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为了明确东北地区大豆蚜不同优势天敌昆虫对大豆蚜调控的时期,本试验对哈尔滨的大豆蚜及其天敌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花蝽、龟纹瓢虫、异色瓢虫、日本通草蛉和蚜小蜂为大豆蚜在豆田的优势天敌昆虫。在大豆蚜发生初期花蝽成虫和龟纹瓢虫成虫是主要天敌昆虫控制因子;在大豆蚜增殖期花蝽成虫、龟纹瓢虫成虫、龟纹瓢虫幼虫、异色瓢虫幼虫和蚜小蜂对大豆蚜的增殖速率起到了主要调控作用;在大豆蚜发生盛期花蝽成虫、龟纹瓢虫幼虫、异色瓢虫成虫、日本通草蛉幼虫和蚜小蜂共同控制大豆蚜种群数量;在大豆蚜消亡期花蝽若虫、龟纹瓢虫成虫、异色瓢虫成虫和蚜小蜂使大豆蚜种群数量快速下降,减少了大豆蚜越冬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控害能力。本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选取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1龄、2龄)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两种瓢虫的日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当猎物密度N→+∞时,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1、2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Namax分别为147.06头、140.85头和333.33头、149.25头。异色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达98%,显著高于龟纹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79%。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搜寻效应显著高于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高于0.90,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低于0.80。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稍强于龟纹瓢虫,但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均有较好捕食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低龄幼虫的数量,故可将两种瓢虫作为番茄潜叶蛾重要的生物防治材料加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具有较强耐旱抗寒特性,在维护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其生态适应及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纯培养方法研究了甘肃白银荒漠草原区骆驼蓬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并与周边土壤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骆驼蓬根际土壤主要优势细菌群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0.0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3.9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1.53%、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0.19%。周边荒漠草原土壤主要优势细菌群为放线菌门55.05%、变形菌门21.11%、酸杆菌门6.07%。可培养细菌类群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其中根际土壤分离的优势菌为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23.53%、芽孢杆菌属(Bacillus)23.53%、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7.65%,周边土壤可培养细菌的优势种群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37.50%、芽孢杆菌属18.75%、假单胞菌属12.50%。骆驼蓬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与周边土壤有显著差异,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研究结果对了解荒漠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揭示土壤微生物促进植物根际土壤物质循环转化作用,筛选促生长有益微生物,为加强荒漠草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对梨瘿蚊Dasineura pyri (Bouche)幼虫的控害效能,在室内进行了龟纹瓢虫对梨瘿蚊幼虫的捕食能力及捕食偏好性试验。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各龄期对梨瘿蚊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II模型,龟纹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对梨瘿蚊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9.58、17.42、44.96、51.71和100.56头。在不同猎物密度设置下,各龄期龟纹瓢虫对猎物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升高而下降。相同猎物密度设置下,随着龟纹瓢虫成虫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龟纹瓢虫成虫日均捕食量逐渐降低。当梨瘿蚊与梨二叉蚜两种猎物共存时,龟纹瓢虫偏食梨二叉蚜。综合比较各龄期龟纹瓢虫对梨瘿蚊幼虫的相关捕食功能反应参数,成虫态龟纹瓢虫在各个方面能力均较1~4龄幼虫表现好,说明龟纹瓢虫成虫能够对梨瘿蚊幼虫发挥较好的控害作用。本研究可为龟纹瓢虫防控梨瘿蚊技术在田间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多样性,2019-2020年采集了新疆5个地/州6个县/市185个样点的越冬玉米螟幼虫,进行病原真菌分离、鉴定。2年共获被感染越冬玉米螟幼虫534个,分离出136株昆虫病原真菌,隶属于7目7科9属14种。其中,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22.