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叶的品质审评,过去一直是靠色、香、味等感觉器官来决定的。依靠感官,对有经验的茶师来说,虽有一定的可靠性,但由于条件的影响,会产生很大误差,因而这种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应用上也就不能经常满足人们的要求。茶叶理化审评,是应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对有关因子的测定,来评定茶叶的品质。这个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茶叶的优劣与等级,这是全世界茶叶户销国家一直希望解决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由于党对科学研究的正确领导,贯彻“科学研究走群众路线”的方针,安徽衣学院茶叶系学生严  相似文献   

2.
"醇"和"纯"是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常常引起混淆和误用的一对术语,"醇"是滋味浓度术语,是介于浓和淡之间的一种适中的、刺激性不强的浓度,"纯"是香气术语,是指香气的相对单一性,且这种单一性往往是指茶叶的基础香型。通过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首届茶叶审评师资班30名评茶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具有一定经验的评茶师,对于这两个词的理解仍然存在差异。术语理解差异会导致不同审评人员间产生误解。因此有必要根据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特点,立足释义的唯一性和指征的明确性,对两者的含义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试论茶叶品质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品质是茶叶“色、香、味、形”诸要素的综合反映。建立科学、简捷地评定茶叶品质的方法,一直是茶叶科研工作者所探求的课题。一、茶叶品质评定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感官审评我国自唐宋以来饮茶、品茶、评茶之风盛行。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感官审评经验。感官审评具有简便、快捷的  相似文献   

4.
茶叶品质的评定,一般由专门人员凭感官进行。这种方法简便而且能很好地反映茶叶品质状况。但缺点是缺乏客观性和重现性,并难以向消费者解释茶叶的特性。我们以确立仪器审评茶叶品质的方法为目的,研究了茶叶色泽测定值在评定茶叶品  相似文献   

5.
茶叶审评分干评和湿评二大工序八大因子,即干评荷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净度;湿评茶叶的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审评过程主要靠审评人员通过眼睛、鼻子、嘴巴,对八大因子鉴别来决定茶叶的品质。乌龙茶品质审评以湿评为主,干评为辅。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索了专业评茶师对品质感知认识的心理学基础及其一致性,从而肯定感官评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研究了我国和其他主要茶叶产销国家审评项目、因子的分类情况,提出感官评茶应分2大项目、评5个因子、比12个内容。通过对名茶、乌龙茶和花茶各因子的关联性的统计分析,得出香气和滋味均是对品质的直接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茶叶审评的内容与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及价值的高低,主要通过对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项目的感官审评来决定。感官审评又可以分为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即干评和湿评。通过对茶叶进行外形干评和内质湿评来确定茶叶品质的优劣。一般地说,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应以湿评内质为主要依据,但因产销要求不同,也有以干评外形为主作为审评结果的。所以,审评茶叶品质应外形内质兼评。  相似文献   

8.
对样评茶,简单地说,就是对照某一特定的标准样品来评定茶叶的品质。茶叶产、供、销主管部门制定的毛茶标准样、加工标准样和贸易标准样等都是评定茶叶品质高低的实物依据。在对样评茶中,必须对茶叶的外形、内质等各项品质因子进行认真审评,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对样评茶,就我国应用范围来说,大体可分两类。一类用于产、供、销(或购销)的交接验收,其评定结果作为产品交接时定级计价的依据。这种对样评茶,是以各级标准样为尺度,根据产品质量的高低,评定出相应的级  相似文献   

9.
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周亦斌  王俊 《茶叶科学》2004,24(2):82-85
在国内外,对茶叶品质的评价大多数是由评茶师通过感官评定的。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花  郭雅玲 《福建茶叶》2010,32(7):28-31
茶叶感官审评是凭借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一定的评茶程序来确定茶叶品质优次的一种评茶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因其具有快速、简便且较为准确的优点,而被国内外茶叶界认可并广泛运用。本文阐述了茶叶感官审评的主要内容和程序以及审评程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简略介绍了几种现在逐步应用到感官审评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与商品茶研发密不可分,福建闽北各地产出的精制茶,均需通过各大茶企研发部、采购部审评,方可收购入库作为拼配原料,由此可见审评技术的重要。本文简述茶叶审评在武夷岩茶商品茶生产中的运用,介绍以茶叶审评技术促进商品茶品质提升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前言水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早已被制茶师所认识和应用,如水分常作为加工工艺掌握的工艺指标和茶叶收购,贮藏,产品出口时一项重要的品质检验指标,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发现,降低含水率,不仅保持茶叶品质稳定,而且使茶叶审评品质提高。同样的原料,含水率低的茶叶香高,味浓。茶叶贮藏保鲜试验结果表明,水分是影响茶叶品质变化最主要的因子,但对其作用机理尚未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品质化学  相似文献   

