最大。达白一号和TN90的烟碱和总生物碱含量株间分布集中,烟碱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4.51%和19.33%,其次为鄂烟一号。达所24和宣汉-5株间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4.80%和36.57%。达白一号和TN90降烟碱含量正常,株问变异小,烟碱转化率低,分别为3.53%和2.54%;宣汉-5、达所24和鄂烟一号的降烟碱含量异常增高,平均烟碱转化率分别为34.80%;26.46%;11.20%,烟碱转化问题严重。达白一号和TN90生物碱含量和组成较为合理。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
白肋烟达白杂交种及其亲本的烟碱转化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烟碱转化株早期诱导鉴别方法,对3个白肋烟杂交种及其亲本的烟碱转化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生物碱组成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迭白1号和达白2号烟碱转化问题相对较小,但群体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转化株,总转化株比例分别为10.9%和23.7%,其中多为低转化株.达白3号问题比较突出,所测烟株全部为转化株,且转化程度较高,多为高转化株,平均烟碱转化率达到38.3%.达白1号的2个亲本MSKY 14和达所26均存在一定比例的转化株,对达白1号群体中转化株的产生均有贡献.达白2号的母本MSVA 509多为非转化株,父本达所26对烟碱转化的贡献较大.达白3号父本达所27总转化株比例和高转化株比例都接近100%,是造成达白3号杂交种高烟碱转化株比例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四川主要雪茄烟品种烟碱向降烟碱转化程度和烟碱转化率的株间分布,并对烟碱转化率高的雪茄品种进行品种纯化,以优化四川雪茄烟叶生物碱组成,实现雪茄烟叶增质减害。【方法】以四川雪茄品种德雪1号、德雪3号、德雪4号、德雪5号、德雪7号和什烟1号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各供试品种中部叶的生物碱和TSNAs含量,并通过烟碱转化株的早期诱导鉴别对四川主栽品种(德雪4号、德雪7号和什烟1号)进行纯化改良。【结果】(1)四川雪茄系列品种的生物碱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且不同品种雪茄烟叶的烟碱转化率株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德雪5号存在严重的烟碱转化问题,转化株比例为100%,且所有转化株皆为高转化株。什烟1号群体中存在大量的烟碱转化株,其中低转化株居多,占群体总数的37.9%,平均烟碱转化率为18.91%。德雪1号和德雪3号的烟碱转化问题较小,且所有转化株皆为低转化株。德雪4号和德雪7号群体的转化株比例分别为48%和30%。(2)在对德雪4号、德雪7号和什烟1号3个品种转化株早期诱导鉴定的基础上,严格选择非转化株进行自交,得到相应的纯化种。与对应的常规品种相比,纯化种雪茄烟叶降烟碱含量和烟碱转化率显著降...  相似文献   

4.
白肋烟杂交种烟碱转化性状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中国白肋烟主栽杂交种鄂烟1号烟碱转化株比例和烟碱转化率高的问题,进行了亲本改良并配置出改良杂交种LC-1.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亲本材料(B 21和B 37)的定向选择可以大幅度减少后代群体的转化株比例,降低其烟碱转化率,经过3代选择后,B 21的转化株比例由70.7%降低到0.5%以下;B 37由10.9%降低到0.5%以下.LC-1的总转化株比例为13.7%,显著低于对照鄂烟1号的45.1%,而且所出现的转化株绝大多数为低转化株;混合样品的烟碱转化率为3.25%,比对照的16.31%降低400%,生物碱组成得到了显著优化.  相似文献   

