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以6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组合)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测定及田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农艺性状、越冬率、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天油2266和天油2255品种抗寒性较强,越冬率在90%以上,产量分别为290.81 kg/667m2和318.38 kg/667m2,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2.19%和11.87%,增产显著,适宜在天水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而HY24越冬率60.5%,HY25越冬率62.2%,HY26越冬率48.8% 3个品种(组合)的抗寒性较差,产量较低,效益差,适宜在陇南或天水渭河流域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优质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国平 《中国种业》2016,(12):56-57
用天油4号作对照,对6家单位提供的9个油菜品种进行区域比较试验,研究不同油菜品种在天水山区的越冬性与产量表现情况。结果表明:天油15号越冬率最高,为96.2%,08AL-5-3越冬率最低,为90.7%。08AL-5-3产量最高,为213.84kg/667m~2,较对照增产4.93%,居第1位;对照天油4号产量为203.85kg/667m~2,居第5位;08NL-15-1产量为151.22kg/667m~2,较对照减产25.80%,居第10位。  相似文献   

3.
北方旱寒区北移冬油菜生长发育特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采用多点试验,对冬油菜在原种植区(天水)与北移种植区(张掖等)的主要气候因子、越冬率、生育时期及经济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北移后越冬率由原种植区的93.0%~100.0%降为40.0%~95.0%;生育期由280~284 d延至287~289 d,其冬前与冬后生长期缩短,而越冬期延长1倍左右,即140 d左右,整个生长期呈"短-长-短"的特点,即营养生长有效期缩短及营养生长至生殖生长的过渡期均缩短;株高与分枝部位降低,分枝数减少,单株角果数减少,但千粒重、角粒数等相对增加。冬油菜北移后产量发生了较大变化,抗寒性弱的早熟品种天油8号由原种植区的2 518.8 kg hm-2降为1 666.5 kg hm-2,减产34.0%,而抗寒性强的晚熟品种陇油6号等由原种植区的741 kg hm-2增加到3 333 kg hm-2,增幅349.5%。由于生长在相对恶劣的气候生态条件下,越冬期漫长而极端低温低,北移冬油菜栽培品种必须具备优异的抗寒性,同时采用合理播期和密度,保证冬前营养生长期和营养生长量,以确保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罗平县油菜品种种植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在本县市场上销售的部分油菜新品种的生育期、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抗病性等综合性状,罗平县种子管理站选取49个油菜品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比对照云油杂2号早熟的品种有4个,与对照生育期一致的有1个品种,43个品种比对照晚熟。比对照增产的有39个品种,减产的品种有8个,孝楠油168产量最高(294.75kg/667m~2),比对照增产41.48%;乐油王1号产量最低(153.96kg/667m~2)。通过调查分析各品种抗寒性、抗倒性、抗菌核病和根肿病效果明显。初步明确罗平县不同海拔地区适宜种植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杂交油菜杂双1号的选育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双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抗倒伏、较耐茵核病、抗病毒病.在两年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46.6 kg/hm2,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1.4%.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杂双1号产量2 131.5 kg/hm2,比对照华杂4号增产0.71%.芥酸含量0.15%.硫甙含量18.55μmol/g(饼),含油量40.46%.规模化种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及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是杂双1号获得优质和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油菜根颈直径与抗寒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本试验以4个白菜型冬油菜作为试验材料,对越冬后的白菜型冬油菜进行根颈直径、越冬率、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的测定。结果表明,根颈直径与越冬率、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并且陇油7号×天油2号的根颈直径、越冬率、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天油2号×陇油7号,说明母本抗寒性的强弱对杂交后代的抗寒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颈直径与油菜抗寒性间是密切相关的,即抗寒性越强的油菜品种,其根颈直径越大,且可将根颈直径作为鉴定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强弱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苗后除草剂不同施用时期对北方冬油菜田间杂草的防控效果及其对冬油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当地主栽甘蓝型冬油菜天油2266和白菜型冬油菜天油H614为试验材料,选用对冬油菜安全的苗后除草剂高效氟吡甲禾灵,设置4个喷施时期处理,于2018-2019年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越冬后不同时期喷施苗后除草剂,甘蓝型冬油菜田间杂草总数较对照减少57.54%~92.56%,杂草总鲜重较对照降低75.40%~97.48%,第2时期(3月25日)处理产量较对照增加354.50kg/hm2;白菜型冬油菜田间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55.91%~92.02%和37.17%~97.46%,产量较对照增加2.29%~16.77%。