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可食性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可食性膜的主要特性和优点,总结了国内外可食性蛋白膜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可食性蛋白膜的研究方案,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食品保鲜领域,可食用天然抗菌保鲜膜是一种重要的可生物降解膜,具有易降解、成本低、来源广等特点。介绍了多糖膜、蛋白膜和脂质膜3种可食性涂膜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现状,综述了复合成膜技术、纳米颗粒制备技术及添加植物精油在制备可食性涂膜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可食性包装材料在保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多糖类可食性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多糖类可食性膜的种类和应用现状等,提出了多糖类可食性膜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食品包装是食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在保持食品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糖作为重要的活性物质,因其天然无毒、可生物降解,且对二氧化碳和氧气具有选择渗透性,常被用作生物聚合物材料生产可食性膜,以减少传统塑料包装的污染。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多糖基可食性膜,综述了多糖基天然聚合物的组成、多糖基膜的特性及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多糖基膜在保鲜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马面鱼皮胶原蛋白为原料制备可食性胶原蛋白膜。通过正交试验考查胶原蛋白添加量、乙酸浓度、干燥温度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面鱼皮胶原蛋白的添加量对膜的性能影响显著。最佳成膜条件为马面鱼皮胶原蛋白用量0.8 g,乙酸浓度0.5 mol/L,干燥温度5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可食性膜的透光率为86.0%。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目前常用可食性抗菌膜,对成膜物质和抗菌剂进行了分类,并阐述了胶体、脂类和复合材料3种成膜物质,以及有机抗菌剂、无机抗菌剂和天然抗菌剂等在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可食性抗菌应用研究可能发展的方向,为食品品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可食性食品原料作为载体,通过对比不同添加量普鲁兰多糖对可食膜柔韧性、脆性、黏性等质构指标和溶解时间等指标,确定了水溶性可食膜的配方为明胶添加量5%,甘油添加量0.5%,海藻糖添加量0.5%,普鲁兰多糖添加量2.5%;继而对比分析了紫桑葚粉在不同pH值下色差及颜色变化,确定采用0.02%的桑葚粉加入普鲁兰多糖-海藻糖-甘油-明胶可食膜中,其溶于水后可通过颜色的变化实现对食品酸碱程度的表征。  相似文献   

8.
可食性大豆蛋白膜的研制及在切分西瓜保鲜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膜为基材,蜂蜡、甘油为改性剂,研究新型生物保鲜膜的制备及其对切分西瓜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蜡和甘油的改性作用可提高SPI膜的抗张强度(TS)和表面接触角,降低水蒸气透过率(WVP)和断裂延伸率。其中,蜂蜡和甘油最佳添加量分别为6%和40%,WVP值(200.9±13.18)g.m-2·d-1,比未添加蜂蜡的对照膜降低28.9%,TS值(4.27±0.48)MPa,比对照提高54.7%。应用改性的大豆蛋白膜包装的切分西瓜在4℃保鲜3 d时,失重率仅1%,并可有效保持番茄红素含量。  相似文献   

9.
以羧甲基马铃薯渣为基料,辅以增塑增强等改良助剂,研制一种新型羧甲基马铃薯渣基可食性包装膜,通过食性包装膜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速溶性能以及封合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食性包装膜优化制备工艺参数为羧甲基马铃薯薯渣添加量2.0 g,壳聚糖的添加量0.2 g,海藻酸钠1.2 g,甘油1 mL,硬脂酸0.2 g,所制备的可食性包装膜膜厚为90±3μm,抗拉强度7.88±0.03 MPa,速溶时间25±1 s,水蒸气透过系数仅0.218±0.006 g·mm/(m2·d·kPa),氧气透过系数仅2.011±0.007 cm3·cm/(cm2·s·Pa),透油系数0 g·mm/(m2·d),封合强度高达7.47±0.01 N/15 mm。可食性包装膜质地光洁均一、细腻耐折,可用于食品调味料及粉剂等可食性绿色包装。  相似文献   

10.
以绿豆淀粉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制膜原料,通过考察二者复合比例对可食性绿豆淀粉基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研究可食性绿豆淀粉基复合膜的最佳复合比例,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对该复合膜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其对青脆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豆淀粉与大豆分离蛋白复合比例为2∶1时,绿豆淀粉基复合膜表现出良好的膜性能,此时溶解度、水蒸气透过系数、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8%、1.2×10-5 g·mm·cm-2·h-1·Pa-1、35 MPa和21.4%。与绿豆淀粉膜相比,该复合膜组分间的相容性较好,且表面更平滑、均匀。在常温贮藏期间,用该复合膜涂膜的青脆李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等品质指标均优于未涂膜组,可作为青脆李的保鲜膜材料。  相似文献   

