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人工培育竹荪科研组,经过两年多时间于1986年夏季在毛竹林人工培育出竹荪,生产出第一批竹荪商品。 竹荪是稀世山珍——一种高级的食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毛竹林庇荫和湿度高的条件,林下种植竹荪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竹荪品质高、生产成本低;同时竹荪采收后的剩余废料可以肥沃土壤、改善土壤结构,进而增加竹材和竹笋产量,获得双重效益。文章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毛竹林下套种竹荪的关键技术要点,以期为技术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1989—1991年在霞浦杨梅岭林场进行林冠下人工生料栽培竹荪研究,结果表明,栽培菌种、栽培时间和不同栽培主料对竹荪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同时林冠下栽培竹荪能有效地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木材产量与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利用毛竹林下蔽阴、潮湿、避风等特殊的环境条件,以及毛竹林下拥有较多的竹叶、竹枝等凋落物和地面上的死竹篼等有机物,试验研究了毛竹林下竹荪栽培的立体经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茅山丘陵山区竹林栽培竹荪这一立体模式切实可行,通过栽培竹荪起到了竹园垦复、抚育松土和施肥的效果,既改善了竹林环境条件,提高了毛竹的产量和质量,又可获得经济价值较高的竹荪,是单纯竹林经营效益的4.9倍。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毛竹林的经营以生产竹材、竹笋为主,经济效益多数处于低水平状态。为探索提高毛竹林群体效益的途径,笔者从1988~1990年,在溧水县秋湖林场,利用毛竹林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金针菇、平菇、竹荪等食用菌的栽培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秋湖林场官塘坝的毛竹林内。该处地势平缓,土壤为土层深厚的黄棕壤,毛竹林是1969年营造,一般眉围31cm,每亩立竹250株,郁闭度0.8左右,面积800余亩,森林生态环境良好。 2 试验方法 在毛竹林中各设一块0.5亩的标准地栽培竹荪、金针菇、平菇。栽培前、后均测定立竹株数、粗度(眉围)、郁闭度等因子,并观察栽培食用菌后对毛竹生长的影响。同时,在林中设一块0.5亩标准地作对照。 试验期观测内容:统计每年竹材、竹笋以及竹荪、金针菇、平菇的产量、产值和纯收入,以金针菇在室内,平菇在裸露地进行常规培育作对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食用菌人工栽培基质重复利用的可行性,促进食用菌人工栽培的低碳环保化发展。【方法】开展了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栽培废菌棒辅以毛竹屑为栽培基质的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栽培研究。【结果】以废竹屑为基质栽培棘托竹荪,产量为12.59 kg·m-2;在废竹屑基质中添加30%、50%的灵芝废菌棒,棘托竹荪的产量无显著性变化,分别为13.08 kg·m-2和12.73 kg·m-2,但棘托竹荪的现蕾时间会延迟8 d、11 d,采收期会延长3 d、7 d,同时竹荪采收期的产量肩峰会被削减,采收期产量主峰的时间段覆盖范围会被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竹荪采收期内产量的波动幅度。【结论】灵芝废菌棒成本远低于竹屑,采用灵芝废菌棒作为棘托竹荪栽培基质配料,相对于竹屑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毛竹林下人工种植黄花远志关键技术,在福建省长汀楼子坝国有林场开展了毛竹林下套种黄花远志试验,对3年生的黄花远志试验林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基肥类型、种植密度和坡位等因素对黄花远志生长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远志适宜在毛竹林下套种,其平均保存率达89.97%;基肥类型、种植密度、坡度等对黄花远志生长有显著影响,以施用3000 kg·hm-2的农家肥为基肥,株行距50 cm×40 cm,水肥条件较好的林地下坡位最有利于黄花远志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正> 竹荪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用菌,在香港市场上每公斤干品售价6000~8000港元,国内收购价800~1000元人民币。一户农家只要种植100平方米的面积,当年可收25~35公斤,产值2万元以上,除成本3000元占15%外,纯利1.7万元以上。因而成为众目注视的高效益致富门路,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重点开发项目。人工栽培竹荪,过去多采用熟料,杂菌污染比较严重,影响了竹荪生长和产量。“银耳  相似文献   

9.
