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究植物挥发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用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对该线虫进行触杀毒杀活性的测试。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提取的两种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的共有组分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作用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测试致死中浓度,进而将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混合,测试两者复配后的杀线虫活性,结果显示:处理24 h后,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的挥发油均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有一定的触杀毒杀活性,致死中浓度(LC50/24 h)分别为1.50 mg/mL和1.23 mg/mL;处理48 h后,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的挥发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48 h)分别为1.06 mg/mL和0.70 mg/mL,较处理24 h后杀虫作用更显著。处理24 h后,桉叶油醇(LC50=0.49 mg/ml)与马鞭草烯醇(LC50=1.09 mg/mL)的杀线虫活性强于两种亚菊属植物挥发油;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以2:6、4:4和3:5的体积比混配后,其LC50(0.18、0.17和0.20 mg/mL)都明显比两种化合物单独处理时要低,说明这两种化合物在挥发油中发挥了协同杀线虫的作用,且效果明显。本研究可为亚菊属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绿色防控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上的重要害虫。本研究采用大蜡螟诱捕法,对海南省主要槟榔产区槟榔园中采集到的土样进行昆虫病原线虫的诱捕,并评估了目标线虫对红脉穗螟的致病力。在采集的150份土样中共有12个土样经检测发现含有昆虫病原线虫,检出率为8%。其中,屯昌、定安和万宁三个市县采集的土样中检出的带线虫比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2.90%、11.76%和10.00%,而海口和保亭土样中未检出昆虫病原线虫。在室内以大蜡螟为试虫测试线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诱捕的12个线虫种群均对大蜡螟幼虫具有一定的致病力,但致病力的大小存在较大差异(120 h校正死亡率21.11%~72.22%)。选取致病力较高的Tc05、Wn01和Wn09样本测试对红脉穗螟3龄幼虫的致病作用,结果显示在600 IJs/mL线虫液处理后24 h,Wn01种群对寄主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6.67%,半致死浓度LC50为283.70 IJs/mL;Tc05和Wn09对红脉穗螟的致病力相近,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1.67%和65.00%,LC50分别为504.75 IJs/mL和502.70 IJs/mL。研究表明,Wn01,Tc05和Wn09线虫种群对红脉穗螟幼虫具有一定的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杨怀文先生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研究领域的主要工作,包括资源采集、保藏技术、资源评价以及挖掘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还对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昆虫病原真菌对梨网蝽防治潜力的室内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是多种果树和园林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在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为害严重。梨网蝽发生世代多,易产生抗药性,筛选出能替代化学农药的生物控制因子,是对梨网蝽实现有效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菌株筛选平台,挑选出产孢较好的15株昆虫病原真菌,用喷雾法测定其对梨网蝽成虫和若虫致病力的差异。在1.0×106孢子/mL孢子悬浮液接种后,菌株Bb2359等6株球孢白僵菌和1株金龟子绿僵菌Ma67对梨网蝽成、若虫累积死亡率均达到100%,其中菌株Bb2352、Bb2359、Bb2372等对成虫的LT50小于4 d,而菌株Bb2352、Bb2359、Ma67对2龄若虫的LT50均在5 d以内,LT50显示菌株对成虫的致死速度要快于对若虫的致死速度。在时间-剂量-死亡模型研究中,梨网蝽成、若虫在接种后的第3 d到第7 d,累积死亡率均呈直线快速上升趋势,而在前后均变化平缓。同时,各菌株均表现出明显的死亡率随接种浓度增高而不断增高的剂量效应。菌株Bb2359对梨网蝽成虫、若虫均显示出很高的毒力水平,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6.466×104和4.747×104孢子/mL;在1.0×107孢子/mL浓度下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2.89和3.54 d。该菌株具备高效快速的杀虫特点,具有开发为真菌生物农药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JQD117对韭蛆幼虫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测定比较了感染Bt后幼虫体内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首先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明确了菌株JQD117对韭蛆3龄幼虫72 h的LC50为2.8070×107cfu/mL,然后采用10×LC50、1×LC50和0.1×LC50三个浓度饲喂感染韭蛆幼虫,定期取样测定韭蛆体内5种酶活性,结果表明以较高浓度(1×LC50和10×LC50)感染韭蛆幼虫后体内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较大,而以低浓度(0.1×LC50)感染韭蛆幼虫后体内蛋白酶活性变化较小。