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7个不同类型的春玉米品种,通过对灌浆期子粒乳线和含水量、子粒重量的连续测定,明确乳线与子粒水分、子粒水分与授粉后积温的关系,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7个参试品种授粉至生理成熟天数、积温需求和百粒重差异明显,灌浆后45 d乳线下移到子粒62.4%~76.2%处,62~70 d乳线先后消失。随着乳线下移子粒含水率呈明显的直线下降趋势,乳线比例可以预测子粒水分和灌浆天数变化,生理成熟后达到低水分粒收要求所需天数在品种间均可相差1倍。参试品种子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均符合Logistic Power非线性增长模型。授粉后,7个品种子粒含水率降低到机械收获子粒含水率25%时,各品种所需授粉后积温1 298.6~1 463.2℃·d,平均1 375.7℃·d;达到18%~22%子粒含水率时,所需授粉后积温为1 414.8~1 827.9℃·d。因此,选择生理成熟后脱水快和收获期子粒水分低的品种,延期收获降低水分含量是提高西北春玉米粒收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玉米收获期的主要指标分析,论述了玉米子粒尖冠基部黑色层、子粒颜色及乳线消失时间的变化规律。试验证明,玉米黑色层是随子粒干物质积累和脱水逐渐由浅灰变褐至黑的过程。授粉后25 d子粒出现浅灰色覆盖层,授粉后40 d转为浅黑色。玉米乳线消失期在果穗苞叶枯白后的6~15 d。  相似文献   

3.
豫西地区夏玉米适时晚收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郑单958、浚单20和洛玉4号为材料,对不同收获期夏玉米子粒长、乳线长、含水量、容重、千粒重及其产量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适时晚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豫西生态条件下,与玉米吐丝后45 d比较,推迟15 d收获平均增产1 333.6 kg/hm2,千粒重平均提高42.55 g。对吐丝后天数与子粒产量及子粒特性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表明该地区玉米粒重和产量最高值出现在吐丝后第62天,至完熟期3个品种子粒乳线均未完全消失,子粒含水量下降到27%以下可作为收获期的标准,容重最高值出现在吐丝后第49天,晚收影响子粒容重。  相似文献   

4.
张树庚  任成梁  杨珍  张德  赵军 《玉米科学》2023,31(3):147-151
选取甘肃省3种基因型的玉米主栽品种(早熟、中熟和晚熟)亲本材料,在母本灌浆期喷施硒肥,在母本果穗子粒生理成熟(乳线大约在1/2位置)和完熟(乳线消失)时期测定秃尖长、出籽率、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测试种子中硒元素含量和种子活力,分析外源调节物质“富硒叶面调节剂”对制种田玉米产量、子粒硒含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有机硒肥对制种玉米部分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影响,不同基因型玉米秃尖长减少不显著,出籽率显著增加,显著提高种子中硒含量、种子发芽势和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5.
以8个生产主推青贮玉米品种(专用型4个、粮饲兼用型4个)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的子粒与全株含水率动态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玉米子粒乳线位置处于1/4、2/4、3/4和4/4时,对应处于授粉后36.8 d、47.0 d、56.4 d和63.6 d,子粒平均含水率为48.6%、39.3%、34.2%和31.1%,全株平均含水率为76.9%、70.2%、60.7%和56.5%。8个品种全株含水率由70%降至60%平均需14.0 d,其中专用型品种平均需16.7 d,比粮饲兼用型品种所需时间长5.4 d。专用青贮玉米品种适收期全株含水率70%~60%对应子粒乳线位置1/2~3/4,其适收期较粮饲兼用型品种长5 d;青贮玉米品种收获期内子粒生理降水速率和全株含水率降低速率相对较低,是京科青贮516、雅玉26、郑单958、京科968适收期相对较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新饲玉1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饲玉1号是山西北方种业股份公司和新疆康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育成的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新品种。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35d,适宜≥10℃有效积温3200℃.d以上的地区种植。2001~2003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生物产量高、稳产、优质、抗病、抗倒和适应性强等特点,一般生物产量90000~120000kg/hm2。种植密度75000株/hm2,子粒乳线下移至2/5~3/5时即可收获青贮。  相似文献   

