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meningtis virus,LCMV)是一种经鼠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为明确东北地区LCMV在蜱的感染本底,2015年在吉林省采集蜱534只,其中草原革蜱占43.1%;森林革蜱38.4%;长角血蜱11.4%和全沟硬蜱7.1%。将采集蜱按蜱种及地区分组,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发现蜱感染LCMV。通过RT-PCR检测发现吉林省LCMV蜱感染率为3.5%,其中长角血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和全沟硬蜱感染率分别为12.2%,2.5%,4.4%和2.5%,长角血蜱携带率最高。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LCMV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蜱感染的LCMV属于基因Ⅰ型,提示蜱可能作为LCMV的传播媒介。本研究确定了东北地区蜱的LCMV感染率及基因型,为LCMV的防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永靖县羊血液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 2 0 0 0年对永靖县血液原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等调查 ,查明其病原为羊泰勒虫和绵羊无浆体 ;该病流行于东部和西南山区 7乡 38村。羊泰勒虫感染率为 5 0 .1% ,1岁以上与 1岁以内羊感染率分别为 2 5 .4%、5 5 .9% ;绵羊无浆体感染率为 5 9.6 % ,1岁以上与 1岁以内羊感染率分别为 5 0 .9%、6 1.7% ;发病季节为 3~ 5月份 ;发病年龄为 1岁 (含 1岁 )内羔羊 ,尤以 2~ 5月龄羔羊发病率最高 ,有的高达 6 3.9% ,致死率达 5 7.8%。绵、山羊发病率无差异。调查发现流行区蜱种有革蜱属、血蜱属和璃眼蜱属 3属 4种 ,共采集鉴定 15 45只 (森林革蜱 5 86只 ,草原革蜱 39只 ,青海血蜱 2 6 8只 ,麻点璃眼蜱 6 42只 )。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为流行区羊体寄生的广布种。羊泰勒虫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 ,绵羊无浆体传媒为草原革蜱。麻点璃眼蜱在我县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黑龙江省风景区及附近区域蜱及蜱携带病原的情况,2015年4月,采用布旗法对黑龙江省某风景区及附近的村屯进行了蜱的调查。共采集136只蜱,其中森林革蜱105只和全沟硬蜱31只。表明本区域有蜱的存在,且4月份的主要蜱种为森林革蜱和全沟硬蜱;为进一步进行蜱携带病原的调查提供了信息完备的样品,为当地蜱病的防治提供研究材料,为该景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不同饱血状态下中肠菌群结构的特点,本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分别采集饱血、半饱血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PCR扩增细菌16S rRNA V3区,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后,切取优势条带纯化、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细菌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饱血、半饱血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4个肠内容物样品中共检测到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柯克斯体科菌、大肠杆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5种细菌,其中半饱血草原革蜱中肠内存在的菌种为: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柯克斯体科菌和大肠杆菌;饱血草原革蜱中肠内存在的菌种为: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柯克斯体科菌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半饱血森林革蜱中肠内存在的菌种为: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大肠杆菌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饱血森林革蜱中肠内存在的菌种为: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柯克斯体科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4个样品中的共有菌为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蜱种中肠内菌群的结构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本研究将为防治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及相关蜱传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青海省蜱种分布及蜱传立克次体感染情况,试验在青海省20个县市开展蜱传立克次体流行病学本底调查,应用布旗法采集1 294只蜱,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有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674只,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462只,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158只。通过扩增gltA和ompA基因筛查立克次体阳性蜱样品,发现青海省蜱传立克次体总体感染率为3.90%。青海地区蜱传立克次体主要包含4种,斯洛瓦立克次体(Rickettsia slovaca,0.72%)、饶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0.87%)、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1.97%)、斑点热立克次体(Rickettsia sp. DnS28,0.08%)。