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与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作为生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载体,园林具有陶冶情操,寄托情感,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功能。私家园林的兴建为园林养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苏州古典私家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和古典园林的典范,发掘其所包含的园林养生思想,可对促进现代城市营造健康自然的居住环境提供有利帮助。在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传统养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山水和建筑、植物等自然人文因素中所体现的养生思想,总结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在改善居住环境和园林养生方面的运用,对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在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应用,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我国古典建筑中的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极强,其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主要为中国传统艺术价值观,其中最典型的有儒释道三家思想与中华传统诗词、书画中蕴含的艺术美感。古典园林的整个勾画、组织将几者相向融合,运用较多的空间留白、景物设置、色彩搭配与自然相结合,以展现中华上千年博大的美学思想。基于此,对中国古典园林中艺术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斌 《世界林业研究》2021,34(2):133-133
正一筑一苑,是对我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韵味和个性之美的形象描述。包括皇家园林在内的我国古典园林,其造作、旨趣突出了愉悦人心的导向以及各种艺术的融合。其中,雕刻艺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园林与雕刻艺术密不可分,古典园林中的各式雕刻,既是中国雕刻艺术的群像展示,也是古人或闲适或高雅或反璞的生活趣味的形象展示。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园林读本·筑苑》(陆琦、梁宝富主编,ISBN 9787516014400,定价38.6元)通过创新性地表达园林艺术中蕴含的深厚的传统古建筑文化,在严谨学风的指导下,向读者科普化地讲述园林中的古建筑,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和构造手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古典园林往往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时文化思想会直接影响到同时期的古典园林的风格。中国与韩国的古典园林在历史空间上有一定的连系性,又各有独到之处。在文化思想方面也不例外,类似的传统观念,在古典园林中就有不同的体现,对此,文章分析了阴阳五行思想、神仙思想和儒教思想在中韩古典园林中的差异体现。  相似文献   

5.
浅谈古典园林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爱春 《广东园林》2007,29(1):20-21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论源于画论,强调立意;欣赏古典园林,应先欣赏其意境美和诗画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造园历来注重植物景观设计,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一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4大要素,可见植物素材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现代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意境美,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推动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形理论是对自然界不规则实体进行描述的重要方法,对研究以“师法自然”为特色的我国古典园林滨水驳岸设计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研究在阐释分形理论概念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Fractalyse软件分析我国古典园林与城市公园岸线形态的计盒维数,应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与非参数检验,发现古典园林滨水岸线计盒维数与水域面积并无显著相关性,古典园林和城市公园滨水岸线差异性也不明显。研究结论质疑了城市公园滨水岸线不如古典园林丰富生动的惯性思维,也为未来古典园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以及建安文学、田园诗文、书法绘画都影响了园林的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美学思想的转变的关键,走到“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更高的美的境界。魏晋美学为中国古典园林确立了思想基础, “天人合一”思想真正运用于园林中,中国园林真正形成了自然山水园的风格,形成了造园活动从生成到全盛的转折,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基础。同时对后世园林以及当代园林的发展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析广州艺术小园圃的园林美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近年广州园林博览会优秀艺术园圃进行分析,运用园林美学理论,在人文、意境、生态和空间四个方面总结出优秀艺术园圃需具备的园林美学特点,为广州艺术园圃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造园历来注重植物景观设计,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一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4大要素,可见植物素材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现代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意境美,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推动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江南青楼才女拥有丰富的园林生活,其本身亦和园林环境共同组成文人名士的审美价值体现。同时,园林空间也是其一生境遇的环境背景。基于对江南青楼才女"秦淮八艳"园林生活的探究,概括其园林生活包含私家园林生活、青楼园林生活和公共园林及自然山水生活,并总结出其园林生活具有文人化、神秘化、男性化的特点,从而对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女性生活与园林环境关系现有研究进行补充,引发对明末清初女性园林文化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括阐述了城市环境美中自然美的特征,社会美中建筑环境美、街市环境美、园林环境美的特征.并对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重建环境的整体意识、环境设计学科、城乡环境规划设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纵观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园林,建筑都是一项基本的造园要素,尤其是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更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整个园子的重中之重。园林建筑,是人与自然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媒介,为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提供空间,也是人获得自然园居乐趣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源远流长,其艺术魅力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反映了中华民族先进的自然观、审美观和哲学思想。正确了解并恰当欣赏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历史之美、形象之美和意境之美,对于今后的园林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金宇  吴怡 《广东园林》2021,43(3):92-96
琴与园林关系密切,许多园林题名都以琴命名,抚琴、听琴的环境也以园林为佳。园林听琴分为,听有形之琴和听无形之琴。无形之琴,也就是意会之琴,是听自然之音入耳后以琴声比拟。琴在园林中有身份定位、娱情忘忧、清音造境的功能,隐喻了一种雅文化,暗合了中国古人的审美理想和生活方式。园林中营造的虚实琴境,散发出的艺术氛围,是一种特有的雅赏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形成园林概念的初期,园中植被以粮食作物为主,且物种较单一,尚不具备观赏性质。降及西周,随着生产力发展并受统治者相关政策的影响,人们已开始用多种经济植被代替粮食作物,并利用布局方式美化园囿景色。春秋至秦汉时期,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大一统王朝的逐步建立,植被在不同阶层人们的园囿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差异极大。平民阶层的园囿之中仍以经济作物为主,并逐渐植以观赏性植被;贵胄之家则多以自然奇观为蓝本,融入道家与儒家的文化思想建筑园林,并在此基础之上选种植被。此外,从考古以及文献等资料中不难看出,帝王苑囿中的植被凸显出秦汉时期统治阶层大一统思想与神仙思想的盛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园林传统造园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同时,尤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才能使中国园林真正走向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质园林虽一直处于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主流研究之外,但到明清时期已具备不输于其他类型园林的规模以及职能。结合同时期的写实主义小说《儒林外史》,从历史文献研究角度出发,将书中二十余处具有公共性的园林分为山水相依的城市型公共性园林、农村聚落的公共性园林及半公共性园林三类,进一步探究明清时期公共性质园林在各阶层市民生活中发挥的美学、社会以及文化功能,并以此总结出此时期公共性质园林具有形式简单、来源广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郭天希 《广东园林》2009,31(6):13-16
从文献资料入手。概述中国各类古典园林的灵芝景观,分析灵芝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作用。提出在现代园林造景中运用灵芝景观的方法。文章分两期刊出。上期已刊登“传说与仙话园林中的灵芝景观”等4点内容。本期刊出内容为:5山水园林的灵芝景观;6灵芝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作用;7灵芝景观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运用;8结语。  相似文献   

19.
从文献资料入手,概述中国各类古典园林的灵芝景观,分析灵芝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作用,提出在现代园林造景中运用灵芝景观的方法。文章分两期刊登。本期先刊出4点1传说与仙话园林中的灵芝景观;2皇家园林的灵芝景观;3私家园林的灵芝景观;4寺观园林的灵芝景观。文章的其余内容下期刊出。  相似文献   

20.
张涛 《绿色科技》2011,(12):38-39
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无论在创造手法上,还是审美标准上,都与中国山水画画理相通,在造园构景时借鉴了很多山水画理论,从虚实相济、山水开合、以小见大等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的画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