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冰下增氧是北方地区池塘鱼类安全越冬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果管理不好或措施不当,会造成全池鱼类缺氧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北方采用的鱼类越冬技术主要是冰下生物增氧越冬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采取各项技术措施,促进冰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更多氧气,以满足鱼类的生存需要,提高鱼类越冬的密度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秋去冬至,越冬期间鱼类管理非常重要,如何使鱼类安全越冬,提高越冬成活率是养殖户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谈谈鱼类越冬期间死亡原因及对策,使养殖户以此为鉴。1原因1.1越冬水体的含氧量通常越冬池发生死鱼大都是因为水中严重缺氧,因而,维持水体较高的溶氧量是确保鱼类安全越冬的重要条件。在越冬期间必须特别注意水体溶氧含量的变化。越冬水体中的溶氧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其产氧量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冰的透光度密切有关,而水体耗氧主要是水生生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分解。因此,根据越冬水体溶氧的来源和消耗途…  相似文献   

3.
2009年冬季恶劣的天气,导致了辽源地区现有的鱼类越冬池塘、泡塘、水库、大水面等养殖水体冰封较差,“乌冰”现象严重。乌冰严重影响阳光透过冰层进入水中,从而大大降低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生物增氧的能力降到最低。水中溶解氧出现严重不足现象,会致使越冬鱼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4.
正黑龙江省地处北方寒冷地区,封冰期长达150—180d,冰的厚度高达80—100cm,鱼类安全越冬至关重要。2009年由于冬季雪大,2010年春季开冰时间晚,造成鱼类越冬成活率低,全省越冬灾害损失鱼类22115吨,经济损失2.6亿元。为了提高鱼类越冬成功率,下面谈一下加强鱼类安全越冬管理技术问题。一、越冬前的准备1、清理淤泥和杂物过厚大量淤泥会消耗水体氧气,有时还会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危害鱼类,应在鱼类越冬前进行清理。同时除掉池坡上的杂草,以防杂草在越冬期间腐烂,耗氧恶化水质。  相似文献   

5.
付鹏 《科学养鱼》2007,(3):16-17
越冬期是渔业养殖生产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鱼类越冬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渔民全年的养殖计划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北方高寒地区,封冰期从11月初开始至翌年4月末结束,长达6个月之久。在漫长的越冬期,由于缺氧导致的死鱼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冰下水体溶氧量的高低就成为决定越冬密度和成活率的关键性因素。叶轮式增氧机因其对水体补氧效果显著而祜广涉廊用于明水期,存封冰期位用却较为鲜见。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地处寒温带,是东北三省最冷的省份,冰封期达160余天,冰厚一般达80-100cm,所以鱼类越冬安全是我省渔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抽水、少氧”而使越冬鱼类死亡的现象在我省经常发生。鱼类越冬期间要有一定的补氧措施,安全越冬才有保障。常见的补氧方法归结几类,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氧措施。  相似文献   

7.
水质是影响越冬鱼种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着重抓好pH值和溶氧两个水质指标的管理。1 PH值 pH值是表示水体酸碱度的一个指标,鱼类越冬池的水体pH值要求在7—8之间,过高或过低对鱼类都有直接危害。生产实践表明,管理不善,越冬鱼种池水体pH值一般偏低。对此,可采取以下两项管理措施:(1)挂石灰袋。在日常管理监测中,倘若发现pH值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8.
<正> 越冬是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养鱼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冬季冰封期内,如何保证冰下水体足够的溶氧量以满足鱼类的需要,是越冬问题的焦点。为使不缺氧,在生产上一般采用打冰眼、注新水、原水循环、注入空气或氧气等方法,但这些措施存在增氧效果差,耗费人力物力或降低水温等缺点,未能很好地解决鱼类安全越冬的问题。对于越冬水体的生态环境,鱼类生理适应以及管理技术问题,过去国内有关科研、教学部门做了不少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可是,一般研究工作对冰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增氧效果都注意不够。1979~1981年春,  相似文献   

9.
齐宝鹏 《中国水产》2009,397(1):47-48
现在,东北地区已经进入了漫长的越冬期。各养殖单位生产的全部秋片鱼种除了外销的少部分(外销部分也只是转换了越冬单位,同样进入了越冬水体)都被移入越冬水体。随着越来越多的养殖单位引入了综合经营机制,即围绕养殖业发展其它相关的垂钓、餐饮、旅游等产业,越来越多的商品鱼也被投入水体进行越冬。如此数量巨大的淡水养殖鱼类群体,被冰封在大大小小的水体当中,  相似文献   

