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玉米//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花生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2015-2016年对玉米、花生单作田和间作田进行了病害调查,并对其气象因子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病害的发生率都有所降低,玉米病害发病率降低程度尤为显著,其中对玉米茎腐病影响最大,发病降低率可达42.53%。本文对间作田和单作田的多项气象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单作相比,玉米间作田光照度平均提高了5784.67lx,环境和土壤相对湿度分别平均降低了9.15%和8.23%,花生间作田光照度平均降低了16053.77lx,环境和土壤温度、相对湿度差别不显著。通过土壤中酶活性测定,发现间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与抗性正相关的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间作系统中玉米光合作用指标改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通过对玉米和大豆间作系统中玉米的某些光合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间作种植方式下,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表现为较单作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从整个生育期来看,4种光合指标的变化基本一致,都呈单峰型曲线变化。在抽雄期和灌浆期达到一个高峰,然后下降,但间作玉米下降的幅度要小于单作玉米。说明间作方式改善了玉米的光合作用条件,增强了玉米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间作豆类作物对玉米田中杂草防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玉米/豆科植物间作技术,通过在玉米行间撒播和条播豆类植物,研究玉米/豆科植物间作对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防治玉米田杂草危害。结果表明,豆科植物通过与杂草的空间竞争,对玉米田中经常发生的杂草马唐、牛筋草、反枝苋、马齿苋等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并对玉米有一定的增产作用。综合比较,绿豆撒播的种植方式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和对玉米的增产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2(四垄玉米两垄小麦)、3∶2(三垄玉米两垄小麦)、2∶2(两垄玉米两垄小麦)3种不同的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及玉米、小麦单作共5个处理,探讨不同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种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两年试验表明,玉米//小麦间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相对玉米的竞争力(Awm)均大于0。在小麦收获后,3种不同间作处理的玉米相对生长率(RGR)相比单作玉米提高显著。在作物耗水等方面,玉米//小麦的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均高于单作。间作模式能显著增加玉米//小麦间作的子粒产量,其中2∶2处理组在产量表现等方面为最优。  相似文献   

5.
糯玉米与棉花间作对蚜虫种群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棉田物种多样性对棉蚜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16年系统调查了安徽安庆地区糯玉米与棉花不同面积比例间作模式下棉蚜与玉米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棉花苗蚜发生高峰期,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棉蚜无翅蚜、有翅蚜发生高峰期的百株虫量分别极显著、显著低于单作棉田;在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与糯玉米单作田相比,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玉米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百株虫量显著降低。因此,在蚜虫发生的高峰期,间作田蚜虫数量显著低于棉花、糯玉米单作,且以棉花与糯玉米面积比3∶1间作模式对2种蚜虫的控害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选用五种除草剂在玉米与大豆间作田间进行茎叶喷施,调查不同处理对田间杂草的防效、作物的安全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0 g/L烟嘧磺隆和55%咪唑乙烟酸两种除草剂对杂草防效均在90%以上,而且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安全。40 g/L烟嘧磺隆使大豆增产27.8%,,玉米增产16.4%。5%咪唑乙烟酸使大豆增产42%,,玉米增产16.4%。筛选出的这两种除草剂比较适宜于玉米与大豆间作时的茎叶处理除草剂。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不同剂量除草剂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选用2种除草剂5种不同的剂量进行土壤喷雾处理,对杂草防效、作物安全及产量方面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6%精异丙甲草胺用量为1200~1500 mL/hm2,33%二甲戊灵用量为1875~2250 mL/hm2,对杂草防效较好,对作物安全,作物可增产20%以上,筛选出的各除草剂用量比较适宜于玉米与大豆间作的土壤封闭处理。  相似文献   

8.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分别设置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2M4P)、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4M4P)和玉米单作、花生单作4个种植模式,开展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物量和根系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个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16~1.24,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和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率。间作中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接近,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量较单作明显下降。对根系研究发现,间作减少作物的细根生长,2M4P、4M4P处理的比根长(SRL)较单作玉米和花生分别下降了25%、23%和18%、12%,复合系统作物根表面积密度(RSAD)在0~40 cm土层中能够占到总土层的80%以上,间作作物的RSAD显著高于单作,表明作物根系在表层分布较为密集,间作影响了作物的根系生长与分布。  相似文献   

9.
研究机械化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的生产效益,为优化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基础。设置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M)、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2/4I)和玉米大豆行比4∶4间作(4/4I)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4I和4/4I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24和1.15;与单作相比,间作成本降低、产值增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间作还降低了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综合比较两种间作模式的产量和效益,2/4I模式优势优于4/4I。  相似文献   

