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碘伏对河蟹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碘伏对河蟹蚤状幼体Ⅰ~Ⅴ期 2 4h、4 8h的半致死浓度 (× 10 -6mL/L)分别为 939 4、70 3 2 ,92 6 7、6 73 4 ,916 0、5 4 3 5 ,883 2、5 38 0 ,816 0、5 11 4 ;对大眼幼体分别为 96 3 1、819 4。试验得出了碘伏对河蟹各期幼体的安全浓度 ,并讨论了其在育苗生产中的安全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学养鱼》2003,(4):62-62
杀菌红是由汉宝集团推出的新型含硫水产专用杀菌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对水体中难以杀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具有独特的杀灭作用。自从汉宝集团大面积推广以来,在不同水产养殖品种的疾病防治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河蟹幼体对一般消毒剂比较敏感,为了验证杀菌红在使用中对河蟹幼体的安全性,我们于2002年5月在江苏赣榆做了杀菌红对河蟹幼体安全性的初步试验。一、材料1.杀菌红:由汉宝集团上海汉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2.河蟹幼体:由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顺发育苗场提供的已淡化的大眼幼体,体质健康。二、试验方法1.在面积为50厘米×…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中华绒螯蟹Ⅱ期、Ⅴ期溞状幼体及仔蟹(壳宽0.442±0.034 cm)的瞬时耗氧率,对瞬时耗氧率和溶解氧(DO)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河蟹幼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处于不同环境中的个体,其瞬时耗氧率不随溶解氧的升降而升降.同时测定了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河蟹幼体所处水环境的瞬时耗氧率以及各自的窒息临界点和半致死点.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蟹苗汛期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了对长江口中华绒螯蟹 (河蟹 ,Eriocheirsinensis)蟹苗汛期预报的研究结果。蟹苗汛期决定于河蟹胚胎及溞状幼体发育的生物学因素、水温条件和潮汐?そ诘暮有芳性?2月底 3月初交配抱卵 ,5月初孵出溞状幼体。 1970~ 1981年的资料表明 ,从 3月 1日河蟹开始交配抱卵至大眼幼体 (蟹苗 )回归淡水 ,约需 12 77度日。按这一标准估算 ,在± 2d的变差下 ,12年中有 11年的发汛起始日在估算范围内 ,而若允许将变差时间提高到± 3d ,则 12年中的发汛起始日全部在预测范围内。长江口的大眼幼体要入江 ,必须借助潮汐的动力。而在潮汐半月周期的潮位曲线上 ,只有从起汛期至大汛期 (农历廿七到初三 ;十二到十八 ) ,潮位逐日上升 ,蟹苗才有可能从河口浅海进入江段。综合考虑度日和潮汐两个因素 ,即可预报蟹苗发汛的起始日  相似文献   

5.
3种药物对河蟹幼体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黄鹤忠  梁守仁 《水利渔业》1998,(6):15-16,28
对河蟹大眼幼体进行室内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孔雀石绿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15,12.00,6.90,2.80;硫酸铜分别为6.44,3.74,3.33,1.50;高锰酸钾分别为5.17,3.38,1.90,1.50。试验发现1.0-2.0mg/L的高锰酸钾可促进河蟹大眼幼体变态。而孔雀石绿对变态有抑制作用。文中讨论了3种药物在河在眼幼体生产上的安全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期使用孔雀石绿杀灭聚缩虫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石绿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Ⅰ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技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氵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7.
沸石在河蟹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继周 《齐鲁渔业》1999,16(3):10-11
在河蟹育苗中,利用沸石作水质净化剂.从幼体蚤状Ⅲ期始,每天在3个幼体培育池共90m3水体中投放200×10-6沸石。结果试验组每m3水体大眼幼体出苗量增加54g,效果明显。试验证实,投放沸石能吸附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氨氮,净化水质,促进幼体正常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8.
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复方三氯异氰尿酸对斑节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设8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0、0.5、1.0、1.5、2.0、2.5、3.0、3.5和4.0(×10-6)每组3个平行.结果表明,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10-6)分别是无节幼体:1.58、1.35和0.29;蚤状幼体:1.71、1.24和0.2;糠虾幼体:2.2、1.46和0.24;仔虾:3.23、2.62和0.53.幼体对试验药物的忍受力由大到小分别是仔虾、无节幼体、糠虾幼体和蚤状幼体.试验结果可为斑节对虾育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自然状态下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成蟹血淋巴和大眼幼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成蟹血淋巴中均检测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为182.96±45.66 U/mL(n=29),而在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亦检测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为94.29±15.65 U/mL(n=4)。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河蟹的自身防御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土池低盐度水体河蟹生态育苗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3~5月,在上海崇明进行了河蟹(Eriocheirsinensis)在低盐度水体的土池中育苗实验,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亲本的强化培育、施肥养水、敌害生物的控制和利用、活饵料的科学使用和水质调控等。结果表明:(1)亲本强化培育可以提高其生殖性能;(2)土池育苗中各期幼体的变态时间长于工厂化育苗,因而总的出苗时间比工厂化育苗长5~7d;(3)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在低盐度(9~12)条件下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单产和出苗率分别为(60·18±30·17)kg/hm2和(3·12±1·55)%,总的出苗时间为(25·2±1·9)d。  相似文献   

11.
