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语圣 《农业考古》2019,(1):229-235
就徽州文化与淮河文化来说,在历史上两者之间存在诸多迥异之处,即便现当代时期也有些许差异。从传统习俗和行为规范言之,徽州与淮河文化间差异较大,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历史时期,徽州崇文,淮河尚武,两者泾渭分明。当然,徽州的崇文与淮河的尚武也不是绝对的分立。徽州社会也有重武的风气,只不过没有淮域那么明显,以至"名"闻遐迩;淮域也曾人杰迭出,只不过没有徽州那么昭彰,雅文之风遮盖在好勇斗狠的社风之下。另外,徽州的重文之气和淮域的尚武之风也呈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段,有着逐渐演化的漫长过程。历史早期,淮域文化远胜过徽州山越文化,两地的"文""武"文化分野主要在靖康之乱后,明清时期最为凸显。不过,北宋可算得上两地文化同辉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陈明 《农业考古》2016,(4):74-79
徽州文书是宋元以来徽州基层乡民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尤其是明清两代大量徽州文书的留存,是研究徽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明清传统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明清徽州文书是明清徽州基层乡民社会的历史记忆,对基层乡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明清徽州文书在调解徽州乡民纠纷,促成土地交易、保护双方权益,订立宗族内合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了解明清传统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夏晓慧 《农业考古》2016,(4):251-255
明清时代,是徽州地区得到开发的关键阶段,徽商崛起,宗族繁荣。其尚俭之风更是盛行,表现在衣食、婚假、丧祭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族组织内部制定族规家法约束族人崇检戒奢,以勤俭持家;徽商则艰苦创业,以勤俭致富。这源于徽州粮食不足的自然条件,同时也是人文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康健  侯官响 《农业考古》2016,(1):105-110
徽州山多田少,林业资源丰富,山林经济是明清时期徽州民众生产生活赖以维系的生命线,实为当地的经济命脉。徽州山林经济改善了农作物种植结构,为百姓生活提供衣食来源;为徽商提供资金来源,促进了徽州商业的发展;亦是徽州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徽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徽州族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徽州宗族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山林经济对明清徽州山区社会、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童蒙教材进行法律教育是明清徽州对民众进行法律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杂字是明清徽州民间童蒙识字教材的重要类别,其中涉及诸多法律教育的内容,并采用了多种形式予以呈现.而明清统治者对民众法律教育的重视,徽州宗族对法律教育的强调以及明清徽州争讼的频繁是徽州杂字中法律教育内容大量出现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徽州文书是20世纪继甲骨文、秦汉简帛、敦煌文书、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促成了徽学这一新学科的形成。在数量众多的徽州文书中,土地买卖契约文书所占比例最大,内容最为丰富,产生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该文回顾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相关的梳理、比较,以进一步了解徽州土地关系问题,关注徽州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追溯了徽州村族形成的地理和历史原因,认为秀丽的山水和相对封闭安全的自然环境吸引中原士族迁居徽州。参考家谱、方志等文献材料,选取其中的典型代表案例,分析徽州村族热衷修建祠堂的原因,并且探讨廊院式祠堂和天井式祠堂的建造过程,进而探讨祠堂的规模型制与管理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明代通俗小说中涉及徽商贪慕女色的篇目较多,多类型慕色徽商形象的出现,有复杂的原因。首先是徽州重商、早婚习俗的影响。过早的娶亲外出经商使青年男子对女色难以抗拒。其次是晚明纵欲之风的影响。在时代享乐风气的影响下,缺少文化修养的暴富徽商大多重金狎妓。再次是小说家的渲染与再创作。明代一些小说作者已经具有高度自觉的独立创造意识。明代小说中刻画的这些慕色徽商形象,已经明显淡化了过去小说对商人慕色行为的惩戒色彩,代之以宽容和羡慕,成为透视徽州文化和明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9.