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19.9%)、镰孢霉Fusarium sp.为优势种,相对分离频率(RDF)分别为22.1%、19.9%和13.2%;花腐镰孢菌Fusarium anthophilum(9.6%)、波兰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2.9%)、雷斯青霉菌Penicillium raistrickii(1.5%)、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6.6%)、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3.7%)、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2.2%)、多头被孢霉Mortierella polycephala(5.9%)、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5.2%)、直立枝顶孢霉Acremonium strictum(2.9%)、C. perangustum(3.68%)为常见种;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0.7%)为稀有种。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昆虫病原真菌相对多度最高(41.4%),昌吉州昌吉市次之(21.4%),喀什地区疏勒县(11.4%)最低;伊犁州霍尔果斯市病原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昌吉州昌吉市与乌鲁木齐新市区、伊犁州新源县与昌吉州昌吉市及伊犁州霍尔果斯市与喀什地区疏勒县的越冬玉米螟病原真菌中等相似。2年真菌致死率最高的均为乌鲁木齐新市区,分别为28%和14.6%,2019年各采集地区间亚洲玉米螟感染优势病原真菌致死率差异性均显著,2020年各采集地区玉米螟感染白僵菌属致死率差异性显著,而曲霉属和镰刀菌属无显著差异性。本研究结果为保护与利用当地真菌资源,促进亚洲玉米螟绿色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棉田常用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龟纹瓢虫的潜在影响,选取甲基硫菌灵、精喹禾灵、缩节胺对其成虫进行胁迫处理,分析其繁殖力与存活率变化及解毒酶的转录响应。经缩节胺、甲基硫菌灵和精喹禾灵处理后,龟纹瓢虫繁殖力和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变化。从龟纹瓢虫基因组中鉴定出CYP307A1CYP314A1CYP345D2CYP6BQ22CYP9Z1CYP9Z4共六个P450基因,蛋白序列结构分析发现其分别编码510、421、353、314、343和385个氨基酸,均包含P450结构域,且前三者属于CYP3家族、后二者属于CYP9家族,CYP6BQ22属于CYP6家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在不同农药处理下的上述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经甲基硫菌灵处理后,CYP307A1CYP6BQ22表达量显著上调;经精喹禾灵处理后,CYP307A1CYP345D2CYP6BQ22表达量显著上调,CYP9Z1CYP9Z4表达量显著下调;经缩节胺处理后,CYP307A1CYP9Z1表达量显著上调。综上所述,虽然龟纹瓢虫经三种农药处理后生物学数据无显著性变化,但均可使部分P450基因表达上调,可能会促进龟纹瓢虫的解毒代谢效应。该研究为探究农药对龟纹瓢虫的潜在影响及其抗药性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7.
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是茄科植物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我国的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RNAi(RNA inteference)被认为是防控这种害虫的一种新策略。FTZ-F1是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基因。本研究通过饲喂茄二十八星瓢虫1龄幼虫5 ng/μL dsHvFTZ-F1处理过的茄子叶片,发现幼虫中HvFTZ-F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了63.69%,抑制1龄幼虫蜕皮进入2龄,致死率高达65.00%。同时,沉默HvFTZ-F1使得20E相关基因(HvDIBHvSPOOKHvSHADOWHvSHADEHvE75)表达水平分别降低了85.36%、66.32%、52.74%、31.12%和20.76%;色素沉积相关基因(HvDDCHvTHHvebony)表达水平分别降低了88.74%、91.97%、86.15%;20E滴度和多巴胺滴度分别降低了15.97%和21.38%。综上,HvFTZ-F1在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存活和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HvFTZ-F1可作为一种高效靶标基因用于开发基于RNAi技术的RNA生物农药,用于茄二十八星瓢虫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环腐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本研究从大同、太原和内蒙古等地采集马铃薯块茎,分离到240株内生细菌,通过离体抑菌作用测定,共得到55株对环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22.9%,抑菌圈半径最大的可达13 mm。按抑菌圈半径大小将拮抗菌分为强、中、弱三类。从中筛选出9个对环腐病等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结果表明:118为荧光假单胞生物型V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biovar V);110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085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069为草生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043为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A-10'、T3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H1-6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116为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相似文献   

9.
