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吉林地区三种金针菇以及河南产地的金针菇为材料,测定、分析了金针菇rDNA-ITS序列,并通过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金针菇ITS序列比对,采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ITS全长在712 bp~719 bp范围内,G+C含量在49.4%-49.9%之间,各样品间有35个变异位点,13个信息位点,遗传距离在0~0.014之间,其中吉林地区3种金针菇样品部分位点发生突变,均没有同步进化。9个金针菇样品的ITS序列被分成了两大组,其余样品之间又出现很多分支,表明ITS可作为金针菇亲缘关系鉴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以采自云南昭通的66株野生紫丁香蘑(Lepista nuda,L.nud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ITS序列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表明:经结合形态和分子水平的鉴定,确定所采的野生蘑菇为紫丁香蘑;66个紫丁香蘑的ITS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666~671bp,ITS1为241~244bp,5.8S为155bp,ITS2为267~275bp,G+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1.5%~42.4%,所有样本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 0;通过序列比对,共筛选出7个SNP位点,单突变位点3个,简约信息位点4个;转换与颠换的比值R为0.672;该群体的核酸多态性指数Pi为0.002 91,每位点核苷酸多态性指数Theta(per site from Eta)为0.002 36。采用邻接法(neighbour joining,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支支持率低,表明群体内各菌株遗传距离小,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度较低。综上说明云南昭通野生紫丁香蘑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需要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灰树花的分子系统关系,通过PCR扩增获得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18S r DNA、ITS r 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灰树花属级的亲缘关系,以及不同地域灰树花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灰树花起源于多孔菌科,ITS r D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以把来自亚洲和美国的菌株区分开,说明灰树花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灰树花可能为复合种群。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省的7个野生云芝菌株为试验材料,基于ITS序列进行分子鉴定以确定样品的种属关系,以MEGA 11.0软件中的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同时辅以拮抗及栽培试验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7个野生菌株与云芝的同源性为95%~100%;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7个菌株均与云芝聚为1支,且菌株NX4和NX6高度同源。筛选到6条重复性好且条带清晰的ISSR引物,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1条谱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5%;ISSR遗传聚类图谱显示在相似性为67%时,7个云芝菌株可聚为2类,其中NX4、NX6归于一类,其他5个菌株归于一类且NX3和NX18遗传差异较小。结合拮抗和栽培试验结果,基于子实体半径尺寸可将NX4和NX6归于一类。  相似文献   

5.
提取江苏、云南、江西、湖南、广西、安徽、湖北地区的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红汁乳菇(L.hatsudake)、橙色乳菇(L.akahatsu)和鲑色乳菇(L.salmonicolor)共25个子实体样本的基因组DNA,扩增ITS序列,对GenBank下载和本次及以前测序的松乳菇ITS序列的碱基组成、变异位点及碱基替换类型进行分析,从GenBank下载乳菇属其它8个种,构建乳菇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松乳菇ITS序列共有20 bp长度的变化,碱基C、T含量大于G、A含量。变异位点ITS共有99个(ITS1 58个、5.8S 4个、ITS2 37个),其中主要是T与C的转换,转换与颠换位点数分别为8和5。ITS1、5.8S、ITS2中转换与颠换的比值R分别为2.34、1.95、1.12。基于ITS序列计算不同地区松乳菇间的遗传距离,江西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与西班牙序列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12,云南和法国序列间遗传距离为0,是同源序列。系统发育树显示:松乳菇和红汁乳菇、橙色乳菇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6.
以13个石榴品种的嫩叶为试材提取DNA,进行ITS-PCR扩增。对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构建进化树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3个品种的ITS区段长度在619~704bp之间,转换和颠换比值0.75。系统发育树表明13个石榴品种资源聚为三类,与传统分类学相互支持。ITS序列分析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相结合的手段为今后石榴的研究、鉴定、分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江西省9个野生灵芝属菌株以及全国多地收集的31个栽培灵芝菌株进行ITS序列测序和分析,结果 9个野生菌株有灵芝、紫芝、南方灵芝、有柄灵芝、树灵芝等。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9个野生灵芝属菌株与31个栽培灵芝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9个野生灵芝属菌株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用ITS2序列片段对木瓜及其近缘属植物的分子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ITS2序列对木瓜及其近缘属植物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探讨利用ITS2条形码序列对木瓜及近缘物属植物鉴定的可行性。对试验样品进行DNA提取纯化、PCR扩增并双向测序得到22条ITS2序列,将所得22条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8条木瓜及其近缘植物的ITS2序列用Clustal X软件进行比对,BioEdit软件人工校正;利用MEGA5.05软件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并采用K2P距离法构建NJ和ML树,评价序列的鉴定效果。木瓜及其近缘属植物种内遗传距离变异区间为0 ~ 0.0274,平均0.0029,木瓜及近缘属植物种间遗传距离变异区间为0.011 ~ 0.112,平均0.075,种间距离明显大于种内距离;构建木瓜及其近缘属各物种NJ和ML系统进化树,二者结果一致,各物种均聚为一支,形成单系类群,支持率均在50%以上。ITS2条形码序列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木瓜属及其近缘属植物。  相似文献   

