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刘国政养鸭已有19个年头,他家常年存笼成鸭1000多羽,年纯收入8万余元.他靠养鸭走上了致富路.只要谈起养鸭,刘国政就会道出他养鸭致富的"真经"--提高产蛋量、加工皮蛋、孵化鸭苗. 老刘饲养的鸭子一年四季多产蛋的诀窍:一是春鸭尾巴像朵花.  相似文献   

2.
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是"稻田养鸭"传统技术阶段向现代技术阶段的过渡转型时期。民国时期,一套简单可行的"稻田养鸭"技术体系基本完成。后因工业化农业的兴起,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品进入农田,"稻田养鸭"技术因不能满足人们高产高效的生产要求而倍受冷落,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在现代农业自我审视和观念转换的浪潮中,传统农业中的"稻田养鸭"技术重新获得人们关注。"稻田养鸭"技术从传统阶段进入现代阶段;"稻田养鸭"从简单的"稻田放鸭"转化成为系统的"稻鸭共生";"稻鸭共生"技术使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在现代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清晨5点钟,在素有"北国水乡"之称的山东省桓台县起凤镇的马踏湖畔,由镇政府牵头创办的马踏湖养鸭合作社已是一片繁忙景象,鸭农们排着队将鸭蛋过磅、装车,一辆辆装载着新鲜鸭蛋的大货车不断地驶出,一筐筐鲜蛋、"鸭皮"(产蛋少了的鸭)销往天津、河北、浙江、济南等地.正在忙着装车的宋希财说:"养鸭专业合作社让我们同行不再是冤家,抱团共同来致富.有了合作社,养鸭的饲料成本降低了,蛋价卖得更高了."  相似文献   

4.
"鸭、鸭、鸭,我们致富依靠它;棚、棚、棚,小康路上大步行……"在山东省临朐县寺头镇,蒋白村是一个新兴的养鸭专业村,村民靠"一村一业"走上了小康路。全村已有35户养鸭,建有养鸭棚舍55个,一茬可饲养14万只。2010年,该村出售商品肉鸭110多万只,养鸭纯收入约170万元。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养鸭大国,更是养鸭古国.中国养鸭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中国养鸭当在四、五千年以前.我国有丰富的鸭品种资源,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的历史遗产,也是发展现代养鸭业深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稻田养鸭"就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运用到稻田管理上,以防治蟛蜞、蝗虫等稼害。特别是珠三角沙田地区多蟛蜞,蝗虫一类的稻田虫害,"稻田养鸭"很早就成为当地较为普遍的种养结合模式。明万历年间,陈经纶首次尝试用鸭子灭蝗虫大获成功。随后,其五世孙陈九振依先法将养鸭治蝗运用到稻田管理上。"稻田养鸭"在南方水田地区十分适用并逐渐流行,人们将水稻种植与鸭子养殖结合起来,形成"鸭埠之制"。"稻田养鸭"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在广东沙田地区发展起来,对当时养殖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明清时期是"稻田养鸭"的传统技术阶段,以稻田放鸭为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充当补充鸭粮与生物防治的角色,在广东广袤的沙田地区普遍实践。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对该系统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抛秧养鸭、免耕抛秧不养鸭、翻耕抛秧不养鸭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有着不同的影响.经过一季免耕养鸭,稻田0~5 cm土层的体积质量降低了0.013 g/cm3.免耕抛秧不养鸭,土壤体积质量增加了0.012 g/cm3.翻耕不养鸭处理土壤体积质量变化不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在免耕处理中有所增加,免耕抛秧养鸭和免耕抛秧不养鸭在0~5 cm土层分别较翻耕抛秧不养鸭增加3.13%和2.75%,在5~15 cm处分别增加1.05%和0.92%.在0~5 cm土层处,免耕养鸭能显著降低土层体积质量,显著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其影响的程度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对土壤总孔隙度影响不显著.在5~15 cm土层处,翻耕不养鸭处理中的非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免耕养鸭和免耕不养鸭处理,它们之间的体积质量和总孔隙度差异不显著.(2)对免耕养鸭复合系统土壤的化学性质分析表明,免耕养鸭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的提高,但有效磷和速效钾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山地上养鸭,从育雏到出栏,只要3个多月时间,每只能赚20多元."这是笔者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大鹏村采访时,养殖大户甘启佳告诉笔者的.他说,在山地上养鸭,成活率高,饲养成本低,肉质好,很受商家青睐,肉鸭一出栏就被抢购一空,而且价格高,只要养,就能赚钱,所以当地很多村民都在山地上养鸭,大的养殖户一般每年养鸭出栏上万只,赚二十万元.  相似文献   

9.
利用田间水系管理技术,总结稻田套种牧草养鹅和稻田养鸭的经验,探索出种草与养鹅,种稻与养鸭的"稻禽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并与传统的稻麦轮作模式进行效益对比分析,该生态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十分显著,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具有除草、治虫、减病和增产增收的效果,但与养鸭密度有密切相关.平均稻谷产量和纯收入与养鸭密度成极显著负相关;鸭子纯收入随着养鸭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其产投比相应下降;稻鸭合计的纯收入在养鸭密度225只/hm2以内,比不养鸭对照增42.5~70.9,300只/hm2以上时,虽然纯收入的增幅仍达66.5~73.0,但饲料成本增加,产投比下降,比放养225只/hm2的降低O.03~0.12.用养鸭密度与稻谷产量及产投比的回归方程求其最大理论值,得出养鸭密度分别为216和250只/hm2.为此,最佳养鸭密度为216~250只/hm2.  相似文献   