10.
冬季,如发现越冬池出现溶氧量突然下降,鱼类浮头,则应马上采取增氧措施,以免鱼类大批死亡。越冬池应急增氧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增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的鱼类越冬池.年覆冰期达100天,是一类典型的封闭式冰下水生生态系统。为了使鱼类安全过冬,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增氧方法是打冰眼,此法通过狭窄的冰眼所溶人水中的气体十分有限,所以对越冬地增氧并无权益,反倒耗去大量人力、物力。较有效的增氧方法是池水自身循环曝气。此法不受天气的影响,作为救鱼的应急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缺点是降低了池水水温,惊扰鱼类,加大体耗,反倒不利于鱼类越冬。多年来,鱼类工作者通过分析越冬水体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状况发现,静止水越冬地免于缺氧的最好办法是生物增氧。即通过人为措施在越冬…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和检查指导鱼类越冬时,时而听到有个别渔民对生物增氧越冬技术还未全面了解和掌握,简单理解为生物增氧越冬技术就是冬天扫雪。我们在与其交流时强调指出,这样的说法是片面的,也是不准确的。所谓生物增氧越冬技术,简单的说就是人为地为鱼类越冬创造出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  相似文献   

13.
郑亚平 《内陆水产》2004,29(1):34-34
一些中小型水域和池塘中,越冬鱼种死亡率高达15%-25%。不但使鱼种数量减少,而且影响来年成鱼的养殖,给渔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就鱼种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如下。1鱼种在越冬期间死亡的原因水体严重缺氧到了冬季,水体会严重缺氧。一是因为水中浮游植物量少,光合作用减弱造成氧的供求失衡,产氧量小于消耗量;二是水体由于投饵、施肥及鱼类代谢废物积累,有机物多,大量消耗氧气;三是水中鱼种放养密度过大,引起缺氧;四是池塘保水性差,水位严重下降,造成缺氧。鱼种规格较小越冬期间,多数鱼类基本不摄食,不大活动,新陈代谢缓慢。…  相似文献   

14.
一、鱼类越冬过程中的关键技术1.原池越冬前的底质处理鱼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不单单是合适的水温,还有适宜的水质条件和溶氧水平。由于越冬阶段,鱼类的投喂量极少,产生的代谢产物及残饵对水质的影响也有限,对水体底层水质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池塘的底质。  相似文献   

15.
兑艳 《内陆水产》2000,(11):18-19
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所致,冬季冰封期长,结冰期可达 150~ 180 d,冰层厚度可达 1~ 2 m,从而给鱼类的越冬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怎样使鱼类安全越冬,提高越冬鱼类成活率,是北方地区养鱼生产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此介绍北方地区越冬鱼类死亡的原因及对策如下。 1越冬鱼类死亡的原因 1.1水质恶化 当池面结冰后与空气隔绝,然而鱼种和水生生物的代谢活动及有机物质的分解均在进行,因而会造成池中溶氧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积累,水质会逐渐恶化。而其中溶氧的降低往往是越冬鱼类死亡的关键因素。造成越冬水体溶氧下降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由于种种原因,在2012年年底,我县的越冬水体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越冬户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全力抢救。经过全省水产专家和一线生产者的长期不懈探索,已经总结出了许多冬季增氧办法,在此予以列举,供大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7.
鱼类越冬中生物增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生物增氧越冬和传统越冬方式不同,其理论基础是冰下水体中能够大量繁殖适应低光照和低温的藻类,并能达到相当可观的光合作用速率。问题是如何创造适合藻类生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充氧增氧,就是当越冬水体发生缺氧时,用空气压缩机将含氧气较高的空气充入到越冬水体中,而改变水体中的缺氧状况的一种增氧方法。这种方法的几个优点:一、不会造成越冬水体的大幅度降温因为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气泵将空气进行高压压缩,然后充入水中,在这个过程中,空气温度得到加热,虽  相似文献   

19.
海信 《齐鲁渔业》2006,23(10):29-29
1缺氧在一般情况下,越冬水体严重缺氧是造成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缺氧的原因有:1.1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过大,成为水体重要耗氧因子,如果每升水体中轮虫超过1000个时,说明浮游动物过多。对策:可用0.3~0.4×10~(-6)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此外轮虫和原生动物对漂白粉很敏感,用使池水含有效氯1×10~(-6)的量施用漂白粉,可控制其数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地区鱼类越冬池在整个越冬期间冰下水体沉积物积累厚度为0.8-2.0cm,相当于每平方米水面积累沉积物温重9.6千克,干重2.8千克,其含水率为71.5%;沉积物的PH值在6.3-7.2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