说明青海血蜱为青海省优势蜱种,蜱传立克次体在青海省的感染率较高,应做好青海省蜱传立克次体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蜱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体外寄生虫病,它对人、畜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吸食血液,更重要的是它们传播很多严重疾病,如:牛羊焦虫病、森林脑炎、出血热、炭疽、布氏杆菌病、螺旋体、Q热病等,还可在叮咬时释放毒素引发蜱瘫病,直接或间接造成严重的人、畜死亡和财产损失。仅河北就分布着微小牛蜱、全沟硬蜱、长角血蜱、日本血蜱、残缘璃眼蜱、血红扇头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波斯锐缘蜱等。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新疆焉耆马体表硬蜱的种类及其遗传进化特性,选取5个焉耆马场作为采样点,采集马体表及其饲养环境中的硬蜱共830只,借助显微镜观察鉴定其形态结构;使用PCR对其COI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利用Meagalign与Mega1 1.0生物学软件中的邻接法(NJ)进行同源性比较及遗传进化树构建,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显示: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5个采样点的56匹焉耆马体表及其饲养环境中采集的830只硬蜱,分属于革蜱属的边缘革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使用PCR扩增COI基因发现,在709 bp处出现与预期一致的目的片段;基于COI基因测序比对发现,采集的边缘革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同种间的同源性均达99.0%以上,其中边缘革蜱与新疆HM193889株位于同一分支,草原革蜱与新疆KF583573株位于同一分支,而森林革蜱与新疆MH079424株、山西MK213073株分属两个分支。结果表明,以上3种蜱中,边缘革蜱、草原革蜱具备较完整的遗传进化特征,而森林革蜱遗传进化特征不完整。本研究为地方蜱及蜱媒病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不同地点、不同植被中蜱的种类和分布,为该地区有效防控蜱及蜱传病原体提供科学依据。本调查采用拖旗法和人工采集法于2021—2023年蜱活跃期由东向西依次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阿龙山镇、牙克石市和大杨树镇,兴安盟阿尔山市,赤峰市天山镇,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鄂尔多斯市成川镇,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共12个地区进行采样,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蜱种鉴定,并分析蜱分布的空间和生态环境特点。结果显示,共采集1 719只游离蜱和3 310只寄生蜱,经鉴定后隶属2科5属5种,分别是2 933只(58.32%)硬蜱科的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1 719只(34.18%)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128只(2.55%)边缘璃眼蜱(Hyalomma marginatum)和229只(4.55%)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以及20只(0.40%)软蜱科的波斯锐缘蜱(Argas persicus)。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蜱的18S rRNA、16S...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青海大部分地区蜱的种类及优势蜱种,运用形态学分类法对采集于青海18县(市)的蜱虫样品进行显微解剖结构观察、鉴定、分类并确定优势蜱种。经鉴定,这些地区的蜱种有青海血蜱、草原革蜱、阿坝革蜱、森林革蜱和长角血蜱,优势蜱种为青海血蜱。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媒介蜱类种类鉴定及羊泰勒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山东省蜱类种类及羊泰勒虫病流行概况,于2012年3月-2013年11月采用形态学鉴定法鉴定收集的14 878只蜱类标本;采用梨形虫、泰勒科通用引物及种属特异性引物对617份羊血液样品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18SrRN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分析不同月份蜱类活动频率及羊泰勒虫感染率。结果显示山东省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和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所占比例分别为75.3%和24.7%,统计学分析显示长角血蜱显著多于草原革蜱(P0.05),为山东省优势蜱种。PCR检测结果显示山东省羊泰勒虫感染率为24.8%;其中吕氏泰勒虫感染率为12.0%、尤氏泰勒虫感染率为11.8%,混和感染率为5.3%,没有检测到绵阳泰勒虫感染,统计学分析显示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在羊群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吕氏泰勒虫与尤氏泰勒虫单虫种感染率显著高于混合感染率(P0.0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山东省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与北京分离株分布于同一分支,而区别于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分离株,呈现区域聚集性;不同月份蜱类活动频率与羊泰勒虫感染率呈现季节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山东省优势媒介蜱种为长角血蜱,羊泰勒虫感染虫种为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感染率较高,且与媒介蜱类存在相关性,为山东省羊泰勒虫病防控提供科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调查吉林省延边地区自然生境内游离蜱携带东方泰勒虫的情况,以东方泰勒虫主要表面蛋白基因(MPSP)基因为靶基因,采用PCR方法对延边地区自然生境内的游离蜱DNA进行扩增。