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杨楔天牛(Saperda carcharias)近年来在新疆塔城市额敏县暴发成灾,造成大量杨树受害死亡,对当地防护林建设、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筛选出生物防治山杨楔天牛的有效天敌,选择4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对该天牛幼虫在室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这4种天敌均有一定的寄生效果(寄生率最高为46.33%,最低为19.27%),其寄生效果按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花绒寄甲(光肩星天牛生物型Dastarcus helophoroides)>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苹小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1)=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2)。由于花绒寄甲只寄生天牛中老龄幼虫和蛹,而肿腿蜂只寄生天牛1~3龄小幼虫,因此花绒寄甲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可分别作为生物防治山杨楔天牛中老龄幼虫和幼龄幼虫的首选天敌昆虫;由于山杨楔天牛在自然界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林间同时发生,因而建议在生产防治中同时释放这两种天敌昆虫,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光肩星天牛、栗山天牛和传播松材线虫病的松褐天牛以及白蜡窄吉丁是危害我国林木的重大害虫,已在其发生区造成了严重灾害。本文就近年来这些重大林木害虫天敌昆虫的生物学以及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4.
快速发展的林业促进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和进步,森林病虫害现象也随之日益加剧,对林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科技快速更新的新形势下,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探讨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几点策略,以便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天牛是李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发生较重,对李树健康种植构成威胁.本文介绍星天牛、桃红颈天牛和粒肩天牛等3种李树天牛的识别特征和为害特点,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综合探讨其防控技术措施,以期实现对李树天牛的无公害和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6.
森林健康与森林病虫害科学防控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玲  聂林 《江西植保》2006,29(2):83-85,82
森林健康是现代林业的经营理念,本文分析了森林健康与森林病虫害的各种关系,阐述了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策略和措施,以促进森林健康的质量,实现森林病虫害的科学防控。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用于防治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类群--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 Latreille 1809的种类进行了订正性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硬皮肿腿蜂属共有4个种,分别是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 1983,川硬皮肿腿蜂S. sichuanensis Xiao 1995,海南硬皮肿腿蜂 S. hainanica Xiao 1995和白蜡吉丁肿腿蜂S. pupariae Yang et Yao 2012,另有1疑似分布种--哈氏肿腿蜂S. harmandi Buysson 1903。编制了区分这5个种的检索表。研究认为,日本和韩国专家将我国的管氏肿腿蜂更名为哈氏肿腿蜂(作为同物异名)是不合适的,管氏肿腿蜂应为一个有效种。对管氏肿腿蜂根据模式标本进行了再描述,提供了形态特征照片图;也引述了日本学者Terayama(2006)对哈氏肿腿蜂的再描述,以便区分这两个种。并以对照表的形式,给出了区分这两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同时也对作者2012年发表在美国的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uy of America 上的新种--白蜡吉丁肿腿蜂做了简要描述,附有该种的形态特征照片图,并记述了该种的生物学、行为学特性,以便国内学者鉴定该种时参考。研究发现白蜡吉丁肿腿蜂也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nsoni、咖啡脊虎天牛Xylotrechus grayii和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及苹小吉丁A. mali等我国多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是一种可利用于防治这些害虫的优秀天敌。  相似文献   

8.
白艳荣 《植物保护》2020,(1):I0003-I0003
园林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但园林植物频繁遭受病虫为害,影响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本文结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一书,明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与植物保护在园林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根据园林建设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策略,促进城市园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白蜡吉丁肿腿蜂过冷却点和其防治栗山天牛幼龄幼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是防治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 Blessig幼龄幼虫的优秀天敌。为了明确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幼虫的最佳虫期和放蜂比例,我们首先在室内研究了不同放蜂比例对栗山天牛幼龄幼虫的防治效果,然后研究了林间白蜡吉丁肿腿蜂对栗山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并测定了该肿腿蜂的过冷却点。结果表明,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最佳虫期为栗山天牛1~2龄幼虫期,其寄生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在栗山天牛为害较重的林区,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的最佳虫蜂比为1:3,其寄生率最高,而且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在补充营养过程中会直接致死较多幼虫,其产生的子代数量也最多,有利于白蜡吉丁肿腿蜂在林间建立稳定的种群。在栗山天牛为害程度较轻的林区,按虫蜂比1:1释放即可。经测定,白蜡吉丁肿腿蜂林间种群的成虫过冷却点平均为-26.2℃,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能够在东北林区栗山天牛发生林分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0.