7.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子粒机收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期、5个密度处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子粒机收主要性状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京农科728产量6 723.0~7 972.5 kg/hm~2,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3个播期产量达7 500 kg/hm~2以上,子粒机收主要质量指标(子粒含水率、杂质率)达到国家玉米机收子粒标准。不同密度条件下,以75 000株/hm~2密度处理子粒产量最高,达到国家玉米机收子粒标准。京农科728在5个播期处理条件下均能正常成熟,生育期随播期推迟呈缩短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其生育期呈延长趋势。株高和穗位高随播期推迟及种植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倒伏率随播期推迟呈降低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播期和密度与玉米子粒机收性状密切相关,京农科728在北京夏播以6月10~20日为最佳播期,75 000株/hm~2为最佳密度,可实现子粒直接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8.
以宜子粒收获玉米品种“浚单1668”为材料,2018~2020年在鹤壁开展子粒灌浆试验,分析子粒灌浆及脱水特性,探讨粒重、子粒灌浆参数和子粒脱水速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宜子粒收获玉米产量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玉米子粒产量、百粒重和收获时含水率差异显著。玉米产量的差异主要由粒重引起,粒重与灌浆速率显著正相关,与灌浆时间相关性不显著;日照时数和有效积温是影响灌浆速率和粒重的主要气象因子,日照时数和日温差是影响脱水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还表明,子粒收获玉米浚单1668吐丝后积温达到769.1~905.0℃·d时,玉米子粒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时子粒含水量20.67%~25.33%。黄淮海区域玉米生产过程中,通过适时早播,增加吐丝后日照时数和有效积温,玉米获得最大粒重和产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子粒收获时含水量。  相似文献   

9.
选用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间玉米子粒乳线比例与子粒含水量、粒重及营养物质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XY335的乳线下移要快于ZD958和DH661,且其千粒重最大、含水量最低;品种之间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差异不明显,DH661的淀粉含量显著低于XY335和ZD958;乳线比例与淀粉含量及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子粒含水量、可溶性糖、蔗糖及蛋白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京农科728为材料,探讨不同密度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及强弱势子粒发育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增密和施氮显著提高产量5.3%~28.3%和8.5%~26.0%。子粒鲜体积、鲜重和干重强弱势子粒间均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施氮后子粒鲜体积、鲜重和干重显著提高0.2%~45.5%、0.1%~33.3%和0.4%~95.3%。增密强势子粒鲜体积降低1.0%~1.7%,鲜重提高9.4%~9.6%,弱势子粒分别降低7.1%和5.5%。综上,在夏玉米延迟收获条件下,施氮提高粒重而提高产量;增密导致弱势子粒粒重降低但强势子粒粒重提高实现增产;施氮和增密提高子粒脱水速率,达到子粒机收含水率标准,为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机械直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高油、高淀粉玉米产量、品质与群体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产条件下探讨了高油、高淀粉玉米的群体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相同产量水平下,高油玉米收获指数低,形成单位重量子粒所需的生物量高,粒叶比低;而高淀粉玉米则相反,收获指数高,形成单位重量子粒所需的生物量相对低,粒叶比高.在11 250 kg/hm2左右的产量水平下,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的生物产量分别为26 000、23 000 kg/hm2;抽丝至成熟期的平均叶面积分别为50 280、41 550 m2/hm2;叶面积持续期分别为270、220万m2·d/hm2左右.保持花后较高的叶面积、叶面积持续期,防止植株早衰是实现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爆裂玉米若干数量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典型相关对17个爆裂玉米单交种的4个子粒物理性状和3个膨爆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子粒水分为11%~13%的范围内,对膨爆率影响不大;子粒体积与米花体积呈同步变异的趋势,即子粒体积的增大,将提高米花体积;与膨爆倍数表现为反向变异,表明子粒过大则会导致膨爆倍数的降低,因此,在育种中不可一味追求大子粒。百粒重同膨爆倍数呈同步变异趋势,提高子粒百粒重相对可提高膨爆倍数,综合分析得出:子粒体积适中、粒重广大、比重较高的类型可作为爆裂玉米的选择模式。对爆裂玉米品质育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机械作业对玉米子粒收获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在玉米收获季节,通过6组不同收获机械收获玉米子粒的对比试验与测试,研究不同机械作业对玉米子粒直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收获子粒后,子粒破碎率普遍较高,大多超过5%的国家标准;杂质率和落粒损失率普遍较低,分别低于3%和5%的国家标准。子粒破碎率和落粒损失率在不同收获机械及其作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杂质率差异相对较小,收获机械作业是造成玉米子粒破碎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重视工业专用型高淀粉玉米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谷明光  黄克虎 《玉米科学》2002,10(1):024-025
高淀粉玉米是指玉米子粒粗淀粉含量在75%以上的工业加工专用型玉米.在我国淀粉工业中玉米淀粉约占其产量80%以上.在我国根据对国家资源库长期保存的7 609份玉米资源和目前选育推广的88个杂交种的分析,玉米子粒粗淀粉含量平均为68%左右,比美国玉米偏低2~3个百分点.当前在生产上仅有的少数几个品种的子粒粗淀粉含量达到75%左右,只有科玉10达到了77.2%的新高度.这说明了加速专用加工型高淀粉玉米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简述了高淀粉玉米在工业上的加工用途。  相似文献   

