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半个世纪来,国内外学者在人畜锥虫病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仍未研制出一种有效的防治锥虫病的方法.究其原因,主要是锥虫具有不断发生抗原变异和对被感染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抑制的特性,也是锥虫的两种重要的免疫逃避机制.本文主要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介绍.一、锥虫引起的免疫抑制现象动物感染锥虫病后,免疫系统发生很大变化,而广泛性免疫抑制是其主要特征之一.锥虫引起宿主的免疫抑制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Rolants发现,锥虫所引起的免疫抑制是一种主动抑制,它与寄生在宿主体内的活锥虫有关,即锥虫的分泌产  相似文献   

2.
锥体科寄生原虫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如非洲睡眠病和枯氏锥虫病以及利什曼原虫病(黑热病)等,如不加以治疗,致死率可达100%。为了探索防治寄生虫感染的手段,以锥体科寄生原虫为模型研究寄生虫赖以生存的机制,免疫逃避、耐药性和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等机制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文章以寄生虫赖以生存的机制为切入点,展望了我国预防寄生虫感染和研制寄生虫疫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寄生虫为了获得在宿主体内生存,而形成一套逃避宿主免疫保护反应的能力,称为免疫逃避反应能力,这样寄生虫与宿主能在相互抗争中又能维持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这种免疫逃避是寄生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根据免疫逃避机制可分为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4.
新科技讲座:第八讲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虫为了获得在宿主体内生存,而形成一套逃避宿主免疫保护反应的能力,称为免疫逃避反应能力,这样寄生虫与宿主能在相互抗争中又能维持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这种免疫逃避是寄生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根据免疫逃避机制可分为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锥虫通过不断地产生表面变异糖蛋白(VSG)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但在锥虫感染过程中,宿主机体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免疫系统不但能够对其进行免疫应答,还能将侵入的锥虫部分或全部的免疫清除。目前认为,抗锥虫免疫主要由体液因素介导,其中抗 VSG 抗体(特别是 IgM)是宿主抵抗锥虫感染的主要因素。但是,单靠抗体还不能完全清除感染的锥虫,各种吞噬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对最后消灭锥虫起着重要作用。此外,  相似文献   

6.
寄生虫病带来了相当大的社会经济影响,人畜共患寄生虫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并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人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寄生虫存在很多形式的免疫逃避机制,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未达到理想的预防寄生虫病的效果,很多研究表明DNA疫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的有效方法。D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可同时诱导机体产生持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通过在宿主内表达外源蛋白来提供保护性免疫。DNA疫苗与其他亚单位疫苗不同的是,免疫原由摄取抗原编码DNA的细胞在宿主内合成。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也能进行抗原加工、修饰并递呈到宿主的免疫系统中,类似于自然感染的方式。笔者就DNA疫苗免疫机制、设计原则、免疫途径、优缺点及近几年寄生虫DNA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寄生虫DNA疫苗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伊氏锥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侵袭牛、马、骆驼等家畜,对畜牧业危害严重。动物感染伊氏锥虫后,机体能产生强烈的兔疫应答,但由于锥虫不断改变其表而糖蛋白结构,产生免疫逃避,因而机体不能最终清除锥虫的感染[1]。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两种作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我们实验感染家兔,同时检测家兔的免疫反应和观察家兔的病理变化,旨在初步探讨兔疫反应在锥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锥虫病的致病机理,为伊氏锥虫病的免疫学和病理学提供资料。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小鼠,雄性家兔。购于解放军农牧大学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我国发现的锥虫有伊氏锥虫、马媾疫锥虫、路氏锥虫、泰氏锥虫和鸡锥虫。这些锥虫有广泛的宿主群。不少经济动物感染锥虫病后,未经及时诊治而死亡,给国民经济造成很大损失。近几十年,我国在锥虫病的流行病学、免疫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特别在伊氏锥虫病、马媾疫和泰氏锥虫病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主要就目前我国锥虫病的研究情况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
锥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原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北部、拉丁美洲及亚洲的部分地区。其中由罗德西亚锥虫(Trypanosme rhodesiense)等引起的非洲睡眠病(Sleeping disease)是人畜共患的锥虫病;由克氏锥虫(T. Cruzi)引起的南美恰氏病(Chaga's discase)是人类锥虫病。我国的锥虫病是由伊氏锥虫(T. evansi)引起的,主要危害牛、马和骆驼等家畜。近年来,随着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对锥虫病的免疫研究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蜱虫病是被蜱虫叮咬而感染,造成牛充血、水肿和继发性病症;锥虫病是感染锥虫后引起牛贫血、黄疸、高热、体表浮肿等。由于牛的品种不同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牛对蜱虫病和锥虫病的抗性不同,加大了防治和研究的难度。寄生虫寄生于畜体中,就会和宿主产生一定的互作关系,引起机体代谢、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等发生变化。因此,从分子机制入手可以更深入了解致病原因和抗病机理。该文主要从牛蜱虫病与锥虫病概况、牛对蜱虫病与锥虫病的抗虫性能、牛抗蜱虫病与抗锥虫病的分子机制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牛寄生虫病防治和培育优良牛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锥虫病是由媾疫锥虫和伊氏锥虫引起的一种以马属动物(下统称马)为主要宿主的原虫病。我县1984年普查时检出阳性率为2.86%,并对阳性马用“拜耳205”进行防治,至今相隔10年。为进一步查清马锥虫病疫情情况,特进行本次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从各种各样的病毒免疫逃逸机制中归纳概括出病毒逃避宿主抗感染反应的三个大方面,包括病毒逃避体液免疫系统的识别、病毒抑制细胞免疫应答以及病毒干扰免疫效应功能,以期为研制新的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参考。在宿主和病毒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宿主发展了各种免疫机制以清除病毒,而病毒则进化出各种免疫逃逸机制来躲避宿主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3.
