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近几年来中秋蚕种孵化不齐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后批浸酸的蚕种,问题较突出。为此,我们对其发生原因与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影响中秋冷浸种孵化的因素 1.原蚕点基础设施较差。影响卵质与蚕卵发育整齐度 我省蚕桑生产发展迅猛,而制种及冷藏设施增加有限,投入严重不足,靠大量发展原蚕区制种,增加冷库日处理量来被动应付农村发展的需要。原蚕点养蚕制种所占比例逐年增加,1993年全省已占总制种量的82%以上,我市也占80%左右。由于原蚕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人员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原蚕区的蚕种质量难以保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 据1987年8月5日消息,由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声学研究所和陕西农林学校共同进行的“超声对桑蚕发育影响和增产的试验研究,”通过国家教委鉴定。有关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对提高蚕茧质量和原蚕制种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使全茧量、茧层  相似文献   

3.
<正> 适宜的超声剂量有促进生物生长、发育和杀灭某些细菌和病毒的作用,针对我国桑蚕蚕茧单产量和原种单蛾产卵量低、发病率高等问题,我们用超声对桑蚕卵进行了照射处理。经过三年来对1080区20万头蚕的试验,从西安、周至、杨陵三个实验点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中得出,用适宜的超声剂量处理桑蚕卵,可提高蚕儿生命率;使交杂种全茧量增产5.1%(P<0.05),茧层量增产9.45%(P<00.1)使原种制种量平均增产16.24%,大面积推广后,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江苏蚕业》2016,(4):35-36
蚕种生产中出于对蚕卵质量的考虑,添食蜕皮激素一直未在原蚕饲养上应用,为了调查原蚕添食蜕皮激素后对制种产生的影响,2016年春季在原蚕上蔟前进行了添食蜕皮激素试验。  相似文献   

5.
<正> 江苏、浙江两省蚕桑学会于1990年11月9日—11日在无锡市联合召开第4次蚕种学术研讨会,并邀请了山东、安徽、中国农业科学院蚕研所的代表,计54人参加了会议。江苏省丝绸总公司有关领导到会讲话,浙江省蚕桑学会理事长冯家新传达了中国蚕学会1990年年会的精神,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副研究员李奕仁作了“原蚕区制种技术经济体系的合理化”的学术报告。大会共收到论文48篇,会议分新蚕品种原种繁育组和农村原蚕区组宣读论文和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场是一个主要依靠原蚕队养蚕制种的县办场,过去由于“左”的思想束缚,原蚕基地建设较差,桑树基础不雄厚,养蚕技术水平也较低。对提高制种质量、增加制种数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983年以来,我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蚕种需求量的增加,我场于1980年开始发展农村原蚕区,使我场蚕种生产量从1979年的4.7万张,发展到1992年春一期生产18万张。目前,我场同时存在四种制种形式,即场内养蚕制种、原蚕区回场制种、原蚕区就地集体制种和原蚕区就地联户联产制种。原蚕区就地制种起步较晚,但效果较好,只要加强管理,有利于提高蚕种产质量。一、就地联户联产制种是一个好形式我场原蚕区大丰县新丰镇裕南村,从1985年起实行就地集体制种。目前一期能饲  相似文献   

8.
杨开治  程飞能 《蚕桑通报》1991,22(4):26-27,29
原蚕饲养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蚕卵,蚕卵的多少取决于幼虫期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转换为卵的效率。产出卵的多少则有赖于品种的产卵性能和人们对制种交配、产卵环境的控制技术。为此,我们对浙江现行原蚕品种产卵性能作了初步调查剖析,供生产参考。一、现行原蛋品种的产卵性能调查1988年春蚕期,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对浙江省现行原蚕品种进行饲养比较,调查各品种的产卵性能。试验调查的主要方法是: 1.供试蚕品种杭7、杭8、菩松、皓月、  相似文献   

