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探讨利用肿腿蜂和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幼虫。室内试验,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3龄幼虫寄生率100%;对4龄幼虫25%,对5龄幼虫无寄生效果;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和肿腿蜂带拟青霉对4~5龄幼虫寄生死亡率分别为87.50%和90.63%用肿腿蜂进行林间放蜂防治试验,以2次/年,每次100头/株,可防3龄以内皮下幼虫,防治效果为86.02  相似文献   

2.
双斑锦天牛AcaloleptesubluscaThomson在山东省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该虫危害冬青卫矛EuonymusjapomcusLinneaus,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上中旬,主要天敌为管氏肿腿蜂等,寄生率为20%左右。对双斑锦天牛的防治可在幼虫期根施3%涕灭威或3%呋喃丹颗粒剂,也可在成虫期于根际喷洒40%久效磷乳油800倍液,均能取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双斑锦天牛Acaalolepte sublusca Thomson在山东省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冬。核虫危害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mcus Linneaus,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上中旬,主要天敌为管氏肿腿蜂等,寄生率为20%左右。对双斑锦天牛的防治可在幼虫期根施3%涕灭威或3%呋喃丹颗粒剂,也可在成虫期于根际喷洒40%久效磷乳油800倍液,均能取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管氏肿腿蜂及其携带球孢白僵菌进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死亡率随着接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的接蜂量(虫蜂比1∶2~1∶5)下,松墨天牛龄期越大,被寄生效果越低,对3龄幼虫的平均寄生死亡率为90%,4龄虫平均为77.5%,5龄虫平均为52.5%。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约1×107个孢子时,对4~5龄松墨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5%、75%和100%;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木段内的松墨天牛幼虫寄生感染死亡率为87.13%。  相似文献   

5.
用鳞翅目幼虫8种、鞘翅目幼虫9种、膜翅目幼虫5种、双翅目幼虫2种室内接种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sichuanensisXiao,结果表明,大部分天牛、全部膜翅目幼虫、为害枝梢的鳞翅目幼虫及处于停育期的米黑虫可完成发育,蝇类不能被寄生。川硬皮肿腿蜂可在0℃低温下维持生存,但适合的发育温度较高。有较强搜索能力。该蜂在冬季增温并提供适合的寄主可持续繁殖  相似文献   

6.
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Xiao et Wu防治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Hope)幼虫的试验结果表明,虫蜂比为1∶5时,管氏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寄生率可达40%~70%;按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管氏肿腿蜂为1∶5和1∶10的比例分别放蜂,寄生率分别为48.3%和68.9%,寄生率随着放蜂量的增加而提高,最佳放蜂时间为8月中旬,其校正寄生率为55.54%,明显地高于9月份。  相似文献   

7.
杨干象虫(Cryptorhychus lapathi L.)是杨树幼树的一种主要钻蛀性害虫。在我省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由于其在于、枝内隐蔽为害,防治比较困难,现在生产上主要靠人工和化学药剂防治。为探讨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杨干象虫的途径,我们今年从外地引进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a SP.),进行了较大批量的繁殖。对杨干象虫的幼虫和蛹做了室内致死和寄生率测定及模拟林间防治试验,并进行了多次林间防治试验。已初步看出应用天牛肿腿蜂防治杨干象虫有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整理如后。  相似文献   

8.
肿腿蜂、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探讨利用肿腿蜂和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幼虫。室内试验,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3龄幼虫寄生率100%;对4龄幼虫25%,对5龄幼虫无寄生效果;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和肿腿蜂带粉拟青霉对4~5龄幼虫寄生死亡率分别为87.50%和90.63%。用肿腿蜂进行林间放蜂防治试验,以2次/年,每次100头/株,可防3龄以内皮下幼虫,防治效果为86.02%。林间释放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Z28+粉拟青霉Z26)混合菌,以2次/年,每次100头/株,防治效果最佳为91.34%,可防皮下和木质部幼虫。肿腿蜂带粉拟青霉Z26,2次/年,每次100头/株,防治效果为85.60%,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Z28,1次/年,每次200头/株,防治效果为72.44%。  相似文献   