高效氯氰菊酯对龟纹瓢虫幼虫-棉蚜的综合作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对龟纹瓢虫幼虫-棉蚜综合作用效应的研究,在高效氯氰菊酯对棉蚜、龟纹瓢虫幼虫毒力测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药剂直接处理后的龟纹瓢虫幼虫、取食不同药剂处理棉蚜的龟纹瓢虫及药剂综合作用后龟纹瓢虫幼虫的死亡率、捕食量及残虫化蛹率变化.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棉蚜和龟纹瓢虫幼虫的毒杀作用强,LC50分别为7.369mg/L和0.912mg/L.药剂处理后的龟纹瓢虫幼虫3天捕食量下降15.6%~25.0%,而饲食带药棉蚜的龟纹瓢虫幼虫3天捕食量下降28.7%~51.6%,捕食量与药剂浓度呈反相关.同时,随着药剂浓度的升高,龟纹瓢虫残虫化蛹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0.
迄今,对捕食性天敌昆虫肠道菌系与入侵物猎物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查明广谱捕食性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肠道菌群与外来入侵猎物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之间的关系。从异色瓢虫幼虫刚孵化开始饲喂扶桑绵粉蚧(食粉蚧组)或本土常见猎物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 (Matsumura)(食蚜虫组对照),直至成虫羽化后20 d;然后,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异色瓢虫20 d龄成虫肠道的16S rDNA V3-V4区片段,以鉴定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结果发现,食粉蚧组异色瓢虫肠道菌系的基本分类单元(OUT)数量是食蚜组瓢虫的(297个)近2.3倍;在两组瓢虫共有的16个门级阶元中,食粉蚧组瓢虫有7个特有门,而食蚜虫组瓢虫没有特有的门;在两组瓢虫共有的169个属中,食粉蚧组瓢虫有210个特有属,食蚜虫组瓢虫只有35个属,而且两组瓢虫之间在14个属的物种丰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虽然两组瓢虫的肠道代谢通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功能丰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说明,取食非本土粉蚧的异色瓢虫成虫的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取食本土蚜虫的同类。  相似文献   

11.
枇杷灰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枇杷灰斑病病斑上分离的病原菌,经鉴定分属于2个种,即Pestalotia adusta Ell.&Ev.[Pestalotiaadusta (Ell.&Ev.) Stey]和P.eriobotrifolia Guba。它们的分生孢于形态差异很大,菌体酯酶及蛋白质电泳图谱也有明显的差别.种内不同分离物间的酯酶及蛋白质电泳图谱有很大的相似性.P.eriobotrifolia是枇杷灰斑病病原菌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2.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沈阳地区主要的造林和绿化树种,为了明确沈阳市松材线虫病首发地油松蛀干害虫的发生情况,摸清其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本研究使用木段解剖法和林间木段套笼饲养法对沈阳市东陵公园油松蛀干害虫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种类、羽化期和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3月对油松松材线虫病采伐疫木的解剖发现了3种天牛幼虫;4—10月从养虫笼木段中持续收集羽化的蛀干害虫和寄生蜂成虫共4科(亚科)11种,其中天牛科4种,小蠹亚科3种,寄生蜂4种。蛀干害虫的分布优势排序依次为黄色梢小蠹Cryphalus fulvus Niisima、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Hartig)、松皮天牛Rhagium inquisitor(Linnaeus)、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innaeus)、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Fabricius)、红松根小蠹Hylastes plumbeus Blandford和脊鞘幽天牛Asemum striatum(Linnaeus);寄生蜂的分布优势排序依次为始刻柄茧蜂Atanycolus initiator(Fabricius)、柄腹茧蜂Spathius sp.、定山皱背姬蜂Rhyssa jozana Matsumura和黑角拟皱姬蜂Pseudorhyssa nigricornis(Ratzeburg)。疫木解剖试验发现松皮天牛和小灰长角天牛的幼虫在树干不同部位的虫口密度没有明显差异,而褐梗天牛的幼虫在基部虫口密度最大,与中部和端部的差异极显著。套笼蛀干害虫及寄生蜂羽化成虫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黄色梢小蠹在油松树干中、上部占据生态位优势,横坑切梢小蠹在2.0~4.0 m的油松树干数量最多,小灰长角天牛和松皮天牛在油松树干各个高度分布相对均匀,褐梗天牛在油松树干下部占据生态位优势,始刻柄茧蜂数量最多,以0.0~4.0 m的范围最多;柄腹茧蜂在4.0~10.0 m的范围较多。