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玉米自交系T14-3B的选育及创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玉米核心种质黄C和78599选系组配成基础材料,F1代与中熟先锋种质M3-11为原始材料,连续自交7代,育成高产、中晚熟、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好、高配合力的玉米自交系T14-3B。T14-3B是独立于4大类群的新种质,且与4大类群均有较高的杂种优势;用其组配的杂交种高产、中晚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T14-3B已成为山西玉米育种中重要的中晚熟种质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用302D和黄爆粒玉米配成杂交种混粉与黄早四杂交,分别回交1~2次,以此为原始材料组建小群体。交替运用自交选系和群体轮回选择方法,育成早熟、高配合力、抗病性强和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玉米自交系武314。用其组配的杂交种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因而被全国各地广泛应用,成为我国玉米育种中重要的早熟种质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四-287是以四-444×255为基础材料,经北方和海南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具有早熟、配合力高、抗病性好、结实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与四-444相比,四-287在熟期、抗病、抗逆、农艺性状上实现了改良创新,是2000年以来东北区塘四平头种质改良的成功范例。以其作为亲本及衍生系选育出吉单27等玉米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了塘四平头种质在春玉米早熟地区的规模化应用。  相似文献   

4.
优良早熟玉米自交系KL3及其衍生系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交系KL3是以441×1034为基础材料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是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育种的重要自交系,因其抗病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农艺性状好、熟期适中而被广泛应用。自交系KL3直接利用选育8个玉米品种,间接利用选育13个玉米品种,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王巍 《杂粮作物》2010,30(6):379-381
玉米自交系K10及其近源系在早熟玉米育种和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K10作为长3改良系,源于长3而胜于长3,在种质来源上属于SS类种质,K10及其近源系参与组配了许多早熟玉米品种,其中以龙单13推广面积最大,K10的主要应用方式比较简单、明晰而有效,就是K10×Lancaster,是标准的SS×NSS,今后的研究要重视对K10的改良和创新,使其为早熟玉米育种和生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以5个外引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和5个云南地方玉米自交系为材料,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IV组配成45个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鉴定,研究了8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自交系CML172、M4-11、966、M4-6、屏建155的一般配合力(GCA)较高,自交系TF97R-231、CML295-10的综合性状较差;组合M4-6×CML172、966×CML172等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对株高等4个性状宜早代选择,对穗粗等3个性状宜进行晚代选择。用云南省的地方种质与外来种质组配,易获得较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农业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直接从热带种质选育自交系与温带种质自交系杂交,将温、热带种质的优点结合到杂交一代的西南玉米育种新思路,从Suwan-1群体中成功选育了自交系S37(苏37),构建了"温带种质自交系×热带种质自交系"的杂优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西南玉米育种的成功经验,经过研究和发展,又提出将西南玉米育种用种质划分为Reid(瑞德)、Non-Reid(非瑞德)和Tropical(热带)3个类群,其两两组配,可构成"Reid×Non-Reid(浅丘、河谷组配模式)、Reid×Tropical和Non-Reid×Tropical(深丘、山区组配模式)"三角形杂优组配模式。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西南玉米育种中热带种质利用、杂种优势群划分及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14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获得的45个改良系为材料,与黑龙江省部分早熟玉米种质的5个自交系按照NCⅡ设计组配测交组合,经多点鉴定研究加拿大早熟群体改良系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群体EP6、EP7、EP8、EP14和EP15的改良系SW1030、SW1052、SW1271、SW1274、SW1183、SW1072、SW1054、SW1069单株产量等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较好;45个改良系分属于兰卡斯特、瑞德、塘四平头、PA和大黄种质群;群体改良系多与Lancaster类群、Reid类群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9.
玉米自交系铁7922株型紧凑,茎秆坚韧,品质优良,配合力高,抗逆性强,遗传性状稳定,适应范围广,是优异的玉米自交系和种质资源。它的育成拓宽了我国玉米种质基因库,推动了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的发展。自育成后直接利用其组配的杂交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有30余个;直接或间接利用其选育自交系达30余个,组配的杂交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有50余个。  相似文献   

10.
在利用外引种质时,采用F1代复合双交,是一个简便、快速、有效的选育玉米自交系的方法,本所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地选育出了早熟优良玉米自交系同303.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同303表现出抗病、耐旱、配合力高等优良性状.从1998年应用以来,就受到省内玉米育种家的重视,并已组配成许多优良玉米新组合,特别是以它为父本组配的同单34,在5省区试验、示范都表现出极强的增产优势和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以对青枯病抗性不同的两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青枯病对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青枯病菌后,感病自交系黄早四从14 d开始出现感病症状,抗病自交系K12HF526在30 d后才出现轻微感病症状。两个自交系对照组叶片的POD活性、SOD活性和MDA含量表现趋势一致,抗病自交系高于感病自交系。不同自交系对照组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一致,处理组中感病自交系明显低于抗病自交系,可能是感染青枯病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抗病自交系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接种前后差异不显著,感病自交系接种21 d后显著降低。通过电导率计算伤害率的结果表明,抗性自交系的伤害率远远低于感病自交系。  相似文献   

