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参考台湾所用的鉴别品种,采用鉴别寄主法对从广西甘蔗主产区采集并分离获得的18个甘蔗黑穗病病菌菌株,分别接种F134,NCo310,NCo376和ROC22 4个甘蔗品种,开展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甘蔗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甘蔗的致病力也不同,广西蔗区甘蔗黑穗病病菌的致病力出现了变异;生理小种2是广西蔗区的优势小种,次要优势小种与生理小种1接近,但有明显区别,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新致病力的菌株。这表明,在今后的甘蔗黑穗病防控工作中,除了继续加强监测该菌的致病力变异动态之外,还需要加强不同蔗区间甘蔗调种的检疫工作,防止蔗种转播病菌。  相似文献   

2.
水稻白叶枯病菌北方菌株的分子鉴别和致病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Xoo)北方菌株的毒性组成,对2008年和2009年从辽宁、吉林、河北、山东稻区采集的103个菌株进行了PCR分子鉴定,并利用一套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作为鉴别品种,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用3种不同引物对测定菌株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均可以鉴别出与Xoo代表菌株完全一致、而与水稻条斑病菌明显不同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带型。6个水稻鉴别品种对测定菌株的感病反应明显不同,抗病性强弱依次为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BB24。103个菌株对6个水稻鉴别品种表现出毒力多样性,92个菌株(89.32%)表现与9个标准小种(R1~R9)代表菌株相同的致病型,其中36个R5和R8菌株为优势菌株,9个菌株为对6个水稻品种都致病的R9强毒力菌株;此外,新发现了其余11个菌株(10.68%)具有7种新的致病型(R10~R16)。  相似文献   

3.
稻瘟菌致病力变异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保存的4个单孢分离菌后代再分离若干单胞菌株,接种子国内7个鉴别品种上,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种。从6个单孢分离菌再分离的后代单孢菌株,分别对13个抗病品种作致病力测定,各后代单孢菌株仅对少数品种的致病力是一致的。从27个品种的小病斑或个别大病斑上分离的病菌,回接原品种后,有11个分离菌对原品种不致病。这些结果说明大多数分离菌对许多品种的致病力是易变的,只对少数品种的致病力保持相对稳定性。作者认为进行抗性遗传和抗性机制研究需要的致病力稳定分离菌,只能根据其对供试品种致病力的稳定性来选择,而不能按一组鉴别品种来选择。  相似文献   

4.
粟白发病抗病性研究Ⅱ我国粟白发病菌生理小种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1993年在北京用采自中国4个谷子生态区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 Schröt.]标样,以新创造的单病株(系)卵孢子菌土种子包衣接种法研究了我国粟白发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显示,白发病菌株与粟品种间有强互作反应,说明粟白发病菌的致病力有特异性。经选择,确定三三二、西城白、大青苗、柳条青和189等5个品种为一套适宜于测试粟白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根据68个参试菌株在5个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初步将我国白发病菌区分为6群20个生理小种,并明确了各小种在各生态区的分布,我国4个谷子生态区中,黄土高原病菌小种类群最多,致病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5.
采用针刺接种法,在水稻孕穗期接种3个不同致病型的细菌性条斑病菌,鉴定134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感性,并使用6个鉴别品种测定江苏徐淮地区82个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粳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明显高于籼稻,常规稻和杂交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没有明显差异;根据病菌与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将供试菌株区分为8个致病型,大多数菌株和鉴别品种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鉴别品种存在强互作关系;第1致病型的菌株致病力强,6个鉴别品种均呈感病反应,并占供试菌株总数的40.2%.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1973-1977年对湖南的稻瘟病菌致病力的研究结果。1973年从湖南各地分离的48个单胞菌株,在9个初选的鉴别品种上测定,可分成8个小种群,25个小种,1975年分离的69个单胞菌株,在同一鉴别品种上测定可分成9个小种群,36个小种。1976年从早稻感病穗颈上分离的142个单胞菌株,接种于14个抗性谱较广的品种上,特特普、IR26、科印矮3号未发现致病菌株。讨论了稻瘟病菌小种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棉花枯萎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河北省棉花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 FOV)变异及致病力分化情况,利用AFLP技术对采自河北省的75株FOV和3号、7号、8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比较了不同AFLP类群菌株对棉花品种冀棉11号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78株FOV可划分为4个AFLP类群(AFLP groups, AGs),AGsⅠ为3号生理小种,AGsⅡ为8号生理小种,AGsⅢ包括7号生理小种和67株田间采集菌株,AGsⅣ包括8个田间采集菌株,该类群菌株与3号、7号、8号生理小种遗传差异较大。致病力初步测定表明,3号、7号、8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株属中等致病力水平,而田间采集的75株枯萎菌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强致病力菌株占66.67%,中等致病力菌株占21.33%,弱致病力菌株占12%。表明河北省FOV群体遗传结构复杂,有遗传差异较大的新菌株出现,而且同一生理小种菌株之间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分化。  相似文献   