其中,以1×LC50和10×LC50浓度感染韭蛆幼虫后,胰蛋白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24~36 h和6~60 h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升高;类胰凝乳蛋白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在6~60 h与对照相比均受到显著抑制。以0.1×LC50浓度感染韭蛆幼虫后,胰蛋白酶活性只在36 h时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12~48 h时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羧酸酯酶活性只在6 h与对照相比受到显著抑制;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三种感染浓度下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可见,感染JQD117对韭蛆体内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感染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扰乱了韭蛆正常的生理代谢和对外源毒素的分解,本文为Bt防治韭蛆应用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从海南省五指山采集的椰子织蛾僵虫上分离得到一株对椰子织蛾幼虫具有毒杀作用的菌株WZS171并对其生物防治潜力进行评测。通过形态学、cry基因的鉴定明确了该菌株为苏云金芽胞杆菌(Bt)。基因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含有cry1Aa13cry1Gb1cry1Dcry1Iacry2Af共5种新型cry基因,NCBI Blast与GenBank中已知基因序列最大相似性分别为98%、99%、90%、92%、99%;生测结果表明72 h后该菌株菌悬液对椰子织蛾幼虫的LC50为9.08 μg/mL,95%置信区间6.72~12.26 μg/mL。该菌株含有5种新型的杀虫编码基因,并且对椰子织蛾幼虫具有较高毒力,生物防治潜力大。  相似文献   

7.
新线虫和异小杆线虫都是昆虫病原线虫。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类很有希望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Khan et al(1976),Thomas and Poinar(1977,1979)先后从异小杆线虫分离出一种产色素的具生物发光的细菌,这些细菌栖息于线虫的咽、肠腔与线虫共生。当异小杆线虫侵入昆虫寄主时,把细菌从肛门排出释放到昆虫的血腔,由于细菌的增殖,在24~48小时内,致使昆虫因败血症而死亡。因此,在应用线虫防治昆虫中,共生菌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证明,共生菌对线虫的繁殖和发育也是必需的,它能转化昆虫的物质为线虫所需要的营养。因此分离和培养共生菌对大量繁殖线虫,尤其以人工饲料工厂化生产线虫以用于大田时更有着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本文报导了首次从我国广东阳江(8204,8401菌株)、海南岛琼中(8405菌株)发现的异小杆线虫的共生菌的分离和鉴定,并对其致病性作了测定。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从本实验室已分离保存的Bt菌株中筛选出了5株对甜菜夜蛾具有较高杀虫毒力的菌株。该5株Bt菌株对甜菜夜蛾初孵幼虫的LC50值为0.556~0.914mg/mL胞晶混合物,其中GS3菌株杀虫活性最高,LC50值为0.556mg/mL胞晶混合物;包含晶体形态主要是球形、大菱形、小菱形等;所含基因类型主要是cry1Aacry1Abcry1Lacry1Iacry1Ibcry2Abcry2Adcry2Ahcry7Abcry9Ba等;5株菌株均表达约60kD和130~150kD蛋白,其中2株还表达较弱的80kD蛋白。从GS3菌株中克隆得到一种新的cry2A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T692984,由Bt基因国际命名委员会命名为cry2Ah5。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899bp,编码632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量为70.8kD,等电点pI为8.18,与其他Cry2Ah蛋白序列相似性为97%~99%。该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约70kD蛋白,与预测分子量相符。本研究筛选得到5株对甜菜夜蛾具有较高杀虫毒力的Bt菌株,克隆表达了一种新的cry2A基因cry2Ah5,为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菌株及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
通过黄粉虫虫饵法从河北省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三株昆虫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三株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编号依次为Z-G2-5、M-G4、M-G3。通过生测发现3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均能有效感染粘虫幼虫,三株球孢白僵菌对粘虫3龄幼虫的毒力不同:在5×108孢子/mL剂量下,菌株Z-G2-5第6 d时对粘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到96.77%,LT50为3.02 d,LC50为4.95×106个孢子/mL。而菌株M-G3、M-G4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6.67%、71.11%;LT50分别为4.89 d、3.97 d;LC50分别为1.18×108个孢子/mL、1.13×107个孢子/mL。上述结果表明,相比其他两株菌,菌株Z-G2-5对粘虫的致病力更强,致死速度更快,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作为粘虫幼虫生物防治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0.
