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s)是江西茶园茶树(Camellia sinensis)叶片上的重要刺吸性害虫。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该虫在南昌地区的生物学特性。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在江西黄马茶园1年发生8~10代,主要以成虫和少数若虫越冬。以若虫越冬的个体3月中旬开始羽化;以成虫越冬的个体4月上旬开始产卵。4月中旬茶园始见初孵若虫。11月出现的成虫和少数若虫进入越冬。成若虫喜食嫩芽和幼叶,导致叶片组织坏死。在22~30℃条件下,温度对茶黄蓟马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卵期、若虫期和成虫寿命都逐渐缩短,卵期8~3.83 d,若虫期15~7.4 d,成虫寿命26.92~16.9 d。  相似文献   

2.
樟个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个木虱属同翅目个木虱科,在河南信阳危害香樟,一年发生3代,以2龄虫在香樟叶背越冬,3月上旬开始生长发育,3月中旬有少量羽化,羽化盛期为4月下旬,4月中旬于春梢上开始见卵和若虫,6月中旬随着夏梢不断萌发,成虫陆续羽化,5月下旬夏梢上开始见若虫,即为第二代若虫。9月上旬第二代若虫开始发育、羽化、交配、产卵于秋梢、秋叶,孵化发育至2龄后越冬。  相似文献   

3.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宽须蚁蝗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利 《植物保护》2008,34(3):131-132
宽须蚁蝗在巴音布鲁克草原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5月中旬开始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羽化盛期在7月末至8月上旬,9月下旬尚能见到成虫。卵孵化以北京时间12:00~14:00最多。一生食量平均为1 602.21 mg。若虫历期平均73.8 d,成虫历期平均49.3 d,整个历期平均125.1 d。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试验,设置了低温0℃处理蠋蝽(Arma chinensis)成虫12 h后于25℃饲养、3龄若虫至成虫分别于18、25℃及35℃条件下饲养等试验,以研究温度对蠋蝽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虫短暂低温(0℃,12 h)处理后,其子代3龄至5龄若虫的发育历期为27.6 d,略高于持续低温18℃处理后子代3龄至5龄若虫的发育历期(22.0 d),但35℃的高温处理则显著缩短了子代3龄至5龄若虫的发育历期(11.0 d)。(2)成虫经短暂低温后处理后,蠋蝽成虫的寿命显著延长,雌性寿命略短于雄性(雌性66.9 d,雄性69.7 d);高温(35℃)处理则显著缩短了子代成虫寿命,雄性寿命显著长于雌性(雌性22.7 d,雄性32.7 d)。(3)蠋蝽成虫经短暂低温(0℃,12 h)处理后,蠋蝽成虫的性比为雌性∶雄性=0.48∶0.52。(4)蠋蝽成虫在18℃(43粒)与35℃(32粒)温度饲养条件下的产卵量显著低于短暂低温(0℃,12 h)后成虫(约264粒)及25℃(约218粒)饲养条件下的成虫产卵量,但在几种温度处理条件下,卵的长或宽之间无显著差异。18℃低温及35℃高温处理均会显著降低卵孵化率,35℃高温条件下,蠋蝽卵的孵化率为0。  相似文献   

5.
以榕母管蓟马为猎物,研究了黑纹透翅花蝽(Montandoniola moraguesi)的历期及捕食量.该蝽发育历经卵、1~5龄若虫、成虫;在15~35℃,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呈逻辑斯蒂递减;卵期发育起点温度为7.9℃,有效积温为107.4日度;若虫期发育起点温度为10.0℃,有效积温为298.0日度.该蝽未成熟期在15℃及35℃时的死亡率较20~25℃时高.在25℃下,黑纹透翅花蝽各龄若虫及雌成虫对蓟马卵的日捕食量为1.8~10.4粒/头,对蓟马成虫的日捕食量为1.1~2.6蓟马/头.该蝽雌成虫对蓟马卵、一龄若虫的捕食量无显著差异,平均每雌捕食10.2~10.4粒(头)/d;对蓟马二龄若虫、"蛹"、成虫之间的捕食量亦相似(2.6~3.7头/d).  相似文献   

