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8年从漳州采集到疑似由柑橘球座菌(Guignardia citricarpaKiely)引起的黑斑病症状的溪琯蜜柚(Citrus grandis(Linn.)Osbeck cv.guanxi-miyou)果实。使用柑橘球座菌(G.citricarpa)特异引物对该果实上的病斑进行PCR检测及序列分析。PCR检测结果表明从溪琯蜜柚果实病斑上扩增到约490bp的条带。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已知的亚洲柑橘叶点霉(Phyllosticta citriasiana)、G.citricarpa和G.mangif-erae的相应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8%、98.2%和94.0%。该序列含有部分的内转录间隔区1(ITS1)、5.8S核糖体RNA基因(5.8S rRNA)和部分的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结果表明,引起溪琯蜜柚果实病害的病原菌并不是G.citricarpa,而是一种新描述的病原菌——亚洲柑橘叶点霉(Phyllosticta citriasianaWulan-dari,Crous&Gruyter),该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称为柑橘褐斑病。  相似文献   

2.
琯溪蜜柚黑斑病(pomelo black spot)的病原菌为亚洲柑橘叶点霉Phyllosticta citriasiana。田间系统观察和病原菌侵染试验结果表明,蜜柚黑斑病是一种潜伏侵染病害,上年度被侵染的带菌叶片为次年病害的侵染源,蜜柚花期至幼果期是病菌侵染盛期和病害防治适期。如果错过这两个时期,将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广东梅州蜜柚柑橘黑斑病菌的检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柑橘黑斑病成为阻碍我国柑橘鲜果出口贸易的瓶颈,广东梅州名优鲜果蜜柚生产基地也遇到类似情况。该病发生后,病果果皮表面产生许多圆形病斑,初呈红褐色,中间凹陷,直径多为2~3mm,后期病斑逐渐转为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中部明显可见细小的黑色粒点状分生孢子器。病果分离物的培养性状与形态特征与柑橘黑斑病菌(柑橘球座菌,Guignarida citricarpa)一致。采用真菌ITS通用引物和柑橘球座菌特异性引物,从病斑组织基因组DNA及分离物基因组DNA中分别扩增得到541bp和396bp的片段。BLAST分析表明:扩增到的片段均与GenBank中已知柑橘球座菌菌株的rDNAITS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7%和98%。根据分离菌株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及ITS区序列分析结果,将梅州蜜柚上的柑橘黑斑病菌鉴定为柑橘球座菌(Guignarida citricarpa Kiely)。  相似文献   

4.
在全世界危害柑橘属植物的疫霉有十几种,其中冬生疫霉(Phytophthora hibernalis)和丁香疫霉(P.syringae)为我国规定禁止进境的两种检疫性真菌病害。本文从传统的症状观察、病原菌形态特征和分子检测等方面综述了柑橘属疫霉菌检测与鉴定的研究进展,可为柑橘属植物疫霉菌的口岸检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柑橘黑腐病和褐斑病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链格孢属真菌的分类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柑橘褐斑病和黑腐病的病原却还是存在着一些争议。本研究从中国柑橘果实上收集了49株黑腐病菌菌株,并选取了8株从柑橘叶片上分离的具代表性的褐斑病菌菌株,基于Alta1 、endoPG、LSU、OPA10-2、OPAl-3和OPA2-1 等6个基因位点串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柑橘黑腐病和褐斑病都可由不止一种链格孢菌引起,均以Alternaria alternata为主。两种病害的病原菌之间不能通过该系统发育树区分,但在致病性上存在差异,且能通过扩增ACT毒素合成基因进行区分。为了使两种病害的病原更加方便阐述,作者建议以它们的主要类群对其进行命名,柑橘褐斑病病原学名还是遵循前人的称呼,为the tangerine pathotype of A. alternata,即链格孢菌橘致病型,而柑橘黑腐病病原应为A. alternata,即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6.
水城县柑橘大实蝇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刚 《植物医生》2009,22(1):46-47
柑橘大实蝇属双翅目实蝇科,是一种检疫性农业有害生物。寄主主要是柑橘类,包括金橘、酸橙、甜橙、柑、红橘等。柑橘大实蝇在水城县发生历史较久,2007年全县发生712.6hm^2,挂果株42万株,涉及农户4030户,落果率在60%以上,有的可高达100%,已成为柑橘生产上的第一大虫害。  相似文献   

7.
