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茶花(Camellia japonica)、茶梅(Camellia sasanqua)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以其四季常青、色彩鲜艳、品种繁多,秋、冬、春季观花为主要观赏价值,在杭州地区园林绿化上已广泛应用。本文初步探讨了茶花、茶梅在杭州主要公园景点的配置应用,以及茶花、茶梅品种在杭州植物园中的配植模式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对茶梅(Camellia sasanqua Thunb.)在西安地区露地引种栽培的立地环境、栽培基质和土壤ph值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性研究,通过对其物候观察和生物学习性的掌握,初步确定茶梅在西安的抗寒等级在Ⅱ级以上,生活力在Ⅲ级以上,适应西安地区的气候条件,为茶梅在西安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遮阴对盆栽茶梅叶片内营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程度遮阴处理(25%,50%)对温室盆栽茶梅叶片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遮阴处理对茶梅叶片中各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不同,随着遮阴程度的加大,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都逐渐下降,而含氮量有所提高,碳氮比下降。由此可见,遮阴不利于茶梅叶片内营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正茶梅,别称茶梅花,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优良花灌木。其有着:花期长,花朵瑰丽、繁多,且花色多样,姿态优美,故其观赏性丰富,并被广泛地栽植于各个城市,或与其它的花灌木配置而作为花坛、花境的植材来使用,或是作为配景的材料,种植于林缘、墙基,和角落等处。茶梅亦还可被用作基础种植,以及常绿的篱垣材料来使用。除此之外,茶梅也经常是被栽植于盆内,作为家装植物,来供室内观赏。茶梅的生长是比较强  相似文献   

5.
采用HPLC-MS技术,对2种山茶属(Camellia Linn.)植物华东山茶(C.japonica)、茶梅(C.sasanqua Thunb)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质荷比及质谱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推测华东山茶19个色谱峰中的12个峰、茶梅20个色谱峰中的12个峰的成分。结果表明:这两种山茶属植物含有酚酸类、儿茶素类、黄酮醇及糖苷类物质。为科学开发利用山茶及茶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5种有机地表覆盖物(木屑、松针、核鳞、树皮、枯叶)对城市园林植物茶梅土壤三参数(温度、含水量、电导率)、养分、微生物的影响,同时对其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灌木茶梅地表覆盖不同的有机覆盖物后,土壤温度和水分都呈升高趋势,土壤电导率除了覆盖木屑处理略高于对照(不覆盖)之外,其他覆盖处理都低于对照;土壤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含量都明显增加,速效氮含量变化则各有差异,土壤的pH值都呈下降趋势;土壤放线菌和细菌的数量都高于对照。灌木茶梅覆盖地表有机物处理后,通过对其土壤的三参数、养分及微生物相关分析可知,土壤温度与电导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速效磷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硝态氮与真菌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铵态氮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有机覆盖物处理后茶梅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土壤肥力综合得分排名为:核鳞枯叶树皮松针木屑对照。由综合得分排列顺序可知,覆盖核鳞和枯叶的茶梅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均处于平均线以上,覆盖树皮、松针、木屑的土壤肥力综合得分虽然低于平均线,但是它们的综合得分却都高于对照处理,表明有机地表覆盖物对茶梅土壤肥力改善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模拟酸雨对茶梅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赵栋  潘远智  邓仕槐  尚鹤  王芳  陈睿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191-3198
 【目的】探讨不同pH的模拟酸雨对茶梅主要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方法,研究4种不同pH(2.0、3.0、4.0、5.6)的模拟酸雨对茶梅(Camellia sasanqua)叶片膜损伤、MDA含量、抗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Chl)含量以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结果】在不同pH酸雨胁迫下,茶梅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SOD、CAT和P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其中,pH 4.0的酸雨处理SOD及CAT活性最大;pH 3.0处理的POD活性最大;Chl含量随酸雨pH的降低而降低,但降到pH 2.0时突然增加,恢复到与对照相近的水平;Pn、Gs及Tr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i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Ls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茶梅对酸雨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pH 3.0大致可以认为是酸雨对茶梅造成隐形伤害的阀值,因此,可以作为酸雨灾害严重地区园林绿化及植被构建的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温室盆栽茶梅的光合特性,为温室茶梅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年生盆栽茶梅为试验材料,采用美国CI-301PS型便携式光合仪,对其光合特性及其相关生理生态因子指标进行测定,并通过统计分析,探索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结果】(1)茶梅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型,有明显"午休"现象。光合作用的饱和点为221μmol/m2·s,补偿点为13.9μmol/m2·s。叶温27.5℃时光合速率最大,超过时逐步下降。(2)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环境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叶温均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相关,其中气孔导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生理因子,有效辐射为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生态因子。(3)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分别与大气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茶梅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型,有明显"午休"现象;气孔导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生理因子,有效辐射为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9.
正小茶梅用赤霉素处理。开始10天是隔天用500毫克/升的赤霉素涂抹一次花蕾(每个花蕾约0.5毫升,25天起改为每天涂2次,经40天左右,开花期可提前50多天。用赤霉素处理白玉兰的方法与处理小茶梅类似,只是量大些,每个花蕾用药量增加1倍,30天起每天  相似文献   