6.
宁夏设施辣椒上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设施蔬菜大棚内的盆栽辣椒上接虫,对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及成虫寿命进行了统计分析。西花蓟马各虫态发育历期研究结果表明,卵期4.96 d,1龄若虫2.78 d,2龄若虫3.41 d,"蛹"期3.76d,成虫产卵前期3.15 d,产卵期17 d,世代周期18.06 d。各虫态存活率统计结果表明,1龄若虫53.72%,2龄若虫69.70%,"蛹"为71.43%,世代存活率为26.74%;成虫寿命27.35 d,每雌产卵量为46.32粒。根据该研究结果及宁夏气象条件,理论上可预测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中年发生15~18代,下代发生量可为本代雌虫数量的12倍左右,为准确预测宁夏设施蔬菜中西花蓟马的发生趋势并及时做好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种花蓟马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在不同恒温条件下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btonsa)取食辣椒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并计算了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西花蓟马、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历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直线关系:在各温度条件下各虫态的存活率均较高.西花蓟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47、7.05、13.35、12.67、13.74℃,其有效积温分别为43.13、46.09、64.26、15.57、29.70℃,成虫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18℃,有效积温为199.07℃;花蓟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92、10.36、12.84、11.88、13.19℃,其有效积温分别为44.82、26.15、40.16、15.03、22.83℃.成虫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03℃,有效积温为154.85℃.  相似文献   

8.
羌烨  朱明华 《植物保护》2014,40(1):125-127
绿盲蝽是江苏南通地区为害棉花的重要害虫。本文将绿盲蝽卵的发育过程分为4级,对各级的颜色与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明确了相应的发育历期。田间通过二代绿盲蝽卵量与发育级别的调查,结合发育历期资料,可准确预测二代2、3龄若虫的发生盛期。  相似文献   

9.
贵州惠水地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1980—1983年饲养结果均可完成6个完整世代,其中1年可繁殖7代。从6010头个体中加权法算出在不同温度下的卵历期6.16—16.67天,若虫期11.17—20.7天,成虫历期变幅较大6.05—36.32天。本试验计算的白背飞虱温度与发育时间的理论公式,验证了惠水4年来多点系统调查的田间实际发生期。根据田间发生规律,一般以第二代为主害代,预报的重点应放在成虫迁入大田高峰期和迁入量,用本理论公式和田间繁殖系数,即可计算出下一代初龄若虫高峰期和发生量,做到准确及时和经济有效地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粘虫Mythimna scparate(Walker)是危害我国禾本科作物的重要农业害虫。粘虫具迁飞性、暴食性和群聚性,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湖北省是粘虫发生危害区域之一。湖北省钟祥市因种植冬小麦成为粘虫一代发生区。本文观测了钟祥主害代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在5月上旬,卵历期为5d,幼虫发育历期18d~26d,即5月中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老熟幼虫预蛹期平均2d,蛹期平均10d;成虫在6月上旬羽化,雌雄成虫寿命7d左右,雌雄性比为1:2;雌成虫产卵前期6d,每头雌虫产卵几百粒至上千粒,平均568粒。卵孵化率达85.08%。  相似文献   

11.
叶蝉是茶树上重要的刺吸性害虫,常造成茶树芽叶萎缩不展,甚至焦边、糊叶。野外调查发现一种特殊的可造成茶树叶片大面积雪花状失绿的叶蝉若虫,采回室内经单头饲养后获得其成虫,并通过成虫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结构鉴定该害虫为帕辜小叶蝉Aguriahana paivana(Distant)。本文报道了该害虫在贵州的发现和为害,首次记述了帕辜小叶蝉若虫形态特征及其在茶树上的典型为害状,并提供了相应的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 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 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 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 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 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相似文献   