11.
<正>把鸭群放到溪流中散养,仍然是浙东养鸭人的主流做法。但是,这种传统的养鸭方式易造成水体污染,在浙江省推进"五水共治"的当下,越来越不合时宜。2014年,宁海县长街镇车岙港的一位养鸭人开始尝试"水禽旱养"的养殖模式,成效明显。这位养鸭人叫王建胜,是宁海县大沙湾麻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建胜从2008年开始养鸭,之前一直采取传  相似文献   

12.
果园养鸭是将传统的养鸭方法和现代科学养鸭技术相结合,根据低山丘陵区的地理特点,利用果园大面积空间,鸭可在林下自由觅食,无污染无公害,不仅可以大面积提高林下土地单位面积的收入,并且生产的鸭蛋、鸭肉是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天然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林下养鸭是依据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气候和自然资源,拓宽养鸭领域的新兴项目,果园养鸭种养结合,使果树和鸭子互利共生,可降低种养成本,提高种养业的经济效益,现将果园规范化养鸭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稻田养鸭作为一种水稻绿色生产技术,能有效节肥减药,对粮食安全和土壤改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为探明稻田养鸭对土壤养分和直播水稻生长的影响,设置"稻草粉碎还田+养鸭"(FD)和"稻草粉碎还田"(FR)2个处理,种植杂交稻H优518;设置"稻草灰化还田+养鸭"(SD)和"稻草灰化还田"(SR)2个处理,种植常规稻中早39。通过测定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等指标,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鸭能显著降低直播水稻株高2.1~4.2 cm,稻草粉碎还田养鸭显著增加直播水稻有效穗数52.16万穗/hm~2,达19.17%,从而显著增加当季直播水稻产量10.87 kg/667m~2,达3.46%,稻草灰化还田养鸭对直播水稻有效穗和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粉碎还田条件下养鸭使成熟期单株水稻生物量增加12.58%,其中穗干重增加12.96%。稻田养鸭增加种植后土壤全钾含量2.1%~3.92%,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0.98%~16.74%,稻草粉碎还田条件下养鸭处理减少了种植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稻草灰化还田条件下养鸭增加种植后土壤速效氮含量8.38 mg/kg,达15.14%。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明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与稻田养鸭耦合对水稻生物量、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设置5种处理方式:"稻草炭化还田+养鸭"(CD),"稻草直接还田+养鸭"(ZD),"稻草粉碎还田+养鸭"(FD),"稻草不还田+养鸭"(BD)和"稻草不还田不养鸭"(BR)。通过测定水稻生物量、产量,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及土壤pH值,研究稻草还田+稻田养鸭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稻草炭化还田+稻田养鸭(CD)能显著降低水稻株高、提高水稻生物量,稻草还田+稻田养鸭主要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来提高水稻产量,短期内(1年)能使水稻增产10%以上。稻草还田+稻田养鸭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增幅分别为33.73%~41.28%和15.06%~21.47%。CD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幅分别为20.15%、13.73%、10.25%,CD还能有效缓解土壤pH值降低。【结论】稻草炭化还田+稻田养鸭处理(CD)为最佳组合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养鸭的农户大多有这个体会,养鸭场产生的粪便、废水有很大的气味,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济宁市兖州区有一个大型的养鸭场,自从让鸭子睡上了"席梦思"之后,养鸭场不但没有了气味,还多赚了不少钱。眼前的这些鸭子,一个个精神抖擞,原因之一,是它们脚下不再是硬硬的土地,而是睡上了"席梦思",不过,这里所说的"席梦思"可不是弹簧床。兖州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的臧云介绍说,他们将稻壳、锯末和有益菌拌和均匀以后,铺到上面,小鸭子非常喜欢这  相似文献   

16.
养鸭田直播水稻强化栽培(SRI)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播量养鸭田直播SRI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高.产量平均每667m2达610.8 kg,比非养鸭田常规直播栽培增产16.1%;平均每667 m2纯收益876.60元,比非养鸭田常规直播栽培增收332.20元,增加61.0%.分析了低播量养鸭田直播SRI的生长优势、产量优势和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17.
“鸭稻共育”技术示范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稻共育"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新型农业实用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创造了鸭稻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节省了养鸭饲料,提高了鸭肉品质,并增加了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正>姜店镇位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山东省高唐县,该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提出建设"畜禽强乡"的口号,号召农民大力发展以养鸭为主的养殖业。特别是2006年以来,高唐荣达农业发展公司成立后,该公司将总投资15亿元的生态养鸭产业园设在姜店镇,全镇的养鸭业得到迅速发展,养殖规模快速膨胀,成为全省集种鸭饲养、鸭苗孵化、合同鸭养殖、饲  相似文献   

19.
李明 《现代化农业》2001,(10):25-25
稻田内大量的浮游生物是鸭子的天然饵料,在稻田内露宿养鸭已成为农场职工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新路.黑龙江省新华农场29队经过2年的稻田露宿养鸭,总结养鸭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20.
稻田养鸭技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有较大面积的推广,在韩国甚至有稻田养鸭一品村,全村全部应用稻田养鸭技术生产无公害有机水稻,并养殖鸭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