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了探明锐顶镰孢菌对接种后苜蓿种苗的致病性,本研究采用菌饼接种法,将分离自4个地点的15个锐顶镰孢菌株接种于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上,接种后14 d 测定相对根长、苗高、发芽率,并计算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参试的15个菌株均显著降低了苜蓿种苗的根长(P<0.05)。总体来看,各菌株之间的致病性有所不同,从苜蓿品种WL-323HQ中分离出来的5号菌株的致病性最强,从WL-525HQ中分离出来的13号菌株的致病性最弱,从WL-525HQ、Legacy、Affinity和Millionaire中分离出来的12号、10号、8号和6号菌株的致病性较强,从Aohan、Farmers、WL-323ML和Dingdian中分离出来的1号、4号、7号和9号菌株的致病性较弱;参试的14个苜蓿品种之间的抗病性也各不相同,Amerimultileaf的抗病性最强,Amerileaf721、Victoria、Powerplant和Legacy的抗病性较强,Sandy、Phabulous、Hunter river和Alfaking的抗病性较弱,Vernal的抗病性最弱。  相似文献   

2.
尖孢镰刀菌的分离鉴定及不同苜蓿品种芽期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龙江省大庆市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评价不同苜蓿品种芽期对根腐病的抗病性,于2018年采集疑似感染根腐病的苜蓿病株,对其进行了病原分离与鉴定。将鉴定得到的致病菌接种于18个品种的紫花苜蓿幼芽,测定相对根长、相对苗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利用隶属函数进行抗病性综合评价。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其对不同苜蓿品种芽期相对根长、相对苗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说明尖孢镰刀菌对苜蓿有较强致病性。抗病性综合评价表明:不同苜蓿品种芽期对尖孢镰刀菌根腐病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龙牧801’‘斯贝德’‘SK3010’‘巨能-CR’‘肇东’‘DS310FY’‘WL168HQ’‘WL354HQ’‘TG4’‘WL319HQ’‘擎天柱’‘WL298HQ’‘龙牧806’‘北极星’‘皇后’‘北极熊’‘CW2000’‘敖汉’。  相似文献   

3.
麻黄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1年从宁夏麻黄基地采集麻黄根腐病病株样品10份,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及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发病部位分离物中主要优势菌群为镰孢属(Fusarium spp.)。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和复合接种试验发现,微胶镰孢Fusarium subglutinans致病性最强,接种后发病株率达60%以上,尖孢镰孢F. oxysporum、半裸镰孢F. semitectum、茄镰孢蓝色变种F. solani var. coeruleum和茄镰孢F. solani致病性弱,接种发病率为10%~20%,它们和微胶镰孢混合接种后的发病率均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其中微胶镰孢与含尖孢镰孢或半裸镰孢的组合接种发病率高于不含这2种镰孢的组合。病株上获得的其它分离物均无致病性。证实麻黄根腐病是以微胶镰孢为主要病原,并由尖孢镰孢、半裸镰孢和其它几种镰孢复合侵染导致的一种病害。  相似文献   

4.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特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1-2002年在渭北旱塬麟游县对苜蓿王、阿尔冈金、WL-323、WL-323HQ、WL-323ML、WL-324、农宝、巨人、金皇后、西香、西河、会宁等12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的生长特性和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田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王、阿尔冈金、wL-323ML、西香苜蓿产草量潜力较大,再生性强、综合性状好,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地方品种会宁在产草量、再生性、直立性等方面均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5.
不同苜蓿品种对镰孢菌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守彦  李敏权  赵慧 《植物保护》2011,37(1):110-114
为探明苜蓿不同品种对能引起苜蓿根腐病的茄镰孢(Fusarium solani)、半裸镰孢(F. semitectum)、弯角镰孢(F. camptoceras)等3种镰孢菌的抗性差异,提供筛选抗耐病性材料的新来源,通过室内盆栽法,对30个苜蓿品种(系)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各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中‘德里兰德’、‘新疆大叶’、‘苜蓿王’对半裸镰孢表现为抗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8.11、19.93、19.96,占鉴定总数的10%;总体来看,‘猎人河’等7个品种表现耐病,病情指数为25.30~39.95,占鉴定总数的23.3%;‘甘农2号’等18个感病品种,病情指数为40.55~59.56,占鉴定品种总数的60.0%;‘德宝’等5个品种为高感,平均病情指数为61.7~68.6,占鉴定总品种数的16.7%,无免疫和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马铃薯干腐病菌种类鉴定及致病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将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马铃薯干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和病原菌纯化,得到27个镰刀菌菌株,通过致病性鉴定,其中的1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运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上述18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为6种镰刀菌,分别为拟枝孢镰孢(Fusarium sporotrioides)、茄镰孢(F.solani)、接骨木镰孢(F.sam-bucinum)、拟丝孢镰孢(F.trichothecioides)、燕麦镰孢(F.avenaceum)和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solanivar.coerule-um)。同时对上述6种镰刀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镰刀菌致病性不同,以接骨木镰孢、燕麦镰孢和拟丝孢镰孢致病力最强,拟枝孢镰孢致病力最弱。  相似文献   

