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马属动物丰富的化石材料,记录了其5 500万年的起源、迁徙、灭绝和进化,使其成为进化生物学的教研材料。马属动物于始新世时期出现于北美,称为始马。由于气候的变化,导致白令海峡水面的上升和下降,马属祖先曾陆续经由白令桥抵达欧亚古路,但是均没有留下现存物种后代。马属动物在北美持续演化,到上新世时,现代马属的最近祖先出现,即上新马。在接下来约3百万年间,马属动物经历快速的辐射进化,在不同的环境中占领生态位,形成包括马、驴和斑马3个主要亚属。促成现存马属物种在极短的时间内分离的主要原因,是马属典型的快速核型进化。随着马基因组精细图和驴基因组草图的完成,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马属核型多样性的识别越来越精准。马属动物剧烈的染色体重排,让科学家们越来越相信,其异种杂交能够产生后代,后代没有繁殖能力的原因是马属动物基因组之间的高度相似,使得其杂种能够存活;但是由于核型的巨大差异,其杂种后代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不能均衡的分配两套染色体,但这个猜测仍需要大量的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2.
重复序列是在整个基因组中以多个拷贝出现的核酸序列,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染色体重排、基因组及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它在模式动物、人类、植物等物种中都有报道,但在牛亚科中的研究进展较少,因此本文对重复序列的分类和特点进行综述,重点关注串联重复序列和散在重复序列在牛亚科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这两大类重复序列在牛亚科物种进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牛亚科物种间串联重复序列(tandem repeats sequence,TRs)的分布特点及着丝粒区卫星DNA的进化关系。本研究基于普通牛、瘤牛、牦牛、水牛、野牛、独龙牛6个牛亚科物种的基因组序列,研究了不同物种间TRs的组成、分布及结构特点,并分析了6个牛亚科物种染色体着丝粒区卫星DNA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TRs在牛亚科物种中平均占比为2.03%,平均长度54.93 Mb,其中普通牛的占比最高3.42%(93.00 Mb),瘤牛最低1.42%(37.88 Mb)。2)微卫星DNA在3类TRs中位点数最多,为483 405,占TRs总位点数85.64%,高于小卫星DNA(43 026,7.62%)和卫星DNA(38 180,6.75%)。3)通过对微卫星DNA丰度和平均长度分析发现,二碱基微卫星DNA在牛亚科物种中丰度最高,为70.93 loci/Mb,且以AC拷贝类别为主。4)通过构建着丝粒区1.715和1.723卫星DNA的系统发育树发现,1.715卫星DNA普遍存在于牛亚科物种的基因组中,而1.723卫星DNA在牦牛中不存在,两类卫星DNA在不同物种间或不同染色体上存在不同程度分化,具有较明显的种间特异性。TRs在牛亚科6个物种中平均占比为2.03%,微卫星DNA为TRs主要序列,且二碱基微卫星丰度最高,并以AC拷贝类别为主;1.715卫星DNA普遍存在于6个牛亚科物种的基因组中,但在物种间或染色体间存在不同程度分化。本研究结果为牛亚科物种间TRs分布特征及进化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马属动物染色体的核型模式图及染色体带、亚带研究不仅有助于精确找出马属动物各种间的染色体同源区段,准确进行基因的定位,同时能够检测出染色体存在的一些缺陷。文中概述了马属动物各种群染色体的核型及它们之间的核型关系,染色体带型研究,FISH和ZOO-FISH技术在马属动物上的应用,并阐述了马属动物的种间杂种及一些遗传特例。  相似文献   

5.
藏鸡、茶花鸡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改进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空气干燥法,分析了藏鸡、茶花鸡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藏鸡和茶花鸡的染色体形态十分相近,染色体2n众数均为78,但No.4、No.6染色体的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即藏鸡分别为sm和m型,而茶花鸡分别为st和sm型.同时收集丝羽乌骨鸡、鹿苑鸡、狼山鸡、萧山鸡、北京油鸡的核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鸟类核型进化可能是由不对称向对称发展的,着丝粒以及着丝粒周边区域的染色体重排可能是地方鸡种分化和形成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扇穗茅(Littledalea racemosa)不同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特征和进化关系,本研究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技术对分布于青藏高原6个自然地理居群的扇穗茅核型特征及进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扇穗茅6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8;染色体有中部着丝粒(m)型和亚中部着丝粒(sm)型,中部着丝粒型占比更高;平均臂比介于1.27~1.44之间,长度比为1.95~2.56,核不对称系数处于55.64%~57.88%之间;核型类型有1B,2A和2B三种;所有居群中,居群83的染色体核型进化程度最高,居群67的进化程度最低;当遗传距离为1时,居群119和120优先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扇穗茅的染色体核型数目、特征和进化趋势,为今后进一步探明扇穗茅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细胞学佐证。  相似文献   

7.
双峰驼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近40年双峰驼在染色体核型、血液蛋白多态、基因组DNA和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进展.染色体核型、血液蛋白多态分析表明,双峰驼的遗传多样性有限,微卫星和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表明双峰驼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线粒体DNA全序列的骆驼科动物遗传进化分析有助于理解骆驼科动物进化历史.由于研究滞后,目前还未有关于双峰驼群体线粒体DNA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国内外近40年双峰驼在染色体核型、血液蛋白多态、基因组DNA和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进展。染色体核型、血液蛋白多态分析表明,双峰驼的遗传多样性有限,微卫星和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表明双峰驼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线粒体DNA全序列的骆驼科动物遗传进化分析有助于理解骆驼科动物进化历史。由于研究滞后,目前还未有关于双峰驼群体线粒体DNA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植物着丝粒是基因组中进化最剧烈、结构最复杂的区域,在物种形成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多数植物着丝粒结构复杂,主要是由高度重复的卫星DNA以及中间穿插的反转座子序列(CR)组成,其中着丝粒卫星序列单元长度主要集中在150~180 bp之间,例如水稻CentO和玉米CentC序列,多年前已经发现并用于着丝粒结构与功能研究。普通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过两次远缘杂交和多倍化过程,是染色体组进化及多倍体二倍化研究的模式材料。然而普通小麦基因组巨大,90%以上的序列均是高度的重复序  相似文献   

10.
目前,覆盖人类、植物、畜禽、微生物等100多种物种全基因组的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在不同时间、不同群体中相继产生,为物种基因资源的保存、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细菌人工染色体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结合能够将物种的大片段基因组DNA杂交在染色体上,确定基因或标记物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从而成为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论文对细菌人工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染色体结构与核型分析、疾病与肿瘤病原学研究、基因和标记物的定位与细胞遗传图谱绘制、基因组比较作图及物种进化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