在长角血蜱的DNA中检测了东方泰勒虫,检出率为29%;而全沟硬蜱中没有检测到东方泰勒虫。结果表明,自然生境中的游离长角血蜱体内携带着东方泰勒虫。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防范兵团六师范围内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对辖区内13个团场分布的蜱种类进行调查,并采用实时荧光PCR对采集的163只蜱进行非洲猪瘟病毒(ASFV)检测。结果显示,捕捉的163只蜱隶属于2科5属10种,包括8种硬蜱和2种软蜱。其中亚洲璃眼蜱、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为该地区优势种,分别占采样总数的28.83%(47/163)、23.93%(39/163)和15.34%(25/163)。对于ASFV的潜在传播媒介,只采集到2种钝缘蜱属的蜱种,包括4只拉合尔钝缘蜱和2只乳突钝缘蜱;采集的163只蜱体内均未检出ASFV的DNA。鉴于目前非洲猪瘟疫情流行形势、生猪养殖区域及野猪分布情况,需在该地区持续性地开展蜱种调查和其体内携带ASFV情况的监测,以期为该地区非洲猪瘟的防控提供流行病学数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明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变化。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宁夏固原绵羊体表分别采集半饱血、饱血草原革蜱和半饱血、饱血森林革蜱,无菌条件下收集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扩增细菌16SrDNA V3-V4区,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各样本菌群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高,草原革蜱饱血和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次之,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低;变形菌门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门;无形体属、立克次体属、寡养单胞菌属和柯克斯体属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属,其中无形体属在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含量高于2种蜱半饱血中肠,立克次体属和柯克斯体属在2种蜱半饱血中肠内的含量明显大于饱血中肠;边缘无形体、弯曲假单胞菌和柯克斯体科RFE02菌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种,其中边缘无形体的分布特点与无形体属在2种蜱中肠内的分布特点相一致。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易受到吸血行为的影响,共有菌属和菌种在不同蜱种和不同饱血状态下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明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变化。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宁夏固原绵羊体表分别采集半饱血、饱血草原革蜱和半饱血、饱血森林革蜱,无菌条件下收集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 V3-V4区,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各样本菌群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高,草原革蜱饱血和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次之,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低;变形菌门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门;无形体属、立克次体属、寡养单胞菌属和柯克斯体属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属,其中无形体属在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含量高于2种蜱半饱血中肠,立克次体属和柯克斯体属在2种蜱半饱血中肠内的含量明显大于饱血中肠;边缘无形体、弯曲假单胞菌和柯克斯体科RFE02菌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种,其中边缘无形体的分布特点与无形体属在2种蜱中肠内的分布特点相一致。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易受到吸血行为的影响,共有菌属和菌种在不同蜱种和不同饱血状态下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硬蜱携带无形体的流行及菌株变异情况,于2015年5月~7月从该地区山羊体表共分离到54份126只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长角血蜱,分组研磨提取DNA后,利用套式PCR扩增无形体的16SrRNA(ribosomal RNA)基因片段并测序及进行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54份样品PCR阳性扩增率为48.1%;序列分析表明,该地区无形体存在6个变异株,分为4类,其中3类与该地区以往报道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序列保持密切的遗传关系,还有1类与日本长角血蜱体内检出的牛无形体序列遗传关系较近。由此可见,山东沂源地区长角血蜱存在较高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并且变异株较多;应该加强该地区对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宣传力度,防止该病大规模暴发。  相似文献   

16.
