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菇菌株Cr—20,Cr—62选育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r-20、Cr-62是以引进香菇菌株7917和本地菌株L-21为亲本,采用不预先测定极性,由单孢菌丝直接杂交组合的方法,经初筛、复筛和生产性试验获得的香菇新菌株。与首批杂交菌株Cr-02相比,Cr-20和Cr-62具有朵形较大,菌肉肥厚等优点。已获得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孢杂交育种技术,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栽培品种"大山18"和云南野生香菇"11-1"为亲本,选育香菇优良新品种。通过单孢分离和配对杂交,共获得84个杂交菌株。用ISSR分子标记对杂交菌株与亲本条带进行鉴定,有45个菌株包含了两亲本的所有遗传条带,最终证明了这45个菌株是真正的杂合子。本研究表明了利用ISSR标记可以有效地对早期菌丝体阶段的香菇杂交菌株的真实性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3.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808和0517为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获得了香菇新杂交菌株0912(辽抚4号)。通过拮抗试验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菌株辽抚4号进行遗传特性研究。拮抗试验结果表明:亲本菌株808和0517之间、亲本菌株808和杂交菌株0912之间的拮抗线都明显,均为褐色拮抗线,但亲本菌株0517和杂交菌株0912之间拮抗线较弱。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个菌株分析表明:杂交菌株0912既含有亲本菌株808的一条特异性条带又含有0517的一条特异性条带,可以判定0912为亲本808和0517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4.
杏鲍菇多孢分离及单孢杂交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杏鲍菇2个多孢分离菌株、2个单孢杂交菌株与其原始亲本菌株的对照试验,得出多孢分离菌株较原始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出菇率和产量等性状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单孢杂交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较双亲显著增加,但产量表现为一个极显著增加,另一个则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亲子相关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10个平菇菌种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多菌种、二菌种和菌种内三组4×4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试管平面培养基测定菌丝生长速度。结果表明,菌株间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试管平面培养基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误差小;亲本单孢菌株与后代杂交菌株菌丝生长速度间不相关;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差异均显著,菌种间杂交非加性效应占优势,菌种内交配以加性效应为主。本研究共选出菌丝生长速度配合力高的单孢菌株4个,杂交组合5个。  相似文献   

6.
以香菇菌株238与808为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配成异核体菌株,经初筛、复筛及生产鉴定试验,选育而成的香菇新菌株森立17具有菌龄短,出菇温度范围广,适宜陕南秦巴山区秋栽冬出菇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7.
抚香一号 (EO79- 1 )是以长白山野生香菇和栽培菌株A3- 3为亲本 ,经过定向采孢 ,挑取单孢的单核菌丝杂交而成。经过 4年筛选、品比试验 ,选育出的遗传性状稳定、经济性状优良、抗杂力强、产量高、菇质优 ,属中高温型品种。现将该品种生物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物性1 .1 菌丝培养特征 抚香一号在PDA加富培养基上 ,于2 5℃±条件下培养 ,菌丝和射线贴生生长 ,旺盛菌丝较粗。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 (林土 0 4 ,30 3)菌丝在 35~ 36℃即停止生长。在木屑培养基上培养 ,抚香一号、A3 - 3和野生香菇92 1 1既有相似处 ,又具各自的…  相似文献   

8.
以香菇栽培品种"大山18"和云南野生香菇"11-1"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获得84个杂交菌株。用ISSR分子标记对杂交菌株进行真假鉴定,证明有45个菌株是真正的杂合子。本研究也表明了用ISSR标记可以对香菇杂合子的真实性进行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Cr02 , 7402, 45, 087 , 465, 856 为亲本进行单孢分离和杂交实验, 通过镜检、拮抗实验、EST同工酶分析和栽培出菇实验, 选育出香菇优良新品种HL6 。并通过比较亲本和杂交新组合EST同工酶谱的差异性, 来预测香菇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以野生香菇和国内主栽菌株‘931’‘168’"荷香1号"为亲本材料,采用原生质体单核杂交育种方法选育香菇新菌株,并研究了杂交菌株与亲本菌丝长势、长速、产量和子实体形态等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菌株LNX3、LNX5和LNX6在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上均较亲本有明显优势,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李昕霖 《中国食用菌》2022,(2):10-14,18
针对工厂化周年栽培香菇的迫切需求,选育适合工厂化栽培的香菇新品种.以香菇101、L18、L19和SK11为亲本,采用多孢杂交技术选育新品种,并运用拮抗、ISSR、SRAP分子标记对杂交子进行鉴定.通过4种组合多孢杂交或自交共获得223个杂交子,经出菇试验,有97个杂交子能正常出菇,其中编号为Le0152杂交子的第一潮菇...  相似文献   

