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近年来温州市龙湾区养殖文蛤发生死亡的特点进行了病原调查和组织病理分析。通过定期采集样品,运用显微镜检、超微结构分析等方法,探讨造成文蛤死亡的原因。调查发现龙湾区文蛤病害爆发主要集中在每年7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流行性。患病文蛤无寄生虫及病毒的存在,超微病理观察发现,肝胰腺、肌肉、鳃等组织均出现了细胞核染色质边聚,内质网肿胀,排列稀疏无序,线粒体大量凋裂,形成较多空泡等现象。分析表明,引起文蛤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应激性病原体侵入有关,同时与文蛤本身品质,养殖密度,养殖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王桂芳 《齐鲁渔业》2014,(10):34-35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养殖贝类死亡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贝类死亡的种类、面积不断增加,使贝类养殖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养殖贝类大规模死亡问题已引起水产养殖者的广泛重视。 1 养殖贝类死亡原因 造成养殖贝类严重死亡的重要原因有海洋污染、气候影响、各种敌害和赤潮等。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牡蛎大量死亡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大连太平洋牡蛎养殖区的养殖状况、病害发生及水文、水质的调查与分析,初步查明其大量死亡原因主要为局部养殖规模过大、密度偏高、品种单一、管理不善及海况异常,加之由此引起的水质恶化、赤潮、饵料不足等,并针对死亡原因初步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病害基本概况及防治要点(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晖 《水产养殖》2009,30(1):42-43
水产养殖鱼类的疾病种类很多,其中以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危害最大,往往在生产上造成重大损失,甚至有些疾病已成为阻碍水产养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水产养殖病害的主要特点为:新的病原不断出现,疾病种类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养殖对象都无法避免病害的浸染,并且在养殖的各个阶段均会发生;有些疾病的传播速度快,范嗣广;一些非寄生性病害呈上升趋势;不明原因的异常死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文彬 《内陆水产》2007,32(1):36-37
金鱼是变温动物,体弱性娇,相对于一般鱼类来讲,其生命力较弱,极易在养殖、运输等过程中死亡。造成金鱼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缺氧、病害、鱼体损伤以及水质、水温、环境等变化超过金鱼的耐受程度等。如何搞好健康养殖,提高金鱼养殖经营中的成活率,一直是金鱼生产经营者孜孜以求的经营技巧。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市4000多亩水面、近1000万只的珍珠蚌出现了死亡现象。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大量的植珠蚌被运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水域养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全市珍珠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样是搞珍珠养殖,为什么有的珍珠养得好,而有的出现异常珠或发生病害呢?我市珍珠养殖大王沈宏亮道出了个中缘由,并自豪地谈起了自己养殖淡水珍珠的“八字”经验。1.塘养殖珍珠的塘口最好用新塘,或者是以前未养蚌的塘口。养殖一周期后要息塘,并对池塘进行一次大清整。这是由于长期饲养植珠蚌的池塘,残渣余饵及肥料的沉积都会造成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及病原体…  相似文献   

7.
引起九孔鲍大量死亡的一种球状病毒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宋振荣 《水产学报》2000,24(5):463-467
对1999年初春福建省东山县工厂化养殖九孔鲍中发生的流行性死亡,开展了九孔鲍的病理学研究,电镜下发现病鲍的肝脏细胞质中有大量具被膜20面体、大小约为100nm的病毒粒子。通过感染实验,推断该病毒是造成此次九孔鲍大量死亡的病原体;由于肝脏细胞的大量病变和坏死引起九孢鲍的大量死亡。该病毒的种类和分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泥的的养殖环境、状况、种质、疾病等方面分析了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认为虾塘养殖环境的恶化或底质老化是造成泥蚶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养殖密度过大、细菌性疾病的流行以及有毒藻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泥蚶的死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黄颡鱼是我国淡水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病害逐渐增多。随着夏季水温逐渐上升,水体中各种病原体开始大量滋生,黄颡鱼比较容易被感染,引发大面积死亡,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经过几年的调查与检测,笔者对黄颡鱼养殖中出现的病害进行梳理,对其发病症状、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现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0.
水色与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养殖过程中,水色及其变化是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可根据透明度判断水体的肥瘦。根据水色判断的浮游生物的种类等,从而采取相应用药与施肥措施来管理水质。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水质趋于恶化,养殖对象发病率增高,病情越来越复杂。一旦发病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养殖者发现有鱼死亡而不知何种原因,从而导致乱用药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水产养殖讲究预防病害,观察水色尤为重要。可根据水色、透明度来判断是否需要用药以达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目的。 水色是因为水中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的数量和种类的不同而起的综合反映,其中…  相似文献   