本文明确了沈阳市东陵公园油松蛀干害虫及天敌的发生情况,对于指导本地蛀干害虫防治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昆虫天敌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益蝽Picromerus lewisi(Scott)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本文研究了其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捕食作用,为亚洲玉米螟的生物防治及益蝽的生防作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室内(27±1)℃、光周期16L:8D条件下,采用圆盘法测定了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与搜寻效应,利用HollingⅡ方程对捕食测定数据进行模拟,建立了益蝽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表明: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均具有捕食作用,其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II型,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益蝽5龄若虫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52.900,瞬时攻击率为1.0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26.40头/d;益蝽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02.900,瞬时攻击率为0.8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14.60头/d。益蝽雄成虫与益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之间各指数无显著性差异。综合以上结果,益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茭白二化螟的感病死亡率以及携带的优势微生物种类,本文在野生茭白和栽培茭白中共采集二化螟越冬幼虫6000余头,发现二化螟的感病死亡率分别为19.98%和17.00%,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栽培措施没有影响昆虫病原菌的流行。采用18S rRNA和16S rRNA测序方法对死虫标本中的真菌和细菌组成和丰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5%以上个体的优势真菌为白僵菌,相对丰度在90%以上,没有检出绿僵菌;优势细菌科为肠杆菌科、肠球菌科、根瘤菌科和丛毛单胞菌科,丰度分别为19.37%、17.37%、7.04%和5.04%,含昆虫病原细菌的芽胞杆菌科和梭菌科细菌的丰度只有1.44%和0.41%,表明细菌不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证明白僵菌是越冬期茭白二化螟的优势病原菌。因此,在茭白田中开展以菌治虫首选使用白僵菌。  相似文献   

15.
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治理(IPM)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不得缺少的一部分。为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资源的调查,我们在广西崇左玉米田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中发现一种寄生蝇,通过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为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Townsend),其在田间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自然寄生率为11.90%。本研究将为今后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明确葱轮作后对三七连作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利用葱与三七轮作缓解三七连作障碍提供依据。本研究在三七连作土上连续种植两茬小葱,以休耕连作土壤为对照,采用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区测序,研究葱轮作后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及关键微生物的影响;然后分离可培养的关键细菌假单胞菌属,验证其对三七根腐病菌的拮抗功能。结果表明,葱轮作后显著提高了三七连作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两种处理后的细菌和真菌在PCoA图上均能明显分开。门水平上,葱轮作后细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等显著降低;真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担子菌门显著增加。LEfSe分析表明,变形菌门及其下属的假单胞菌属等关键细菌在葱轮作后丰度显著增加,丛赤壳科中可以引起三七根腐的FusariumIlyonectria等真菌在轮作后丰度降低。从轮作土壤中分离到22株假单胞菌,其中1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三七根腐病菌有较好的拮抗效果。综上,葱轮作可以显著改善三七连作土壤的微生物状况,有益菌相对丰度增加而根腐病原菌相对丰度降低。利用葱与三七轮作对缓解三七连作障碍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植物凝集素是一类能高度特异可逆结合到单糖或寡糖上的蛋白,含有至少一个非催化结构域,近年来在农作物抗虫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豆科植物国槐中克隆得到了一个新的凝集素基因SjLectin并初步研究了其对小菜蛾的抗性功能。从国槐幼叶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法分离克隆出SjLectin基因的cDNA片段,该基因在GenBank中登录号为KC140286.1。SjLectin基因全长837 bp,编码27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该蛋白与其他豆科凝集素的同源性均高达66%以上,属于豆科凝集素家族中的一员。在35S启动子控制下,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品种W38,获得了该基因的抗卡那霉素植株。通过PCR和RT-PCR法筛选阳性转基因植株,证明SjLectin基因已经转化到烟草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上得到了有效表达。接虫试验证明,阳性植株对小菜蛾的抑制率平均达6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