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安溪县芦田茶场参加的福建省重点科研项目“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中间试验,已于1989年8月通过了由福建省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在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的基础上,本套设备与工艺采用组合式结构,分别用6CWW-20型萎凋机和6CZ-2-100A型乌龙茶做青机完成萎凋和做青作业,并在人工气候环  相似文献   

2.
两系组合“培矮64S/特青”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矮64S/特青”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两系中稻新组合,1994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培两优特青”。培矮64S是以湖北农垦58S为母本,以培矮64为父本,通过杂交、隔代回交、多代系选而育成的低温敏核不育系,且具广亲和性。1990年通过本中心技术鉴定,1991年通过湖南省省级技术鉴定和“863”课题全国联合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863-101-01”课题的要求,为全国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籼型核不育系。特青是广东农科院育成的高产品种,已在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1988年从海南三亚师部农场大田引入,1989年与培矮64…  相似文献   

3.
由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安溪县芦田茶场共同承担,省茶科所技术顾问张天福高级农艺师主持的省重点科研项目《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已于8月22日在安溪县由省科委主持通过技术鉴定。 中间试验配套的设备与工艺,是在1987年鉴定基础上,采取组合式结构,用bcWW—20型蒌凋机和6C乙—Z—100A型乌龙茶做青机,分别完成蒌凋和做青作业,并在人工气候环境中解决“看天做青”的问题,实现程控化、规程化做青。 参加鉴定会的有: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张堂恒  相似文献   

4.
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省科委重点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于8月21-22日在安溪县由省科委主持通过省级鉴定.乌龙茶是我省出口创汇的大宗土特产品,传统加工方法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易受不良气候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看青做茶"的被动局面."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课题由张天福高级  相似文献   

5.
培两优特青     
培两优特有(培矮64S/特青)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两系中晚稻组合,1994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培矮64S是以湖北的农垦58S为母本,以培矮64为父本,通过杂交、隔代回交、多代系选而育成的低温敏核不育系.且具有广亲和性。1990年通过本中心技术鉴定,1991年通过湖南省省级技术鉴定和“863”课题全国联合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863—101—01”课题的要求,为全国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籼型核不育系。特青是广东省农科院育成的高产品种,已在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1…  相似文献   

6.
乌龙茶做青环境控制与设备配置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乌龙茶是我国的特种名茶,其特有的自然香气和甘醇滋味,来源于优良品种和独特的初制工艺。其中做青工艺是形成乌龙茶特有香气和滋味的关键工序。长期以来,茶区人民通过乌龙茶做青生产实践的摸索,积累了“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宝贵经验,但只停留在“做茶人懂做茶”的水平上,新手很难掌握,不易推广应用。因此如何应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对乌龙茶的理想做青环境进行仿真,摆脱不良气候对做青质量的影响,提高和稳定乌龙茶品质,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1984年省科委下达的“乌龙茶综合做青工艺和设备研究”攻关课题,由福建省农…  相似文献   

7.
茶叶脱水机于1984年正式立题研究,1987年5月通过技术鉴定。专家鉴定认为:“本项研究解决了茶叶雨青脱水的难题,节约能源,可提高雨青的茶叶品质,经济效益明显,填补了国内茶叶脱水机械的空白”。为  相似文献   

8.
近年乌龙茶做青工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是我国的传统茶类,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做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本文旨在论述近30年的做青工艺发展。通过探讨青叶在做青过程中主要的生理生化变化对成茶品质影响,进而总结出我国乌龙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工工艺的演变和发展。比较现代清香型乌龙茶和传统浓香型乌龙茶的工艺差异,进一步深入对做青环境条件的控制研究。传统的乌龙茶加工,受天气影响颇大,夏暑茶制茶环境尤为严苛。现代做青新工艺采用空调做青技术,打破传统制茶困境。本文整理出对做青有影响的可能环境因素和主要环境因子参数的研究成果,提出乌龙茶做青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特青的选育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培两优特青是以培矮64S与特青配制成的两系杂交新组合,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母本培矮64S是该中心从农垦58S转育而来的低温敏核不育系,1991年通过湖南省技术鉴定。父本特青是广东省农科院育成的已大面积推广的高产品种。培矮64S/特青已于1994年元月通过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培两优特青。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两系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特青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两优特青是以培矮 64S与特青配制成的两系杂交新组合 ,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母本培矮64S是该中心从农垦 5 8S转育而来的低温敏核不育系 ,1991年通过湖南省技术鉴定。父本特青是广东省农科院育成的已大面积推广的高产品种。培矮 64S/特青已于 1994年 1月通过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培两优特青。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两系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1.
姜守全 《杂交水稻》2004,19(Z1):67-68
新香A是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的香型不育系,1994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利用新香A配制的杂交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香味纯正等特点,有较好的发展前景.1998年该不育系引入我场,本人通过连续3 a摸索,在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香优系列组合制种产量、质量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乌龙茶“综合做青机”(以下简称做青机)经过五年多的试验研究取得了成果,目前正在闽北茶区推广。由于它能够有效地控制茶叶品质,缩短做青的历时,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很受群众的欢迎。但是,应用做青机处理青叶的工艺要求,虽与传统手工做青工艺,有其相同点,而更重要的要了解它的不同点,只有掌握了这个特点,才能制出好茶,否则将适得其反。为此,作者根据几年来参予应用做青机的做青工艺操作研究的体会,作简要的分析,希望有助于推广工作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属于青茶类,是本省的特产。乌龙茶特有的优良香味,主要是在做青(包括晒青、凉青、摇青三个工序)作业中形成的。由于现有“看菁做青”工艺,工效低,操作不便、技术不易掌握,品质较为不稳,远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因而,必须通过实验研究,简化做青工艺,试制做青机  相似文献   