河蟹在蜕壳前,血淋巴中 20-羟基蜕皮酮(20-HE)含量达到最高峰——116.16±32.96ng/ml;蜕壳时降入低谷——7.09±1.39ng/ml;蜕壳后仍然很低。血淋巴中20-HE 调控着河蟹的蜕壳周期。雌性河蟹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9月份血淋巴中 17β-雌二醇(17β-E_2)出现峰值——3.62±1.11ng/ml,促进了卵母细胞的卵黄积累。雄性河蟹10月份血淋巴中睾酮(T)含量开始上升,至12月份达到 2.15±0.28ng/ml,诱导精巢发育成熟。雌性河蟹血淋巴中 20-HE 含量在5月和8月各出现一个峰值,分别为 13.15±6.99和 15.80±7.40ng/ml;雄性河蟹则在6月和9月各出现一个峰值,分别为 20.25±13.58和 14.00±9.48ng/ml。雌、雄河蟹同在2月份为全年最低值,分别为3.75±3.38 和3.68±1.78ng/ml。实验结果阐明了雌、雄河蟹 5、6月份血淋巴中 20-HE 出现的峰值与生长有关;8、9 月份出现的峰值与青春蜕壳、早期性腺发育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孔雀石绿对河蟹蚤状幼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I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换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13.
邹杰  杨家林  彭慧婧 《水产科技情报》2013,40(4):204-206, 209
为研究方格星虫多次人工培育的繁育性能,采用室内产卵培育和滩涂恢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在繁殖期内对同一批方格星虫进行了3次人工培育产卵试验,对孵出的幼体进行人工培育。结果表明:于6月、7月和8月进行的3次人工培育,雌虫平均产卵3.11×104、2.70×104和1.75×104粒,平均受精率为(84.4±2.8)%、(87.6±1.9)%和(83.4±2.4)%;海球幼体体长日均增长49 μm、65 μm和46 μm,变态成活率(27.3±6.3)%、(32.2±4.6)%和(37.8±5.9)%;随着培育产卵次数增多,亲虫的死亡率升高,相对个体产卵量减少;海球幼体变态率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变态后稚虫的生长速度与后期海球幼体的大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赵亮 《内陆水产》2003,28(10):8-9
受沿海封闭式养虾经验启发,结合沿海地区土池生态育苗优点,在总结多年工厂化育苗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河蟹水泥池全封闭育苗技术试验,通过施用生物活菌剂光合细菌增加环境自净能力,以求在不换水、不超过环境生态负荷的情况下无公害育苗,培育出优质大眼幼体。2000~2002年在安徽省枞阳县特种水产研究所蟹苗场用人工配制半咸水进行了育苗试验,获得成功,所育大眼幼体在后续养殖中获得较高成活率。现将河蟹水泥池全封闭育苗试验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施试验在18米×10米×1.7米的水泥池中进行,池上有塑料薄膜大棚保温,试验水泥池中安装0…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 h,32.5℃时缩短至(228.0±88.8) 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夏季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综合增温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  周刚  李旭光  周军 《水产学报》2013,37(3):417-424
为探讨夏季池塘养殖河蟹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及综合增温潜势,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 、CH4 、N2O)的排放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夏季河蟹养殖池塘均表现为CO2 、CH4 和N2O的源,其中CH4夏季排放量达(42.62±9.55~95.09±10.89)g/m2,CO2排放量达(6.91±2.18~12.52±3.11)g/m2,N2O有微弱排放;夏季河蟹池塘保持一定的水生植物覆盖能显著减少CO2/ CH4的排放,较无水草种植区域,减少CO2排放 52.47g/m2,减少CH4排放 5.61 g/m2,对N2O排放无显著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不种植水生植物的1.85倍,池塘养殖河蟹生态养殖温室气体减排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17.
<正> 1996年,我们在乐亭县进行了光合细菌在河蟹育苗中的应用试验,研究了光合细菌对池水的净化能力以及光合细菌对河蟹幼体变态率及抗病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丹  于伟君 《水产科学》1996,15(1):10-11
本文根据对辽河下游水质调查结果和对河蟹不同发育期的有关试验对河蟹蚤I和大眼幼体进行了多因子毒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得出Lc50值,结果表明多因子综合效应大于单因子效应,大眼幼体对毒物耐受力比蚤I强。大眼幼体回避试验结果表明:毒物效应依次为单因子〈双因子〈三因子;大眼幼体比幼蟹对毒物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水产研究所于1982年5~7月,采用6只1吨漏斗型玻璃钢水槽,进行人工培育河蟹淹状幼体试验,获得初步成功,单位水体最高出苗量达18,146只。试验期间,在玻璃钢水槽内以间断充气法增加溶氧,给河蟹搔状幼体投喂活体和冷冻的硅藻以及丰年虫无节幼体。目前,用玻璃钢水槽培育的河蟹搔状幼体,其单位水体出苗量虽不及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河蟹人工繁殖过程中,必须提供各期溞状幼体充足适口的饵料。1988年,在天津津宁育苗场,对河蟹溞状幼体饵料生物的控制和利用,进行了探讨试验。一、试验条件及方法: 试验池及对照池均为室内水泥池,各池面积为32.34m~2,水深0.65m左右,水源为永定新河水。河水经沉淀池沉淀,用25ppm漂白粉消毒,杀灭大型浮游生物及水生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