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当归产量及阿魏酸含量的影响,为当归栽培措施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当归阴干后称重测定产量,阿魏酸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当归产量以遮阳率50%为最高,其次为遮阳率75%;阿魏酸含量随遮阳率的升高而增加,以遮阳率75%为最高,其次为遮阳率50%。结论:适当降低光照强度有利于当归产量形成和阿魏酸积累,遮阳率为50%~75%可提高当归产量及阿魏酸含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模式对当归产量及阿魏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当归产量及阿魏酸含量的影响,为筛选当归高效栽培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阴干称重测定当归产量;阿魏酸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当归产量及阿魏酸含量均以大棚栽培为最高,其次为黑色地膜覆盖。结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及大棚栽培均有利于当归产量形成及阿魏酸积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甘肃岷县不同海拔当归产量和阿魏酸含量变化,为扩大当归生产适宜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当归产量以阴干后称重测定,阿魏酸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当归产量随海拔升高其变化规律不明显,海拔2 624 m产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2 624-2 810 m海拔范围当归平均产量最高。当归中阿魏酸含量在2 294-2 624 m海拔范围内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2 624 m阿魏酸含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2 294-2 519 m海拔范围当归平均阿魏酸含量最高。结论:2 624-2 810 m海拔范围有利于当归产量增加,2 294-2 624 m海拔范围有利于当归中阿魏酸含量增加,因此,在2624 m海拔下有利于提高当归产量和阿魏酸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不同产地当归药材中阿魏酸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8批不同产地的当归药材中阿魏酸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阿魏酸在0.24-3.1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7%,RSD 1.2%。不同产地当归药材中的阿魏酸含量差异较大,云南产最高,甘肃次之,四川较低,其中道地产区岷县处于中等水平。结论:以单一指标成分阿魏酸来评价当归药材质量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多指标成分,以有效评价当归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当归中阿魏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以2%碳酸钠为溶剂,在λex为343nm、λem为463nm处测定当归的荧光强度。结果:阿魏酸含量在0.3-3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19.469x+4.8058,r=0.997,阿魏酸对照品在3h内稳定,表明该法灵敏度高、重现性较好,且操作简便。结论:荧光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当归药材中阿魏酸含量的测定,且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6.
在青海省海西州寒旱地区,以紫花苜蓿为材料,开展了不同补充灌溉水平下的大田试验,测定了牧草产量、生长特性、水分及光能利用效率等,以揭示高寒地区灌溉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寒地区,补充灌溉能改善苜蓿的生长。随灌水水平的提高,苜蓿的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水分和光能利用效率、叶茎比等均提高,灌水量60mm/次、灌水时期为苗期、分枝期和开花期处理下苜蓿的年干物质产量最高,达6205kg/hm~2。因此,在青海省海西州高寒地区紫花苜蓿草地管理中,可采取灌水量60mm/次、年内全生育期灌水3次的补充灌溉模式,在这种灌溉模式下的紫花苜蓿草地可表现出较优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7.