柑橘黑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定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光照条件对柑橘黑斑病菌柑橘叶点霉(Phyllosticta citricarp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的培养基为燕麦片琼脂培养基(OA);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pH为5~7;在12h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好,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以在0.2%葡萄糖溶液中的萌发率最高。菌丝和分生孢子在55℃水浴处理10min均失活。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链格孢属真菌的分类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柑橘褐斑病和黑腐病的病原却还是存在着一些争议。本研究从中国柑橘果实上收集了49株黑腐病菌菌株,并选取了8株从柑橘叶片上分离的具代表性的褐斑病菌菌株,基于Alta1 、endoPG、LSU、OPA10-2、OPAl-3和OPA2-1 等6个基因位点串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柑橘黑腐病和褐斑病都可由不止一种链格孢菌引起,均以Alternaria alternata为主。两种病害的病原菌之间不能通过该系统发育树区分,但在致病性上存在差异,且能通过扩增ACT毒素合成基因进行区分。为了使两种病害的病原更加方便阐述,作者建议以它们的主要类群对其进行命名,柑橘褐斑病病原学名还是遵循前人的称呼,为the tangerine pathotype of A. alternata,即链格孢菌橘致病型,而柑橘黑腐病病原应为A. alternata,即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9.
采用叶碟诱捕法从江苏口岸进境的大豆所携带的土壤中,共分离了疫霉12株,选取6个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结果表明,形态观察为疫霉属真菌,接种大豆后可出现典型的大豆疫病症状,且人工接种只侵染大豆、豇豆和菜豆等少数豆科植物。采用大豆疫霉的特异性引物检测表明,所有12个菌株均能扩增出分子量为330bp的特异性条带。结合形态和致病性测定,这些病原菌鉴定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在福建省南平市的橘柚和三明市的温州蜜橘上发现的疑似柑橘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化菌株,通过回接法验证菌株的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并采用最大似然法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endoPG为靶标对本研究以及国内外已报道的链格孢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病组织中共分离获得26株纯培养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均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利用分生孢子液接种橘柚离体嫩叶发现,有22株菌株能侵染橘柚叶片并产生与田间相似的褐斑病症状,确认该病害为链格孢引起的柑橘褐斑病。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所得的26株菌株均聚在已报道的4个柑橘链格孢进化分支Clade1~Clade4中,其中21株菌株聚在国内特有的分支Clade4中,有3株菌株和1株菌株分别聚在国内外兼有的分支Clade3和Clade1中,1株菌株聚在国外特有的分支Clade2中,表明在福建省采集的这些柑橘褐斑病菌均为链格孢菌,且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11.
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Kuwayama)是黄龙病的传播媒介,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Waterston)是柑橘木虱的优势寄生蜂,在防治柑橘木虱上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研究了年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Nianju为载体的亮腹釉小蜂生产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年橘-柑橘木虱-寄生蜂的生产体系,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明确了年橘新芽繁育的标准化修剪方法,以整体修剪法为最佳,产芽时间为12.6 d,产芽数量为39.6个/株;明确了柑橘木虱若虫繁育中柑橘木虱成虫接种数量,以柑橘木虱:新芽为2:1为最佳;明确了亮腹釉小蜂生产中亮腹釉小蜂接种数量,以亮腹釉小蜂:柑橘木虱为1:10为最佳。按本文生产方法,每笼(5株年橘)可收获亮腹釉小蜂646.67头。  相似文献   

12.
2018年2月,广东省清远市冬枣种植区发生了一种叶枯病,发病率约为17%,严重影响植株生长.为明确引起广东省清远市冬枣叶枯病的病原,采用常规病组织分离法获得2株菌株,通过致病性、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对2株菌株进行鉴定.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该细菌可侵染引起冬枣叶片产生枯死症状,与田间病株的症状相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显...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为供试菌,研究不同白薇提取液浓度对意大利青霉孢子萌发率、菌丝体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苹果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以及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并观察测定白薇提取液对脐橙青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白薇提取液能够抑制意大利青霉的孢子萌发,在浓度为50.00 mg·mL-1时,孢子萌发的抑制率高达95.43%,此外,白薇提取液还能增强菌丝体细胞膜渗透性,降低菌丝体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苹果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果实病斑直径。白薇提取液主要是抑制意大利青霉孢子的萌发、破坏细胞膜结构以及降低能量代谢酶活性,从而扰乱意大利青霉正常生长,减少脐橙青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柑桔碎叶病毒的发生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特洛亚枳橙(Troyer citrange),卡里佐枳橙(Carrizo citrange)、鲁斯克枳橙(Rusk citrange)和厚皮来檬(Citrus excelsa)作指示植物,鉴定出黄岩栽培的柑桔本地早,少核本地早、槾桔、早桔、朱红、乳桔、椪柑.北京柠檬、兴津温州及采自温州的柳橙等10个品种,无论枳砧或构头橙砧的都感染有碎叶病毒(Tatter Leaf Virus)枳橙的症状是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皱缩,畸形,茎下出现黄白色条斑,扭曲;厚皮来檬的症状是叶片黄白色斑点,皱缩、畸形.田间栽培的构头橙砧柑桔品种比枳砧的表现耐柑桔碎叶病毒。枳橙的TLV病叶和田间本地早(积)叶片、花瓣能汁液磨擦豇豆(Vigna sp.)叶,并能回接豇豆,接种3—5天后,豇豆叶即出现红褐色(木占)斑,电镜初步观察到为450—900nm长杆状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5.