采取对照、劈山清杂、全垦、施复合肥料、施饼肥5种技术措施,对毛竹疏残林进行人工改造。经过对毛竹林分出笋、成竹、胸径3个指标连续4 a的观测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改造措施总体上促进了毛竹林的生长;随着人工改造措施实施时间(次数)的延长,各年度间毛竹林分出笋、成竹、胸径3个指标均有极显著、显著性差异;各人工改造技术处理间出笋数差异极显著、胸径差异显著,而成竹数差异不显著。q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工改造措施对毛竹林生长的正效作用排列依次为施复合肥料>施饼肥>全垦>劈山清杂>对照。  相似文献   

10.
采取对照、劈杂、深翻、施复合肥料、施饼肥5种技术措施,对残次毛竹林进行了人工更新改造。经过4个年度对毛竹林分出笋、成竹、胸径3个指标进行了观测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改造措施总体上促进了毛竹林的生长;随着人工改造措施实施时间(次数)的延长,各年度间毛竹林分出笋、成竹均有极显著差异、胸径有显著性差异;各人工改造技术处理间出笋数差、胸径差异显著,而成竹数差异不显著。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工改造措施对毛竹生长的正效作用排列依次为施复合肥料施饼肥深翻劈杂对照。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利用楠竹林地空间,提高竹林经济效益,对楠竹林采用丰产技术措施培育笋用林,并在林下种植竹荪,实施菌笋复合经营。结果显示,通过对楠竹林采取调整立竹结构、劈山抚育、林地清理、林地垦复、留笋养竹、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丰产技术措施,竹林春笋产量明显提高,较对照提高62.49%;若同时在林下种植竹荪,则春笋产量更高,较对照增加1.69倍,同时可收获鲜竹荪超过400 kg/667 m2。该研究总结出的一套楠竹林菌笋复合经营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丛生竹林下对不同基质配方和硒浓度菌棒进行埋棒栽培以及覆土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产量及其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而且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有利于提高竹荪产量。改良基质配方菌棒竹荪产量比常规配方提高约50%;在添加外源硒质量分数为0~2.0 mg/kg的浓度范围内,竹荪子实体产量先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后再有所降低,基质中添加1.5 mg/kg硒肥比不添加产量提高了195.30%。基质中添加硒质量分数为1.0~2.0 mg/kg的硒肥可以较显著地提高竹荪花的硒含量,其干物质中硒含量平均值从约2.50 mg/kg提高到8.05~13.30 mg/kg,外源硒肥利用率达到9.70%~15.36%。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子实体的粗蛋白及粗多糖含量有明显影响,改良配方竹荪蛋与竹荪花的粗蛋白含量是常规配方的1.21和1.29倍,其粗多糖含量是常规配方的4.81和1.35倍;基质中添加硒肥与不添加硒肥相比,竹荪蛋与竹荪花中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0.90%和14.30%。在硒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竹荪菌棒林下覆土栽培试验中,三列浅沟形覆土方式单位面积鲜竹荪蛋产量最高,为10.27 kg/m2;双列龟背形覆土方式单个菌棒的鲜竹荪蛋产量最高,达1.40 kg。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基质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3.00%和94.14%,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典型的散生型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混生型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和丛生型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为研究对象,对其植株氮含量及其在不同器官间(叶、枝、秆)的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竹子不同器官的氮含量均表现为叶 > 枝 > 秆,各器官氮含量均随着竹龄的增大而下降;3年生叶片氮含量绿竹显著大于高节竹、苦竹(P<0.05);秆中氮含量表现为绿竹 > 苦竹 > 高节竹,其中2年生和3年生秆氮含量在竹种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绿竹和苦竹的1年生秆氮含量也显著大于高节竹(P<0.05)。不同竹种间枝条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竹种间氮素积累量表现为绿竹 > 苦竹 > 高节竹,其积累量分别为370.28、254.72和113.03 kg/hm2,而氮素利用效率高低则表现为高节竹 > 苦竹 > 绿竹,3种竹子每生产1 t干物质所需氮素为分别为6.37、6.53和7.96 kg。