5.
白肋烟不同品种和叶位叶片生物碱和总氮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2007年设置品种试验并在不同产地取样对我国白肋烟主要品种各叶位烟叶的生物碱和总氮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达白1号和TN90生物碱含量相对较为适宜,生物碱组成合理,降烟碱含量较低,烟碱转化率低于6%的国际限制性标准。鄂烟1号烟碱含量相对适宜,但总生物碱含量偏高,降烟碱含量和烟碱转化率较高。宣汉-5和达所24总生物碱水平较高,但烟碱转化导致烟碱含量偏低,降烟碱含量增高,烟碱转化率大幅度超过限量标准,且下部叶和脚叶氮碱比过商。不同叶位烟叶生物碱含量有显著差异,一般表现为随叶位的升高烟碱和总生物碱含量增高,但顶叶和上部叶差别较小。我国白肋烟部位间烟碱含量差异较大,上部叶烟碱含量偏高是突出问题。随叶位升高烟叶总氮含量有增加趋势,氮碱比显著下降。同一品种在不同产地生物碱含量和总氮含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遗传改良降低白肋烟杂交种烟碱转化率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针对中国白肋烟主栽杂交种鄂烟1号烟碱转化株比例和烟碱转化率高的问题,采用转化株早期诱导鉴定和选择技术对其亲本进行了改良,配置出改良杂交种LC-1和LC-2,并探讨了其增质减害效果。【结果】经过3代定向选择后亲本材料B21的转化株比例由70.7%降低到0.0%~0.5%;B37由10.9%降低到0.0%~0.5%。两个改良鄂烟1号(2005年)的总转化株比例分别为5.0%和11.6%,分别比对照常规鄂烟1号的45.0%降低约 9倍和4倍;混合样品的烟碱转化率分别为2.14%和3.13%,比对照的10.65%分别降低4倍和2.4倍;总TSNA含量分别比常规种降低86.7% 和102.6%,其NNN 含量分别降低186.9%和155.5%。改良杂交种香味品质明显改善,表现为烟叶风格程度增加,香气质、香气量提高,杂气减少。【结论】改良杂交种生物碱组成得到优化,增质减害效果明显,具有很大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白肋烟叶片、主脉及不同叶位间烟碱转化率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和温室栽培条件下,以白肋烟TN 90不同程度转化株为材料研究了烟叶主脉和不同叶位叶片烟碱转化率的差异及在烟叶晾制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化株烟叶在晾制后主脉的烟碱转化率远高于叶片,叶片的烟碱转化主要发生在烟叶晾制前2周的变黄阶段,叶脉的烟碱转化高峰发生在晾制的第2~3周.未充分发育的烟叶在晾制后的烟碱转化率低于同株充分发育的烟叶,打顶前的烟株中部以上烟叶随叶位的升高烟碱转化率降低,正常成熟的烟株在调制后各部位烟叶的烟碱转化率没有显著差异.非转化株主脉和叶片的烟碱转化率没有差异,且在烟叶调制过程中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8.
蔡联合  邓宾玲  杨军  刘淑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006-1007,1049
[目的]为了繁育低烟碱转化的鄂烟3号,提升晾制后烟叶质量。[方法]通过测定低烟碱转化鄂烟3号亲本子代的烟碱转化率,研究改良鄂烟3号亲本烟碱转化遗传的稳定性。[结果]鄂烟3号的父母本,无论是高转化株或非转化株,烟碱转化遗传均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在低烟碱转化鄂烟3号品种繁育的过程中需要逐一地进行化学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亲本烟株;而鄂烟3号的保持系烟碱转化遗传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在育种过程中不需要逐一地进行化学检测。[结论]该研究可为生产出降烟碱含量较低的烟叶及提高卷烟的安全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黄富  成志军  张胜  杨会丽  荆永锋  宋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65-22266,22288
[目的]研究烤烟烟叶烟碱与烟气烟碱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对同一地区生产的11个品种不同等级烤烟烟叶的烟碱含量和烟气烟碱含量进行检测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品种烤烟烟叶的烟碱含量和烟气烟碱含量均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烟叶烟碱进入烟气中的比例为4.06%~8.64%,呈现出下部叶〉上部叶〉中部叶的规律;南江3号的烟叶烟碱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但烟叶烟碱进入烟气烟碱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品种;K326品种各部位之间烟碱的转化率较为稳定。[结论]烤烟烟叶烟碱含量与烟气烟碱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烟叶烟碱进入烟气烟碱的比例受品种和部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达白1号和鄂烟1号生长早期烟碱转化诱导后烟叶及调制后烟叶烟碱转化率与生物碱含量和新烟草碱/降烟碱值(Anat/Nnic)的关系.结果表明,烟碱转化率与烟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降烟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烟碱转化率的增加,新烟草碱和假木贼碱含量无显著变化.烟碱转化率与Anat/Nnic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早期诱导烟叶的Anat/Nnic在低于0.8时,烟碱转化率开始显著增加,其对应的烟碱转化率为2.5%:调制后烟叶Anat/Nnic在小于1.1时烟碱转化率显著增加,对应的烟碱转化率为2.8%~2.9%.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2.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创造了麦草覆盖生产韭 黄及泥碗护苗等传统设施农业技术,至今仍然受到农民欢迎,在 甘肃省中部应用面积约5万多hm2。建国后,甘肃设施农业获得 了新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进应用北京改良式 温室阶段,时间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个阶段为塑料拱棚 与地膜覆盖栽培阶段,时间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三阶段为  相似文献   

16.
利用已构建的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GEF7基因植株,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并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比分析,对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的幼苗表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幼苗的根长比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加;其子叶形态、数目和幼苗形态等方面均有异常表型,表明GEF7基因的功能与根的发育有关,并参与调控植物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体外抗氧化体系比较黑豆不同部分馏油抗氧化性活性。[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索氏提取黑豆馏油的最佳工艺,提取黑豆不同部分馏油;研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羟基自由基(·OH)、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在样品浓度为1.0 mg/mL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83.9%、豆黄(黑豆去皮部分)馏油64.8%、豆皮馏油17.3%,对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41.3%、豆黄馏油33.2%、豆皮馏油77.9%。[结论]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全豆馏油、豆黄馏油、豆皮馏油,对DPP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豆皮馏油、全豆馏油、豆黄馏油。  相似文献   

18.
应用萄聚糖凝胶柱层析对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包溶性抗原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纯化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抗原的最适条件为:选用萄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系统;洗脱液为03MPBS(pH72),床体积为10cm×165cm,上样体积为500HL;流速为12mL/h。纯化抗原可使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提高30%。  相似文献   

19.
结合河北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情况 ,简析了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发展因素 ,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切花菊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离体叶片进行50℃高温胁迫后,采用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测定电导率、电阻,并对大田栽培植株进行田间高温胁迫试验,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得的50℃直接相对电导率、修正相对电导率和电阻抗图谱法测得的胞外电阻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但与田间高温胁迫法测定的热害指数不完全一致。电导法和电阻抗图谱法都可以作为测定切花菊耐热性的方法,但需要结合田间耐热性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