筛选适宜当归生长、保证药材产量和质量的配方肥,为当归标准化栽培提供有效技术支撑。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20-15-10、18-13-9、27-14-10和18-23-10(N-P2O5-K2O)4个配方处理,以常规施肥和不施肥为对照,测定根长、芦头茎粗、单根鲜重及浸出物、阿魏酸和挥发油含量等指标,研究不同配方肥对当归药材形态性状、鲜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肥18-13-9(N-P2O5-K2O)按1 050 kg/hm2基施对当归成药期根部物质积累、药材商品性状及鲜产量的提高均具有显著效果。就药材质量性状而言,施肥在促进当归根系物质积累的同时降低了药材质量性状,但各指标均高于药典标准。综合当归药材产量和质量性状指标,长效硫基肥18-13-9(N-P2O5-K2O)按1 050 kg/hm2基施更适合当归标准化栽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煎煮时间对当归水煎液中阿魏酸溶出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当归水煎液中的阿魏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当归在煎煮2.5 h(90 min、60 min)时,其阿魏酸含量最高,而后随着时间延长有所下降。结论:当归宜采用一煎90 min,二煎60 min的煎煮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相同灌水量、不同灌溉方式对宁夏盐池地区苜蓿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计了大水漫灌、喷灌和埋深分别为10,20,30 cm 3种地下滴灌处理,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分布特点、水分利用率及苜蓿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0~100 cm深的土层中,相同灌水量、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的含水率呈地下滴灌大水漫灌喷灌的趋势,分别为21.20%、19.13%、18.38%;不同灌溉方式的水分利用率为地下滴灌大水漫灌喷灌,分别为5.2,5.0,4.9 kg/m~3;全年风干草总产量以埋深30 cm的地下滴灌年产量最高,为16 191.75 kg/hm~2,显著高于喷灌的产量(14 670.15 kg/hm~2,P0.05),但与大水漫灌的产量(14 946.75 kg/hm~2)间差异不显著(P 0.05);埋深为30 cm的地下滴灌处理纯利润(19 673.40元/hm~2)显著高于喷灌的纯利润(17 238.45元/hm~2,P0.05),收益提高14.1%。说明埋深为30 cm的地下滴灌可有效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苜蓿收益,该灌溉方式可在宁夏盐池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制定适合在科尔沁沙地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灌溉制度,本试验设2个单因素处理,分别为5个灌溉定额和4个灌溉频率处理,通过分析其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以期制定最合适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定额对紫花苜蓿粗蛋白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当灌溉定额为546 mm时,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为39.43%,苜蓿的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定额。不同灌溉频率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2 d灌水1次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42.45%左右,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频率。可以通过0~2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来判断是否缺水,该地区土壤的最佳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宁夏地区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最适合的灌水及施肥量,以‘甘农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4个灌水梯度(900、1350、1800和2250 m3·hm-2),副区为5个肥料梯度(N-P2O5-K2O:0-0-0、9-45-60、18-90-120、27-135-180和36-180-240 kg·hm-2),分别对不同处理的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及种子产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灌水和施肥可以提高苜蓿种子产量,随着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苜蓿种子产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灌水对苜蓿的小花数、花序数、结荚数、种子数、结荚率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经通径分析得出,花序数、生殖枝数、千粒重和结荚率对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在灌水量为900 m3·hm-2、施肥量为27-135-180 kg·hm-2时,苜蓿种子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通过回归寻优模型,得出在...  相似文献   

12.
灌溉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灌溉时期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产量、质量、耗水量和蒸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2茬紫花苜蓿的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第1茬灌溉返青水+分枝期灌水、第2茬刈割后5 d灌水产量较高;第3茬紫花苜蓿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3茬紫花苜蓿的叶茎比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建议北京地区种植紫花苜蓿应在第1茬返青期+分枝期和第2茬刈割初期灌水,第3茬应少灌水或不灌水。紫花苜蓿各茬的耗水量随水分供应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适当水分条件下紫花苜蓿蒸散率最小,表现为第1茬紫花苜蓿在返青6 d灌水的蒸散率最低,为278.53,第2茬刈割后5 d灌水的最低,为360.58,第3茬不灌水处理最低,为420.56,3茬紫花苜蓿刈割后5 d+分枝期灌水的蒸散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宁夏引黄灌区水肥耦合对羊草产量、品质及种子产量的影响,以中科2号羊草为研究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水分处理,副区为肥料处理,运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及归一化方法,寻求满足多目标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灌水施肥制度。