8.
1988~1993年在北京用采自中国4个谷子生态区白发病菌〔Sclerosporagraminicola(Sacc.)Schrot.〕标样,以新创造的单病株(系)卵孢子菌土种子包衣接种法研究了我国粟白发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显示,白发病菌株与粟品种间有强互作反应,说明粟白发病菌的致病力有特异性。经选择,确定三三二、西城白、大青苗、柳条青和189等5个品种为一套适宜于测试粟白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根据68个参试菌株在5个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初步将我国白发病菌区分为6群20个生理小种,并明确了各小种在各生态区的分布,我国4个谷子生态区中,黄土高原病菌小种类群最多,致病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0—1991年,于小麦生长季节从河南省14个县(市)采集了126个白粉菌株。根据9个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进行小种划分,并用毒性公式和八进制法编码。结果表明,15号小种的频率最高,达17.46%,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对鉴别寄主毒力频率分析发现不同年份及地区间,小麦白粉菌群体有较大差异;而且同小种不同菌株对豫麦2号等10个推广品种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原因在于传统小种鉴定方法存在较大弊端,现行鉴别寄主中与生产基本无关的高抗品种较多,缺乏代表性的生产品种,不能准确反映当地小麦品种与当地白粉菌群体问的互作。提出应对鉴别寄主予以修改,或用病菌群体毒性基因结构测定代替优势小种分析,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稻瘟病菌种群消长动态监测四川省杂交稻抗瘟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6-1990年应用稻瘟病菌种群消长动态,监测杂交稻抗瘟性变化,并进行初步分析。(1)近年来经测定川东南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有7群42个,其中ZB群出现频率59.38%,为优势种群,ZC群和ZA群分别为17.99%、16.20%,其余种群在3%以下;(2)优势种群ZB群出现频率逐年下降,由1986年的72.17%下降为1990年的47.85%;(3)对我省主栽品种汕优63致病力较强的ZA群和ZB13小种明显上升,汕优63分离菌株回接致病率逐年上升,而抗谱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稻瘟菌致病菌系的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四川省大面积主栽杂交稻组合汕优63、汕优2号上的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测定的结果表明,致病菌系由多个生理小种群组成,其中以ZB、ZC群小种为主。用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接种汕优2号和汕优63的结果表明:ZB群小种对汕优2号的致病频率最高,为100%,而不同生理小种群对汕优63的致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为75%。致使这两个杂交稻组合丧失抗性的菌株来自四川省发病多年的常规稻、雄性不育系和早熟杂交稻组合。四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特性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7个稻瘟病菌稳定菌株,将588个水稻品种划分为66个品种类群,为今后开展品种抗病性的基因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测试,提出15个抗多个生理小种的广谱抗性品种,这些良好抗源可作杂交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13.
 真菌病毒在真菌中广泛存在,一些真菌病毒可以影响病原真菌营养生长、产孢和色素形成等性状。本文研究了真菌病毒在水稻稻瘟菌中的多样性以及其对寄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采用单孢分离的方法从发病水稻叶片上分离获得了120个稻瘟菌菌株,其中约52%携带dsRNA片段。菌株QSP5被2个基因组为dsRNA的病毒即产黄青霉病毒1-C(Magnaporthe oryzae chrysovirus 1-C, MoCV1-C)和稻瘟菌病毒3(M. oryzae virus 3, MoV3)所侵染。对菌株QSP5进行单个的分生孢子纯化,获得了仅携带MoV3的菌株QSP5-9。菌株QSP5与QSP5-9的产孢量、菌丝形态以及菌落形态存在明显差异,经研究推测MoCV1-C与菌株QSP5 的产孢能力衰退、菌丝生长和产色素异常相关。同时对MoV3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稻瘟菌菌株QSP5获得了100个单孢分离物,通过对随机挑选的40个单孢分离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100%携带MoV3,只有部分单孢分离物携带MoCV1-C。另外,从稻瘟菌菌株QSP5-9获得了94个单孢分离物,对随机挑选的45个单孢分离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中均含有与菌株QSP5-9大小相同的dsRNA片段。根据以上结果推定MoV3在稻瘟菌菌株QSP5和QSP5-9及其无性后代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明确当前广东省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利用Pi1、Pi2、Pi9、Pib、Pita等5个已克隆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结合叶瘟和穗颈瘟自然抗性鉴定,对70份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含有Pi2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有10份(占14.3%),抗性贡献率显著;PibPit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份(60%)和37份(52.9%),但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较弱;未检测到上述已知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有13份(18.6%),表现为感稻瘟病;全部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含有Pi1Pi9抗性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华南稻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明确当前广东省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利用Pi1、Pi2、Pi9、Pib、Pita等5个已克隆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结合叶瘟和穗颈瘟自然抗性鉴定,对70份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含有Pi2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有10份(占14.3%),抗性贡献率显著;PibPit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份(60%)和37份(52.9%),但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较弱;未检测到上述已知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有13份(18.6%),表现为感稻瘟病;全部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含有Pi1Pi9抗性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华南稻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沈瑛  Levy.M 《植物病理学报》1993,23(4):309-313
 用美国普度大学M.Levy实验室提供的一个散布的重复序列探针(MGR-cPB586),对中国稻区田间分离的13个稻瘟病菌株DNA的EcoR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间的RFLP普遍存在,MGR-DNA指纹能清楚地区分中国稻瘟病菌的主要生理小种,并能反映出同一生理小种内复杂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相同遗传背景下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化情况,利用24个水稻单基因系品种为评价体系,通过喷雾接种的方式,对36个以空育163为哺育品种的稻瘟病菌株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供试菌株致病力强,对24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在36.11%~100%之间,平均致病率77.51%,逐年增强趋势明显。2、供试菌株致病性分化严重,相似系数在0.00~1.00之间,在相似系数0.50水平上,共划分为29个类群,优势类群菌株占总菌株的13.89%。3、24个抗瘟基因对供试菌株抗谱在5.56%~56.48%之间,Pi-km抗谱最窄, Pi-9(t)抗谱最宽;在基因搭配前提下,Pi-9(t)& Pi-12(t)组合和 Pi-9(t)& Pi-11组合效果略好。总体分析,供试菌株致病力和致病性分化都处于较高水平,目前缺少高效抗源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稻瘟病菌对肟菌酯的敏感性,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2018~2019年辽宁省11个水稻产区分离的220株稻瘟病菌对肟菌酯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供试菌株的抗药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对肟菌酯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11~0.4983 μg·mL-1,敏感性差异达44.89倍.220株稻瘟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