9.
以昆明、曲靖、楚雄、玉溪、昭通、临沧、大理等7个变绿红菇地理居群的30个子实体样本为试验材料,基于ITS序列和LSU序列,对其分子变异、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30个样品中,基于ITS序列检测到18个单倍型,基于LSU序列检测到10个单倍型;基于ITS序列和LSU序列分别构建的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及30个样品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各地理居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形成对应关系,二者无明显相关性。基于两个序列的分析结果均显示,各地理居群内单倍型多样性较丰富,而核苷酸多样性低。表明变绿红菇在不同的地理居群中的适应能力强,遗传多样性较低,绝大部分遗传分化来自于个体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地区采集的野生羊肚菌为试材,对其子囊果进行组织分离,采用CTAB法提取羊肚菌DNA,琼脂糖电泳检测,ITS序列测定和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分离鉴定比较北京山区野生羊肚菌,以期为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和菌种资源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分离到羊肚菌菌株7份,各菌株亲缘关系很近,菌丝形态相似,但颜色深浅、菌核多少、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不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采集的北京野生羊肚菌均属于黄色羊肚菌类群。  相似文献   

11.
通过ISSR和rDNA-ITS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河北省17个类群的野生铁线莲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鉴定。利用UPGMA法对ISSR扩增的条带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用PCR法扩增ITS,通过Clustal X,MEGA等软件比较和分析ITS的序列特征,最后对两种分子标记的结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ISSR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04条,多态性百分比为100%,等位基因数(Na)为2.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069,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196,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3675。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0.66处,17种野生铁线莲被分为5类;铁线莲的17个铁线莲样本ITS序列长度为543~561 bp,含变异位点87个,信息位点37个,特异性鉴别位点50个。其中,长瓣铁线莲与半钟铁线莲、太行铁线莲与狭裂太行铁线莲遗传距离为0,槭叶铁线莲与其他种的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2.
以林芝地区2株优良野生黑木耳菌种"西藏6号"和"西藏7号"为试材,采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再用生物软件Clustal X 1.83和MAGA 5.0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西藏6号"和"西藏7号"为黑木耳属黑木耳种,通过对二者的碱基序列比对和共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确定二者之间存在一定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3.
龙眼属rDNA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讨论龙眼属(Dimocarpus Lour.)的遗传多样性及鉴别技术,运用克隆测序法测定了主产区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品种及其近缘种龙荔[Dimocarpus confinis(Howet Ho)H.S.Lo.]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结果表明,龙眼及其近缘种龙荔的ITS区序列的长度范围为618~646 bp,长度变异为28 bp;其中,ITS1和ITS2的长度范围分别为227~235 bp和227~247 bp。龙眼品种间ITS序列变异位点比较丰富,通过单个或组合变异位点可以作为特异位点用于品种之间的鉴别。龙荔的ITS序列变异较大,在609处插入一个19个碱基的片段;系统发育树也表明龙荔自为一单树系,为其是龙眼近缘种提供了新的分子证据。结果还表明龙眼果实香味、流汁程度和质地与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现较多品种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14.
双孢蘑菇褐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分离培养褐腐病病原菌,采用CTAB法抽提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菌株rDNA ITS区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转化至大肠杆菌,挑选克隆成功的菌株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并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4 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出引起双孢蘑菇褐腐病的病原菌为Mycogone perniciosa.  相似文献   

