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优化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液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的培养条件,研究其酶学性质。采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设计原理设计实验,建立以酶活性为响应值的回归方程模型,采用Design-Expert得到最优液体发酵产酶工艺,采用硫酸铵沉淀初步纯化该酶,研究该酶的温度、pH特性及其对蛋白酶的抗性。结果表明:猴头菌发酵产酶的最佳发酵工艺为3%豆粕粉、2.3%葡萄糖、1.9%蛋白胨、0.3%MgCl_2,在此条件下猴头菌发酵液中的α-半乳糖苷酶活性提高了48.9%;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pH为6.0,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以菌丝体干重和发酵液中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用响应面法优化香菇(Lentinula edodes)液体发酵工艺。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含5.39%葡萄糖、0.6%蛋白胨、0.89%瓜尔豆胶、0.1%磷酸二氢钾、0.05%硫酸镁,培养基初始pH 6,接种量9%,温度26℃,转速160r/min,发酵20d,在此条件下香菇菌丝体干重达1.93g/L,发酵液中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为2.26U/mL,与优化前相比,分别提高了22.15%和29.88%。实验结果为香菇α-半乳糖苷酶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灵芝(Ganoderma lucidum)AM21菌株菌丝产灵芝三萜的能力,采用响应面法对其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首先采用Plackett- Burman设计法对影响菌丝体三萜含量的9个相关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主要影响因子为豆粕粉和山药,然后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2个主要因素的最大响应区域,并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浓度.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1.84%豆粕粉,1%玉米粉,1%葡萄糖,0.92%山药,0.5%酵母粉,0.1%麸皮,0.1% KH2 PO4,0.1% MgSO4·7H2O,0.01% VB1.使用该培养基生产的灵芝菌丝体中三萜含量较使用基础发酵培养基生产的高29.13%.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发酵液中α-半乳糖苷酶的生理生化性质,并筛选提高该酶稳定性的共溶剂,将α-半乳糖苷酶在不同p H缓冲液、不同反应温度、不同金属离子溶液以及不同保护剂中孵育一定的时间,并测定酶活。结果表明,α-半乳糖苷酶的最适反应p H为3.0,最适反应温度为60℃;金属离子Pb2+和Fe3+对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有所增强,Cd~(2+)、Cu2+和Hg2+致使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降低20%~50%,Ca2+、Mg2+、Zn2+和Fe2+等离子对该酶的活性影响不明显;保护剂筛选结果显示,2 mmol·L-1甘露醇对该酶热稳定性的保护效果最好,其次是海藻糖、蜜二糖、棉籽糖、L-半胱氨酸、甘油和黄原胶等。  相似文献   

5.
绣球菌驯化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野生的绣球菌(Sparassis crispa )子实体中分离纯化绣球菌菌株,通过平板试验、液体发酵试验筛选绣球菌菌丝生长的最佳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并用预处理过的松木屑等为材料栽培绣球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6(啤酒酵母1.0%、蜂蜜粉0.3%、蛋白胨0.1%、大豆粉0.1%、KH 2PO 4 0.1%、琼脂2%、pH 4.5)、L4(M6 去掉琼脂);菌丝在23~25 ℃条件下培养,约2个月显蕾, 菇蕾在12~15 ℃培养,约4个月得到成熟的子实体,生物转化率约57%.  相似文献   

6.
蛹草拟青霉固体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蛹草拟青霉cmily-02产虫草素得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以虫草素产量为指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筛选出最优固体培养基为:大米粉2.0%、青稞粉0.5%、玉米粉3.0%、黄豆粉0.5%、粗麦麸30%、KH2PO3 0.05%、MgSO4 0.1%。从培养温度和干燥温度2方面,探讨了温度对虫草素产量的影响,得出产虫草素的最佳培养温度为28℃,最佳干燥温度为30℃。通过固体发酵条件优化,虫草素产量可达到1 850μg.g-1。  相似文献   

7.
桑黄漆酶的发酵条件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深层培养方法通过不同碳源、氮源、pH值、温度等因素对桑黄产酶量的影响,研究桑黄合成漆酶的最适发酵条件。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对桑黄合成漆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初步筛选出了桑黄合成漆酶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培养基为玉米粉1%、麦麸1%、葡萄糖2%、蛋白胨0.5%、酵母膏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添加Cu2+浓度60μmol.L-1,维生素B1 1 mg.100-1.mL-1,漆酶产量最高,为7 666 U.L-1。  相似文献   