12.
培育早熟香菇品种,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增加空间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我们根据杂种一代香菇细胞仅仅发生质配,而杂种子二代香菇细胞才发生核基因重组的原理,利用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杂种子一代香菇株Cr-07,进行单孢分离,不同单孢菌丝配对,和对F_2菌株的筛选,获得五株适合于棉籽皮代料栽培的早熟品系。材料和方法菌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香菇杂种Cr-07和日本香菇7402。Cr-07系由7402和福建本地香菇Lc-01杂交育成,属中高温出菇型菌株,中叶品种。  相似文献   

13.
以2632号真姬菇和3132号真姬菇为亲本,在测定交配型后,通过单孢杂交,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单瓶产量、相对生物转化率、农艺性状为指标,从16个杂交菌株(组合)中筛选出的H11号菌株(组合),优质高产,而且适合工厂化栽培。  相似文献   

14.
王波  唐利民  姜邻  唐瑞生 《食用菌》2001,23(3):11-12
当前,对金针菇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产量要高,而且要求菇形好,柄白,硬挺,耐贮运。为此,我们开展了金针菇的杂交育种试验,现将选育出的一株较优良的杂交菌株川金 2号的特性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供试亲株 Fv12 菌株来自本单位,为生产上大面积栽培菌株。 金丝"菌株本单位保藏菌株。1 2 育种方法    亲株(Fv1 2 )→单孢菌株亲株(金丝)→单孢菌株 →单孢株→杂交→杂种→拣出→出菇初筛→复筛→示范栽培→推广应用1 3 品比试验 采用专用塑料瓶装料出菇进行品比试验。培养料为:棉子壳 77%,杂木屑 1 0 %…  相似文献   

15.
以前期人工驯化出的耐高温羊肚菌菌株M840和高产菌株M40为亲本,在单孢分离进行基因测序后确定2种不同交配型菌丝进行单孢杂交,进行羊肚菌高产菌株的选育,以期为羊肚菌优良菌株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经过出菇验证、遗传稳定性分析验证、农艺性状优良子实体分离、二代栽培出菇验证,最后获得了产量稳定且高产菌株Z5。  相似文献   

16.
刘慧铭 《食用菌》2013,35(3):28-29
沈草1号是沈阳市农业科学院运用单孢杂交技术选育的高产、优质、抗杂力强的北虫草杂交新品种。亲本分别为沈阳辉山野生虫草分离纯化菌株与引进菌株CS-3,通过亲本单孢分离、镜检、极性测定后,将匹配性互补的单个子囊孢子杂交配组,经过菌丝生长比较试验、转色试验及三年出草试验选育获得。该菌株为大孢子头品种,子实体头部膨大带有绒  相似文献   

17.
香菇新品种C28是辽宁省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长白山野生香菇优良菌株野香3号与香菇栽培品种CR66为亲本,采用单孢杂交育种技术,组配并选育出的优良香菇新品种。香菇C28号品种,既具有长白山野生香菇优良菌株亲本的抗杂性强、多鳞片、菇体硬实等优良性状,同时还具备CR66亲本的菇质好、大叶、菌肉厚等优点。是继1363之后又一个适合本地区栽培的新品种,目前正在抚顺及辽宁地区推广应用。现将其主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美英 《食用菌》1993,15(4):4-6
食用菌的杂交育种有单孢杂交和多孢杂交两种方法。香菇、平菇等一般是采用单孢杂交的育种方法。单孢杂交需要一定的设备,在目前国内缺乏早期鉴别指标的情况下,单孢杂交获得的菌株之优劣都必须通过栽培试验才能确定。而在自然界中,单孢杂交的机会不多,大多数的野生食用菌是由多孢杂交产生的,杂交后代有很强的优势。如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选用两个特  相似文献   

19.
香菇新品种抚香2号利用长白山野生香菇菌株野香3号和生产应用品种L66远缘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配成异合体菌株.经四年出菇试验,产比试验和生产试验选育而成.具有出菇早、产量高、优质菇率高、适宜北方地区春夏秋三季出菇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20.
港平1号是以特早新丰和杂17为亲本,经过定向采孢,挑取单孢的单核菌丝杂交而成,并于2006年通过苏州市科技成果鉴定。经过四年的栽培推广表明,该菌株属广温型,适应范围广,出菇早,菇形好,转潮快,抗污染能力强,性状稳定,生物转化率高,深受广大菇农欢迎。现将其主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