15.
玉米子粒大小及其整齐度是玉米商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常使用粒重(百粒重)来衡量子粒的大小,但粒重不能真实反映粒的体积和大小。通过对吉林省133个玉米品种子粒大小的研究对比分析,用体积表示法比百粒重法能更好的体现玉米品种子粒大小,提出了玉米子粒大小的体积表示法(粒数/L)和分级标准。分级标准划为3个等级,小粒在2000粒/L以上,中粒在1700~2000粒/L,大粒在1700粒/L以下。参试玉米品种中子粒大小以中粒品种最多,为60.9%,其次是小粒品种,大粒品种最少。  相似文献   

16.
2015~2017年在黄淮海南部的河南省武陟、南阳、滑县等12个县市开展19个点/次的玉米机械粒收研究工作,分析玉米机械子粒收获技术在黄淮海南部的应用现状和前景。235组有效样本的子粒含水率平均为26.68%,且品种间整体差异较大;子粒破碎率均值为8.89%,大于5%的国家标准《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21962—2008)》要求。分析显示,玉米子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总体呈极显著的相关性,降低收获期子粒含水量是提高该区域玉米机械子粒收获质量的主要问题。目前的生产模式下,研究区域的夏玉米生长季节可利用热量条件基本能够满足玉米机械子粒收获技术的需求,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的适宜区域。  相似文献   

17.
收获期对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单位面积上玉米子实和秸秆粗蛋白最大产量,是确定玉米最适收获时期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干物质含量在25%~30%,即玉米子粒蜡熟期为最适宜收获时期。收获时期对青贮玉米的pH值、干物质含量和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等营养指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紧凑株型玉米灌浆特性比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1995~1996年对4个不同紧凑株型玉米杂交种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紧凑株型玉米在灌浆期子粒体积增长动态彼此间表现差异显著;粒重增长的动态符合自然生长模式y=c/1+ea-bx,彼此间也表现差异显著;子粒体积和粒重呈高度正相关;子粒体积、粒重和穗粒数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玉米子粒体积和比重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父母本综3和87-1构建的294个玉米F9:10家系为材料,通过北京上庄(2006年)和昌平(2007年)两年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和分子标记分析,研究了玉米子粒体积和比重两个重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006年定位到了与子粒体积和比重相关的5个QTL,2007年定位到了与子粒体积和比重相关的10个QTL,有3个QTL两年均检测到,其中5个QTL与子粒体积相关,7个QTL与子粒比重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夏玉米子粒含水率和子粒灌浆的粒位差异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不同自然脱水类型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其花后不同部位子粒含水率变化、粒重、体积、灌浆动态以及灌浆参数,明确子粒含水率变化与灌浆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后期两个时间节点子粒含水率差异较大,先玉335较蠡玉16子粒含水率分别低4.27和5.49个百分点。子粒含水率、体积和粒重均存在粒位效应,两个玉米品种子粒含水率均表现为下部子粒中部子粒上部子粒,子粒体积和粒重粒位效应表现为下部子粒中部子粒上部子粒。灌浆速率粒位效应存在基因型差异,蠡玉16表现为中部子粒下部子粒上部子粒,先玉335表现为下部子粒中部子粒上部子粒。灌浆启动势均表现为上部子粒下部和中部子粒,活跃灌浆期粒位差异较大,且品种间粒位效应趋势相反,先玉335活跃灌浆期上部子粒略大于下部子粒,蠡玉16下部子粒活跃灌浆期长于中部和上部子粒。灌浆峰值出现时间不同,两个品种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相差4.77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