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查明永靖县羊血液原虫病的病原为羊泰勒虫和绵羊无浆体;流行区域是:关山、徐顶、陈井、三条岘、盐锅峡、太极、刘家峡、杨塔、王台、红泉等10个乡镇56个村;羊泰勒虫病的传播媒介是青海血蜱;绵羊无浆体传播媒介为草原革蜱;发病季节主要是3—5月份,9—10月份也有少量羊只发病。羔羊和从非疫区引进的羊只发病率高,平均发病率达58.72%,致死率达55.62%;成年羊发病率为22.09%,致死率为30.23%;3—6月份羊带虫率分别是:羔羊83.69%,成年羊52.43%。绵、山羊发病率无差异。流行区蜱种有: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青海血蜱和麻点璃眼蜱3属4种。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为流行区羊体寄生的广布种。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中部地区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的是甘肃中部地区永靖、七里河等10县区的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的调查。共调查羊466只,其中绵羊374只,山羊52只,黄羊40只,每只羊抹血片2张,共镜检血片932张。发现绵羊泰勒虫和绵羊边虫两种病原。绵羊泰勒虫的感染为主,羊只感染率平均为45.24%,高的可达63.46%。共采集蜱1971只,经鉴定有青海血蜱、长角血蜱、森林革蜱和银盾革蜱4种。青海血蜱是绵羊泰勒虫的媒介蜱。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来源于内蒙古西部某地的草原革蜱及新疆境内广泛分布的草原革蜱携带同一种病原-驽巴贝斯虫的情况。本试验借助光学、电子显微镜进行鉴定了采自于不同植被(包括内蒙古、新疆两地)的草原革蜱;并参考驽巴贝斯虫Bc48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提取该种蜱携带的马驽巴贝斯虫病原DNA,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显示,来自内蒙古(N=147)、新疆(N=200)两地的草原革蜱在假头基部、多孔区、齿式、气门板等超微结构形态方面基本相似。经PCR成功扩增出了草原革蜱所携带的驽巴贝斯虫病原DNA阳性条带452 bp;来源于内蒙古西部某地的草原革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8.16%(12/147),来源于新疆和静县平原的草原革蜱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13.50%(27/200)。这些参数可为草原牧区优势分布蜱虫-草原革蜱所传播家畜血液原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探究新疆优势分布的2种硬蜱所携带马泰勒虫、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病原的情况。对采集于昭苏、和静2个采样点的硬蜱样品(n=188)经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属鉴定的同时,以马泰勒虫18S rRNA、马驽巴贝斯虫Bc48和饶氏立克次体16S rRNA为靶标,应用PCR进行检测,并将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在188只蜱虫中,93只(昭苏县)为边缘革蜱,95只(和静县)为森林革蜱;在2种硬蜱中,马驽巴贝斯虫的PCR阳性率分别为昭苏县30.1%(28/93)、和静县6.3%(6/95);饶氏立克次体的检出率分别为昭苏县6.5%(6/93)、和静县36.8%(35/95)。试验鉴定归类了昭苏县与和静县采样点的优势种硬蜱,并发现两地的2种硬蜱均可携带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本试验为革蜱携带病原相关研究以及蜱传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四川省九龙县牦牛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其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的感染情况。采集牦牛体表的蜱,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提取蜱总DNA,PCR扩增蜱ITS-2基因及SFGR omp A、omp B基因,并对扩得的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构建进化树分析,从而确定蜱及其携带SFGR的种类。在九龙县3个乡镇共采集到蜱585只,其中微小扇头蜱占52.65%(308/585)、卵形硬蜱占32.99%(193/585)、锐跗硬蜱和西藏革蜱分别占8.89%(52/585)和5.50%(32/585)。所有蜱中有374只检出SFGR,总感染率为63.93%(374/585),其中半农牧区(70.60%)的感染率极显著的高于纯牧区(45.10%)(P<0.01)。本研究首次对九龙县牦牛体表寄生的蜱虫种类及SFGR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蜱传SFGR感染率较高且感染的SFGR主要为饶氏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