7.
园林菟丝子生防真菌喷施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溶睦真菌孢子萌发和温度对菌种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蔗糖可提高细交链孢孢子的萌发率,1‰吐温能使茶褐斑拟盘多毛孢孢子提前萌发并提高萌发率,对于半裸镰孢孢子,2%蔗糖,1‰吐温和无菌水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菌种的致病性随温度升高而加强,半裸镰孢和细交链孢可以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实现侵染。  相似文献   

8.
园林菟丝子生防真菌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首次从大花菟丝子感病藤茎上分离到半裸镰孢、腐皮镰孢、细交链孢和茶褐斑拟盘多毛孢等4种病原真菌。室内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这4种真菌均能使日本菟丝子和大花菟丝子感病而死,致病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腐皮镰孢、半裸镰孢、茶褐斑拟盘多毛孢和细交链孢。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青稞根腐病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青海省青稞根腐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于2016年6—9月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刚察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苗期及成株期青稞上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集19份根腐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青海省青稞根腐病分布广泛,发病率较高,为10%~20%;发病植株长势弱、发黄,茎基部缢缩腐烂,穗白粒瘪,茎秆发褐或黑红;19份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得到93株病原菌菌株,其中73株为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9株为木贼镰孢F.equiseti,11株为锐顶镰孢F.acuminatum;木贼镰孢的绝对病情指数最强,为79.43,燕麦镰孢次之,为50.90,锐顶镰孢最弱,为23.70,各病原种间及种内致病性差异显著。根据分离率及各病原菌致病性综合确定燕麦镰孢为青海省青稞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拟康宁木霉Hailin菌株对马尾松幼苗的促生和防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株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比对分析的方法进行了Hailin菌株的鉴定,采用平皿对峙法研究了Hailin菌株对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效果,测定了接种尖孢镰孢菌和Hailin菌株后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幼苗的发病率和生长指标的影响。经形态学、分子鉴定和进化树分析,菌株Hailin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Hailin菌株与尖孢镰刀菌平皿对峙培养5d后,对其抑制率为77.78%;蘸根针刺微伤处理接种Hailin菌株30 d后,对马尾松幼苗立枯病的防治率为58.3%;接种Hailin菌株与不接种的马尾松幼苗相比,其株高、湿重、根长分别提高了3.86%、78.74%和13.2%。Hailin菌株抑制尖孢镰孢菌的作用机制包括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以及通过产生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其中,Hailin菌株通过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和挥发性代谢产物对尖孢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7.80%和77.8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萌发试验,以80份引进紫花苜蓿主推品种为材料,研究1.2% NaCl处理对紫花苜蓿萌发期根长、芽长、发芽指数、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及根芽比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紫花苜蓿萌发期的耐盐性开展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盐胁迫极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1),不同品种间的变异系数介于0.008~0.723。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3.922%。发芽势与根芽比可作为紫花苜蓿萌发期耐盐性筛选的主要评价指标。聚类分析结果将80份紫花苜蓿品种划分为5个级别,其中强耐盐级别包括9份品种;较强耐盐级别包括14份品种;中等耐盐级别包括43份品种;弱耐盐级别包括13份品种;最弱耐盐级别包括1份品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萌发期强耐盐级别紫花苜蓿品种为:WL168HQ、游客、天马、迪特、巨能801和巨能995。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了抗蚜株率、感蚜指数和改进的感蚜指数3种评价方法对14个苜蓿品种抗蚜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抗蚜株率为标准,'甘农9号'抗性最好;以感蚜指数为标准,'阿尔冈金'抗性最好.而采用改进后的感蚜指数评价方法可将14个苜蓿品种分为7个等级,其中'WL-319,为高感品种,'巨能II,为感虫品种,'新牧4号'甘农5号...  相似文献   