14.
乌龙茶做青过程叶、梗水分变化动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做青,是乌龙茶的特殊工艺,也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做青,特别重视”走水”问题.“走水”是否良好,对乌龙茶品质有直接影响.“走水”与叶、梗水分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做青中叶、梗水分如何变化,与室内自然萎凋有何区别?尚不清楚.为此,笔者于1982~1985年曾先后采用叶梗分离测定水分手段进行测试探讨.初步探明叶、梗水分变化的动向,为对研究做青机理和改革做青工艺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创新的理论基础与科学根据.文章从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的基本元素分析入手,在探寻作用原理、组合方式、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揭示做青工艺创新与形成的科学根据.作者研究发现,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创新,是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有理论的创立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理论的传播方式.武夷山茶叶制作先人,接受并运用朱升创立的做青理论,结合当地制茶实践,自主创新出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  相似文献   

16.
台式乌龙茶整形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做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在已往的乌龙茶加工及其理论的研究比较偏重于做青方面,如不同品种的做青特点,做青的理化变化及其品质,做青工艺及其设备等,而对乌龙茶整形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当然也有过诸如包揉机的研究,包揉处理与品质等的研究报道,但为数甚少。随着海峡两岸民间往来的深入,闽台两省制条工艺的交流,我们不难看出,台湾马龙茶加工过程,不仅有其独特的做青工艺(台湾称室内萎凋和搅拌),同时十分重视整形技术,并具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乌龙茶整形设备。目前在福建生产并陆续登市的台式乌龙茶如“龙珠茶”“凤…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特有的香气与滋味主要是在做青过程通过晒青,凉青、摇青、堆青工艺的作用遂步形成的。传统的乌龙茶做青工艺主要是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季节、环境气候条件来灵活掌握。本文探讨在人为控制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每次摇青转数相同,凉青间隔时间相同的做青方法(即“等时等转”的做青工艺)及其与品质的关系,以求实现乌龙茶做青工艺规程化,操作简便化,  相似文献   

18.
简讯     
乌龙茶做青工艺 技术成果通过鉴定 乌龙茶做青作业受气候因子的影响,工艺技术不易控制,产品质量难以稳定。为着克服技术上的难题,一九八四年福建省科委要求以《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为重点课题,从研究工艺设备入手,改善做青技术条件,以求全面地提高乌龙茶品质。为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福建农学院联合承但此项任务,在以高级农艺师张天福为首的课题组全  相似文献   

19.
本课题继"茶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于1989年列为院管课题.三年来课题组以市场为导向,以开发创制名特优新产品为目标,先后创办"名茶研制厂",联办"茶康乐"饮料厂各一个.研制的"白雪芽"1989年度获得农业部"部优产品奖",1991年度复评合格,同时获'91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文化名茶奖";"茉莉雪芽"获'91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名茶新秀奖";"方山玉叶"1989年获省名茶二等奖、1991年获省名茶奖;"白兰春"获1991年省名茶奖;"福云曲毫"、"雪峰琼花"获1991年省优质茶奖;"坦洋金针"获1991年宁德地区名茶一等奖,两项新产品生产方法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现已进入实质审查;"茶康乐"饮料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在福州召开了名特优新产品品尝会;1989年该课题获省农科院进展二等奖,1990年、1991年获所进展三等奖.  相似文献   

20.
做青工艺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做青工艺是乌龙茶加工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对于乌龙茶滋味香气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做青过程中包含了叶片的物理变化及生理生化变化,其中叶片含水量、叶片内生物酶活性及多酚类物质和香气成分的变化研究较为广泛。做青工艺的不同会形成乌龙茶不同的品质特征。空调环境下的冷做青工艺对于提高夏署茶的品质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