永泰县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振标 《植物医生》2011,24(3):26-27
根据当地茶叶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通过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示范,总结出一套以农业生态调控为主,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辅,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适时进行科学防治的一套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1.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maire原分布在东北亚国家,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原产地由于为害不重而受关注度不高,因此没有被列入世界各国危险性有害生物监测重点名单之中。但自21世纪初其传入美国和加拿大之后,已造成重大灾害,成为迄今为止北美地区危害性最大和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森林害虫。由于该害虫的高度隐蔽性,在传入地的早期检测非常困难,发现该虫的地点往往其种群已经定殖多年,因此根除策略难以奏效。美国在白蜡窄吉丁入侵初期进行的根除策略失败后迅速启动了生物防治计划。通过国际合作研究,美国从中国引进了3种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Spathius agrili Yang、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 Yang和白蜡吉丁卵跳小蜂Oobius agrili Zhang & Huang,经大量人工繁殖后在林间进行了释放,现已在当地成功建立了天敌种群,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对最近10多年来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简要综述,希望对我国同类蛀干害虫的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双条杉天牛在陕西省的风险分析和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是柏科树木上毁灭性蛀干害虫之一。该天牛主要以幼虫危害侧柏、杜松、圆柏等常绿树种,已经给我国很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目前双条杉天牛已在陕西部分地区危害,为了明确双条杉天牛在陕西省的风险等级,以制定相应管理对策。本研究依据原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赋分标准,对双条杉天牛在陕西省的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在陕西的风险综合评价值R=2.28,该天牛在陕西省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针对双条杉天牛在陕西省的高度危险性,提出了加强检疫、全面普查监测、实施分区防治和加强疫区治理的管理措施。本研究为陕西控制和管理该有害生物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为亚洲本土的林木钻蛀性害虫,近年来已入侵到一些欧洲国家,被列为重要的国际检疫对象。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星天牛的自然天敌种类及其人工利用的研究进展。我国古代曾用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ricius防治危害柑橘树的星天牛,近年来开展了野外释放天敌昆虫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成虫和卵卡防治星天牛的实践,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sichuanensis Xiao对星天牛低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 Miwa&Sonan显示出了良好的生物防治利用前景,在意大利对星天牛的卵寄生率最高达72%。一些欧洲本地拟寄生蜂种类,如柄腹茧蜂Spathius erythrocephalus Wesmael也可寄生入侵当地的星天牛自然种群。此外,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控制星天牛,也具有较好的防治前景,如用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 Petch制成的无纺布菌条已经在日本开发成为一种商品,真菌侵染可引起天牛高致死率。昆虫病原线虫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Filipjev和小卷蛾斯氏线虫S.carpocapsae Weiser也具有作为生物杀虫剂用于控制星天牛幼虫的开发前景。本文还讨论了目前星天牛生物防治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展望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Oobius agrili sp.n. andAvetianella xystrocerae sp.n. (Hymenoptera: Encyrtidae) are described from China.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new species are illustrated.O. agrili is an egg parasitoid of the emerald ash borer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 (Coleoptera: Buprestidae) andA. xystrocerae is an egg parasitoid of the wood borerXystrocera globosa (Olivier)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The two new species are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s of economically important pest insects. The type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IZCAS). http://www.phytoparasitica.org posting May 17, 2005.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作物绿色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害虫治理由化学防治到综合治理再到生态防控进行转移,诱杀技术已成为害虫生态防控的核心技术之一。昆虫诱捕器的研制已发展成由简单到复杂,功能更加多样和实用,现广泛应用在蔬菜、果树、花卉、茶叶、森林等农作物和林业植被的害虫诱杀方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期望未来在绿色植保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农林作物害虫的监测和诱杀防治的角度考虑,对不同构造以及诱集昆虫种类的诱捕器进行了分类,阐述了诱捕器的悬挂高度、布设密度、形状、大小和颜色以及诱芯载体颜色、光源波长等因素对害虫诱捕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农林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山杨楔天牛近年来在新疆塔城地区暴发成灾,目前正呈加剧发展之势。文章综述了山杨楔天牛的为害情况及其分布、寄主、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天敌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促进对山杨楔天牛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松褐天牛的天敌及其对寄主的控制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作者的研究结果,总结和记述了传播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的天敌种类及其控害情况。共有9 7种天敌,其中天敌昆虫4 7种,病原微生物1 7种,捕食性鸟类3 3种。同时对主要天敌种类病原微生物、肿腿蜂、斑头陡盾茧蜂、花绒寄甲、天牛斑叩甲和捕食性鸟类对松褐天牛的控制能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小蠹类昆虫是重要的林业害虫类群,严重威胁我国的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综合比较中国林业小蠹类昆虫的适生性分析方法,有助于把握林业小蠹类昆虫物种分布模型的研究动向。该文归纳整理中国林业小蠹类昆虫的适生性分析文献,统计文献所使用的模型、适生性等级划分标准以及文献来源等信息,并对小蠹类昆虫适生性分析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