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已迫在眉睫.而水土流失的程度受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能的影响.文章通过对裸地、草地、农田和林地等4种不同生态系统内不同深度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及持水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草地、农田和林地土壤的容重均小于裸地,其容重大小依次为草地<农田<林地<裸地;孔隙度大小依次为草地>农田>林地>裸地;在土壤持水性能方面,草地优于其他生态系统,其大小依次为草地>农田>林地>裸地.  相似文献   

2.
栗茶混交林地水分涵蓄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不同郁闭度的栗茶混交林地的水分涵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林分枯落层最大持水量为298.58%~340.34%,其中B5(纯板栗林地)>B4(板栗郁闭度为40%~50%的栗茶混交林地)>B3(板栗郁闭度为30%~40%的栗茶混交林地)>B2(板栗郁闭度为20%~30%的栗茶混交林地)>B1(纯茶林地);枯落层有效涵蓄量为9.14~18.85 t·hm-2,林地土壤最大蓄水量为2569.80~3465.60 t·hm-2,两者最大为B4,其次为B3,最小为B5;林地土壤涵养水源量为291.00~828.60 t·hm-2,其中B3最大,B4次之,B5最小;从林地总体涵蓄量看,枯落层所占比例较小,土壤层占绝大部分;从不同密度林分看,涵蓄潜力以B3为最大,B4次之.因此,在进行栗茶混交栽培时,应选择适当的栽植密度,以最大限度发挥其涵养水源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江西兴国土壤侵蚀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遥感、GIS和灰色预测模型研究了中国南方典型区土壤侵蚀的状况 .结果表明 ,从 1958— 1988年 ,兴国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量分别下降了 19 0 9%和 43 0 5% ;灰色预测显示无明显侵蚀区水土流失面积由 1988年的818 0 4km达到 1995年的 12 76 69km2 ;总侵蚀量由 60 7 2 1× 10 4 t a下降到 472 12× 10 4 t a .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沙模数显示 ,林地的产沙模数最小 ,为 177 16~ 187 75t (km2 ·a) ,裸地最大 ,为 10 62 6 76~ 112 65 48t (km2 ·a) .由此证明 ,高覆盖植被可以减低水土流失 ,生物措施是治理土壤侵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黑垆土、红油土和淋溶褐土)及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林地)的氮素矿化特性。结果表明,3种土壤好气培养0~14,15~28和0~28 d的氮素矿化量、矿化速率与矿化率大小次序均为:淋溶褐土>红油土>黑垆土;林地黑垆土氮素矿化量和矿化速率极显著地高于农田黑垆土;淹水培养7d,3种土壤矿化氮量、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大小次序均为:红油土>淋溶褐土>黑垆土,但差异不显著;淹水培养条件下,林地黑垆土氮素矿化量、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均高于农田黑垆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强于不同土壤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贵州西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喀斯特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盘州市农田、弃耕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及林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差异显著,林地土壤的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农田土壤的容重最大、孔隙度最小;土壤田间持水量为34.01%~48.38%,且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土壤pH为4.59~5.53,以农田最小;林地、人工草地及弃耕地的阳离子交换量高于天然草地和农田;有机质含量为28.40~76.27 g/kg,其中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次之,弃耕地和农田较小;农田的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且有效性指数均小于0.9;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有效性指数为6.50~14.65。土壤质量为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弃耕地农田,土壤有效性综合指数林地为农田的1.68倍。【结论】林地和草地的土壤质量优于农田和弃耕地,为区域土壤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土沟壑区不同植被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甘肃西峰南小河沟小流域径流场为研究对象,采用横向对比分析的方法,在降雨量相同的条件下,对4种植被类型小区(农田、林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荒坡)进行了产流产沙、雨能和抗侵蚀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的径流系数最大,最高可达36.33%;林地的径流系数最小,基本在1%以下;农田的产沙量是林地的2~4倍,是天然荒坡的4~7倍;各种植被对雨能的影响不大;农田的抗侵蚀能力最差,其他3种植被小区相当。  相似文献   

