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失地农民,目前云南省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失地农民就业难、就业质量差、失业现象普遍,这既受体制和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也有其自身原因。因此,安置失地农民再就业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王健美  李世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19-4120,4142
在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并对具体保障内容的建立和价值测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文静  侯军岐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815-3816
综述了现阶段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和养老保障现状,找出造成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不合理的征地制度及安置补偿政策。提出了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对策,即因地制宜地构建养老保障制度,开辟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革新养老保障资金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8):147-149
在杭州市4个区县展开问卷调查,对失地农民生存现状以及其所受到的保障制度进行了解,归纳总结出杭州市征地补偿政策对失地农民生活的影响。同时,结合对部分失地农民的访谈结果,探寻现有征地补偿政策的不完善之处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与政府、村委拆迁相关负责人沟通,全面了解征地补偿政策及其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情况,深入挖掘失地农民生存困境的内在成因。根据样本数据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失地农民的征地意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小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3057-3058,3097
顺应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要求,结合调查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失地农民的征地意愿.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失地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加。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事关其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失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并且探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为了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总体发展,我国应当加快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谢庆 《湖南农业科学》2012,(17):137-139,14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失地农民成为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弱势群体。通过对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失地农民的实地调查,介绍了当前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社会就业等现状,在分析了失地农民失地后普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征用,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农民因失去土地而生活无法保障,失地农民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中国失地农民及其保障的现状,并从制度的建设,失地的补偿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几方面提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采用入村调查和入户调查的方法,对杨凌区5个乡镇26个自然村和149户失地农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杨凌失地农民高达54.5%,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66.7%和97.4%。通过对杨凌失地农民的收入情况、就业、生活保障、征地补偿等现状调查以及失地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了进一步增加失地农民收入,促进就业安置,改善生活保障和完善征地补偿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失地农民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农业一起逐渐取代了原有意义上的"三农",逐步成为农户贷款需求的新主体。一、失地农民的基本现状各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实施一次性货币补偿后,又逐步实施了由政府、村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问题。但由于货币补偿标准低,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又因受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制约,仅满足了部分年龄较大的失地农民的低保  相似文献   

11.
长沙县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上重投入、在书目上重选配、在服务上重创新,吸引、引导广大农民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促进农家书屋健康、持续、发展,为农民致富提供知识食粮,培养青少年从小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2.
何玲玲  陆永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94-15997,16000
在对柳州市河东村随机抽取的40户失地农民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柳州市城中区河东村征地情况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城市拆迁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村民失地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拆迁安置标准偏低,难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生活来源发生改变,但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是更多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针对目前状况,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分别是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的机会,千方百计为失地农民广辟就业渠道,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陈怀文  武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49-16851,16926
阐述了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工作程序,以长沙县为例,分析了其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状况,并提出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民幸福指数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晓萍  冯焱 《农学学报》2014,4(1):120-124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农民群体的生活状况,测知农村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并衡量农村政策的社会效果,运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及SPSS 15.0统计软件,对山西省太谷县300名农民幸福指数进行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目前的幸福感并不高,这与收入水平、年龄、婚姻状况等密切相关,而与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因素等相关性不强。通过分析旨在为提高农民幸福感,进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水利工程管理,对增强主人翁意识,发挥民主管理作用,改善水费征收环境等方面起到明显效果。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县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总结了取得的一些成效,并提出了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谈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芝花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28-129
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解决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针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探讨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提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户现场调查的方式,收集和整理了相关调查数据,结合这些数据,分析了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合平村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社会保障情况,得出本区域失地农民主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促进家庭养殖业发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亚伟  吴佩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293-1295
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浙江、青岛、天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实践,提出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地区化、社会保障基金化,完善法律制度和公开征地程序,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并对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蒋修念  罗谨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389-1392
以重庆开县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状及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收入高的家庭发生流转的比例高;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发生土地流转影响不大;农户对发生土地流转的时间意愿很短;农户发生土地流转后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外出打工和子女赡养;大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不了解;发生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确定土地流转关系的方式主要是口头协议;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本社和本村内。提出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针对性建议:发挥农民的法律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权力意识;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行服务性和责任政府;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  相似文献   

20.
西南丘陵区农民生计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农民生计多样性的变化,选取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且经济落后的西部丘陵区作为调研区域,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法进行实地调查,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采用重点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调查区域确定在重庆市云阳县和酉阳县2个贫困县的4个村内,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民生计多样化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化。选择重庆市云阳县和酉阳县4个村185户农民为调查对象,从农户的家庭规模、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收入构成、农户类型等基本情况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对农民生计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将农民的生计方式细分为务农、打工、做生意、教师、跑运输、企业主、公务员和其他8类,从不同生计方式的收入差异、生计方式与收入水平关系、生计方式与经营土地面积关系3个方面对农民生计方式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民生计多样性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主要作用,是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随着生计方式的多元化,土地收益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