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6,(6):29-31
在杂交粳稻组合常优5号制种中,采用10行水稻制种专用插秧机,研究分析了母本不同播种量育秧对制种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母本的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播种量为55 g/盘处理有利于壮秧,提高秧苗移栽后的活棵和分蘖、成穗;55 g/盘播种量处理在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这3项产量结构中,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其他处理一致,但每穗实粒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终制种产量达到3.12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
以两系杂交水稻晶两优534为材料,研究了6个不同栽插株数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插株数条件下,产量以栽插1~2株/穴的T1(8 507.25 kg/hm~2)和T2(8 577.15 kg/hm~2)处理为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和T2处理的单株分蘖能力较强,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较高,而每穴插3~6株的T3~T6处理,随着每穴栽插株数的增多,单株分蘖力降低,无效分蘖增多,有效穗数、结实率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产生的间接作用较大。说明不同栽插株数下,影响晶两优534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生产上机插苗数建议以每穴2苗为宜,有利于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同时协调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因子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对起垄覆膜、起垄无膜处理与常规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处理水稻株高增加18.4 cm,分蘖起始时间早9 d、最高分蘖时间早7 d、最高分蘖增加47.5株/m2、穗数增加57.4穗/m2、齐穗和成熟早2 d和3 d、穗粒数增加6.15粒,而千粒重降低1 g、最终水稻理论增产102.8 kg/667 m2,实测产量增加26.6 kg/667 m2,增产达4.36%;起垄无膜处理水稻株高降低4.8 cm、收获穗数降低13.3穗/m2,理论产量减少19 kg/667 m2实测产量减少94.4 kg/667 m2,最终常规处理比起垄无膜处理增产14.65%。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不同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提前,分蘖增多,株高增高;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后移,分蘖减少,株高降低,生育期推迟。在常规淹水灌溉、节水灌溉、极度节水灌溉三种灌溉栽培下平均穗长递减。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不大;极度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大。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平均千粒重和平均结实率较高;常规淹水灌溉栽培反而使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接近,说明水稻在栽培过程中适度的节水,对产量没有影响;极度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较低,说明节水过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反而成为低效用水。  相似文献   

5.
任天举 《再生稻》1997,(1):19-22
秧田至本田30天内分蘖,发生时间愈早,头季稻平着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均愈高;单茎再生苗、穗数和穗平着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均依次增加或呈上升趋势。移栽苗带蘖数(在5-6个以内)与头季稻单株苗、穗数及产量的均是正相关,而与齐穗期、穗平着粒数、实粒、结实率则均呈负相关;与再生季的单再生苗数、穗平实粒数、结实率均呈正相关,但与单茎再生苗数、穗平着粒数却呈负相关,显示了早生分蘖和多蘖壮秧在头、地两  相似文献   

6.
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蘖肥施用时期的后移,水稻生育期延迟;株高和空瘪率逐渐增加,穗长和褐变穗发病率逐渐降低,穗颈瘟逐渐增加,倒伏程度没有明显变化;水稻平方米穗数逐渐增加,而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逐渐降低;水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没有明显变化,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是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基础上 ,结合现代光合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高产再高产的栽培技术。是通过稀播育壮秧 ,大苗超稀栽插 ,充分利用分蘖成穗 ,增加穗粒数 ,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途径来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新体系。1 水稻超稀植栽培的特点1 1 秧本田比例大 秧本田比例为 1∶1 0 0 ,比普通旱育稀植平均减少秧田 80~ 1 0 0m2 /hm2 。1 2 节省用种 超稀植栽培育苗 ,每公顷本田用种只需 1 2~ 1 6kg ,比普通旱育苗节省稻种 2 4~ 3 0kg。1 3 单株营养面积大 ,早生快发 采用超稀植栽培的规格为 3 0cm× 2…  相似文献   

8.
水稻壮秧营养剂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旱育抛秧技术由于省工、高产而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然而,旱育抛秧培育壮秧技术难掌握。针对湖南土壤、气候特点而研制的壮秧营养剂,简化了旱育秧操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增产效果明显。为阐明壮秧营养剂对秧苗的壮秧效果和大田增产机理,2000年早季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壮秧营养剂对秧苗素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对抛栽大田后的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壮秧营养剂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抛栽大田后缓苗期短,穗分化提前,能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穗粒数,进而增加产量,实际产量平均增加5.39%。  相似文献   

9.
李志  朱有亮 《北方水稻》2020,50(2):42-43
敦化低温冷害是造成水稻空秕粒和减产的障碍因子,引进吉林省六穗农业有限公司超声波处理技术,在敦化地区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水稻种子,水稻生育期提前;超声波处理水稻种子在分蘖上明显优于对照,有效穗、穗总粒、穗实粒数、千粒重都高于对照。超声波处理水稻产量519.6 kg/667 m^2,比对照增产52.2 kg/667 m^2,增产11.2%。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年黑龙江省三大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二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相关性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第一积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显著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显著负相关,第二集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第三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但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第一积温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第二积温带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第三积温带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空秕率每穗粒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于2009年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不同栽植方式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抛栽和品字形移栽的水稻返青快、分蘖早,且在分蘖盛期和灌浆期根系发达并具有较强活力:栽植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依次为每667m~2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品字形移栽和抛栽分别比对照(常规手插)每667m~2增产81.22kg和41.60kg,增幅分别达15.46%和7.92%。  相似文献   