细胞色素P450属于超基因家族,与昆虫对杀虫剂抗药性产生有重要关系。本文在白背飞虱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克隆到了两个P450基因,分别命名为SfCYP4DE1SfCYP353D1v2,其分别编码534和471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61.567和53.762 kDa,理论等电点为9.18和8.74。结构域分析发现,SfCYP4DE1SfCYP353D1v2氨基酸序列中均包含5个P450基因共有序列。噻虫嗪、噻嗪酮和阿维菌素的LC10、LC25、LC50和LC904个不同浓度处理白背飞虱3龄若虫48 h后,采用RT-qPCR技术测定SfCYP4DE1SfCYP353D1v2两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噻虫嗪、噻嗪酮LC10和LC25浓度胁迫后SfCYP4DE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随着浓度继续的加大,SfCYP4DE1基因的表达量出现上升的趋势。不同的是,经阿维菌素LC10和LC25浓度胁迫后,SfCYP4DE1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浓度增加其表达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经噻虫嗪不同浓度胁迫后,SfCYP353D1v2基因表达量均呈现出诱导增加的趋势,且LC10、LC50和LC90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噻嗪酮LC10浓度处理能够显著诱导SfCYP353D1v2基因的表达,但阿维菌素LC10浓度处理下其表达量被显著抑制。另外,以阿维菌素LC50和LC90浓度处理后,SfCYP353D1v2基因的表达量被显著诱导。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白背飞虱P450基因对杀虫剂解毒代谢途径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嗜菌异小杆线虫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发掘具有耐高温特性的昆虫病原线虫,本实验室对在山东地区采集的122份土样进行了线虫分离,得到异小杆线虫JNR,扩增其ITS基因和D2-D3基因,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可得:线虫JNR与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到98%以上,为嗜菌异小杆线虫品系。为进一步了解该线虫品系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研究了其侵染力、高温耐受力及水平运动能力。结果表明,线虫JNR有较好的耐热性,38℃条件下处理16 h,存活率最高54%,24 h时为32%;40℃水浴处理2 h,低浓度500 IJs/mL下存活率28%,3 h后全部死亡。对大蜡螟和小菜蛾的生测结果显示,在10、15、20、25、30、35、40、60、120、240 IJs/头剂量下处理24 h,蔬菜害虫小菜蛾先出现死亡,大蜡螟则在48 h后出现死亡;大于20 IJs/头剂量下,处理48 h后线虫对大蜡螟的校正死亡率达到59.5%,高于对小菜蛾的侵染效果。在剂量120 IJs/头以上,72 h后寄主的校正死亡率均能达到100%。异小杆线虫JNR在30℃条件下水平运动能力比在18、25℃时强,48 h时有31%的个体运动到3.6 cm处。以上研究表明,该线虫有较强的侵染力,特别是在温度相对较高时具有较好的耐热力和水平运动能力,对防治蔬菜田小菜蛾具有应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2.
从马铃薯田自然罹病马铃薯块茎蛾幼虫上,分离到1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具有较强致病作用的菌株ML-1,通过形态及16S rRNA序列测定分析,确定该菌株ML-1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采用饲喂法分别测定了该菌株ML-1菌悬液、发酵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马铃薯块茎蛾初孵3日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用ML-1菌悬液、发酵液及发酵上清液饲喂后第7 d时,马铃薯块茎蛾3日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3.16%、80.70%和49.12%,在3.0×109 cfu/mL浓度下的LT50分别为4.71、3.04和6.47 d,在发酵液处理后第3、5和7 d的LC50分别为9.784×1010、1.855×108和5.434×105 cfu/mL。综上所述,黏质沙雷氏菌ML-1菌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有较强的毒力,在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中具有一定的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13.