11.
选用卡拉胶、壳聚糖、海藻酸钠为涂膜主原料,对鲜切马铃薯进行涂膜处理,低温条件下冷藏,分别对其褐变度、多酚氧化酶活性及感官色泽进行测定.并以马铃薯护色剂处理作对照,比较各种涂膜对其褐变抑制的效果.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涂膜能有效地抑制马铃薯褐变,其作用优于其它涂膜原料,与护色剂抑制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2.
蔬菜保鲜膜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常见保鲜膜的种类以及保鲜机理,重点介绍了不同保鲜膜在蔬菜、食用菌以及鲜切蔬菜上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并对蔬菜保鲜膜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保鲜膜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菠萝品种鲜切后冷藏的保鲜效果及不同杀菌剂和护色剂处理对鲜切菠萝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萝鲜切后在贮藏后期仍可保持较高的感官品质,并使果实保持一定的VC,TA,TSS含量。采用诺福水处理可明显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持鲜切菠萝的食用品质、延长货架期。采用质量分数为1%的抗坏血酸处理可显著地减缓果肉的褐变、色度L值和硬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新型鲜切果蔬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切果蔬是一种新型的安全、绿色、环保的果蔬产品,符合现代社会对健康食品的要求,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杀菌是保证鲜切果蔬品质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应用最多还是含氯杀菌剂,但因其含有诸多弊端,因此新型的替代杀菌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从新型化学杀菌技术、物理杀菌技术和生物杀菌技术3方面,系统总结了近些年出现的取代含氯杀菌剂的新型鲜切果蔬杀菌技术,阐述了新型杀菌技术的杀菌效果及其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省增城的糖心菠萝为原料,研究了果实的成熟度、切分后紫外线杀菌及抗坏血酸和柠檬酸处理对鲜切菠萝贮藏保鲜期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适宜成熟度的整果,切分后用质量分数为1%柠檬酸或1%VC+1%柠檬酸浸泡处理,并将切块用紫外线照射杀菌,最后用托盘+保鲜膜包装,可延长鲜切菠萝的贮藏期至6d,较好地保持了糖心菠萝的新鲜品质和风味。  相似文献   

16.
利用保鲜剂对鲜切苹果块进行涂膜处理,研究了涂膜保鲜对鲜切苹果块的保鲜效果.以硬度、失重率为主要指标,结合感官评定,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柠檬酸、氯化钙、山梨酸钾添加量对鲜切苹果保鲜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进行配方优化,得出可食性涂膜对鲜切苹果块品质影响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可食性复合膜的最佳工艺配方为:羧甲基纤维素钠3.0%,柠檬酸0.6%,氯化钙0.25%,山梨酸钾0.5%,该条件下涂膜处理能够获得表面光亮、无褐变、无斑点、无腐烂、清脆爽口的鲜切苹果块,在50 h内不发生褐变和变质,保持一定的硬度,无明显失重,色泽、口感良好.试验结果显示,可食性涂膜可以有效延长鲜切苹果块的保鲜时间,且能保持较好状态,并可用于其他水果的保鲜.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果蔬鲜切加工及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方便快捷食品需求的增强,鲜切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关注。阐述了鲜切产品的加工过程、原料来源及选择,清洗、去皮、切分、护色、包装和贮藏等各项技术,论述和比较了鲜切产品的保鲜技术包括冷藏保鲜、保鲜剂保鲜、MAP保鲜及冷杀菌保鲜等,分析了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对鲜切加工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鲜切叶菜外观品质及营养成分下降的原因,并对其生理生化反应机理,包括伤乙烯的生成、呼吸作用增强、酶及微生物的变化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鲜切叶菜低温贮藏、化学保鲜、气调包装以及涂膜等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对生物保鲜、减压贮藏等新型保鲜技术在鲜切叶菜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鲜切叶菜保鲜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权美平 《保鲜与加工》2017,17(5):143-146
鲜切莲藕的褐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对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超高压灭菌、高密度CO2、气调保鲜、辐照等非热加工技术在鲜切莲藕中的保鲜效果进行总结,阐明各种技术在鲜切莲藕加工中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以期为莲藕加工提供理论借鉴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