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贺州地区2011年秋冬季节自然环境条件下,对8种秀珍菇菌株进行栽培选优试验,从中选出适宜贺州地区推广栽培的优良菌株。试验结果表明,秀珍菇0抗杂菌能力强,菌丝生长速度快,栽培的第33天现蕾,6d~7d转潮;生长周期最短,64d内产3潮菇;袋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343.5g和85.9%,是8种秀珍菇中是最有栽培前景的菌株,其次是秀珍菇845和秀珍菇3,袋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为336.9g、329.1g和84.2%、82.3%。  相似文献   

2.
对5个不同来源的秀珍菇菌株进行了春季栽培试验,比较了其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及子实体形态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农秀1号菌株在母种和原种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1.01 cm/d和0.61 cm/d;中农秀珍菇生物学转化率最高达50.88%,该菌株具有出菇时间早,产量高,菇形好,潮次明显等优点,适宜在春季栽培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以芦苇秸秆为栽培基质,采用栽培法,研究了不同的芦苇秸秆含量(0%、20%、40%和60%)及不同方式处理的芦苇秸秆(发酵和未发酵)对平菇和秀珍菇生长、产量等的影响,以期为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探究新型食用菌栽培基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栽培基质中芦苇秸秆含量为20%时,平菇菌丝覆袋时间为(26.0±0.6)d,菌丝洁白浓密有活力,出菇状况良好,此时平菇干质量和粗蛋白含量为(19.5±0.8)g和1.4 g·(100g)-1;秀珍菇在木屑栽培基质上覆袋时间最短(芦苇含量为0%),20%的芦苇含量基中中菌丝生长洁白浓密,出菇状况良好,且秀珍菇干质量和粗蛋白含量最佳,分别为(18.3±0.7)g和(1.7±0.001)g·(100g)-1。此外,发酵后的芦苇秸秆栽培的平菇和秀珍菇各方面均优于未发酵的芦苇秸秆。  相似文献   

4.
以秀珍菇主产区福建省罗源县的秀珍菇栽培配方为基础,通过杂木屑、棉籽壳等主要栽培基质的配比调整,设计了8个试验配方,进行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配方秀珍菇均能正常发菌和出菇,但对秀珍菇的培养周期和产量影响不同。综合比较试验配方5(陈化木屑50%、棉籽壳35%、麸皮15%)栽培效果最好,其满袋时间(31 d)、后熟时间(16 d)和子实体产量(433.83 g·袋~(-1))均优于对照配方,同时其产出投入比最高(1.47)。通过平均单产、产出投入比、单袋净利润的比较建议企业在生产中应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比较,选择栽培秀珍菇经济效益最高的配方。  相似文献   

5.
板栗苞壳栽培平菇和秀珍菇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取板栗苞壳为栽培料,以熟料袋栽方式进行平菇和秀珍菇的栽培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利用板粟苞壳栽培平菇和秀珍菇的生物学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平菇、秀珍菇菌丝长势良好,平菇的生物效率高于秀珍菇,但秀珍菇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平菇.  相似文献   

6.
对14个不同来源的秀珍菇菌株进行了菌丝生长速度及栽培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秀珍菇2号菌株一级种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为11.31 mm/d;夏丰一号菌株二级种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为5.72 mm/d;夏丰一号菌株栽培产量较高,平均生物学效率为96.8%。综合得出,夏丰一号菌株适应性强、菇形好、产量高,适宜在设施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秀珍菇液化菌种生产自动接种技术,其工艺流程为专用固体菌种(菌丝块)→菌种液化(原始液制备)→二级液化工艺→流水线自动接种→菌袋菌丝培养→开袋出菇→采收。总结液化菌种袋与固体菌种袋出菇的比较试验结果:液化种菌袋比固体种菌袋的菌丝粗壮,结实;栽培袋成品率液化种为98.8%,固体种为93.5%;液化种的秀珍菇总产量比固体种提高4.7%。比较指出两种接种方式的接种效率、菌种成本和产量质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碳氮比栽培料对秀珍菇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秀珍菇为试材,研究了31种不同碳氮比栽培料对秀珍菇菌丝和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最适宜秀珍菇生长发育的最佳碳氮比的栽培料.结果表明:秀珍菇菌丝在31种碳氮比栽培料处理上均能生长,且都能形成子实体,但存在差异.在碳氮比为67:1~69:1的栽培料处理上菌丝生长最好,表现为菌丝生长速度快,且洁白浓密.在所设置的处理间,随碳氮比的增加,生物学效率呈增加趋势,当碳氮比达到69∶1时生物学效率达最高峰,此后随碳氮比的增加生物学效率逐渐下降.综合考虑营养生长和生物学效率二方面的因素,最适宜秀珍菇生长发育的碳氮比为68∶ 1~69∶1.  相似文献   