10.
鲁西北地区夏玉米/大豆间作适宜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鲁西北地区最适宜的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选用豫单9953玉米和齐黄34大豆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以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模式作为对照,设置夏玉米/大豆6种行比间作模式(2∶4、2∶6、2∶8、3∶4、3∶6、3∶8),分析比较不同间作模式对夏玉米、大豆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下玉米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均显著优于单作玉米,具有一定正间作效应;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分枝数、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均比单作大豆低,具有一定负间作效应。2∶4、3∶4、3∶6、2∶6、3∶8和2∶8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2、1.28、1.21、1.18、1.14和1.11,增产效益明显,均具有间作优势,尤其2∶4间作模式增产优势最大,相比玉米单作增收值达到4 879.28元·hm~(-2)。综合考虑不同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小型机械操作,2∶4间作模式较适宜在鲁西北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花生主产区花生田杂草种类与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湖北省花生主产区花生田杂草的发生危害现状和群落组成特征,运用倒置"W"9点取样对田间杂草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省花生主产区花生田杂草有76种,隶属于24科,其中优势杂草有4种,局部优势杂草有6种,次要杂草有10种,一般性杂草有56种。相对多度较大的杂草有马唐、鳢肠、火柴头和铁苋菜,是构成湖北花生主产区花生田杂草群落的优势种。鄂东北地区花生田主要形成鳢肠+马唐+火柴头为主的杂草群落,鄂北地区花生田主要形成马唐+铁苋菜+火柴头+鳢肠为主的杂草群落。鄂东北地区花生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适合东北黑土区玉米大豆间作行比,促进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推广应用,本研究以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M2S4)、玉米大豆行比4∶4间作(M4S4)和玉米大豆行比4∶6间作(M4S6)处理,分析不同间作行比对大豆株高及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相关指标、产量及经济产值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显著增加了大豆株高,降低了干物质量,同时,随着玉米条带数的降低及大豆条带数的增加,光合参数Gs和Tr与单作处理之间呈显著性差异,而Ci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4∶4间作行比(M4S4)处理具有较好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为1.26,在考虑了政府补贴后,间作复合经济产值显著高于各单作处理,其中,M4S4处理最具有增收潜力。综上,M4S4模式为东北黑土区最佳玉米大豆间作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3.
间作条件下玉米与马铃薯的养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2行玉米间作2行马铃薯、4行玉米间作4行马铃薯及相应单作试验,在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比较植株氮磷钾浓度和养分吸收量,研究玉米间作马铃薯中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喇叭口期,间作玉米植株氮钾浓度显著低于单作(F_氮=6.608,P_氮=0.015;F_钾=5.148,P_钾=0.028),且根、茎、叶中氮磷钾浓度都低于单作处理,部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根对氮和磷的利用贡献大一些,茎对钾的利用贡献大。间作玉米的养分吸收量没有优势,但间作玉米单株产量极显著高于单作,产量与玉米大喇叭口期植株氮钾浓度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表明提高玉米氮钾利用效率可促进增产。  相似文献   

14.
几种除草剂在豆科作物田除草效果及安全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几种化学除草剂对大豆田主要杂草的除草效果及对其他豆科作物安全性,选用除草剂异恶草酮、咪草烟、恶草酮和氯嘧磺隆在4种豆科作物间作田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结果表明:4种除草剂的总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4.2%和84.4%以上,均与对照达到极显著水平,除草效果优良.4种除草剂对藜、马齿苋、反枝苋的株防效最高可达到100%.异恶草酮对反枝苋株防效为45.2%.氯嘧磺隆对稗草的株防效仅为11.7%,但对多年生问剂防效达89.8%,其他3种除草剂对稗草防效均较高,对问剂防效较低.从对豆科作物安全性看,4种除草剂都可以用于大豆田除草,与实际应用情况相符;异恶草酮禁用于绿豆、黄芪和黑豆;恶草酮禁用于黄芪和黑豆;氯嘧磺隆禁用于黄芪;只有咪草烟对4种豆科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玉米单作、玉米||花生2∶4模式和4∶2模式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显著影响玉米的根系空间分布,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间作模式下显著高于单作模式,间作能够延长玉米根系功能期特别是生长中后期根系功能,对玉米子粒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盘锦稻区稻蟹共养对优势杂草的防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盘锦稻区主要杂草种类进行调查,并对稻蟹共养田、常规稻田和对照田中4种优势杂草密度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稻田养蟹能够显著抑制稻田4种优势杂草密度,即河蟹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取食与活动,间接地抑制了杂草的生长,从而起到对优势杂草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玉米单作、玉米II花生2∶4模式和4∶2模式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显著影响玉米的根系空间分布,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间作模式下显著高于单作模式,间作能够延长玉米根系功能期特别是生长中后期根系功能,对玉米子粒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以及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大豆有效分枝数较单作分别降低了68.3%和32.1%;2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LER=1.56和1.30),间作优势明显;间作模式下公顷纯收益较大豆单作分别增加了13...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下植株氮吸收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设置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和玉米花生间作(IMP)三种种植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并采用16S/ITS测序技术明确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下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边行优势明显,地下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间作玉米中间行。间作玉米和间作交互区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而间作花生根际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其中变形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等有益菌最为显著富集。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变形菌门与子囊菌门正相关。间作丰富了物种功能多样性,参与氨基酸运输、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细菌和腐生营养型真菌的显著富集,改善了植物养分吸收,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可见,玉米花生间作可通过优化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本研究为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氮营养互促吸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寻求适合高山茶园的间作模式,探究不同间作作物对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川西北茶园主要叶部病害种类;通过对茶-黄豆、茶-玉米、茶-李树、茶-厚朴间作茶园和单作茶园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模式茶园叶部病害发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山茶园主要叶部病害为茶饼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圆赤星病和茶赤叶斑病;4种间作作物中黄豆和玉米是较为理想的间作作物。茶-黄豆间作的茶园茶饼病和茶炭疽病发病率最低,两种病害发病率分别比单作茶园降低了85.12%和74.34%;茶-玉米间作茶园炭疽病发病率比单作茶园降低了49.76%。茶-厚朴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7.82%,是单作茶园的11.50倍。同时茶-厚朴间作茶园9月份炭疽病的发病率高达51.67%是单作茶园发病率的2.73倍。因此,黄豆和玉米是替代厚朴等林木类较为理想的高山茶园间作作物,间作黄豆可显著降低茶园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