7.
以农田为对照,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所形成的植物群落对退耕地土壤水分、有机碳、氮、磷、钾含量的影响及其垂直分布特征和退耕地植物的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类型中,0~1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为6.9%~14.1%,撂荒地和苜蓿地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柠条林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0~20cm表层土壤中,有机碳、碳密度和全氮含量较20~100cm变化大;在0~100cm土层,与农田、撂荒地和苜蓿地相比,沙棘和柠条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不同退耕地植物生物量(地上和地下)差异显著,呈现柠条>沙棘>苜蓿>撂荒地>农田的变化趋势。表明退耕过程中草本的恢复对保持土壤深层水分含量有促进作用,而灌木的恢复对保持和增加土壤表层养分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施肥、覆盖遮阳网对龙胆草产量和斑枯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胆草施用不同肥料和覆盖遮阳网的试验表明 :施入磷肥(磷酸二铵 +过磷酸钙)>(0.0225+0.0225)kg·m-2 时 ,龙胆草增产幅度为12.5%;施入农家肥6~7.5kg·m-2,龙胆草增产幅度为11.11%~13.95%。龙胆草覆盖遮阳网 ,斑枯病发病时间较裸地栽培晚15d,发病率为23.4%;比裸地栽培增产39.97 %。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贮水和入渗特征的影响,比较冀西北林地(油松林)、撂荒地和农田的土壤贮水能力、容重、孔隙度和入渗规律差异。结果表明:土壤饱和贮水量排序为林地(352.72 mm)>农田(317.30 mm)>撂荒地(286.30 mm),土壤容重排序为林地(0.95 g/cm3)<农田(1.20 g/cm3)<撂荒地(1.27 g/cm3),林地的稳渗速率最大为3.55 mm/min,其次是农田(2.53 mm/min)和撂荒地(1.23 mm/min)。土壤孔隙度和贮水量随土壤容重增大而减小,林地与农田的土壤贮水性能明显高于撂荒地。植被对非毛管孔隙(滞留贮水)改善最为明显,对毛管孔隙(吸持贮水)改善的效果较小。林地土壤疏松、入渗速度快,土壤水土保持功能效果最佳,农田撂荒后土壤紧实程度增加,水土保持功能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可为退耕还林和农田休耕等政策实施后的土壤水土保持功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阜新市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刺槐林地、白榆林地、刺槐白榆混交林地、农田、草地、裸地6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其中以裸地为对照,分析不同复垦模式土壤因子的显著性差异,以揭示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白榆林地土壤温度显著低于裸地,降低土壤温度效果明显;刺槐白榆混交林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余复垦模式,保持土壤水分效果明显;刺槐白榆混交林地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含量效果最显著;白榆林地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效果最显著;农田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效果最显著;各种复垦模式均有降低土壤pH效果。总的来说,刺槐白榆混交林复垦模式对露天矿排土场的土壤修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和圆媛  黄义忠  胡松  谢小棠  袁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90-12691,12712
土地是广义上的旅游资源,该研究分析了现有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认为由于当前缺乏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导致了旅游产业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旅游用地管理都面临挑战,旅游用地与其他用地混淆导致旅游用地建设指标混乱,旅游用地取地不合理等问题尤其严峻.鉴于此,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视角初步提出新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将旅游用地分为4个大类5个小类,以期对以后的旅游用地规划和管理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耕地所有权与耕地规模经营试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劳动力进城,耕作的劳动者数量减少,耕地规模经营势在必行。规模经营不等于规模拥有耕地,耕地产权尚未明晰之前,规模经营者只宜于拥有耕作权,不宜于拥有产权。保留耕地的原有隶属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徐梦洁  郭义强  张颖  侯为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05-18807
以CEECs国家中的保加利亚为例,分析了农地细碎化产生的原因、历史与现状,指出农地细碎化导致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农村贫困加剧,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和新技术的推广,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保加利亚政府为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展开的土地整理项目试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土地整理战略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4.
葛利玲  常献伟  潘元庆  余坤  付标  李天阁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78-2980,2986
通过对我国现实耕地状况的研究,分析新形势下耕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南阳市在上轮规划实施过程中耕地减少情况与耕地减少的原因,找出在新形势下影响耕地保护的正反两方面原因,并以此提出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探索城市绿地和城市绿地系统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打破了行业和学科的限制,从系统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城市绿地应包括城区和郊区的所有绿地。同时分析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特性,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发展有待研究的问题,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墨西哥加州湾半岛的南端,有一条通往世界尽头的金色走廊,那就是卡波圣卢卡斯那连绵的海滩,世界的尽头则是天然形成的海蚀拱门。作为时尚名流奢华度假的首选之地,卡波圣卢卡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著名的情人海滩让人流连,醇厚的龙舌兰酒令人沉醉,丰富的海洋生物,以及顶级的SPA疗养,让这里成为了繁忙的度假胜地。  相似文献   

17.
制定和执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是国务院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依法、合理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解决当前征地工作中存在的补偿标准偏低,同地不同价,随意性较大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以安新县县城为例介绍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测算过程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宋金易慧  崔亮伟  肖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862-11863,11866
LUCC是现今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与其相关的跨学科研究正成为一种趋势。文章从LUCC的发展过程、驱动力、LUCC模型和其与水文效应之闾的关系4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国内LUCC的研究现状,让人们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期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领域的后续研究或者跨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燕  王占岐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15-5016
耕地转用是耕地减少的主要途径,它表现为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3种形式。这种问题的产生受到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的驱动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严格控制耕地转用的法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史洪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07-13110,13125
在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LUCC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关键问题。国内外LUCC研究包括4个方面:①LUCC的动态研究;②LUCC驱动力及驱动机制分析;③LUCC的环境效应;④LUCC模型研究及3S技术在LUCC研究中的应用。LUCC研究的基础在于数据的来源及整合,难点在于尺度的转换,焦点是模型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