8.
以杜仲的幼嫩茎段为试材,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消毒时间、基本培养基、NAA浓度、6-BA浓度、低温处理时间及培养环境对杜仲腋芽诱导及其分化的影响,以期为建立杜仲高效组织培养体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最佳消毒时间为9 min,污染率与死亡率均较低,分别为10.00%和26.67%;腋芽诱导的基本培养基以MS培养基为最佳,诱导率达91.66%;诱导培养基为MS+0.2 mg·L~(-1) 6-BA+0.03 mg·L~(-1) NAA时,腋芽的诱导率较高,达93.33%,且生长良好;当低温处理时间为24 h时,外植体诱导效果最好,且褐化率最低,为5.00%;与黑暗培养相比,光照培养条件更加有利于杜仲的腋芽诱导和生长;MS+1.5 mg·L~(-1) 6-BA+0.1 mg·L~(-1) NAA为愈伤分化的最佳培养基,MS+2.5 mg·L~(-1) 6-BA+0.1 mg·L~(-1) NAA为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对卫星灵芝2号菌株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豆饼粉1.5%,酵母膏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VB11片/L,pH6.0。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发酵周期48h、接种量10%,装液量100mL,摇床转速180r/min,温度29℃,初始pH6.0。发酵条件优化后,菌丝体干重可达1.63g/100mL。  相似文献   

10.
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液体菌种的培养是工厂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本研究以广昌2号茶树菇作为供试菌株,通过摇瓶培养,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筛选到适合茶树菇液体培养的培养基为豆粕粉0.4%、葡萄糖2%、MgSO_4 0.1%、KH_2PO_4 0.1%,最适培养温度为26℃,pH值6.5;通过栽培试验发现茶树菇液体菌种栽培周期短,相比固体菌种,更适合工厂化栽培应用。  相似文献   

11.
香菇A05产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A05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以胞外多糖(EPS)产量为测量指标,筛选出最佳碳氮源,并优化了香菇A05产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玉米粉2%,葡萄糖2%,麸皮3%,牛肉浸膏0.3%,KH_2PO_4 0.1%,MgSO40.05%,pH自然,胞外多糖(EPS)产量为2.92g·L~(-1)。  相似文献   

12.
以虎头兰组培苗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添加不同种类激素和含量对类原球茎诱导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基类型、不同激素含量、活性炭含量对类原球茎增殖的影响,并对诱导出的类原球茎进行包埋保存,以期为虎头兰的组培繁殖和种质保存提供新的方法。结果表明:无菌苗诱导类原球茎添加3 mg·L~(-1) TDZ最佳,30 d诱导率到达80%,90 d达到100%;类原球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花宝1号3 g·L~(-1)+0.1 mg·L~(-1) NAA+3 mg·L~(-1) 6-BA+1 g·L~(-1)活性炭,增殖系数可达4.03;类原球茎通过3.5%海藻酸钠溶液和0.1 mol·L~(-1) CaCl_2包埋在4℃黑暗条件下保存120 d,萌发率可以达到48%,植株再生率可达44%。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以β-葡聚糖、麦麸和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细胞壁作为唯一碳源诱导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Th-30发酵产生β-葡聚糖酶,采用硫酸铵盐析和琼脂糖凝胶色谱柱层析法对β-葡聚糖酶进行分离纯化,以津研4号黄瓜为试验材料,探究β-葡聚糖酶对黄瓜幼苗抗性生理指标、形态指标的影响及黄瓜常见土传病害的防控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诱导条件下木霉Th-30发酵产β-葡聚糖酶活性差异显著,经β-葡聚糖诱导发酵的粗酶液酶活性最高,发酵72 h时达75.63 U·mL-1;纯化的β-葡聚糖酶比活力为783.56 U·mg-1,是粗酶液的45.32倍;5倍液和10倍液β-葡聚糖酶可显著提高黄瓜幼苗的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根冠比和壮苗指数;β-葡聚糖酶10倍液处理对黄瓜立枯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疫病、黄瓜猝倒病、黄瓜菌核病的防效为50.36%~80.63%。  相似文献   