9.
释放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新疆杨光肩星天牛幼虫,测定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试验确定,在放蜂15d后,光肩星天牛幼虫开始停止排粪,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寄生率为46.6%,防治效果为45.2%。管氏肿腿蜂对新疆杨农防林带中的光肩星天牛幼虫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仪,研究羽化初期川硬皮肿腿蜂对花椒挥发物、花椒虎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诱导的学习效应,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不同浓度花椒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羽化期经历10g·mL-1花椒枝条挥发物诱导的川硬皮肿腿蜂对味源的行为反应率最高,达到66.67%,与其余9种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次是羽化期经历10g·mL-1虫粪木屑挥发物诱导的肿腿蜂,其对味源的行为反应率为64.44%,而经历0.01g·mL-1花椒枝条与虫粪木屑挥发物诱导的肿腿蜂反应率最低,表明经花椒挥发物和花椒虎天牛虫粪学习处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防治花椒虎天牛有正面影响,且花椒枝条挥发物在同类因素中对川硬皮肿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有最突出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柴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通过对天保工程区各类土地资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系统阐述和评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该局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薛松  李志荣  倪翠萍 《防护林科技》2004,(Z1):92-93,105
在原有种植试验的基础上 ,选择适宜树种和模式对洪泽湖大堤防护林进行规划更新。在充分考虑防护功能的同时 ,注重堤防美化、生态保护和投资效益 ,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牡丹江野生百合科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现代林业的核心,我国林业应走可持续经营带动多目标、多功能经营的超常规发展道路。文章提出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策略,以加快中国林业与国际林业同步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文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9月引种11个品种桉树优良无性系在迈号镇种植试验,通过6年对试验点跟踪调查、分析,对各品系的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同一立地条件下种植桉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引种区域的沙棘优良品种的栽培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合阜新地区栽培的优良沙棘品种。根据3a的调查结果,按照幼林的生长量、结实量和百粒果重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获得"丘杂F1代"、"白丘杂交"、"森淼"、"亚中杂交"等4个品种优于"辽阜1号"、"辽阜2号"对照品种,也优于引种的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7.
汇集17个臭椿系号,以当地臭椿为对照,营造了臭椿无性系测定林。经多点造林测试,选出3个优良无性系,分别是臭椿824005、82001和箭杆2号,其材积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2%~67.8%、30.2%~97.1%和26.7%~47.2%,生长表现优良,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牧草的化感作用,试验选用浓度为1∶10、1∶50、1∶100的巨桉根浸提液(母液浓度为1∶10,w/v),以蒸馏水为对照,按照培养皿水培和盆栽土培的生物检测方法,探讨巨桉根系对黑麦草、紫花苜蓿、高羊茅3种牧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在水培试验中,对黑麦草表现为高浓度抑制其根和苗生长,低浓度促进其根和苗生长;对紫花苜蓿根和苗生长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盆栽试验中,对黑麦草和高羊茅表现为抑制其根长和促进其茎高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紫花苜蓿根和地上部分干重表现为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9.
沙棘嫩枝扦插的病害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自知  王星 《沙棘》2003,16(4):23-24
沙棘嫩枝扦插育苗是在特定的高温高湿条件进行的,插条很易受到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侵染致病。经多年育苗推广的实践,介绍了插条常见病害的发病时期、症状和防治措施,并提出了运用合适的水分管理技术和有针对性的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思路,可供生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沙生植物是沙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沙地基质流动性对沙生植物的生长与分布有重要影响。而沙生植物也形成了对其特殊的生态适应对策。文章从4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沙生植物的生长对沙地基质流动性响应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并分析了沙生植物的生长与沙地紧实度及相关的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互馈关系,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旨在为干旱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防风固沙植物种选择、合理配置、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