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育种是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也是一种利用航天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育种技术。本文从航天育种的原理出发,综述了航天育种的特点、国内外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航天育种在现代育种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官梅 《作物研究》2009,23(5):298-299,305
从作物航天育种的意义、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研究历程、作物航天育种的主要成就、航天育种在油菜改良中的应用等方面,对航天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对加速作物航天育种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谈航天诱变育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航天诱变的关键因素、航天育种机理和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研究现状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成就,并就我国航天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麻业》2003,25(2):102
从江西省麻类科学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副研究员汪剑鸣提供的苎麻种子搭载神舟四号无人飞船绕地球108圈返回后,于2003年2月4日,由国家航天育种中心寄回宜春。这是我国无人飞船首次搭载苎麻种子,标志着江西省苎麻育种又开辟了新的领域。航天育种主要依靠太空辐射和太空失重使物种变异,是一种较为简单而见效快的育种方法。去年5月,汪剑鸣与北京航空育种中心取得联系后,挑选了赣苎三号在产量变异方面表现优良的种子2.5克寄给该中心。去年12月30日,2.5克苎麻种子搭载神舟四号飞船在太空周游了6天零18小时后,返回地球。该种子遨游太空前后的过程,北…  相似文献   

5.
为加快航天育种新品种的转化速率,提高航天育种品种的影响力,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省内外建立了多个航天育种新品种百亩示范片,示范品种为特优航2号、两优航2号、Ⅱ优623等。  相似文献   

6.
航天育种又称太空育种,俄、美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及空间遗传变异研究.迄今为止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先后培育成功太空植物100余种,作物包括高粱、番茄、萝卜、甜菜、甘蓝等。我国在1987年第1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现已成功地进行多次太空育种试验,  相似文献   

7.
我国甜菜诱变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近年来国内在甜菜诱变育种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列举了4种诱变育种方法,即秋水仙碱诱变多倍体、γ射线辐射诱变、离子束诱变、航天诱变.并且根据诱变育种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研究,对甜菜诱变育种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叶》2013,(7):25
从武夷山市大德兴茶叶科学研究所获悉,6月11日傍晚,随着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福建名茶大红袍与正山小种首度搭载神舟十号,进行航天育种。武夷山市大德兴茶叶科学研究所主任薛永生表示:此次升空的种子被命名为"航天大红袍1号"和"航天正山小种1号",在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以航天育种的高科技技术为依托投入大量的高技术科研人员和资金。返程后的优良种子,将在武夷山设立大几百亩的育种基地与茶博物馆。航天育种(全称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是近十年来随航天发展涌现的创造新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新技术。它是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将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微重力、高真空、宇宙射线、重粒子、交变磁场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黑龙江省大豆育种现状及与先进大豆生产国的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黑龙江省大豆育种要瞄准世界先进国家大豆育种目标.更新观念与现代农业对大豆品种要求同步.要选育半矮杆耐密植.适于窄行密植栽培;抗病虫,耐逆性强.稳产性好:品质优良,适于不同加工需要的新品种。要改进育种方法.在常规育种基础上,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育种水平,要重视资源的引进创新与利用,不断提高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0.
着重介绍了航蓖8号的特征和产量表现,蓖麻雌性系天2-18的选育过程以及航蓖8号的制种技术与栽培技术4个方面的内容。航蓖8号杂交1代种是航天育种技术与常规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而育成的一种早熟、高产、多穗型蓖麻杂交种。育种过程中所采用的母本是经过航天诱变育种得到的早熟性强、丰产性好的蓖麻雌性系天2—18,所采用的父本是配合力高、穗大粒重、结实性好、光合效率高、早熟的蓖麻雄性恢复系S205-2。航蓖8号生长势强,株型紧凑,穗大而多,成熟后不炸果、不落粒,适于机械一次性收获,而且子粒含油率高,在生产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拓宽甜菜育种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前我国甜菜育成品种存在变异系谱和遗传基础狭窄的局限性。实践证明,通过引进国外种质资源并导入野生种质、诱变育种、航天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途径方法,能拓宽遗传基础,创造不同类型新品种,使甜菜育种工作上一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4月12-14日,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中心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承办的国家863项目"水稻航天生物育种关键技术与新品种选育研究"水稻航天诱变新品种现场考察及学术交流会在海南三亚顺利召开。四川省农科院、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等与会代表一同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了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三亚藤桥南繁育种基地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航天育种途径对特大穗恢复系材料DR108进行株叶形态改良,选育出新的恢复系,对新选育恢复系HR227及其配制组合的株叶形态进行比较分析,显示了航天育种在水稻种质创建上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4.
柱花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柱花草的炭疽病危害、炭疽病原菌的遗传多态性及流行性、柱花草的抗炭疽育种、细胞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柱花草组织培养、原生质融合、基因克隆、遗传转化、柱花草分类、分子标记、航天辐射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甘肃酒泉市棉花航天诱变育种成效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酒泉市棉花航天育种所取得的成效,培育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F2-40和F2-55两个新品系,筛选改良创新出一批育种中间材料。同时研究总结出棉花航天诱变材料后代选择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稻育种百年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对水稻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现代水稻育种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已有百年历程,期间纯系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技术成为技术主体,成就了矮化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三次突破,推进了全国水稻平均单产从20世纪50年代的200 kg/667 m2平台跃上了当前的470 kg/667 m2平台。展望未来百年的水稻产业需求,培育C4水稻、固氮水稻、耐盐碱水稻、耐旱水稻和一系杂交稻是水稻育种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7.
种质资源是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凡能用于作物育种的生物体都可称之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育种者拥有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对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决定育种成效的关键.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玉米理想株型育种生理形态研究概况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通过对玉米株型的研究,阐述了玉米理想株型育种的三个发展阶段:几何形态株型育种、生理形态株型育种、优势利用与生理形态相结合的理想株型育种.分析了反映玉米株型的生理参数变化,指出玉米理想株型是以植株形态、杂交优势、生理、生态为综合指标的高光效性状组合类型,首先具有较强杂交优势和高光合能力的生理形态,为株型创造了良好的生理特性和遗传基础.其次具有合理光合产物的分配效率和生长发育优势,再次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以保持对环境优良的适应性,最终创造更高的经济产量.最后对理想株型育种理论及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茶树品种--龙井种、鸠坑种的种籽上天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新光 《茶叶》2004,30(1):42-42
20 0 3年 12月 17日 ,杭州市第二批共 5 19克航天搭载种籽返回杭州。该批龙井种、鸠坑种、食用菌孢子、芦笋、苦瓜、草坪草等种籽 ,是搭乘我国第 18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11月 3日从涌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11月 2 1日在四川遂宁地区成功回收 ,在太空遨游 18天。茶树种籽搭载数量为 12 0克 ,其中龙井种 60克、鸠坑种 60克。龙井种安排在中茶所国家茶树种质资源库的园区试验育种 ,鸠坑种安排在淳安县千岛湖畔的茶树良种场试验育种。航天诱变育种是实现动植物品种创新 ,提高农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推进杭州优势特色产业和加快…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通过航天育种技术已经育成28个蔬菜新品种通过了省级鉴定,其中15个品种已经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委员认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水航天育种基地研究员杨凯在3月29日召开的中国航天科技成果民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