9.
<正> 如何提高秋蚕公斤茧制种量,特别是原蚕区公斤茧制种量,保证秋蚕生产稳产高产是我们蚕业工作者多年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场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二年四年间秋季原蚕区公斤茧制种平均仅二张左右,自一九八三年以来我们认真总结了历年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分组承包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办法,使秋季原蚕制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六年三年间公斤茧制种成绩有了进步、提高,连续三年超过了春季,其成绩比较表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我省蚕桑事业的迅速发展,逐步开展了原蚕区就地制种工作。我场从去年起,开始搞场外制种。去年,新曹农场原蚕区饲养蚁量1500克,制种26000多张,今年在新曹农场和富安镇九里村两个原蚕区饲养蚁量2699克制种4万多张。目前我场场外制种采用两种经营管理形式。一种是同原蚕区联合投资经营——“联营制种”;另一种是我场单独经营,在原蚕区采取分户养蚕,联户制种,种、茧两级考核,超产奖励的办法。一、联合投资建筑原蚕区就地制种新曹农场七分场原蚕区,这个分场有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场从1986年开始,在场内利用自有桑叶养晚秋蚕制种,取得了较好成绩后,1987年和1988年晚秋发展到农村原蚕队养蚕,收茧制种,其成绩如表1。我们认为晚秋制种是巩固原蚕基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全年制种量和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蚕种场生产潜力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 1990年10月5日。中国农科院蚕研所与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合作,利用我国科学探测卫星,进行了人类史上首次太空蚕试验。卫星在太空飞行8天,于10月13日顺利回收。卫星搭载的蚕卵,胚胎发育正常,与地面蚕卵相比,提前2天孵化出健壮的蚁蚕,经常规饲养观察,“太空蚕”能正常生长、发育、吐丝、结茧、生殖、生命率高达99%。第2代“太空蚕”的蚕卵已完成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蚕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场内生产的蚕种和原蚕区收茧回场制的蚕种日趋供不应求,农村原蚕区就地制种已成为蚕种生产的重要途径。但就地制种中集体大呼隆形式,后期制种与地方村组和养蚕户的利益关系不大,因而操作粗放,公斤茧制种量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原蚕区就地“组合制种”形式应运而生,这种形式利用集体房屋和部分蚕农的蚕室,几个蚕户组成一个制种组合,根据各户的种茧等级下达各小组制种指标,实行包干制种,超奖减赔。收茧后由种场、村、组和蚕农共同管理,养蚕户包干制种,后期经济责任明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来,我市原蚕区制种量不断增加,已超过场内制种量。原蚕区的生产不断扩大,而原蚕区的技术及物质基础薄弱,质量上不去。从1996年起我们开始了原蚕区制种管理,1997年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各项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强,蚕种质量有所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管理实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1989年秋季,安康地区蚕种场在陕西师大应用声学研究所董笔超、张福成的指导下,进行了超声波处理原种蚕卵及饲养试验。试验选定普五、普六、母种三个组,设超声波处理区73区,共292克蚁量,对照98区,392克蚁量。在同等条件下饲养管理,直至发蛾制种。  相似文献   

16.
武胜县蚕种场为了提高制种成效,对原蚕区桑树改“冬修枝为夏伐条”的剪伐措施,不仅达到了提高春、秋两季桑叶产质量和制种量的目的:还有利调整蚕种生产布局,扩大秋蚕制种量;原蚕区春、夏、秋均不养丝茧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防微效果好;而且春秋季都养种茧,原蚕区蚕农增产增收。该场所走之路是巩固原蚕区提高蚕种产质量的重要技术路线,建议各蚕种场由点到面积极推广。·编者·  相似文献   

17.
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的教导,我系于1973年4月开始,在中山大学物理系、生物系和广东省农业局等单位协助下,先后三次应用氩离子激光器所产生的激光,处理“点青期”前一天的蓖麻蚕卵,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剂量的激光,是可以促进蚕儿发育成长,增加茧丝量;同时,能诱发它的后代产生多种多样形质变异,利用其中某些变异形质,进行定向培育,已经初步选育出  相似文献   

18.
<正>江苏家蚕一代杂交种80%的生产量在原蚕区,提高原蚕区所制蚕种质量对提高我省蚕种整体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低温室是农村原蚕区就地制种的重要设施,低温室的使用性能直接影响制种成绩及制种质量。因此,改进原蚕区低温室设计是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原蚕生产目前有两种形式:回场制种和就地制种,就地制种比回场制种在原蚕点过程更多、时间更长,整个阶段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蚕种生产的质量、原蚕公斤茧制种量、制种的工作量,影响到场方和蚕农的经济效益及原蚕生产的稳定性。因此,在原蚕生产上,就地制种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安排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几年来,本省蚕茧生产发展迅速,蚕种需求量急剧增加,而且蚕品种全部更换为青松×皓月、陕蚕二号等多丝量新品种,这些品种对叶质要求高,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弱,繁育系数低,制种难度大,单靠专业蚕种场的设备能力,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开发原蚕区,迅速提高蚕种产质量,成为重要课题。1988年我场设计了“分户养蚕、联户制种”开发原委区的方案,经过两年的实践,效果较好。使我场原蚕区制种由1988年的12830张,增加到1989年的32870张,占全场蚕种生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