因此,在冬油菜大量返青但未封行前施用苗后除草剂,可显著防控田间杂草并增加冬油菜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杂选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区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选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培育的适宜于在甘肃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及黄土高原类似区域栽培的耐旱、高产紫花苜蓿新品系。‘杂选1号’苜蓿在甘肃旱作栽培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在天水、兰州、定西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杂选1号’苜蓿在3个区试点的鲜草平均产量为46117.78 kg/hm2,比对照‘中兰1号’苜蓿高11.42%,比‘巨人’苜蓿高22.35%,比地方品种(天水、陇中)高28.82%。‘杂选1号’苜蓿在3个区试点的干草平均产量为12257.89 kg/hm2,比对照‘中兰1号’高19.40%,比‘巨人’苜蓿高23.54%,比地方品种(天水、陇中)高24.40%。‘杂选1号’苜蓿在3个区试点的种子平均产量为371.35 kg/hm2,比对照‘中兰1号’低8.95%,比对照‘巨人’苜蓿高11.85%;比地方品种(天水、陇中)高16.11%。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一号系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组合母本为MICMS不育系宁A6,父本为恢复系宁R1,1991年育成,1996年1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宁杂一号在1994-1996两个年度江苏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15个点次平均667m2186.10kg,与对照1秦油二号平产,比对照2荣选增产19.93%,增产极显著,比涪优一号增产5.56%,比皖油九号增产10.56%,比华杂三号增产10.61%,增产均达极显著.在1995-1996年度生产试验中,全省4个试点平均667m2192.98kg,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3.33%.在1997-1998年度黄淮片全国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第一位,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7.4%,增产达显著水平;在1997-1998年度长江下游片全国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4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宁杂一号具有200kg产量水平,250kg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拓展自育早熟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的种植区域及多功能用途,本试验主要在海南省海口市和东方市种植并研究了63份甘蓝型油菜和3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系)分期播种和不同栽培方式下各材料生育期、菜籽品质和高温耐热表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海口市越冬种植单作甘蓝型油菜有33份品种(系)呈现早熟的特点,生育期为77~124 d,在东方市与苦瓜间作秋播的生育期在89~145 d之间,可与苦瓜套作收获的甘蓝型油菜有22份品系(苦瓜生育期≤120 d)。越冬种植和间作种植的甘蓝型油菜含油量均值为32.82%和32.35%,其中‘利油杂718’的含油量最高,为42.52%。海口越冬种植品种有4个低芥酸品种(≤3%)和17个低硫苷品种(≤30%);在东方市与苦瓜间作的29份材料中有3份低芥酸和13份低硫苷,其中越冬品种20N9-314-1和秋播品种20N9-314-2符合双低标准,不同季节或地点种植种子品质略有变化。在海口夏播参试材料中5份材料(20N9-114-1×20N9-115-1, 440-1, 20N9-356-1,‘硒滋圆2号’和21QZ-314-2)由室外移入室内培养箱后,不育转变为部分不育...  相似文献   

11.
王永生 《中国种业》2013,(11):60-60
双低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冠油杂812(原区试代号:H812)是不育系9511A为父本、恢复系3219R为母本,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法育成的中早熟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2010-2011 年在甘肃省春油菜区域试验,冠油杂812在2a 12点(次)中,相比对照有9个点增产,3点减产, 增产幅度1.93%~10.11%。2a 12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506.25kg/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10.08%。其中2010年6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082.65kg/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8.18%。2011年6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919.70/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2.08%。籽粒含油率45.66%、芥酸0.1%、硫苷7.28moL/g,芥酸和硫甙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适宜在甘肃省海拔 2500 m 以下有灌溉条件的春油菜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笔者从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新油22号"并进行示范推广,其产油率达47%~48%,较新疆目前的主栽品种"新油17号"亩增产15%。今年,该品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外推广示范种植面积达2 000亩。此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丰产性稳定,生长期为110天,亩产可达220~230千克。  相似文献   

13.