12.
播期与密度对冬小麦西农9871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陕西关中地区小麦播期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采用播期与密度最优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与密度处理下冬小麦西农987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特点。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在7 500~9 750 kg·hm-2范围内,适宜的播种期是10月8日至10月20日,播种密度为181万~248万·hm-2。穗值产价、粒值产价、重值产价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早播情况下低密度分蘖成穗多,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分蘖成穗减少,需要加大播种密度,通过提高主茎成穗数来提高小麦产量。粒值产价和重值产价比较大,在成穗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穗粒数与千粒重能够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3.
早季在田间用管栽试验对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的分蘖发生、成穗和结实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免耕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数分别比常耕水稻多8.12%和6.40%,分蘖优势明显。免耕水稻的分蘖优势主要表现在低位优势,其3~5节位分蘖发生数、分蘖成穗数及籽粒产量均比常耕水稻的高,其3~5节位单株一次分蘖发生数、成穗数及籽粒产量的增加量分别占全部节位单株一次分蘖数、成穗数及籽粒产量的增加量的75.00%,155.56%和146.91%。  相似文献   

14.
以Y58S、科8S和创5S为材料,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早生快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科8S、创5S的早生快发特性优于Y58S,表现为生育前期出叶速率和分蘖增加速度快,分蘖发生早,有效穗数多,干物质积累量大;齐穗期单株绿叶数、单株顶3叶叶面积及单株叶面积,科8S、创5S均显著大于Y58S,有助于群体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科8S、创5S单株库容量大,单株有效穗数、单株总粒数和千粒重是其产量性状优势。科8S、创5S是两个好的早生快发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有望选配出高产稳产广适的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籼粳交后代产量较高稳定品系为试材,研究2010~2011两年上述材料产量性状及构成因素,探讨籼粳交育种后代产量因素特点。结果表明,株高方面:高产品系达到110 cm左右;产量结构方面: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方面分别达到每穴12穗、成粒140粒、26 g,其产量将达到550~650 kg/667 m2;与粳粳交育种高产稳定材料相比:籼粳交后代高产材料株高增高,分蘖减少,穗粒数增加;其产量优势主要体现于穗粒数及千粒重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以淮稻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丛苗数对机插粳稻的分蘖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粳稻的分蘖节位、分蘖发生率、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随丛苗数增加而减少,分蘖成穗率随丛苗数增加则呈先高后低再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蒋彭炎 《中国稻米》1995,1(1):32-35
众所周知,水稻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实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其中前一个因素最为活跃。因此生产上常把穗数作为高产的主要目标来抓;而分蘖成穗的多少与穗数多少的关系又十分密切。所以了解水稻的分蘖芽分化发育状况和分蘖的发生与控制时机,就显得相当必要了。  相似文献   

18.
通过 8个大麦品种比较研究 ,大中 88- 91、西引二号等六棱大麦熟期迟 ,抗寒性强 ,成穗率低 ,穗数少 ,穗型大 ,粒数多 ,粒重低 ,产量高。二棱大麦 ,苏啤 3号熟期早 ,抗寒性中等 ,分蘖性较强 ,成穗率高 ,穗、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 ,产量高 ;扬饲麦 3号熟期偏迟 ,抗寒性较强 ,分蘖性强 ,成穗率、有效穗及粒重中等 ,穗型较大 ,粒数较多 ,产量较高 ;苏引麦 3号熟期早 ,抗寒性差 ,成穗率较高 ,穗数中等 ,穗型大 ,粒数多 ,产量中等 ;单二熟期迟 ,抗寒性与分蘖性强 ,成穗率高 ,穗数足 ,穗型偏小 ,粒重高 ,产量中等 ;沪麦 16熟期适中 ,抗寒性较强 ,分蘖性中等 ,成穗率低 ,穗数少 ,穗型较大 ,粒数较多 ,粒重中等 ,产量较低 ;扬农啤 2号熟期早 ,抗寒性差 ,穗数少 ,穗型很小 ,粒数很少 ,粒重特高 ,产量低。  相似文献   

19.
喷施叶面硅肥对Y两优143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2017,(4):51-53
采用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生长时期喷施叶面硅肥对Y两优143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喷施叶面硅肥可增加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蘖盛期喷施叶面硅肥比分蘖初期、抽穗期喷施叶面硅肥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988年至1991年间参加福建省水稻区试早杂优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分析表明:穗数与粒数对产量达到显著正相关(r=0.3852,0.3579),千粒重对产量呈较大不显著正相关(r=0.2382),且穗数与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4351)。进一步通径分析指出,对产量贡献的顺序是粒数、穗数和千粒重,表明在选育中应注意做好穗粒两者的协调。地谷A的育成使早杂优组合的抗瘟性取得较大突破;早杂优育种中己注意到矮中求高的方向,但生育期有偏长的趋势,株高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r=0.7209);大部分组合的稻米品质没有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