14.
木耳漆酶高产菌株筛选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运用不同检测方法对木耳属中的三个种的 2 7个菌株的产过氧化物酶、漆酶能力的检测 ,筛选得到一漆酶高产菌株毛木耳 (Auriculariapolytricha)AP4。并且对AP4的产漆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摇瓶实验产漆酶的最佳培养基的成分为 :碳源羧甲基纤维素(CMC) 5g/L ,氮源NH4NO3 L -天冬酰胺 (L -As paragine) 2 4mmol/L ,培养基的初始pH4 0 ,培养温度2 5℃。  相似文献   

15.
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尖顶羊肚菌进行液体发酵培养,以干菌丝体得率为指标,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其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合为白砂糖30g·L^-1、豆粕粉15g·L^-1、KH2PO4 0.75g·L^-1、MgSO4·7H2O0.5g·L^-1、维生素Bt0.03g·L^-1。最优液体发酵条件为温度25℃,培养液初始pH7,接种量10mL,转速120r·min^-1,培养时间8d。  相似文献   

16.
徐萌  郭绍霞  孙丽  张颖 《北方园艺》2016,(16):108-110
以大花蕙兰试管组织为试材,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添加物6-BA、NAA、IBA、活性炭,对大花蕙兰原球茎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原球茎诱导、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0mg·L~(-1) 6-BA+0.1mg·L~(-1) NAA,适宜原球茎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1) 6-BA+0.2mg·L~(-1) NAA,在培养基中添加0.3%活性炭有利于原球茎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7.
以金叶杨(Populus nigra cv.'Jinye')带腋芽的茎段为试材,采用了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金叶杨的腋芽诱导、继代增殖、生根培养,以期为保持其优良性状、实现工厂化育苗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年生茎段最佳消毒方式是使用0.1%HgCl_2溶液处理10 min;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培养基;腋芽诱导最佳激素配比为6-BA 0.5 mg·L~(-1)+NAA 0.3 mg·L~(-1),腋芽诱导率为92.6%;增殖效果最佳的激素配比为6-BA 1.0 mg·L~(-1)+NAA 0.4 mg·L~(-1)+GA_3 0.2 mg·L~(-1),增殖系数为4.4;组培苗生根培养效果最好的培养基为1/2MS+IBA 0.5 mg·L~(-1),生根率为91.2%。  相似文献   

18.
云芝菌丝体产SOD的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L16(42)正交实验,确定了可提高云芝菌丝体中SOD活性的深层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组分,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各组分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黄豆粉>(NH4)2SO4>土豆>葡萄糖>麦麸,而对SOD总活力的影响顺序为(NH4)2SO4>黄豆粉>麦麸>葡萄糖>土豆.综合考虑试验结果及成本因素,确定云芝菌丝体产SOD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160 g·L-1、葡萄糖16 g·L-1、麦麸10 g·L-1、黄豆粉18 g·L-1,不添加硫酸铵,pH自然.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2015,(3)
灵芝具有巨大的潜在漆酶生产能力。研究采用ABTS法测定灵芝漆酶的酶活,比较液体发酵培养基中不同培养基成分对灵芝漆酶酶活的影响。结果显示:PDB加富培养基、Cu2+培养基诱导漆酶最大酶活期提前;PDB加富培养基有利于灵芝菌丝的前期生长及漆酶的产生,秸秆粉对漆酶酶活诱导作用最大、Cu2+培养基次之,Ca2+对试验灵芝菌株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瓜菜》2019,(5):22-27
为了建立高频的苦瓜离体再生体系,为苦瓜遗传转化提供技术基础,筛选了最适消毒方法和外植体类型。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激素组合,筛选最适于苦瓜不定芽诱导、伸长和生根的培养基。最佳的消毒方法为:用水浸泡去壳的种子15 min,在超净工作台中用75%酒精浸泡30 s后再用4%NaClO浸泡6 min,用无菌水冲洗4~5遍,污染率为0,发芽率为98%;最佳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5 mg·L~(-1)6-BA+0.01 mg·L~(-1)IBA,愈伤组织密度为0.79 g·cm~(-3),不定芽的分化率为39%,最佳外植体为下胚轴(12 d),诱导率为41%;最佳的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005 mg·L~(-1)IBA;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MS+0.1 mg·L~(-1)IBA,移栽存活率为74%。初步建立了苦瓜离体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