13.
前言水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早已被制茶师所认识和应用,如水分常作为加工工艺掌握的工艺指标和茶叶收购,贮藏,产品出口时一项重要的品质检验指标,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发现,降低含水率,不仅保持茶叶品质稳定,而且使茶叶审评品质提高。同样的原料,含水率低的茶叶香高,味浓。茶叶贮藏保鲜试验结果表明,水分是影响茶叶品质变化最主要的因子,但对其作用机理尚未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品质化学的影响机理至今尚无报道。水分活度表示茶叶水分存在的真实状态,它表达了水分能为化学  相似文献   

14.
为了检阅一九八二年我省毛茶品质,省农业厅于八月间,邀请高级农艺师张天福以及茶叶老行家和茶师多位同志,对全省三十九个县选送的一百八十七个乌龙茶、绿茶、红茶和白茶的样品进行审评,经专家们四天多的反复精心鉴评,共评出各类优质毛茶样品五十四件.其中乌龙茶类共评出安溪县茶  相似文献   

15.
沈培和 《中国茶叶》1993,15(3):27-27
茶叶审评是一门实用科学,目前世界各国对茶叶品质的评定,以及茶叶等级、花色、价格的确定,主要还是靠着感官审评,理化分析只能作为感官评定时的参考,而不能作为确定茶叶等级、价格的依据。因此,对于一名茶叶审评工作者来说,应当把自己看作是一台检验茶叶品质的“仪器”,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保养好这台“仪器”,使视觉、嗅觉和味觉器官保持着良好的灵敏度,避免受到某些食物和药物的干扰与伤害。为此,笔者就评茶工作者饮食和服药上的禁忌问题谈些浅识,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茶叶商品的品质差异,往往是通过人们的感觉官能产生第一印象。这种感官印象,是识别茶叶类别、分级的重要基础。感官经验审评,目前在国内外仍是一种通用的方法,但因感官印象的不同,难免会发生一定的偏差。为了弥补人为判断品质上出现的这  相似文献   

17.
茶叶的生产与经营,品饮与鉴定,教学与科研及其日益繁荣的茶叶文化艺术活动无不与茶叶自身的品质休戚相关。品质的确定依赖于茶叶审评技术。因此,审评技术精当与否,审评结果之准误直接影响着茶业的方方面面,有必要不断提升而精熟。1现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技法及其利弊乌龙茶是重内质茶,在内质诸因子中,香气滋味又是重中之重,基本决定了乌龙茶的内质水准,同时也是乌龙茶审评技术的难中之难。现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较为普遍的方法主要是审评术语法及记分法两种。术语法以审评术语表示审评结果。这种方法能给人以比较具体和完整的品…  相似文献   

18.
乌龙茶的审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茶叶品质的审评是贯穿于整个茶叶活动的始终。从茶树品种、栽培、采制以及包装贮运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品质的影响都会在审评中作出客观的鉴定,藉以指导生产,提高品质,促进商品的发展。目前茶叶审评方法仍采用感官审评,理化审评有待于积极研究过渡到实用阶段。因此审评人员必须具备制  相似文献   

19.
<正>4月23日,浙江武义县召开一年一度的"武阳春雨"名茶审评会,邀请浙江省茶叶首席专家毛祖法和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国家一级评茶师龚淑英等评委,对各加盟企业抽取的"武阳春雨"茶样进行考核审评。通过干评外形,湿评内质,"汤记高山"牌"武阳春雨"茶拔得头筹,成为第十届浙江绿茶(郑州)博览会宣传用茶;其余茶样审评总分也均在90分  相似文献   

20.
茶叶品质经长期贮藏而劣变:产品失去香气、滋味和鲜爽,引起陈化。本试验目的在于研究茶叶各种芳香油组分的变化与产品贮藏条件的关系,并探索这些变化对商品品质指标的影响。供试成品茶为 M_1特级、π_1一级和π_2二级二等。测定其最初的水分含量和芳香油组分,并经茶师审评分项记分。将上述茶叶按每半公斤一包分装后,贮藏在1),室温、2)30—32℃和3)冰箱(+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