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番茄品种区域试验的AMMI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番茄品种区域试验中,品种的产量性状在各试验点的表现是不一致的,说明品种与环境(G×E)存在交互作用。用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只解释了G×E交互作用很少一部分。加性主效应和乘积交互作用模型(简称AMMI模型),能更多地解释G×E交互作用。并且借助于双标图可以直观地描绘和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寻一种适合我国南方地区高效配套栽培菜用黄麻的技术,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品种、密度和留桩高度对菜用黄麻嫩叶产量和种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留桩高度对菜用黄麻嫩叶梢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都是最大,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09C麻菜繁-1、福农1号及福农5号3个品种间,6 000株/667 m2、8 000株/667 m2及10 000株/667 m2三个密度间的嫩叶产量与种子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鸡腿菇不同覆土厚度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米青山  杜纪格 《食用菌》2005,27(1):37-38
试验设置6个不同的覆土厚度栽培鸡腿菇,结果表明,覆土厚度3~6cm,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和覆土厚度1~2cm的产量差异显著,其中覆土厚度4~5cm的和覆土厚度1~2cm的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翠白3号为试材,研究温度、光照强度及渗透势对普通白菜下胚轴长度、伸长速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单一环境因子的影响效应及复合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温度、光照强度、渗透势协同作用条件下,不同处理间普通白菜下胚轴长度及伸长速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弱光×高温×低渗处理的下胚轴长度、伸长速率均达到最大值,强光×低温×高渗处理最小。光照强度对下胚轴伸长的调控作用在下胚轴快速伸长期、平缓伸长期及伸长停滞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温度和渗透势的影响效应仅在下胚轴快速伸长期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环境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温度×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渗透势的交互作用分别在下胚轴快速伸长期和平缓伸长期达到极显著水平,光照强度×温度×渗透势的三因子互作效应在下胚轴快速伸长期达到极显著水平。综上,光照强度是影响普通白菜下胚轴伸长的主效环境因子,且与温度和渗透势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在普通白菜下胚轴快速伸长期和平缓伸长期效应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瓜菜》2016,(6):35-37
为了探究水肥一体化栽培对秋播大白菜生长的影响,以生产上推广应用的6个大白菜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水肥一体化栽培,并以大田栽培为对照,调查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栽培的6个大白菜品种在结球初期的平均株幅为58.63 cm,比大田栽培的宽2.36 cm;其中‘新乡小包26’‘秦白2号’的株幅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6个大白菜品种的平均叶片数量为25.3,较大田栽培的多2片,达到显著水平。在收获期,水肥一体化的单株平均产量为0.41 kg,较大田栽培的高0.05 kg,极显著高于对照。水肥一体化栽培在大白菜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合洞庭湖区大棚秋延后暨剪枝再生栽培的辣椒品种,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引进8个辣椒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测定株高、开展度、果长、果宽、单果质量、折合667 m^(2)产量等指标,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探究农艺性状对辣椒产量的影响,结合聚类分析筛选辣椒优良品种。结果表明,不同辣椒品种间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兴蔬皱辣2号表现较为优异。在秋延后栽培中,株高、果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果宽、单果质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再生栽培中,果宽、单果质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3个主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85%以上,主成分1中占比较高的指标为果宽、单果质量和折合667 m^(2)产量,果宽、单果质量对辣椒产量具有提升作用。聚类分析将品种分为4大类,以产量作为重要指标,筛选出皱皮椒兴蔬皱辣2号,其综合表现最佳、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达到4059.57 kg,其次是牛角椒兴蔬201,每667 m^(2)产量为3341.47 kg,2个品种均符合洞庭湖区市场需求,适合作为秋延后暨再生栽培辣椒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栽培密度和氮磷肥对陇薯6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陇薯6号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及施磷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陇薯6号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达显著水平.各栽培因子对陇薯6号产量的影响为:栽培密度>氯>磷,各因子间交互作用较大.经模拟寻优,确定了陇薯6号在该地区产量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施N 111.0~147.6 kg/hm2,施P2O5 93.2~125.4 kg/hm2,栽培密度41 250~44 700株/hm2.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方辣椒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遵椒2号作对照,对7个贵州地方常规干制辣椒品种进行多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6个品种比对照增产3.01%-37.77%,其中增幅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品种有4个;有1个品种比对照减产7.38%,减幅差异不显著。其中表现最好的品种是224,不仅产量高,而且稳产性最好,适宜推广种植;其次是204,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皮冬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因素5水平3次重复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氮肥、磷肥和钾肥对"桂蔬一号"黑皮冬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桂蔬一号"黑皮冬瓜产量的各因素和交互作用的主次顺序为KNN×K交互作用P×K交互作用N×P交互作用P。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钾肥和氮钾肥交互作用对黑皮冬瓜的产量形成有极显著影响,而磷肥、磷钾肥交互作用对黑皮冬瓜的产量形成达到显著影响。通过对各处理组合间进行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表明A5B1C4处理组合的产量最高,即N 800kg/hm2,P2O5225kg/hm2,K2O 750kg/hm2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0.