11.
梅雨季节在我国各地不同,华南地区在每年的4~6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每年的5~7月份。无论是华南还是长江中下游,时间正好是头造南美白对虾养殖前期或中期,每年这个时期池塘养殖的南美白对虾都有大批发病和死亡现象,对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造成很大影响。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病害防治经验,对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在梅雨期间死亡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谈水产养殖病原体形成耐药性的原因、后果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病害频繁发生,每年都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损失,仅绥滨县每年因水产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接近百万元。有些养殖户为治鱼病盲目用药,出现了药越用越多,效果越来越差的现象,甚至用药不起作用,使病原体产生了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不仅会增加药物的使用量,提高养殖成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方式已发生巨大变化,由过去的粗放型养殖逐渐过渡到工厂化、集约化高密度养殖,但在追求高密度、高产量的同时,投喂量随之增加,并不同程度造成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极易引起病原体的大量繁殖,一旦发生养殖病害,常因找不到合  相似文献   

14.
池塘蓄水养蛏大规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仰源 《福建水产》2007,(2):44-45,43
从水质、底质、施肥、敌害等方面分析了池塘蓄水养殖缢蛏大规模死亡原因。认为水质恶化或底质老化是造成缢蛏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养殖密度过大、施肥不当以及敌害生物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缢蛏的死亡,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贝类养殖规模的扩大及养殖历史的延长,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去年,在伦敦举行的贝类年会上,PhilippeGoulletquer博士认为死亡并不是因为一种病害,而是与养殖密度过大而造成的环境压力有关。英国贝类协会主席EricEdward。指出:外地贝类的引人和移植可能会传播更多的敌害和疾病,所以区域间要加强管理。另外,在对我国贝类养殖的基本情况做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大连水产学院的张国范教授详细分析了发病原因。一是生物性病原致病。引起贝类死亡的生物性病原主要有…  相似文献   

16.
《科学养鱼》2015,(1):47
<正>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海区是金州新区海带、裙带菜等大型藻类养殖主产区之一,近两年来,每逢春季化冰期,该海区养殖的大型藻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死亡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金州新区海洋与渔业局与大连海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对该海区的大型藻类养殖中出现的病害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明确死亡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正>首先,大家可能都知道,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原因是养殖水体中的病原体、环境和寄主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动态结果,三者之间关系极其密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病原体是水产养殖动物发生各种病害的基础,但病原体感染数量和感染强度及致病率的高低往往与水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病害频繁发生,每年都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损失,仅绥滨县每年因水产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接近百万元,有些养殖户为治鱼病盲目用药,出现了药越用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的现象,甚至用药不起作用,使病原体产生了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不仅会增加药物的使用量,提高养殖成本,还会对环境形成污染,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们在海南省海水网箱养殖病害防治生产实践中,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对于海水网箱养殖的病害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策略是控制病原体的产生、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控制病原体的蔓延.鱼病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海水网箱养殖发展迅速,基础研究滞后,我们对其病害的本质还认识太少,在防治上我们还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如何控制防止海水养殖中病害的发生,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科学养鱼》2007,(4):84-84
随着水产养殖产量和养殖密度的提高,水产动物病害日益严重,水产用药量增大,如果用药方法不对,不仅造成用药量大却起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还可能由于用药不当,造成水产动物中毒死亡。因此,为了能有效地治疗鱼病,除了有质量合格的鱼药外,用药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