枯草芽胞杆菌B006是一株防治黄瓜枯萎病的高效菌株,可产生脂肽类抗生素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芬枯草菌素fengycin。为深入了解surfactin在根际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生防芽胞杆菌B006菌株中编码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转移酶Sfp的sfp基因整合到不产生surfactin的模式菌株B.subtilis168(B168)基因组中,获得了重组菌株B168S。重组菌株B168S在1%淀粉平板上不水解淀粉,在5%血平板上产生透明溶血圈;HPLC-ESI-MS检测表明菌株B168S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可产生surfactin。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菌株B168S在黄瓜根分泌物培养基上对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cumerinum(Foc)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R2/R1为1.22;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表明,将菌悬液(106 cfu/mL)浸泡90 min的黄瓜种子播种于无菌石英砂3 d后,菌株B168S在黄瓜根基部和根尖的定殖量分别为菌株B168的2~3倍和9~10倍;温室盆栽试验表明,黄瓜苗用浓度为106 cfu/mL的B168S和B168菌悬液蘸根后,移栽到接种Foc孢子(105孢子/g)的病土中,移栽后第3周菌株B168S和B168处理的防效分别为21.1%和17.9%;对不同高度黄瓜茎中Foc的组织分离结果表明,菌株B168S处理后Foc在黄瓜茎内蔓延的相对高度低于菌株B168和Foc处理。上述结果进一步明确了surfactin可明显促进芽胞杆菌在黄瓜根部的定殖,并通过抑制枯萎病菌的侵染和在黄瓜茎中的蔓延增强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4种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Bb02菌株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的致病力。当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7个/mL时,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浸虫法73.79%,涂抹法68.28%,喷雾法51.72%和浸叶法33.79%;对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喷雾法57.93%,浸虫法57.24%,涂抹法55.86%和浸叶法28.28%,虽然浸虫法的校正死亡率稍低于喷雾法,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同时,2龄和3龄幼虫以浸虫法处理僵虫率最高,分别达31.25%和29.55%;致死速度最快,LT50分别为3.62 d和4.63 d。认为浸虫法最适于室内准确评价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5.
对采自美国白蛾僵虫的虫生真菌Bb08 12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研究及致病性测定。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将其初步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室内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在26 ℃恒温、高湿度下对1龄中期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107 孢子/mL剂量饲毒处理幼虫72~120 h,幼虫死亡率可达25.47%~79.32%,120 h的LC50 为1.169×106孢子/mL。该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差异明显。沙氏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10 d产孢量可达到5.59×108孢子/cm2,极显著高于PSA、查彼培养基和5%麸皮 蔗糖固体培养基上的产孢量。24 h光照和24 h黑暗两处理间的菌落生长量差异不明显,而在培养的最初48 h,24 h黑暗处理可显著促进分生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6.
一株几丁质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灭蝗增效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几丁质酶活性较高的细菌,其48 h发酵液的酶活力达到110 U/mL。Biolog MicroStation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确认,该菌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一个亚种。该菌与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igenes)等量混合制成一种新的混合型生物灭蝗剂在防治蝗虫上比其单一菌株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蝗虫平均死亡率达93.33%。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从茶园腐殖层昆虫尸体上分离的虫生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对茶尺蠖的生防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该菌株对茶尺蠖4龄幼虫的毒力及其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从茶园腐殖层虫尸上分离获得一株金龟子绿僵菌CHMA?005;该菌株侵染茶尺蠖4龄幼虫10 d后,致死率、LC50和LT...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 Steinernema carpocaprae 和 Steinernema anomali 两个种(品系)的斯氏昆虫病原线虫,分别在大蜡螟和鸡什海绵人工培养基下连续传代培养的两个种群的形态、带菌率、发育、繁殖、毒力和寻找寄主能力的差异。试验表明:同一种(品系)长期在蜡螟传代的线虫种群比人工培养基传代的种群的线虫体较大,在寄主昆虫内发育怏、繁殖量大。但细菌保留率、感染率、感染指数、在沙里寻找寄主并使其致死的能力稍低。上述的差异在 S.anomali 这个种尤为明显,S.car pocapsae 则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