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探讨马尾松组培苗的苗期生长规律及其野外生长潜力,以马尾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容器育苗和野外造林2种方法,研究了其苗期生长及野外造林试验的表现。结果表明,马尾松组培苗苗期高生长呈高度拟合的一元二次曲线,移栽早期生长较为缓慢,而移栽5个月后生长明显加快。与国家标准I级松树实生苗苗高相比,移栽后7个月,马尾松组培苗苗高达25.9 cm,超过1年生马尾松、华山松实生苗苗高的29.5%;组培苗移栽8个月后,其苗高达30.5 cm,超过1年生湿地松、火炬松及古巴加勒比松实生苗苗高的1.7%。相较实生苗,马尾松组培苗野外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较高,生长表现最佳。造林后1年马尾松的组培苗树高、地径生长比实生苗分别增加138.9%和252.7%,高径比减少32.3%。这说明,马尾松组培苗生长迅速,苗木粗壮,环境适应性强,能有效缩短育苗周期,提高造林成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2007~2009年在普洱景谷进行了不同类型思茅松苗木造林对比试验,通过调查思茅松扦插苗与实生苗山地栽培的生长情况,分析了扦插苗留圃时间长短对造林初期思茅松生长的影响及不同育苗基质培育的扦插苗对造林初期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思茅松扦插苗与实生苗山地栽培2年3个月后,在树高生长方面差异显著,而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林木生长量是扦插苗好于实生苗;思茅松扦插苗在生根良好的前提下,扦插留圃时间长短对幼树生长无明显影响;林下表土与树皮碎片(1?1)混合的育苗基质所培育的扦插苗,造林后其地径、树高生长明显好于育苗基质为林下土的扦插苗。  相似文献   

3.
杂种山杨玻璃化苗内源激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迪  关录凡  王秋玉 《林业科学》2007,43(10):127-129
杂种山杨是芬兰林业科学院培育的欧洲山杨(Populus tremula)和北美山杨(P.tremuloides)优良杂交品系,适于山地造林,平原造林长势更好,而且其生长速度和轮伐期都快于一般的山地杨树.2001年由东北林业大学引进,并且采用微体繁殖技术进行了大量繁殖和无性系测定.玻璃化现象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特有的一种生理失调或生理病变,玻璃苗不易生根,移栽成活率很低(胡彦等,2004).杂种山杨组培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玻璃化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杂种山杨试管苗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外对引起植物组培苗玻璃化有关的培养基种类、生长调节剂浓度、琼脂浓度、透气性、温度以及光照强度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短叶省藤和黄藤组培苗造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黄藤组培苗的适应性与保存率不低于实生苗,其造林的立地、整地、上层林木和种植措施等可与实生苗相同。黄藤组培苗能保持母株优良的生长特性,生长显著快于未经选择的实生苗。同时,组培丛芽苗的第1单芽的茎长生长快于第2单芽的茎长生长。短叶省藤的单芽高度与造林保存率有显著的相关性.高度大的单芽保存率高,反之则小。造林前的苗高分析表明,单芽苗和丛芽苗第1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15cm的比率接近,丛芽苗第2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10cm的比例接近,第3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5cm的比例接近。与黄藤相同,短叶省藤丛芽苗各单芽的生长速度也与造林前单芽的高度相关,苗高大的单芽生长快,苗高小的单芽生长慢。  相似文献   

5.
柏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柏科植物组织培养困难,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文中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柏科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选择、培养基制备、诱导分化、试管苗生根、组培苗移栽等关键环节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研究展望,为深入开展柏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金佛山方竹母竹分株单株蔸苗、1年生营养袋实生苗、1年生实生裸根苗造林,对造林后竹苗的地径生长、苗高生长、新发苗(笋)数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苗木对苗木地径生长、苗高生长、新发苗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对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为:母竹分株苗造林>裸根苗造林>营养袋苗造林;对苗高生长的影响为:母竹分株苗造林>裸根苗造林>营养袋苗造林;对新发苗(笋)数量的影响为:营养袋苗造林>裸根苗造林>母竹分株苗造林。  相似文献   

7.
不同樟树无性系造林效果比较及施肥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4个无性系的樟树组培苗作为试验对象,进行樟树实生苗和无性系组培苗比较试验,研究各樟树无性系的造林效果,探讨施肥的数量与质量对于樟树林生物量、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樟树的组培无性系苗的生长量和生物量与樟树实生苗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组培苗大于实生苗。施肥水平的不同使得樟树苗的表现不同,以每株0.35 kg的施肥水平最为合适,可使樟树的幼林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降香黄檀不同种苗类型及不同季节造林与林分生长关系,对宜宾地区的降香黄檀林分生长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扦插苗造林的林分在幼林期生长速度要快于实生苗造林林分,扦插苗造林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的成活率都在90%以上,但春季造林(97.87%)的效果明显好于秋季造林(94.33%);实生苗木在春季或秋季造林对林分的树高、胸径、冠幅等性状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比较黎蒴扦插苗与实生苗苗期和造林后7个月及31个月的生长情况,发现黎蒴扦插苗多个性状优于实生苗;造林初期,实生苗生长较快,生长明显优于扦插苗,扦插苗蹲苗期较长,但后期扦插苗生长可以超过实生苗。从目前情况来看,黎蒴扦插苗造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水曲柳扦插繁殖苗木质量,以1年生水曲柳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激素(IAA、IBA、NAA)不同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水曲柳扦插繁殖生根时间、生根率及后期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IBA 200 mg·L~(-1)处理2 h效果最优,生根时间为13.56 d,生根率为75.46%。扦插苗经过1个生长季的生长后,苗高26.19 cm,为对照苗高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依据相同立地条件下同龄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比较思茅松扦插苗与实生苗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1)实生苗造林保存率比扦插苗高,但两者均高于90%;2)扦插苗的树高、地径生长量比实生苗大;3)扦插苗及实生苗高生长和径生长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扦插苗表现出“高胖”的形态特征,而实生苗倾向于“矮胖”。  相似文献   