郑毅 《农业考古》2015,(2):36-43
明清徽州《松萝采茶词》体现了浓郁的徽州地域文化色彩,但《松萝采茶词》问世后,在本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切和重视,甚至连原作者也是"长期未明"。但它却在异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英、美等国屡屡被翻译、刊载、援引、摘录、节选等等,使之见证了松萝茶及近代茶文化进入西方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徽州女性长期生活在封建礼教、宗族制度的压迫下,精神、思想和行为受到严苛的限制。作为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徽州建筑类型、形态、空间组织方式以及装饰等在展现徽州建筑艺术美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徽州女性精神、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和关怀,折射出明清时期徽州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牌坊与宗祠虽给予女性一定的尊重,而其实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纪念碑;徽州民居和宅院内向性封闭式的空间格局虽是徽州女性的精神家园,也反映出对徽州女性的制约;有关徽州女性题材的建筑雕饰在反映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对妇德提出了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徽州古典园林之美深深地根植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土壤之中, 它同时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 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 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文化内涵丰富, 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在其发展过程中, 吸收和融合了大量其他学派思想, 在兼容的同时, 徽州文化依然保持了它鲜明的独立性, 显现了整体的区域表征。这对徽州园林特色的形成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顾晓宏 《农业考古》2005,(2):358-359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地的山区,境内高山纵横,峰峦叠嶂,其所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与绩溪等一府(州)六县行政格局,自唐宋以来即以形成,徽州旧属六县均产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名茶重点产区之一,其中之婺源便素有“绿茶之乡”的美誉。光绪《婺源乡土志·婺源风俗》中便讲到,婺源县“物产,茶为大宗”。因此徽州茶商中,婺源茶商更是倍受瞩目的一族。《通商各关洋贸易总册》卷下《光绪十七年九江华洋贸易情形略记》中便讲到“绿茶生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此张茶商会馆《通告》长31.2厘米,宽17.5厘米,得来于婺北第一大镇清华…  相似文献   

13.
基于相关文集、游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徽州文人士大夫旅游活动的类型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论显示,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旅游风气逐渐盛行的时代背景。文人士大夫是徽州旅游者群体的重要组成。文人士大夫的出游目的各异,主要有官宦宦游、文人漫游、探亲扫墓、礼圣朝山等类型。交游逸乐、逃离官场、探险涉幽、亲近故园等旅游心理,造就文人士大夫群体较为复杂的旅游心态和行为特征。文人士大夫的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文化也影响广泛,这些旅游行为体现了与徽州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明清婺源茶商住宅浅论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局陈爱中明万历间谢肇的《五杂俎》中记载:“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即推山右(山西)。”确实如此,明清时期,婺源茶商作为徽商队伍中的一支劲旅,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  相似文献   

15.
曲良谱  蒋霞宏 《安徽农学通报》2017,23(24):150-151,153
社会道德风尚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社会上好的风俗和习惯,另一方面是违背传统道德要求的风俗和习惯。不同的社会风气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截然相反的效果。该文论述了道德风尚的内涵,分析了道德风尚带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社会道德风尚对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的对策,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外靠经商,内靠农林的山区社会,尤其是种类丰富的山林资源,不但影响着传统徽州人的日常生计,还影响着山居生活中徽州人的性格养成。俭朴、坚忍与善于开拓是传统徽州人的一般特征,退回到家庭生活中,各个家庭成员因承担职责的不同,又呈现出迥异的性格影像。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是一个中国的城市和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也就不断庞大。饮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社会风俗和习惯,在城市的市民阶层中日益播衍。由于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文化素养不同于文人和皇室贵族阶层,有其独具特点的生活情怀,因而市民的饮茶情怀和饮茶方式就明显不同于文人和皇室贵族阶层,形成了其独具色彩的市民茶文化。一、明清中国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有较大发展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建筑、雕刻、刻书、文房用品、版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背后不仅是商业经济的繁荣,更有大量工匠的劳动支撑。明清徽州家族式"徽匠"群体崛起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在环境主要有徽州的自然条件、徽商的兴起、交通贸易的便利、民众观念的转变以及有利的政策等,内在因素方面则是因为徽州匠人的技艺高超、同村豪族构建族产需求以及匠人内心世界的寄托等。此外,徽州家族崇尚集体行为,对家庭内部组织的稳定极为重视,也促使了徽州匠人家族式群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共同交织促使徽州工匠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也为当地文化、工商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自宋元至明清,徽州蒙学教育发达,著述丰富。徽州蒙学著述的整理和研究应立足于徽州、立足于未见、立足于系统,可依靠的文献资料有徽州方志、徽州传统蒙学书目、徽州杂字、徽州谱牒、徽州古籍、徽州乡音字汇类著作或教材、徽州文书档案等十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搜集、整理徽州蒙学文献,编制资料汇编,并以此为基础,对徽州蒙学著述展开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徽州蒙学著述的整理与研究在材料发掘上具有创新意义,对加强徽州蒙学、徽州教育及徽州历史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徐晓望关于"明清东南山区经济转型"说提出了不同看法。第一,认为东南山区的"厂"类型很复杂,不能以"新型经济"概之,它们只是传统经济的很小的附属部分。第二,明清东南山区的"厂"大都被纳入传统社会的管理之中,其空间受到挤压而很难大发展。第三,明清东南山区的"厂"采用的是传统技术,看不到其内生的变革动力,在清末农业危机中随时有破产的可能。第四、明清东南山区的"厂"并没有为后世留下可以积累和传承的思想遗产,为"后转型"的社会经济变革提供动力。第五,明清东南山区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当时的严重生态环境变迁,并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第六,明清的小商品经济与民国的大办公司潮没有必然的联系,后者才是当代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