结果表明,灌水对种子和干草的产量、肥料偏生产力(PFP)、灌溉水分利用率(iWUE)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P<0.05);施肥对种子和干草的产量、PFP、品质和干草iWUE有显著影响(P<0.05);水肥交互对千粒重、抽穗率、品质、干草PFP和iWUE均有显著影响(P<0.05)。灌水量为360 mm、施肥量为132 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灌水量为360 mm、施肥量为540 kg·hm-2时干草产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最高。综合分析得出,水肥耦合效应根据羊草生产目的而定。羊草种植以收获干草和饲草品质为目的,可将灌水量定为288~360 mm、施肥量为324~540 kg·hm-2;羊草种植以收获种子和肥料高效利用为目的,可将灌水量定为288~360 mm、施肥量为108~216 kg·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熏硫剂量对当归组织结构、pH值及阿魏酸含量的影响,为提高中药材传统加工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收集新鲜当归和市售熏硫当归样品,对新鲜当归药材分别以高剂量(5.0%)、中剂量(1.0%)、低剂量(0.2%)3个不同剂量进行熏硫加工;采用显微技术对其油室(分泌腔)形态、数目进行观察;通过pH计测定其浸出物的pH值;采用HPLC测定其阿魏酸的含量。结果:熏硫后当归外观色泽变浅,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单位面积(mm~2)上油室大小、数目及分布均显示出一定差异。随着熏硫剂量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油室直径增大、油室数量减少、油室破裂较多。熏硫后当归浸出物pH值降低,5%熏硫剂量时当归浸出物pH值降低最为明显(21.98%)。当归中阿魏酸含量随熏硫剂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1%熏硫剂量时当归中阿魏酸含量增加最为明显(11.88%)。结论:熏硫对当归药材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当归药材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产地加工应严格控制熏硫剂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西宁地区白马牙玉米不同播种量对植株密度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在播种量为4.5,9.0,13.5,18.0g/m~2,行距为60cm下点播,乳熟期收割时植株密度分别为8.3,14.1,29.8,38.9株/m~2,差异极显著,鲜重分别为7.0,10.1,14.2,13.9kg/m~2,以播种量13.5g/m~2的鲜重产量最高,与4.5,9.0g/m~2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西藏林芝地区阿尔冈金紫花苜蓿与高羊茅混播的效果,试验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别建立阿尔冈金紫花苜蓿单播(5 g/m~2)、高羊茅单播(22 g/m~2)、阿尔冈金紫花苜蓿与高羊茅混播(2.5 g/m~2+11.0 g/m~2)3种处理(1组、2组、3组),测定株高、干草产量、营养价值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平均株高依次为2组3组1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1组的干草产量最高,其次是3组,2组最低,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3组高于2组,低于1组;粗纤维含量2组显著高于1组(P0.05);水分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1组最高,3组最低;土壤容重3组=1组2组,总孔隙度2组3组=1组,土壤自然含水量1组2组3组,pH值3组1组=2组,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阿尔冈金紫花苜蓿和高羊茅混播牧草产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种间竞争,呈现出协调生长关系;混播的牧草粗蛋白含量高于禾本科牧草、粗纤维含量低于禾本科牧草,使牧草营养价值提高,同时提高了土壤pH值,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适合在西藏林芝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水提当归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为三因素,分别以当归多糖、阿魏酸含量为指标,采用HPLC与紫外分光光度计结合的方法测定。结果:传统水提当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12倍量水,提取时间2 h,提取3次。结论: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化当归水提工艺后,当归多糖、阿魏酸的综合得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王婷  王开丽  豆鹏鹏  黄晶  张旭泽  苗正洲  王堃 《草地学报》2022,30(12):3184-3190
为探究河北坝上地区饲草与作物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本研究在河北省察北管理区种植3种一年生饲草(燕麦Avena sativa L.、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和4种主要农作物(莜麦Avena chinensis Metzg.、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通过种植试验比较一年生饲草和农作物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一年生饲草产量高于农作物,其平均水分利用率(52.93%)比农作物水分利用率(36.33%)高出16.60%,玉米产量(63.92t·hm-2)最高,水分利用率最高(141.80%),马铃薯(19.53%)水分利用率最低;一年生饲草水分利用率由植株磷含量、植株钾含量、温度、细胞间CO2浓度、鲜干比共同解释;农作物水分利用率由茎叶比、植物氮含量和细胞间CO2浓度共同解释。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桑树产叶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在灌足冬水和生育期降雨量为203~260mm的情况下,桑树生长前期控制灌水,生长旺盛期进行适时适量灌溉,毛灌溉定额为213~275m~3/666.7m~2,桑田产叶量可达到2102.1~2245.2kg/666.7m~2以上,实现了节水和高产稳产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灌溉对高羊茅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猎狗5高羊茅为材料,研究了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灌水量和灌水时间对高羊茅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返青到种子收获,灌4次水(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灌水,每次灌水量为900m3/hm2)生殖枝/m2最高,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小穗、种子数/小穗接近最高;潜在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最高.在种子发育早期(盛花期后7d),灌4次水种子标准发芽率最高,老化发芽率最高,种苗芽长最长,芽重最重.种子发育后期,不同的灌溉处理对高羊茅种子质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