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措施对高氏甜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四川、重庆等10个不同环境条件的试验点,高氏甜龙竹的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在云南省元江县、重庆市武隆区和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生长较好,3年生竹笋年产量分别达到30.03、27.23和26.20 t/hm2,而在云南嵩明县的生长相对较差,笋年产量仅为10.93 t/hm2;经营措施也影响着高氏甜龙竹的生长,采用全面整地,旱季时每月对竹丛进行1次浇水,浇水量为900 kg/丛,造林时施用大量有机肥,出笋高峰期施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500 g/丛),可促进竹林生长,提高笋产量和笋品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绍兴汤浦水库库区因长期封育造成毛竹水源涵养林自然退化的现状,通过3年的恢复试验,提出了一套适合此类退化毛竹林快速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措施,即保持3450~3750株/hm2的林分密度,并于每年6月初施以生物肥料2400kg/hm2,2月底和9月初各施复合肥(4份尿素:3份P肥(过磷酸钙):1份K肥(氯化钾)的配比肥料)300kg/hm2;可使退化毛竹林的新竹产量和林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6.
‘曼歇甜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 ‘Manxie Tianzhu’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牡竹属Dendrocalamus Nees的勃氏甜龙竹(云南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Munro) Kurz,1998年发现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曼歇坝的勃氏甜龙竹栽培居群中,是勃氏甜龙竹栽培型Dendrocalamus ‘Brandisii’的变异植株经进一步选优、分离、培育而成的优质笋用竹新品种。‘曼歇甜竹’与勃氏甜龙竹栽培型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秆形更加高大、粗壮,秆高15~17 m,直径10~16 cm,梢头下垂,2级分枝反抱主枝,秆箨初期绿色,产笋量达7 500 kg/hm2以上;而后者秆形相对较小,其秆高10~15 m,直径10~12 cm,梢头极度下垂,2级分枝不反抱主枝;秆箨初期红棕色至鲜黄色,产笋量在6 000 kg/hm2以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毛竹林经营劳动力不足、经营水平低下、效益下滑等原因,致使浙江湖州一些毛竹产区出现许多因放弃管理而导致的退化毛竹林。将退化毛竹林改建为珍贵树种林基地是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林农收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安吉县报福镇汤口村,选取紫楠、黄山栾树、浙江樟、红豆树和榉树等5个珍贵树种对11.2 hm2近6年无人管理的退化毛竹林进行改造,结果表明,经过4年抚育管理,各树种生长良好,对造林立地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树高、胸径生长达到预期目标,退化毛竹林改造为珍贵树种林取得初步成功。研究结果为退化毛竹林改造成为高价值珍贵树种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云南、福建、浙江、重庆、四川、广东等地竹种进行了调查,选择当地主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子开展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16个竹种在主产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组培外植体以播种苗枝条为最佳,其次依次为种子、无性繁殖苗枝条、成年竹枝条;3)16个竹种的组培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麻竹 > 绿竹 > 龙竹 > 香糯竹 > 巨龙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版纳甜龙竹 > 筇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4)16个竹种组培苗的造林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龙竹 > 麻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巨龙竹 > 绿竹 > 版纳甜龙竹 > 香糯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筇竹。组培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重要经济竹种的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19.
对比分析了麻竹林下仿野生条件栽培的"兴农"和"京平"2个品系的4个长裙竹荪品种的产量。结果显示:兴农D89与京平D89、兴农D1与京平D1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兴农D89、京平D89产量显著高于兴农D1、京平D1;温度、湿度、光照等相关环境因子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麻竹林分郁闭度为0.7时的竹荪产量高于郁闭度为0.9和0.5时的产量,表明光照过强或光照不足均抑制竹荪产量;竹荪生长的林内最适生长温度为23~29℃,低于22℃或超过30℃时竹荪产量均显著下降;竹荪生长的林内最适湿度为65%~80%,湿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竹荪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