13.
临麦系列春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省临夏州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作者于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低温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进行了苗期、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并于2010-2014年对临麦系列春小麦品种‘临麦32号’~‘临麦36号’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8个试验点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临麦32号’苗期对所有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成株期对CYR29和CYR32表现中抗-中感;‘临麦33号’除对CYR29苗期表现免疫、成株期表现中抗-中感外,对其余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对自然诱发的条锈病,两品种也表现感病;‘临麦34号’和‘临麦36号’除对新菌系G22-9、G22-14表现感病外,对其余菌系表现抗病,但自2013年开始两品种在田间也表现感病;‘临麦35号’全生育期对接种及自然诱发的条锈菌均表现抗病。苗期选用24个国内外供试条锈菌单孢菌系进行基因推导分析,发现供试临麦系品种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的抗性谱均不一致,初步推测供试临麦系品种含有未知抗条锈基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离体针刺接种法初步探讨了广西杧果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Colletotrichum asianum和C.fructicola在不同品种杧果上的危害症状及致病力,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这2种病菌代表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C.asianum和C.fructicola侵染同一品种杧果的症状仅有细微的差别;每种病菌对不同品种杧果的致病力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C.asianum对‘桂七杧’的致病力最强,对‘台农一号杧’的致病力最弱,C.fructicola对‘金煌杧’的致病力最强,对‘四季蜜杧’的致病力最弱。咪鲜胺对C.asianum和C.fructicola的代表菌株的EC 50分别为0.0395~0.1322μg/mL、0.0571~0.1574μg/mL,吡唑醚菌酯对C.asianum和C.fructicola的代表菌株的EC 50分别为0.0109~0.5616μg/mL、0.1511~0.4474μg/mL,其中C.asianum对吡唑醚菌酯的最大EC 50是最小EC 50的51.5倍,存在抗药性风险。研究结果为杧果炭疽病的正确诊断、防治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离体叶接种方法进行稻纹枯病菌群体致病力和水稻抗病力测定,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图解分析发现,病菌群体的致病力呈现连续变异的数量性状特征,服从正态分布;菌株与品种的致病互作中,菌株间的差异、品种间的差异、以及菌株-品种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互作效应对致病反应的变异所起的作用很小,致病反应的变异主要由菌株效应的差异或者品种效应的差异造成;大多数菌株在品种“中浙优1号”上的致病力排序与在“特优524”上的排序趋势是一致的;大多数品种对菌株2008-126-2的抗病力排序与对菌株2008-88-1的排序趋势是一致的。依结果认为寄主水稻的抗病力也服从正态分布。基于这些分布特征和致病互作特征,可以认为,一般要体现病害差异的试验,水稻寄主应选用中等抗病力的品种,病菌应选用中等致病力的菌株。抗病育种实践中,进行品种资源抗病性评价时,可采用二步行策略,第一步先用一个中等致病力菌株对所有品种先行鉴定,第二步用一个强致病力(或弱致病力)菌株对高抗病力(或低抗病力)的品种再行鉴定。同理,病菌材料的致病性评价也可采用二步行策略,第一步先用一个中等抗病力品种对所有菌株先行鉴定,第二步用一个高抗病力(或低抗病力)品种对强致病力(或弱致病力)的菌株再行鉴定。品种抗病性(或菌株的致病性)的鉴定结果可以采用正态分布函数计算法进行分组归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我国甘蓝主栽区黑腐病菌株种类与致病力水平,为优化抗病性鉴定方法、筛选抗病品种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分别采集了10个省域的黑腐病病叶,经过分离纯化与分子鉴定,获得了26个典型甘蓝黑腐病菌株;选用5个甘蓝抗、感品种作为鉴别寄主,以甘蓝黑腐病菌株的悬浮液为接种体,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省域的黑腐病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致病力最强的是YU,病情指数平均值为38.31;致病力最弱的是SH,病情指数平均值为17.03。来源于不同海拔高度的甘蓝黑腐病菌株致病力最强的是G1500,病情指数平均值为37.93;最弱的是G800,病情指数平均值为19.80。根据鉴别寄主抗感反应将26个黑腐病菌株划分为12类致病型,发现来自不同地域的甘蓝黑腐病菌株间存在着显著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对甘蓝品种的致病力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菌株YU致病力最强,菌株YU可作为甘蓝抗病性鉴定的主要致病菌株,指导抗病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我国甘蓝主栽区黑腐病菌株种类与致病力水平,为优化抗病性鉴定方法、筛选抗病品种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分别采集了10个省域的黑腐病病叶,经过分离纯化与分子鉴定,获得了26个典型甘蓝黑腐病菌株;选用5个甘蓝抗、感品种作为鉴别寄主,以甘蓝黑腐病菌株的悬浮液为接种体,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省域的黑腐病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致病力最强的是YU,病情指数平均值为38.31;致病力最弱的是SH,病情指数平均值为17.03。来源于不同海拔高度的甘蓝黑腐病菌株致病力最强的是G1500,病情指数平均值为37.93;最弱的是G800,病情指数平均值为19.80。根据鉴别寄主抗感反应将26个黑腐病菌株划分为12类致病型,发现来自不同地域的甘蓝黑腐病菌株间存在着显著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对甘蓝品种的致病力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菌株YU致病力最强,菌株YU可作为甘蓝抗病性鉴定的主要致病菌株,指导抗病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8.
烟草根黑腐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品种抗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草根黑腐病由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 (Berk.et Br.)Ferr.)引起,主要为害烟株的根部,可使根部组织呈特异性黑色坏死而导致烟苗死亡或地上部分生长不良。该病是世界性的烟草病害,在各产烟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普遍发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安徽、云南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