15.
以秦皇岛地区的肉蘑、嘎蘑和松蘑3种野生食用菌子实体为试材,使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基因组rDNA的ITS区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信息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其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以期为3种野生食用菌的合理开发和人工驯化奠定基础.结果 表明:肉蘑与Chroogompus rutilus (MG457851.1)相似性最高(99%),嘎蘑与Lactarius akahatsu (EF685045.1)相似性最高(100%),松蘑与Suillus granulatus (MF421107.1)相似性最高(96%).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肉蘑与C.rutilus、嘎蘑与L.akahatsu遗传关系最近,遗传距离均为0,与松蘑遗传关系最近的物种为S.granulatus,但遗传距离较远,为0.033.综合分析,秦皇岛地区肉蘑分子鉴定为色钉菇(C.rutilus),嘎蘑为浅橙红乳菇(L.akahatsu),松蘑为牛肝菌属(Suillus)的一种真菌.  相似文献   

16.
以19个来源不同的茯苓栽培菌株为材料,采用MEGA4软件对ITS序列进行NJ法聚类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9个药用茯苓菌株ITS长度为1 608 bp~1 611 bp,G/C含量在55.7%~59%之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636,遗传差异不大,17个茯苓菌株组成1个大群,茯苓9号和茯苓5.545菌株各自单独聚为一个群。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Lindl.)G.Don](地方种质35份,野生资源35份),欧洲甜樱桃[C.avium(L.)Moench](18份)和毛樱桃[C.tomentosa(Thunb.)Wall.](7份)共95份材料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以期从ITS的DNA序列变异角度揭示种内遗传多样性及种间遗传关系。结果表明:(1)96条ITS序列比对后长度为712 bp,G+C含量为58.1%,检测到71个变异位点(9.97%),共定义了37个单倍型;中国樱桃、欧洲甜樱桃和毛樱桃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酸多样性分别为0.840和0.00466、0.928和0.00396、0.905和0.00564,中国樱桃中栽培种质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其野生资源;(2)种间遗传关系显示,中国樱桃与欧洲甜樱桃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0.019),而与毛樱桃遗传距离较远(0.048);(3)邻接聚类和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3个种分别聚为3个分支,种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分化。同时,选择3个种的代表单倍型进行其ITS序列的二级结构预测分析,3个种之间ITS1区、ITS2区的二级结构差异较大,最小自由能差异显著,进一步揭示了3个种间的遗传关系较远。综合分析认为,3个樱桃种内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分化,遗传关系较远,其中毛樱桃与中国樱桃和欧洲甜樱桃的遗传关系均较远。  相似文献   

18.
采用rDNA-ITS分子标记对内蒙古地区市场11种常见野生食用菌,以2个已知长期人工栽培可食用菌种香菇和双孢蘑菇为比照进行分子鉴定;通过优化DNA提取方法及PCR反应条件,用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出650~800 bp的目的 DNA片段,经PCR产物直接测序,然后与DNA序列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比对,鉴定出11个样品分属于卷边网褶菌、香杏丽蘑、野蘑菇、马鞍菌、杨树口蘑、蒙古口蘑和白鳞蘑菇。利用DNAMAN8软件,分析13个材料rDNA中ITS区序列,做同源性矩阵,绘制NJ树,得出13种常见食用菌亲缘关系的结论。结果表明:rDNA-ITS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划分不同种属的菌种,可以区分出常见野生食用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桑黄菌株S-1的形态学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其生物学地位。方法:采用插片培养及显微观察法对实验菌株的生长特征及子实体形态进行初步的形态学鉴定,同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r DNA 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分析,并与Gen Bank中的BLAST软件搜索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在初步的形态学观察基础上,依据ITS序列分析结果,将实验所用菌种鉴定为桑黄核心种类纤孔菌属真菌(Inonotus linteus)。结论:明确了桑黄菌株S-1的分类地位,对下一步应用研究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集野生红汁乳菇及其近缘种子实体,经组织分离、纯化筛选后获得7个菌株,利用PAuP4.0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树图分析,鉴定出组织分离茵株L1、L3、L5、L7为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L2、L6为橙色乳菇(Lactarius akahatsu),IA可能为乳菇属一未知种(Lactariussp.),对4株红汁乳菇菌株用HKY85距离测量法分析遗传距离,结果表明,采自丽水市缙云与丽水城郊百果园的菌株序列完全一致,其遗传距离为0,而湖南的标本与上述标本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从这些结果推测,地理隔离可能会对红汁乳菇遗传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