寄生虫的抗原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寄生虫的抗原变异情况和消除抗原变异对免疫预防影响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评述,许多种类寄生虫绝大部分表面怕变异频繁,从而逃避了宿主动物的免疫作用,变异最频繁的是各种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锥虫,其次是寄生于人和灵长类动物的几种疟原虫,再其次是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的巴贝斯虫,还有几种属鞭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蠕虫的寄生虫,一般认为导致抗原变异的作用机制是表达抗原的基因发生了改变,正在表达的基因停止表达,而同时另一个基因却活化了,对于某些寄生虫抗原变异的规律虽已有揭示,但尚未揭示清全部主要规律,另一些种类寄生虫的抗原变异规律尚不清楚,基因活化的调控亦不甚清楚。抗原变异逃避了宿主动物的免疫,人们已提出了多种克服了的方法与设想,有些已在实验试验中出现端倪,但尚未形成临床上实用的技术,文章对它们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是能够感染牛的一种重要的致病性支原体。牛支原体能够在宿主中持续存在并引起慢性疾病,包括肺炎、乳腺炎、耳炎、生殖障碍、关节炎、脑膜炎以及角膜结膜炎。由于临床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以及缺乏商业可用的敏感性诊断工具和有效的疫苗,牛支原体引起的疾病很难预防和控制。牛支原体能够造成长期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其通过表面抗原高频率变异、规避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入侵宿主细胞、形成生物膜以及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等方法逃避宿主天然和适应性免疫。深入理解牛支原体的免疫逃避机制有助于研制更好的牛支原体诊断工具和疫苗,也将进一步促进牛支原体预防与控制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能够引起幼龄动物和婴幼儿发生腹泻疾病,危害人和动物身体健康。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治疗该病。RV NSP1是其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应答的关键蛋白,具有介导IRFs、RIG-I、β-Tr CP、TRAFs和STATs等宿主免疫应答通路中的重要分子降解的功能,从而逃避宿主免疫。RV在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可以破坏微循环,感染导致小肠绒毛细胞死亡脱落;RV NSP4蛋白介导多种离子非正常转运;刺激肠神经系统等多种途径致使机体产生病理损伤,发生腹泻甚至严重可致死亡。了解轮状病毒感染后的免疫逃避机制和病理损伤机制对于研制高效疫苗和靶向药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克服锥虫抗原变异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干扰,探索伊氏锥虫病高效保护性抗原,根据伊氏锥虫在宿主体内第一次发生变异产生的变异抗原免疫原性相同的规律,设计了伊氏锥虫变异前抗原(VSG1)和第二次变异所产生的抗原(VSG2)复合物作免疫原,对小鼠进行免疫与单用变异前抗原免疫鼠相比较,两组鼠都用带变异前抗原的虫攻击,另以未免疫的鼠作对照,结果VSG1+VSG2免疫组小鼠8只全部获得保护,单用VSG1免疫组小鼠10只和未免疫组小鼠10只血中全部出虫而死亡,前者比后者出虫时间和存活时间延长,提示运用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这一规律设计的这种免疫复合物,能激收缩主克服虫体抗原变异对免疫保护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严重影响养殖业发展。该菌为了能在宿主体内建立感染,已具备了多样化的和复杂的策略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已发现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逃避机制包括干扰或逃避宿主的吞噬作用,抵抗中性粒细胞、抗菌肽、补体介导的杀伤作用,降解免疫球蛋白或封闭抗体活性,形成生物膜等,除此之外,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MT)还参与多种免疫逃避活动。本文就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逃避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锥虫病疫苗     
组织培养技术的进展把锥虫病防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位于肯尼亚的国际动物疾病研究室(ILRAD)工作的细胞生物学家们,先次应用在组织培养中生长的锥虫制备了一种疫苗。 ILRAD的细胞生物学家小组的领导人Hiroyuki Hirumi叙述了多年来的方法学研究是如何导致这种疫苗研制成功的。锥虫病的威协使非洲一些地区无法饲养家畜(最主要的是牛),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寄生虫病创新团队揭示扁形动物蠕虫免疫逃避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该研究利用具有广泛宿主适应性(可感染90种以上动物宿主)的寄生虫—细颈囊尾蚴为研究对象,通过高质量全基因组、转录组等解析,系统比较了其他绦虫、血吸虫等免疫调节相关基因的遗传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牛伊氏锥虫病是由伊氏锥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寄生在牛的血液中,且随着血液中伊氏锥虫繁殖的逐渐旺盛,大量的寄生虫会跟随血液的流动进入各大组织器官。本文针对牛伊氏锥虫病的发病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依据、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