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研究向日葵沟膜垄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向日葵生产中抗旱、耐列当增产增收效果,2020年在临河区白脑包镇十大股村一社,进行向日葵沟膜垄植抗旱、防列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沟膜垄植栽培模式,现蕾后期(即将开花)水分含量沟底为比常规平作高2.17-表现出抗旱效果;向日葵列当寄生率比对照平作列当寄生率低49%,与平作比较对列当的防效达51.85%。通过沟膜垄植栽培技术倒伏率比常规平作低13%,成熟期保苗率比常规平作高6%,成熟期株数比平做多1634株/hm~2;采取沟膜垄植栽培技术的向日葵茎粗、盘径等长势明显好于常规平做。由于通过沟膜垄植栽培技术向日葵的品质较好,销售价格高于常规平做0.2元/kg,同时产量高于常规平做530.5 kg/hm~2。因此,沟膜垄植栽培技术比常规平做每hm~2纯增收益4079元。即沟膜垄植栽培技术在向日葵生产中表现出抗旱、耐列当、抗倒伏、保苗等优势,充分挖掘了向日葵的增产潜力,可促进向日葵产业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
小麦垄膜沟植精播技术就是利用垄膜沟植机具,进行开沟、起垄,在垄上铺膜,在膜际沟内实现深施化肥、精量播种的一种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技术将地膜栽培与沟播技术相结合,具有蓄水保墒、集雨增雨、增加地温、改良土壤的作用。 1998年,我县从内蒙古自治区引进这项技术,应用于春小麦栽培。经过几年的试验,这项技术具有很强的防寒、抗旱性,增产成效显著,每公顷可增产粮食 600公斤~ 1200公斤,增幅为 41%~ 83%,是目前高寒旱作农业区最理想的栽培措施。   一、种植规范   垄膜沟植技术以 60厘米宽度为一带,垄上…  相似文献   

3.
SH363高产、品质优良,是宁夏乃至全国的食用向日葵主栽品种之一。根据向日葵银川综合试验站近年来的试验结果,结合该品种的特征特性,总结出了覆膜免耕种植、机械化"二比空"和沟种垄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以充分挖掘该品种的增产潜力,提高优质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刘继霞  山军建  曾宝安  马员春  包玉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62-22264,22578
[目的]为宁夏地区优质向日葵新品种的选育及其生产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多年对向日葵新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宁夏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功筛选出了适合宁夏种植的食葵杂交种LD5009,并总结出了与之配套的向日葵沟种垄植机械化精量栽培技术。[结果]LD5009产量高,籽粒饱满,商品性好,抗病性强,但不抗黄萎病,种子价格高。沟种垄植机械化精量栽培技术能极大地节省农户的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实现大面积机械化精量播种,对宁夏向日葵产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结论]LD5009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好,是一种高产优质的食葵杂交种。沟种垄植机械化精量栽培技术实现了大面积全程机械化种植,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垄膜沟植播种联合机组为利用垄沟集雨种植技术种植马铃薯的机械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机组在田间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起垄-整形-覆膜-压膜-覆土等作业,实现了垄膜沟植播种旱作农业种植模式。机组设计为两工位可折叠机架,提高了机组的运输安全性。与国内外同类型播种机相比,其结构简单,机型小巧灵活,机具价格便宜,便于制造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三种不同的作物(向日葵、玉米、马铃薯)"一膜两年用"后作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垄全膜覆盖种植食用向日葵在"一膜两年用"后作效益中重茬不宜种植,首选作物是玉米,其次是马铃薯,可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该文主要对河套灌区盐碱地上种植食用向日葵水膜盖沙种植模式产生背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影响机械化精量播种的制约因素、水膜精量点播技术研究思路、可行性、试验方案,以期进一步促进食用向日葵水膜盖沙种植技术农艺和农机的融合,完善向日葵产业体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8.
食用向日葵是民勤县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万hm2左右。2010年以来,民勤县在借鉴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灌区特点,示范推广了食用向日葵全膜双垄垄播栽培技术,食用向日葵平均产量达5 250kg/hm2,较常规平膜种植增产375 kg/hm2,节水900 m3/hm2,具有显著的增产和节水效益,有较  相似文献   