9.
不同配方栽培秀珍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1)
以棉子壳、杂木屑、稻草粉、甘蔗渣为主要原料组成7组配方,以常用配方①为对照开展栽培秀珍菇试验。对秀珍菇的菌丝生长速度及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棉子壳和稻草粉组成的配方④,菌丝生长最快达6.53 mm/d,50 kg培养料的平均产量最高为35.23 kg。  相似文献   

10.
试验对10个不同来源的秀珍菇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生物学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菌株具有各自的优势。在PDA培养基中以日本秀珍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2.22cm/d,菌丝洁白浓密;在棉子壳培养基中。以夏秀玲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0.65cm/d;从生物学效率来看,秀珍菇5号最高达88%,而以秀丽1号最低仅35%。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2021,(5)
秀珍菇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白腐真菌,其固态发酵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而秀珍菇菌丝的活化是固态发酵的起始,菌丝活力的高低影响着后期发酵效率。试验首先采用固体培养基平板法初步筛选影响秀珍菇菌丝活性的碳源、氮源和pH;随后通过液体培养测定菌丝生长量和胞外酶活性,进一步确定秀珍菇菌丝活化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粉,pH为7.0;最后检测培养周期内秀珍菇菌丝体生长曲线和胞外酶活性,确定最佳培养时间为6 d。最终活化后的秀珍菇菌丝生长洁白浓密,生长速度较快,且胞外酶活性较高,为后期进一步发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香菇菌袋刺孔方式及刺孔数量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2)
以夏菇覆沙栽培模式为基础,比较香菇发菌期间,菌袋不同刺孔次数及菌丝满袋后一次刺孔、不同刺孔孔数对菌丝生长及后期子实体性状、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刺孔次数及刺孔数量。结果表明,刺孔次数越多,菌丝满袋及转色时间越短,在菌丝长至菌袋接种穴背面的时候第一次刺孔(孔直径3.4 mm、深5 cm、数量30个)、菌丝满袋后第二次刺孔(孔直径5 mm、深4~6 cm、数量63个),即采用二次刺孔法生物学效率最高。菌丝满袋后,采用一次性刺孔法时,不同刺孔孔数对转色无明显影响,一次刺孔50~60个(孔直径5 mm、深4~6 cm),生物学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实现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利用板栗苞、银杏叶分别开展不同比例(5%、10%、15%)代替棉籽壳栽培效果试验,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平菇、秀珍菇的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产量和生物转化效率。结果表明:与对照(棉籽壳87%、麦麸10%、石灰3%)相比较,配方板栗苞10%、棉籽壳78%、麦麸10%、石灰3%能促进平菇菌盖的生长,提升平菇品质,对平菇菌丝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可促进秀珍菇菌丝的生长;平菇、秀珍菇单袋产量分别为1 077.53、815.53 g,生物转化率分别比对照提高31.40、32.40个百分点。配方银杏叶10%、棉籽壳78%、麦麸10%、石灰3%能促进平菇、秀珍菇菌丝的生长,单袋产量分别为1 010.16、608.93 g,生物转化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0.55、3.50个百分点。板栗苞、银杏叶可用于平菇、秀珍菇生产。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2015,(5)
三种封口材料在金针菇菌种瓶上的应用结果表明:无菌透气膜封口的菌种菌丝满瓶时间介于棉花塞、聚丙烯膜两者之间,比用棉花塞慢2 d、聚丙烯膜封口快10 d;常温培养20 d,菌丝健壮,杂菌污染率比棉花塞低3%;菌种扩接栽培袋成品率达99.5%,平均产量比棉花塞菌种增产13.4%,出菇子实体发病率比棉花塞菌种低2.3%。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氯消毒剂拌料栽培秀珍菇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稳定态二氧化氯一元粉剂溶解和稀释后,拌入栽培基质进行生料栽培秀珍菇,稀释比例(药水比)为1∶(2 300~2 400)的处理对杂菌抑制的效果较好,秀珍菇的生长状况与熟料栽培的相当,但生物学效率略低;装袋后放置168 h再接种,秀珍菇菌丝长势较好,杂菌感染率较低。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可作为一种有开发潜力的食用菌栽培料灭菌剂。  相似文献   