13.
湘黄卷蛾Archips strojny Razowski是2015年杭州茶园发现的一种茶树新害虫。为了准确识别该虫,明确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对湘黄卷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湘黄卷蛾卵粒覆瓦状排列成卵块,卵块多为条形或椭圆形;幼虫共有5龄,1~5龄的平均头宽0.25~1.61mm;成虫停息时呈钟形,雌雄蛾的前翅斑纹有明显差别。在4-6月自然温度条件下,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7.7、29.6、8.8d,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4.3d,产卵可持续2.6d,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8.5d和9.1d;成虫羽化高峰为10:00-13:00,每雌产卵量平均353粒。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阶段性组合猎物在饲养南方小花蝽过程中的适合性,本研究用蚕豆蚜、阶段性组合猎物(1豆蚜和二斑叶螨)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研究发现,饲喂蚕豆蚜的成虫获得率最低为34.2%;连续2代饲喂阶段性组合猎物与混合猎物的成虫获得率均在80%左右。用阶段性组合猎物饲养的南方小花蝽第1代和第2代的未成熟期(15.30和15.28 d)都略长于混合猎物的14.71 d,但明显短于蚕豆蚜饲养的21.48 d。阶段性组合猎物饲养南方小花蝽连续两代的净生殖率(27.85、40.13)、内禀增长率(0.16、0.18)与取食混合猎物时的净生殖率(31.38)、内禀增长率(0.16)相差不大,均明显高于饲喂蚕豆蚜时的净生殖率(4.27)、内禀增长率(0.06),能够很好地满足南方小花蝽种群增长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15.
白蜡绵粉蚧Phenacoccus fraxinus Tang是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的一种重要害虫。为筛选出高效防治白蜡绵粉蚧的药剂,本试验采用浸渍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不同龄期白蜡绵粉蚧的毒力。测试的5种药剂对白蜡绵粉蚧1龄若虫致死中浓度为18.48~24.52 mg/L,均表现较高的毒力。对2龄若虫和成虫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8.48~76.25 mg/L和44.00~79.53 mg/L,毒力稍低于1龄若虫。但5种药剂对白蜡绵粉蚧3龄若虫的毒力明显低于其他龄期,除20%丁硫克百威乳油毒力较高(42.00 mg/L)外,其余4种药剂的致死中浓度为97.73~132.24 mg/L。因此,5种药剂对白蜡绵粉蚧1、2龄若虫和成虫毒力较强且稳定,均可作为防治白蜡绵粉蚧低龄若虫和成虫的优良药剂,但3龄若虫最好选用毒力较高的20%丁硫克百威乳油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6.
昆虫病原真菌对梨网蝽防治潜力的室内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是多种果树和园林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在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为害严重。梨网蝽发生世代多,易产生抗药性,筛选出能替代化学农药的生物控制因子,是对梨网蝽实现有效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菌株筛选平台,挑选出产孢较好的15株昆虫病原真菌,用喷雾法测定其对梨网蝽成虫和若虫致病力的差异。在1.0×106孢子/mL孢子悬浮液接种后,菌株Bb2359等6株球孢白僵菌和1株金龟子绿僵菌Ma67对梨网蝽成、若虫累积死亡率均达到100%,其中菌株Bb2352、Bb2359、Bb2372等对成虫的LT50小于4 d,而菌株Bb2352、Bb2359、Ma67对2龄若虫的LT50均在5 d以内,LT50显示菌株对成虫的致死速度要快于对若虫的致死速度。在时间-剂量-死亡模型研究中,梨网蝽成、若虫在接种后的第3 d到第7 d,累积死亡率均呈直线快速上升趋势,而在前后均变化平缓。同时,各菌株均表现出明显的死亡率随接种浓度增高而不断增高的剂量效应。菌株Bb2359对梨网蝽成虫、若虫均显示出很高的毒力水平,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6.466×104和4.747×104孢子/mL;在1.0×107孢子/mL浓度下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2.89和3.54 d。该菌株具备高效快速的杀虫特点,具有开发为真菌生物农药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2011年-2014年,对河北廊坊枣园绿盲蝽种群周年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一代绿盲蝽若虫于4月中下旬发生,5月中旬陆续羽化为一代成虫;二代若虫于6月上中旬达到高峰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陆续羽化为二代成虫,随后迁出枣园。8月下旬至9月上旬,绿盲蝽成虫再次迁回枣园。分析发现,早春温度影响绿盲蝽越冬卵孵化进度,温度越高一代若虫出现的时间越早。研究结果为开展枣园绿盲蝽的发生期测报与及时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柑桔黑刺粉虱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柑桔黑刺粉虱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有效积温,天敌种类和药剂防治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该虫在广东一般1年发生5代,第1代成虫出现份,11月下旬以后若虫和蛹开始越冬,发育起点温度为11.01℃,完成了1个世代所需有效积温为791.27日度。  相似文献   

19.
蠋蝽对荔枝蝽一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在荔枝蝽若虫期对其具有良好防效的天敌昆虫,本试验探究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能力,结合果园的观察总结了蠋蝽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对荔枝蝽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9.066、8.210、8.354和5.903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56、1.327、1.100和1.244,处理时间分别为0.10、0.162、0.132和0.149 d。不同龄期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室内外观察发现,蠋蝽捕食荔枝蝽若虫时的行为和捕食草地夜蛾等其他猎物时相似,经历搜索、跟随、攻击、取食、转移等行为反应。捕食功能试验证实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具有较高的控害潜能,是实现荔枝蝽绿色防控的一种良好备选天敌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