9.
在青海省高寒旱区,进行了春油菜垄膜沟植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垄膜沟植技术对旱区土壤性状及春油菜产量影响效应明显。主要表现在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植株生物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0.
在旱地不同栽培方式下种植食用向日葵的水分效应、产量及其经济效益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在本地区以秋季全膜沟播方式种植食用向日葵增产效果最佳,水分利用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垄沟集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马铃薯不同垄膜宽度集雨效率比较试验,在进行土壤水分检测的基础上,观察测定出苗保苗率及增产效果,研究垄膜沟植技术的综合生产效益。[结果]马铃薯垄膜沟植技术下出苗率较平作、平作覆膜技术高,出苗提前,其中,30~60 cm垄膜宽度处理下表现较明显。增产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50 cm垄膜宽度,增产幅度为23.2%~33.0%。[结论]垄膜沟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马铃薯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根层含水量,提高马铃薯抗旱性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干旱区马铃薯全膜覆盖起垄微沟种植技术,包括选茬整地、起垄覆膜、种植管理、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干旱区马铃薯全膜覆盖起垄微沟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南地区以旱作春小麦种植为主,为了提高春小麦产量,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的研究与使用意义重大,本文以旱作春小麦为对象,对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垄盖膜际条播技术是山西省研究提出的一种旱作小麦栽培技术,它是将地面起垄、垄盖地膜、化肥深施、种子包衣、精量播种等多项栽培技术进行集成组装而形成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具有集水增温保墒、种植省种、宽窄行沟垄种植、播种速度快、质量高、省工、通风透光性能好的特点.1998年我县引进此项技术,在没有种植冬麦先例的情况下,示范种植膜际冬麦1.3hm2,取得一定成效.今春又在干旱、墒情极差的条件下,推广种植膜际春麦667hm2.在此基础上,又推广了膜际糜谷种植.  相似文献   

15.
对旱作春小麦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组成,对周边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很小,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主流趋势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旱作春小麦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过程中,由于相关技术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在目前的旱作春小麦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具体结合旱作春小麦种植的实际需要,探索旱作春小麦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小麦起垄覆膜播种机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开发的集起垄、覆膜、播种、镇压为一体的抗逆节水机具,2012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1120544214.7)。该机具通过缩小种植带播种行距,优化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配置,实现了1膜4行垄膜沟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不同沟垄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究晋中半干旱地区不同沟垄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垄上覆膜为前提,设置以下种植模式:垄植等沟垄A、沟植等沟垄B、垄植大垄小沟C、沟植小垄大沟D,平地不覆膜种植CK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1)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不同,与CK相比,C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1.39%,土壤孔隙度增加4%,蓄水保墒效果最好且有机质增幅最大,对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效果最为明显。(2)通过分析春玉米的耗水量和产量,得出不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的排序为CABDCK,C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比CK提高了48.05%,且产量最高,比CK增产47.79%,得出春玉米最优的沟垄模式为垄植大垄小沟C。[结论]从春玉米产量、土壤理化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考虑,建议在晋中地区广泛采用垄植大垄小沟模式种植,沟宽50cm,垄宽70cm,行间距60cm,株间距30cm。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及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一项集覆盖抑制蒸发、垄面集流、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使土壤水分、地积温增加,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探讨最佳马铃薯适宜的种植密度,提高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增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缺水地区雨水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微集流“W“型沟播地膜覆盖栽培法,通过耕翻、起垄微地形的改变,实现了天然降水的聚集、叠加,尤其是旱季小雨的聚集,提高了降水利用效率,保墒、提墒、增温效应明显.微集流“W“型沟播技术适合在半干旱及缺水地区推广应用,适合种植的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西瓜等稀植作物.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油用向日葵在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条件下的水分效应、温度效应及经济效益,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