12.
Selecting an effective tester for evaluating the hybrid performance and heterosis of new inbred lines is crucial to ensure their accurate evaluation. Most sorghum breeding programs use at least two elite inbred line testers when evaluating new inbred lines. These testcrosse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but the specificity of inbred line testers may incorrectly characterize experimental lines that would combine well with other genetic backgrounds. Reducing this risk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reliminary testcrosses is limited in breeding programs by resource availability. Efficiently diversifying testcrosses may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use of F1 testers. Testcrosses made with F1 testers simultaneously evaluate inbred lines against two genetic backgrounds. In preliminary testcrosses, this ma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incorrectly discarding new lines o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eliminary testcross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mpare two sorghum inbred line testers to their respective F1 as a tester for evaluating sorghum inbred lines (R-lines) in testcrosses for grain yield. The testers used were A.Tx623, A.Tx2752 and their F1 hybrid, A.Tx623/B.Tx2752. Data from testcross hybrids from 33 different inbred lines grown in three environ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F1 tester was comparable in accuracy and discriminatory efficiency to the inbred line test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single cross tester in sorghum can serve to effectively evaluate new germplasm.  相似文献   

13.
以54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20%PEG-6000溶液对苗期进行干旱胁迫,考察株高、根冠比等9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指标,再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出综合抗旱值D,根据D值对他们的耐旱性进行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K186、K123等7个自交系与郑58聚为一类,属于抗旱自交系;K121、K182等25个自交系与昌7-2聚为一类,为中等抗旱自交系;K101、G2490等20个自交系聚为一类,为干旱敏感型自交系。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类群骨干自交系PH4CV、Mo17、PH6WC、郑58、D299、H29、丹黄34、丹598、昌7-2和S121为基础试材,按照群内和群间杂交共组配15个基础群体,分别形成F1、F2、F3和F4共4个自交世代,研究其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利用高频诱导系丹诱3号对骨干自交系和不同遗传基础的自交后代进行单倍体诱导,利用浓度为0.06%的秋水仙素对各世代单倍体子粒进行加倍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种质类群自交系间诱导率存在显著差异,以Lancaster群代表系PH4CV、Mo17和Reid群代表系PH6WC、郑58诱导率较高。高诱导率类群通过群内和群间组配基础试材,同样具有较高的诱导率,同时利用杂种优势提升了LRC、SPT和PB群骨干系的诱导率。诱导率随着自交世代增加而显著降低,在F2世代加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低钾胁迫下玉米逆境反应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低钾和正常供钾的液培方式,研究耐低钾玉米自交系Y8对低钾胁迫的适应性生理生化反应机制。结果表明:与不耐低钾玉米自交系J13相比,低钾胁迫下耐低钾玉米自交系Y8的SOD活性降低,CAT活性增加,Pro含量增加,MDA含量明显减少,POD活性和AsA含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6.
紧凑型玉米自交系D34是以丹340自交系的变异株选育而成的旅系。与P群杂交,所配组合大多属晚熟稀植大穗型品种;与Reid、Lan.杂交,所配组合大多属晚熟、中晚熟杂交种。D34自交系用途多样、配合力高、适应性广,是广为应用的优良自交系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玉米自交系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处理玉米自交系082的种子,研究了该诱变剂对玉米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甲基磺酸乙酯对玉米自交系种子是一种有效的化学诱变剂,在M1代引起了较大的生理损伤和生物学效应,M2代质量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异,但株高、穗位高、茎周长和穗上叶片长等数量性状出现了较高的突变频率,其中株高的负突变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贾立凤  刘祥  高立祯  胡博  闫洪奎 《玉米科学》2012,20(4):78-81,85
以耐低钾玉米自交系和不耐低钾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比较低钾胁迫条件下两个玉米自交系苗期各个部位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钾素分布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耐低钾玉米自交系上部叶片的O2产生速率较低,叶片及根系的POD活性较稳定,能将较多的钾素转移到上部叶片;钾离子在植株体中的分布与O2数量、POD活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玉米Reid群自交系PH6WC具有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商品品质优、种子早发性好、适宜精量播种的优点,不抗玉米大斑病。选用同为Reid群种质且高抗玉米大斑病的自交系33D22与其杂交作为选系基础材料,通过大群体、高密度、人工接种的方法育成抗大斑病、高产、优质、高配合力的自交系吉D284、吉D2417,以其作为亲本分别育成玉米新品种吉单616和吉单626,2021年通过吉林省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