12.
巨桉无性系(组培苗)造林推广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巨桉无性系(组培苗)造林技术应用与推广基地,经过2年的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巨桉组培苗林分直径、高生长明显优于实生苗,且林相整齐,林分个体基本无分化,并具有良好的抗(耐)病虫性。  相似文献   

13.
以弥勒苣苔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同浓度与基本培养基组合对弥勒苣苔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并对诱导生根的组培苗在9种移栽基质中的移栽成活率和生长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弥勒苣苔组培苗在1/2 MS+IBA 0.1mg/L培养基中生根率达到89.6%,平均生根数量为4.3条,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为弥勒苣苔组培苗的最佳生根培养基;将生根苗移栽到基质[V(草炭)︰V(蛭石)︰V(珍珠岩)=1︰1︰1]中栽培,60d后统计其移栽成活率达100%。所筛选出弥勒苣苔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和移栽的最佳基质,可为弥勒苣苔的种质保存及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矾根的顶芽或腋芽均可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在其培养过程中加入适量浓度的6-BA和NAA有助于调节和促进外植体的生长和生根。研究发现:以30~40d为一继代培养周期为好,若超出此期限,易诱发玻璃苗;控制空气中尘埃粒子的大小和浓度可减少组培苗的污染率;由组培苗转变成生产用苗的炼苗过程,其温度、光照和温度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并十分强调:组培苗一旦脱离试管(或瓶)切不可用净水泡洗,否则将严重降低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矾根组培苗移出后的移栽基质以2∶1或3∶4(体积比)的泥炭和珍珠岩为好。  相似文献   

15.
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繁育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杉木优良无性系的组培繁育试验,筛选出一组广谱、高效的培养基和组培苗最佳移栽期及移栽后的培育管理方法;营造了组培苗与实生苗及各种源无性系不同繁殖方式的对比试验林,进一步研究其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组培苗造林在树高、地径等性状上均高于实生苗及常规无性繁殖苗。  相似文献   

16.
红掌组培苗的生根与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红掌组培苗的成活率,本试验以红掌无菌苗的分化芽为试材,在1/2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IBA、NAA对红掌组培苗进行生根诱导比较;生根苗经过炼苗处理后,栽植于4种不同的混合基质中,比较生根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5mg/L+IBA0.3mg/L时,组培苗的生根率高,根系健康粗壮;在混合基质草炭+水苔+珍珠岩(1:2:1)中栽培的生根苗成活率高,生长状况最好,是红掌组培苗移栽的合适基质。  相似文献   

17.
开展云南萝芙木苗木类型和株行距对比种植试验,研究苗木类型和株行距对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生苗和扦插苗间茎、叶和根生长表现差异不显著(P>0.05),考虑到扦插苗具有易于大量生产、生长均一等特点,应用扦插苗造林更优;不同株行距处理间云南萝芙木茎、叶和根生长表现差异显著(P<0.05),其中0.4 m×1.0 m株行距处理的茎叶和根的产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8.
以紫叶稠李组培瓶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苗高、基部茎粗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不同基质对组培苗生根、移栽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培瓶苗的苗高、基部茎粗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不同基质对组培苗生根、移栽成活有显著影响,选用瓶苗高为2.5~3.0cm,基茎粗0.06~0.1cm的苗接种到添加生长素IBA0.2mg/L和NAA0.5mg/L的基本培养基中生根,生根率可达86.13%,将生长健壮的生根苗移栽在细河沙、熟表土和草炭土基质上炼苗,成活率达93.3%。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云南省马关县金城林场云南红豆杉实生苗和扦插苗营造的4年生幼林的生长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生苗造林幼树的树高、地径、生物量干重指标都大于扦插苗造林的幼树,且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实生苗造林幼树的地径变异系数是扦插苗造林幼树地径变异系数的1.1倍;扦插苗造林幼树树高变异系数是实生苗造林幼树树高变异系数的2.8倍。  相似文献   

20.
为了配合江西省1999年春季100万株赤桉苗造林施肥工作的需要,我们从研究成果的各种配方中选出了5种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赤桉组培苗和邓恩桉实生苗造林配方施肥均以N100P100K50生长最快,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