抗寒小麦品种石麦15号小麦经遵化市国家农业试验站进行的抗寒性鉴定,鉴定结果:2006年的越冬冻害程度轻,在本区域、本年度气候条件下种植能够安全越冬,属一级抗寒品种;2007年越冬率99.6%,在上年度与本年度气候条件不相同的情况下,抗寒表现基本稳定,属抗寒能力极强的品种。2009年、2010年经历强降雪以及低温冷害后,该品种仍然获得高产。2010年6月22日测产,产量达到9219kg/hm^22。田间管理及时到位是高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双低杂交油菜云油杂2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油杂2号(原名2000 F 100 D)系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甘蓝型优质油菜两系杂交种,在云南省秋播油菜区试和示范种植中均表现出生长优势强、产量高、品质优、抗倒伏、早熟等优良特性。云南省区试平均单产3570.9kg/hm^2,比对照花油3号增产29.13%,示范种植中平均单产2445~5880kg/hm^2,比当地邻田或同田推广品种花油3号、花油6号、A弘等增产7.6%-53%,最高单产达到5944.5kg/hm^2,表现出了显著的增产效果。200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高油高产杂交油菜品种瑞油501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中国种业》2019,(5):89-90
瑞油501属甘蓝型半冬性杂交油菜品种,母本为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为双低品系11-3034,2018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具有高产、高油、抗倒的优点,适宜机械化种植。2015-2016年度经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2682.6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3.3%;2016-2017年度经江苏省油菜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平均产量为2596.5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8.66%。芥酸含量0.26%,硫苷含量23.64μmol/g,含油率46.04%。瑞油501适宜江苏省淮河以南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6.
徐亮 《中国种业》2019,(7):75-78
针对青海省油菜生产后期易倒伏、规模化制种去杂难等问题,以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05A为母本、橘红色花瓣恢复系403R为父本组配成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青杂12号。该品种产量、品质、含油率、抗病性和抗倒性均优于主栽品种青杂5号,适宜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海拔2800m以下和柴达木盆地海拔3000m以下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杂选一号和油研七号是金沙县的主要油菜品种。杂选一号 2 0 0 1年度种植面积为 1733hm2 ,平均单产 14 9.6 3kg/6 6 7m2 ;油研七号 ,1999年面积最大达 6 4 87hm2 ,2 0 0 1年为5 734hm2 ,平均单产 14 5 .95kg/ 6 6 7m2 。如认真分析杂选一号与油研七号两品种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差异 ,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1 材料及方法  调查材料从两品种分别连片种植的 12个乡镇获得。于成熟期在两品种相邻地段作大样本抽样 ,抽样时兼顾样本田块预计产量高、中、低差异的代表性。样本数量 ,杂选一号2 9株 ,油研七号 5 2株 ,调查分析两品种的根颈粗、分枝部位…  相似文献   

18.
于2009年在桂北高寒山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进行"双低"油菜中早熟品种(组合)种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有7个组合的单产高于对照品种(油研7号),其产量从高至低依次为南油10号、南油12号、早油王、湘杂油753、湘杂油2号、华湘油10号和中双7号,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45.45%、38.96%、38.31%、28.83%、9.43%、9.06%和2.11%,适合作为主导品种(组合)在当地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杂2号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英忠 《种子》2005,24(5):94-94
青杂2号油菜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育成的高产优质春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比青油14号常规种增产23.6%,适宜在海拔2750m以下的川水地区和中低位山旱地区种植,是替代青油14号油菜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20.
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差异的原因。以8个抗寒性不同的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待油菜长至5~6片真叶时,大田试验进行植物学形态,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盆栽试验按24℃→10℃→5℃→0℃→-5℃→-10℃各48 h依次降温处理后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冬前生长点洼陷,幼苗匍匐生长,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地下部分,其中白菜型冬油菜地下部鲜质量与地下部干质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236.1%,263.0%,说明抗寒性强的冬油菜能够在营养生长阶段将光合有机产物优先运输到地下部,建立庞大的根系,为安全越冬提供代谢能量。随着温度的变化,不同类型冬油菜的生理生化活性有较大的差异,-5℃时陇油7号SOD活性较CK增加了10.7%,0℃时陇油7号CAT、POD活性较CK分别增加了24.7%,28.6%,而0℃时白菜型冬油菜SP含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32.3%,-10℃时白菜型冬油菜的SS含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71.4%,-10℃甘蓝型冬油菜MDA含量较白菜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52.8%,这说明抗寒性强的品种在低温条件下能够保护自身免受损伤,其中CAT、POD、SP是抵抗冷害的保护性物质,SOD、SS是抵御冻害的保护性物质。白菜型冬油菜比甘蓝型冬油菜在形态学及生理水平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态学上的优势使其有利于抵御极端低温天气,提供维持越冬及冬后返青所需的代谢能量;生理水平上,低温胁迫后保护性酶活性、调节性物质含量增加,能够有效地保护细胞膜结构,MDA含量减少,可以缓解低温对冬油菜叶片的伤害,从而保证高越冬率,为北方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