海南湛江柑桔疫霉种的鉴定及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1988~1990年,从海南和湛江地区发生柑桔脚腐病的11个柑桔园采集了大量的病组织和病株基部的土壤样品,经分离共获得48个疫霉分离菌,根据孢子囊形态、脱落性、卵孢子产生、最高生长温度和淀粉利用能力等将其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R.E.&E.H.Smith)和辣椒疫霉(P.capsici Leonian)。这三种疫霉均是柑桔树的致病菌,其中寄生疫霉和柑桔褐腐疫霉的出菌率高,认为是这两个地区柑桔脚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而辣椒疫霉在中国柑桔园是首次发现。交配型测定结果以寄生疫霉的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6.
<正>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为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药食两用资源[1]。用于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2-3]。近年滇黄精人工种植发展迅速,病虫害问题凸显。2019—2020年在云南曲靖、昆明滇黄精种植基地调查发现滇黄精表现花叶、褪绿、叶片皱缩、植株矮小等症状(图1-A),该病害田间发病较为普遍,不同地块发生率在5%~15%,一些地块出现集中发病现象。为明确病原种类,本研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转录组测序、序列分析,对侵染滇黄精的病毒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7.
柑桔根线虫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柑桔根线虫病(Tylenchulus semipenptrans Cobb.)在四川发生情况、发生规律、品种抗病性、药剂防治等方面研究结果。明确该病在四川柑桔产区发生普遍,发病率达94.7%,其中重病园约占15%;柑桔根线虫幼虫在须根中的数量以盛夏最少,冬、春最多,而雌成虫对须根的寄生量,周年基本均匀;据对7个柑桔品种抗病性测定,明确枳(Poncirus trifoliata)最抗病,枳橙(P.trifoliata×Cilrus sinensis)次之,其余均为感病;药剂防治试验证明,铁灭克(Temik)、克线丹(Rugby)、克线磷(Nemacur)、益舒宝(Mocap)等杀线剂对该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兰屿肉桂又称平安树,为樟科、樟属的观叶常绿小乔木。原产台湾兰屿岛,是一种室内摆设的观叶植物和园林景观树种之一。具有驱逐室内污气、净化空气和保护人体健康等作用,是理想的防污园林绿化树种[1]。目前国内关于兰屿肉桂的病害报道很少,已经报道的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和褐根病[2],但具体病原未见报道。2009年10月,作者在海南省海口市附近的苗圃中发现一种为害兰屿肉桂茎部的病害,发病率在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月季丽赤壳褐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季(Rosa chinensis)为北京市市花,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a)多年生木本植物[1].因其形态繁多、适应力强、便于管理、四季常开而成为园林绿化的重要植物[2].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18年统计显示,全市的月季种植面积已达1 667 hm2.随着月季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月季病害发生普遍.黑斑病...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从海南省4个市(县)分离获得43株橡胶炭疽病菌,进行病原菌鉴定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有23个属于胶孢炭疽病菌,20个属于尖孢炭疽病菌。所有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EC50值分布范围分别为(0.332 3~7.425 6)和(0.009 1~0.113 3) mg·L-1,平均值分别为(1.714 1±1.684 7)和(0.036 8±0.023 8)mg·L-1。其中尖孢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EC50值要显著高于胶孢炭疽病菌,EC50平均值分别为(2.922 7±1.556 3)和(0.663 2±0.194 4)mg·L-1,但2种病原菌对咪鲜胺的EC50值没有显著差异,EC50平均值分别为(0.038 3±0.015 2)和(0.035 5±0.020 1)mg·L-1。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性,可以在生产上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