16.
秀珍菇又名环柄侧耳.子实体单生或丛生.柄白色、盖淡褐色,是近年国际市场上的食用菌新品种。秀珍菇口感脆嫩清爽。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颇受美食界、餐饮业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商业化前景。为此,我们进行了多次袋栽试验-现将袋栽技术介绍如下:1 栽培季节 秀珍菇适宜出菇温度15~30℃,以18~24℃出菇较正常.品质亦较好,我们安排在6~7月繁殖母种、原种.8月下旬生产栽培种.9月下旬至翌年5月栽培出菇。2 原料与配方 秀珍菇菌丝生活力极强,适宜生长的基质很多.稻草、麦秸、棉壳、杂木屑…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宜在桂东南地区栽培的秀珍菇品种,对引进7个秀珍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分析各菌株菌丝生长情况、原基形成时间、子实体形态、出菇温度、生物学效率等。试验结果表明罗秀1号菌株在供试菌株中表现最佳,适合在桂东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和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方法测定多菌灵在添加浓度范围分别为0.025~1 mg/kg和0.05~10 mg/kg 时在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子实体和培养料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子实体和培养料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3%~99%、93%~10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为3%~6%。在0.1%、0.3%多菌灵有效成分用量下拌料施用后,糙皮侧耳第一和第五潮菇(菇柄、菇盖和全菇)中多菌灵残留量分别为0.089~0.077、0.533~0.485 mg/kg,低于欧盟关于多菌灵在新鲜菇类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多菌灵在子实体各个部位的富集能力由强到弱为菇脚>菇柄>全菇>菇盖。培养料中多菌灵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菌袋部位、菌丝和灭菌对培养料中多菌灵消解均有影响:菌袋上部(距离栽培袋底部22 cm处)的培养料中的多菌灵消解快,半衰期33 d短于中部(距离栽培袋底部11 cm处)的36.47 d和下部的63 d;培养料中菌丝生长有利于多菌灵消解,高压灭菌(0.1 Mpa 压力下,121℃灭菌2 h)可以有效地促进农药消解。灭菌后降解率达91.8%和85.9%,未灭菌时培养料中多菌灵含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方式对鲍鱼菇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玉米芯作栽培主料,采用棚内菌袋出菇和露地覆土出菇方式栽培鲍鱼菇,研究鲍鱼菇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营养成分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配方1菌丝长势浓密、粗壮,配方2菌丝长势弱。在各栽培方式中,处理3(配方1,露地覆土出菇)鲍鱼菇子实体性状表现好,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分别达每30袋8.34 kg和61.78%,且氨基酸种类丰富,营养成分含量高。但露地覆土出菇方式和棚内菌袋出菇方式相比鲍鱼菇子实体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2021,(5)
为了解培养料中桑枝屑含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产量及子实体中硒元素等营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产量高、成本低、富硒栽培料配方,开展桑枝屑料栽培秀珍菇试验,比较不同配方秀珍菇菌丝生长情况、生物转化率、经济效益及子实体硒、粗多糖、粗蛋白、氨基酸的含量。试验表明,桑枝屑比例为60%左右,秀珍菇菌丝洁白、粗壮,生物转化率和利润最高;子实体中硒含量随桑枝屑含量增加而增加,而粗多糖、粗蛋白、氨基酸跟桑枝屑添加量无明显相关性;第2潮菇、第3潮菇的硒含量均比第1潮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