10.
1.环状剥皮 木本花木如茶梅、米兰、茶花、含笑、桂花、杜鹃等,将母株上  相似文献   

11.
对茶梅3个新品种秋之晚、小调和琼玛在杭州地区露地栽培的立地环境、栽培基质和土壤pH值等进行研究,了解其生态适应性。通过对其物候观察、生物学习性的记载、观赏价值的分析比较初步确定,3个茶梅新品种在杭州地区的抗寒等级在Ⅱ级以上,生活力等级在Ⅲ级以上,生态适应性较好,可在杭州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有机覆盖物对城市园林植物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木屑、松针、核鳞、树皮和枯叶5种有机地表覆盖物对城市园林植物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裸地、马尼拉草地及灌木茶梅地覆盖不同的有机物地表覆盖物均能降低土壤的pH值,且不同的有机覆盖物对土壤pH值的影响不一样;裸地、马尼拉草地及灌木茶梅地表覆盖有机物处理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速效氮含量变化则各有差异,马尼拉草地覆盖有机物则能明显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灌木茶梅地覆盖有机物能明显提高铵态氮含量;不同的有机覆盖物对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影响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有机覆盖物对城市园林植物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木屑、松针、核鳞、树皮及枯叶5种有机覆盖物覆盖土壤表面对城市园林植物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尼拉草地及茶梅灌木地上覆盖松针、核鳞、树皮及枯叶保水效果显著,其中,在马尼拉草地上覆盖树皮的保水效果最好,而茶梅灌木地上覆盖枯叶的保水效果最好;覆盖木屑的保水效果较差,其土壤含水量比对照的低。由此可知,松针、核鳞、树皮及枯叶是很好的土壤保水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胡杰 《安徽农学通报》2013,(9):112-113,164
为提高茶梅扦插育苗的成活率,本试验选取4a生茶梅的1a生无病虫害健壮枝条作为扦插用穗条,4月上旬进行扦插,对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生长素、不同基质配比类型、插穗粗度等因子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采用吲哚丁酸(IBA)生长素处理穗条,浓度为300mg/kg时,以泥炭土加珍珠岩适当比例均匀混合作为扦插基质,并控制适宜的插后管理温度和湿度,茶梅的成活率达91.5%,平均生长量达10.4cm。  相似文献   

15.
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茶梅品种的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杭州地区5个常见茶梅品种的抗寒性,为茶梅品种向长江以北地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目前杭州地区园林应用最广的5个山茶科山茶属茶梅品种立寒、朝仓、昭和之荣、冬牡丹、笑颜为试验材料,在冬季低温条件下进行相对电导率测定,并于寒害发生后进行低温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5个茶梅品种均随着外界气温的降低,相对电导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温半致死温度处于-21~-14℃。【结论】5个茶梅品种对低温环境均具有较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及一定的抗寒能力,其中以昭和之荣的抗寒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杭州地区5个常见茶梅品种的抗寒性,为茶梅品种向长江以北地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目前杭州地区园林应用最广的5个山茶科山茶属茶梅品种立寒、朝仓、昭和之荣、冬牡丹、笑颜为试验材料,在冬季低温条件下进行相对电导率测定,并于寒害发生后进行低温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5个茶梅品种均随着外界气温的降低,相对电导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温半致死温度处于-21~-14℃。【结论】5个茶梅品种对低温环境均具有较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及一定的抗寒能力,其中以昭和之荣的抗寒力最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冬茶梅3个品种在50%,75%和全光照条件下的观赏价值的比较研究发现,3个品种中,以立寒表现最好,其次为绯乙女。同品种而言,以75%光照条件对生长更为有利,尤其是花期,充足的光照对开花更有利。  相似文献   

18.
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5种高架绿化植物的抗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优良的抗寒高架绿化植物,进一步丰富杭州高架冬季的绿化和景观效果,选取欧洲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厚叶石斑木(Rhaphiolepis umbellata)、茶梅‘东牡丹’(Camellia sasanqua‘East Peony’)、茶梅‘昭和之荣’(C.sasanqua Showa-no-Sakae’)和小叶蚊母树(Distylium buxifolium)为材料,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低温胁迫下5种植物相对电导率(REC)的变化,并配合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求算出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REC呈“S”型上升,拟合出的LT50分别为-6.76、-8.61、-7.93、-8.81、-6.23℃,其抗寒性顺序为:昭和之荣>厚叶石斑木>东牡丹>欧洲夹竹桃>小叶蚊母树.5种高架绿化植物均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在杭州地区的高架环境下可以安全露地过冬,可以合理地进行选择和配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茶和茶梅的真菌病鉴定到种的已有200多种,炭疽病为山茶花的常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受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常常大量脱落,削弱植株长势,影响开花。文章通过对昆明地区山茶花炭疽病的发生规律调查,分析了致使云南山茶感病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分析已发表的植物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合成酶(ACS)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在随机选择的非洲菊、月季、桂花、茶梅和山茶等5种植物花瓣cDNA中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在5种植物花瓣中都能扩增出约800bp的特异片段,登录GenBank发现均未被注册,因此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并获得了序列号.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发现所克隆的5个Acs基因均与其他植物花瓣的ACS基因有一定的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4%,最低为80%.将5个ACS基因的片段进行多序列比较分析,发现茶梅ACS基因与山茶ACS基因的序列差异最小,序列相似性达99%.本试验设计的ACS基因简并引物在植物中有一定的通用性,后续可以适当调整引物的简并度,以得到高通用性的简并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