应用正交试验法对粤西地区北运甜椒高产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针对品种、种植密度、栽培方式3个因素,用L9(34)安排3因素3水平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栽培方式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综合而言,在粤西地区,北运甜椒高产栽培的最优组合方式为中椒5号,行距为75 cm条件下株距为27 cm,地膜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11.
应用正交试验法对粤西地区北运甜椒高产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针对品种、种植密度、栽培方式3个因素,用L9(34)安排3因素3水平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栽培方式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综合而言,在粤西地区,北运甜椒高产栽培的最优组合方式为中椒5号,行距为75cm条件下株距为27cm,地膜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陇薯6号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及施磷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陇薯6号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达显著水平。各栽培因子对陇薯6号产量的影响为:栽培密度>氮>磷,各因子间交互作用较大。经模拟寻优,确定了陇薯6号在该地区产量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施N111.0~147.6kg/hm2,施P2O593.2~125.4kg/hm2,栽培密度41250~44700株/hm2。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四因素四水平和三因素二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处理3、处理4、处理7、处理8的秀珍菇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产量,经试验统计分析,优选方案为A2B4C3D2E2F2G2。  相似文献   

14.
密度、氮、磷耦合效应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露地栽培条件下,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春大白菜产量的密度、氮、磷的耦合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产量(y)与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的耦合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氮、磷各因素影响滴灌辣椒产量的顺序为施氮量>密度>施磷量;2.各因素之间有正交互作用,其中密度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提出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的各因素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青花菜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花球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的影响,分析了生长在2006—2008年3个不同栽培年度和2008年内3个不同栽培地点共5种不同栽培环境条件下,11个基因型青花菜花球的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基因型、栽培年份、栽培地点等环境因素对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的影响及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中,各参试材料间的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均存在差异。同年份不同地点硫苷含量的稳定性普遍较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稳定性高。在3年内5种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因型、地点、年份、基因型与地点互作、基因型与年份互作效应的变异来源分别占总变异的67.3%、0.8%、0.2%、3.8%和1.4%。基因型对青花菜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栽培地点的影响及与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均显著(P0.05),而栽培年份的影响及其相关互作效应均不显著。研究结果为筛选稳定性好的高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材料来培育具保健功能的优质青花菜新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林淡 《现代园艺》2013,(18):50-50
<正>‘浙蒲6号’为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优质抗病杂交一代长瓜新品种。审定编号:浙(非)审蔬2009009;品种名称:浙蒲6号,作物名称:瓠瓜;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来源:G7-4-3-2-1×G11-3-5-7-1-1。产量表现,据20072008年,春季设施栽培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浙蒲6号’春季前期(前1/3采收期)667m2平均产量1206kg,比对照  相似文献   

17.
2009年~2011年,武芝2号(原紫芝s2)参加福建省紫灵芝新品种联合6点区域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紫芝1号为对照,在福建省6县市设点鉴定,对参试各品种的紫芝产量进行方差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Finlay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各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估算,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武芝2号产量居区试首位,当年产量幅度22.57kg·m-3~29.94kg·m-3,3年平均产量为25.05kg·m-3,比当地主栽品种武芝1号(CK1)3年平均产量(22.9kg·m-3)提高9.15%;比)(5(CK,)3年平均产量(24.12kg·m-3)提高3.86%,)(5居第二。采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t法测验,武芝2号与)(5(CK2)在不同地点和年度差异显著,但无极显著差异,与当地主栽品种紫芝1号(CK1)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采用Finlay品种稳定测定方法表明,武芝2号、X5两个菌株适应性较好: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6个引进辣椒品种和1个当地辣椒品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辛香2号在产量和抗病性方面极显著好于其它6个品种,产量达41.67t/hm2,病毒病的病情指数为3.04,疫病的病情指数为5.90,适于贵州地区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瓜菜》2015,(5):44-45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黄瓜新品种‘津优401’植株生长、瓜条商品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春露地栽培,在同等土壤肥力条件下,设置4个不同667 m2栽培密度(2 000、2 400、2 800、3 000株),调查植株生长各指标,记录和统计商品瓜产量及总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对植株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瓜条商品瓜产量和总产量有极显著影响。667 m2栽培密度为2 400株时,该品种有效产量和产值都达到最高,是该品种在该地区的最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20.
以槟榔芋杂交一代1-6、14-2、12-4、13-5和桂芋2号以及对照荔浦芋共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观察记录各品种的植物学性状、生育期情况、疫病和软腐病发病情况、测定产量指标及品质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桂芋2号产量、品质及抗软腐病均优于对照荔浦芋,可为推广品种;1-6、14-2、12-4、13-5四个品种则表现出较强的抗疫病能力,但抗软腐病、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显著或极显著劣于对照,不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